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泉、劉一聞、鮑賢倫三位書家在朵云軒聯(lián)合舉辦書作展,是滬上書法展覽的一大盛事。這不僅是一個書法作品的展覽,同時也是關于書法審美和理念的展覽。從藝術角度講,我們更崇尚『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觀念,當然,無論是個性也好,風格也好,其根本就在于審美,審美是無形的,通過作品風格而外顯。同時,審美也就是一個人的品位。我們中國人講究『品』,穿衣有衣品,做人有人品,藝術也好『品』,書法更有尚『品』之說。凡『上品』之作,皆因審美格調(diào)高而超凡脫俗;反之,審美格調(diào)低則容易落入俗套。以文字為載體的書法很容易被人們觸及,卻又很難在藝術深度上有所作為,皆因大眾審美的標準中很難以格調(diào)高者為主流。于是乎,絕大多數(shù)書家不得不服從大眾認定的尺度而缺乏對審美理念和藝術情性的思考。
我想,劉云泉、劉一聞和鮑賢倫三位書家的創(chuàng)作是具有反思精神的,這在有識者眼中是極其可貴的。在保存文字的詩文書寫范疇內(nèi),我們依舊可看到三位書家充滿個性的審美提煉,盡管在歲月的錘煉下,生活環(huán)境、學問修養(yǎng)、個人性格和藝術道路不盡相同,但他們在各自單純的書法領域中始終有著非常高品位的實踐和探索,這使得其表現(xiàn)出的藝術語言也更為質樸和感性。年已八旬的劉云泉先生為蜀中名家,筆法高古,拙中見巧,隨性依情,在蒼茫渾厚的線條中透露出褪盡煙火氣息的恬靜,在詩意地棲居中突顯生命的張力。劉一聞先生亦是高士,他崇尚簡約風格,其書法剛柔并蓄,清麗平和,疏密得當,在淡雅里流淌著清新的書韻,有『清風滿懷,明月在抱』之勢。鮑賢倫先生博古通今,熔秦鑄漢,以古隸為基,卻無陳腐之氣,用筆古樸厚重,結體舒展自然,從容不迫而別出天趣。三位書家殊途同歸,共同步入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境界,在高揚主體精神的藝術天地里相會、前行,真是令人感到欽羨。
杜子美曾有詩云:『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三位書家的作品無不體現(xiàn)著天然的拙趣,而精湛的書寫技巧已然化作不知然而然的拙趣體現(xiàn),運筆揮毫處,不在意為書,不滯于手,不礙于心,一片天真爛漫。挖掘其拙趣背后的深層含義,一是充滿隨機性的藝術生命力;同時,也是在漫長的過程中,超脫于規(guī)范化的法度而體現(xiàn)出的真正的書法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下的展廳文化中,我們似乎習慣了氣勢很大、氣氛很足的大尺幅作品,標異炫奇,圖強爭勝,卻往往忽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小而精到的部分。反觀這次展陳的作品,所謂『鬧中取靜』,大不過四尺,魅力獨特,注重精致,充盈著文人的素雅氣息,值得我們慢慢欣賞和品味。
文字擺脫了圖案化的具象性而直指精神,在遠古時就已作為巫者通神的媒介。書法作為以文字為載體的藝術,應該充分關注人文情懷和主體精神,以求對現(xiàn)實的超越。孫過庭說:『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在我看來,三位書家已有『通會』之感,書風也脫盡凡胎,有著無限的藝術生命力,愿他們藝術長青!
王立翔:
劉一聞先生以書畫篆刻皆擅聞名于當今藝林,是新海派藝術的代表性人物。他以篆刻入行,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嶄露頭角,八十年代個展成名,九十年代印風成熟而享譽藝壇。劉一聞先生的篆刻藝術快速取得成就,這固然得益于他能先后得到方去疾、蘇白、謝稚柳、方介堪等名家前輩的指授、提攜,也與其聰穎的天賦、勤奮的付出、謙和的人品有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劉一聞先生進入了上海博物館工作,應該是將師承、家學、學術研究和藝術追求各方條件、資源糅合得最為緊密的一個階段,因而眼界大為擴展,學養(yǎng)不斷增厚,藝境迅速升華。也是在這一時期,劉一聞先生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也成功開創(chuàng)出自己清俊典雅的書風。他捕取篆刻刀法與寫竹意象,以漢簡為基石,將楷、隸、草書筆法熔鑄其中,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種儀態(tài)全新的漢字之美。伴隨著三十余年的金石書畫研摹和對中國文化深層次地探究,劉一聞先生的書法技藝更加純熟,意趣更加豐富,格調(diào)更加清奇,已在當今書壇自成風范。本次展覽中,劉一聞先生展出的十件作品均為楹聯(lián)。楹聯(lián)是劉一聞先生極為喜愛的一種創(chuàng)作形制,他以剛柔相濟、變幻多端的筆法、墨色和章法,匠心獨運地展現(xiàn)著傳統(tǒng)詩歌的對偶和韻律之美。劉一聞先生的書法極具個人面目,但其所有的審美元素,都來自于古典傳統(tǒng),其楹聯(lián)創(chuàng)作尤見其澤古匠心。
