文/劉忠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學要“以立德樹人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其中涵蓋“發(fā)揮歷史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和“要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不斷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等具體內容,這些內容將歷史教學指向了家國情懷。對此,高中歷史教學要將家國情懷作為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從選材、創(chuàng)設情境等多個層面開展德育工作,讓高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分析史實的過程中,從學科文獻、榜樣力量、親身體驗中獲取精神食糧,明確英雄人物身上具備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傳承的意識,從而產生模仿、學習的欲望。久而久之,高中生的家國情懷也能逐漸增強。
家國情懷既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將家國情懷作為培養(yǎng)目標,以目標為中心,甄選教學案例,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富含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定理想信念的素材引入歷史課堂,既能使學生深化對“家國情懷”的認知,也能推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歷史教學融合,踐行《課程標準》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此外,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基于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要求,教師也會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引領學生在歷史課堂及課外活動中感受歷史事件、英雄人物蘊含的家國情懷,讓他們在耳濡目染的環(huán)境中受到積極影響,增強自身的愛國精神和意志力,強化高中德育效果[1]。除此之外,從國家發(fā)展的層面來說,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既需要科技、經濟等硬實力,也需要國民素質、文化積累等軟實力,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文化積累的豐富也要建立在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之上。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將家國情懷作為重要培養(yǎng)目標,有助于高中生從心底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依據核心價值觀中的思想和理念展開行動,成為擁有健康體魄、深厚底蘊的青少年。
為了加強高中德育工作的效果、健全高中生的人格,同時提升歷史學科的整體教學質量,教師要創(chuàng)建以家國情懷教育為特色的歷史教學模式,精選教材中的內容和課外史料資源,帶領學生追溯歷史和英雄的軌跡,深化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識,使學生逐步將家國情懷內化為自身的修養(yǎng)和能力。
文獻資料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資源,它以文字、圖表等為載體,記錄了某一個歷史階段的真實事件或社會狀態(tài)。要想探尋真實的歷史故事,就必須正確解讀文獻資料,而在歷史教學的基礎上引入家國情懷教育,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在解讀歷史文獻的過程中,溯源歷史事件的軌跡,讓他們跟隨事件的發(fā)展脈絡,體會歷史故事的真實感和形象感,并深入品味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感思想,真正了解“什么是家國情懷”“如何才能增強家國情懷素養(yǎng)”等[2]。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依據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史料資源和歷史著作、學術研究文獻等,讓學生從名人名言、史料評論、文物資源等素材中,挖掘出豐富的隱藏信息,梳理事件的來龍去脈,感受特殊事件中人物群像體現出的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偉大品質。
眾所周知,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無數青年學生、市民群眾通過示威、請愿等形式表達了他們的愛國精神。教師基于五四運動的性質和其歷史地位,將其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是十分恰當的。在高一上學期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相關內容,帶領學生共同梳理五四運動的起因、經過、結果和取得的歷史成就,明確參與該運動的主要人員以及他們?yōu)橹冻龅呐?。經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對五四運動的價值和歷史地位有所了解,這時教師可以引入與五四運動相關的文獻史料。其中,《申報》的文字報道資料以史料的真實、過程的詳細得到關注和認可。教師可從《申報》的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內容,帶領學生一同解讀和分析報道中的文字、圖片素材,讓他們了解學生群體、學術團體意識覺醒之深刻,明確他們在愛國運動中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貢獻。
教師借助歷史文獻資料引導學生溯源歷史事件的軌跡,既能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又能讓他們明確歷史進程中某一個人物群體或全體國民的愛國精神,以及深陷民族危亡境遇中的人們的覺醒意識。在解讀文獻資料的過程中,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明顯增強,他們也能在習得知識的基礎上了解家國情懷的具體表現形式。
高中歷史教學脫離歷史人物往往會顯得空洞、抽象,尤其是在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課堂上,如果沒有典型人物事例的鋪墊,學生就會難以真正理解家國情懷的具體含義。對此,教師要指導學生研讀人物事跡,讓學生從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出發(fā),在勾勒人物圖像、品味人物品格的過程中受到榜樣力量的影響,感知家國情懷。
為使學生能夠全面、立體地勾勒典型歷史人物的形象,教師選擇的人物要有典型性,并以人物研讀會的形式,要求學生從不同的方面陳述不同的歷史材料,真正了解歷史人物的實際貢獻和歷史影響。以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這一單元為例,在教學“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這一課時,為了凸顯榜樣的力量和作用,讓學生在榜樣的影響下感知和形成家國情懷,教師可以將袁隆平作為教學和研究的重點,以人物研讀會為主要形式,讓學生走近袁隆平的科學世界和真實生活,領會一代科學家身上具備的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為國奉獻的工匠精神以及深埋內心的家國情懷等。經過教師的指導和點撥,學生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于互聯網平臺搜集相關素材與資源,并與小組成員討論,撰寫一份袁隆平先生的人物簡歷,具體可涵蓋“求學經歷”“水稻研究”“任職經歷”“社會活動”“科技成就”“教學成果”及“主要貢獻”等方面,并對典型事跡進行細致研磨,從而全面感受他身上的家國情懷。比如,學生可以將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經歷作為重點研磨的對象,圍繞“親歷饑餓”“以農業(yè)報國”等主題,講述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經歷了真實的饑餓歲月后,袁隆平堅定了自己的農業(yè)報國夢,他于1953 年畢業(yè)后,來到湖南省安江農校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農學研究工作。1961 年,他在田里發(fā)現了一株不同尋常的水稻,經過觀察和分析,他發(fā)現這是一株雜交水稻,由此堅定了“雜交水稻能夠在自然界生長”的理論觀點。在此之后,為了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水稻,袁隆平不畏高溫和酷暑,在幾十萬稻株中摸爬滾打,暈倒后再爬起來繼續(xù)尋找。兩年后,他終于找到了6 株雄性不育稻株。袁隆平與其學生在多年間,一直堅持最初的目標。十年后,他們終于找到了突破口,培育出雜交水稻,也解決了我國乃至世界面臨的糧食危機。正是因為有袁隆平這樣愛國的科學家,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蓬勃發(fā)展。
以上文本結合了袁隆平的真實經歷,以“培育雜交水稻”這一典型事跡為例,書寫了一段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故事。在活動中,學生可以聲情并茂地講述袁隆平的故事,與同學進行交流和互動,針對袁隆平為科學事業(yè)、為國家農業(yè)所做的貢獻,表達自身的感悟,體會到他身上的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
通過研讀典型歷史人物事跡的方式,學生既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又能對人物身上的民族大義、家國情懷有所理解。在榜樣力量的驅動下,學生也會產生思想和情感共鳴,他們的家國情懷也能不斷加深,這對高中歷史教學和德育工作皆有重要作用。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還原某一個歷史場景、事件或人物,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理解歷史事實,認同家國情懷。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的具體內容,采用情景演繹、影視鑒賞等途徑,創(chuàng)設仿真的情境,加強學生的體驗感和感悟力。
基于培養(yǎng)高中生家國情懷的需要,教師在創(chuàng)設仿真情境時,也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讓學生在視與聽高度融合的環(huán)境中,了解歷史故事的全貌。如此,學生的認同感和情感共鳴也會隨之增強。以“全民族浴血奮戰(zhàn)與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為例,為了讓學生認同家國情懷,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演繹的方式創(chuàng)設仿真的歷史情境,結合《狼牙山五壯士》組織演繹活動。首先,編創(chuàng)劇本。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他們自主收集抗日戰(zhàn)爭的相關材料,明確《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學作品中對應的歷史故事,并將其改編為符合史實、有豐富情節(jié)的劇本。其次,精彩演繹。各小組根據本組編創(chuàng)的劇本,圍繞人物的對話、行動、心理活動等細節(jié),結合多媒體設備中的影音素材,將狼牙山五壯士誘敵上山、英勇殺敵的故事形象生動地演繹出來,在親身體驗中感受五壯士的英勇、果決。最后,分析總結。待學生結束表演后,教師讓他們口頭敘述此次表演活動的收獲,將自身的主觀感受和客觀見聞一一陳述出來,引導他們深入分析五壯士的品質。
教師將創(chuàng)設仿真情境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表現。在情境的驅動和影響下,學生不僅能夠重新審視和認知歷史知識,深刻記憶基礎教學內容,還能從教學內容中凝練出思想和情感,最終產生強烈的家國情懷。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和歷史人物的誕生都有其原因。當深入解析和探究原因時,學生往往能夠挖掘到隱含的信息,這些信息對培養(yǎng)和強化高中生的家國情懷十分珍貴。而為了幫助學生挖掘隱含信息,教師可以在歷史課堂上巧妙地設計探究類的話題,引領學生針對具體的話題展開討論,梳理事件的過程,明確原因和結果。
在設計探究性話題時,教師一要考慮與課程內容的適配度,二要考慮學生的真實思維和理解能力。以“兩次鴉片戰(zhàn)爭”為例,為了讓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的觀念、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如下探究話題:
“19 世紀初,英國從中國大量輸入茶葉和生絲……在中國珠江口外伶仃洋面停留的鴉片走私船有30 多艘……”請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歷史知識,圍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內因與外因”展開討論,從辯證的角度解析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
學生以上述話題為依據,在與教師和同學交談、辯證討論的過程中,能夠理清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明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對戰(zhàn)爭過程中出現的民族豪杰、仁人志士等產生敬佩之情,至此,高中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家國意識皆得以增強。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可以將家國情懷培養(yǎng)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通過溯源歷史軌跡、研讀人物事跡、創(chuàng)設仿真情境和巧設探究話題等策略,引導學生解讀歷史文獻,明確榜樣的力量,重演歷史故事,深入探究歷史話題,了解家國情懷的含義,讓他們從內心深處對祖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產生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