近年來,鮑賢倫先生的創(chuàng)作受到書壇的極大關注。他專攻隸書,以碑崖為主體,以簡牘為附麗,積二十余年之功,終形成了樸厚蒼茫的個人風格。『最入古,最風格』便是他長期探索的感悟所得,這一通透的藝術觀念使得鮑賢倫先生成為當代隸書發(fā)展的開拓者。鮑賢倫先生喜作巨嶂大作,數(shù)度舉行大展,在當今巨大的展廳空間里,呈現(xiàn)了高山巨流般的視覺效果,接續(xù)和張揚了隸書特有的靜穆壯闊的廟堂精神氣象。二〇二〇年,他在上海舉辦『大塊文章』個展期間,《書法》雜志曾對鮑賢倫先生作有專訪,并出版了他的作品專集《前后赤壁賦》。本次『三人行』展,鮑賢倫先生以小尺幅登場,十件作品精心構思,大小字穿插,書卷氣與金石氣相融合,令人得見書家雍容蘊藉的氣質。讀這些作品,我們對鮑賢倫先生的筆墨和修養(yǎng),自然有了更加深層的認識。
劉云泉先生是一位年逾八旬的川蜀書家,其書法以篆隸筆法借鑒二爨體式,糅合漢魏諸體,創(chuàng)造出平中見奇并具有抽象形式構成的獨特風格,為書壇別開一境。他曾書聯(lián)『爨碑取象,漢魏覓蹤』,正是他對自己創(chuàng)作追求的概括提煉。劉云泉先生學成于四川美院版畫專業(yè),有過機關和畫報社的工作經(jīng)歷,閱歷豐富,藝術探索不絕,至今仍不懈于書畫創(chuàng)作。二〇一九年,以《書法》雜志、《書法報》領銜的全國書法專業(yè)媒體評出年度『中國書法風云榜』,其中當年的優(yōu)秀書法個展獎項就頒給了劉云泉先生的『相見柴門』作品展。頒獎詞中寫道:『(劉云泉先生)作品在時間、空間上有一定跨度,書法、畫作與自題文字雜糅,別具文心,有著更有力和更豐富的拓展和外延』,這應該是對劉云泉先生藝術創(chuàng)作的很好評述。本次『三人行』展,劉云泉先生發(fā)揮了其擅長的內(nèi)容和形式,作品個性鮮明,極富意趣,透露出閑淡樸素的山野自然之趣。
于明詮
『三人之行』展覽中,劉云泉先生年齡最長,已是八旬老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美術院校專業(yè)出身的劉云泉先生年屆不惑即以一筆謹嚴端莊的爨體楷書名動書壇,其書以爨體楷書為基,雜糅諸體諸家,而隸而行而草,爛漫多姿,領書壇之時代新風。他的字,仿佛一顆顆『怪味豆』,特別耐人咀嚼。喜歡的人自然迷醉,不喜歡的人斥之為『小趣味』『婢女相』。大家都聲言追求藝術個性,但要知道,有個性就意味著有人喜歡有人討厭,而且個性越強烈,討厭者往往也會越多。幾十年過去,思潮涌動,書風屢變,劉云泉先生寫字、畫畫、玩陶瓷,還經(jīng)常寫一些長長短短的極富意趣的句子,文非文,詩非詩,令人讀來拍案叫絕。當然,他依然寫著他那『怪味豆』似的字,只是更加歪斜隨性,更加不在意看官們的眼色。歪歪斜斜,任性逍遙,一如云中白鶴、山澗清泉。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劉一聞在而立之年即以篆刻名世,這既得益于深厚的家學淵源,更得益海上名流方去疾、謝稚柳、方介堪諸前輩的垂愛提攜,這樣的學習成長經(jīng)歷堪稱得天獨厚,令人羨煞。所以,劉一聞年屆不惑,其華貴高蹈且極具名士風度的清雋雅逸印風即已十分成熟,并穩(wěn)穩(wěn)地占據(jù)了當代印壇的重要位置。也許正因其印學成就影響很大,其書法的高度則易被忽略。在我看來,劉一聞先生極具碑學韻味的行楷書、瀟灑俊逸的行草書,由漢碑化出,胎息魏晉,熔鑄簡牘、『二王』及唐宋行草意致,在當代書壇亦風騷獨領、神韻獨標。
與二劉先生相比,鮑賢倫先生年紀最小,但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首屆全國大學生書法作品展即以一件隸書條幅作品獲獎,從此被全國書壇所矚目,當時他才二十幾歲。四十多年來,鮑賢倫先生心無旁騖,雖然也博涉諸體、雜臨百家,但主攻方向一直是隸書。由東漢而西漢,由漢隸而秦隸,由隸分而簡帛而篆籀,一路向古,潛行縱深。他曾以『夢想秦漢』為題做過多次展覽,并以『得古方新居』額其書齋,可見其書學理念及追求抱負。初看來,這樣的選擇似乎是一條并不寬闊的道路,甚至是有點狹窄且單調(diào)的,但鮑賢倫先生走得卻異常堅定從容,在紛繁繚亂的當下書壇愈顯示出其超常不凡的定力,也突顯出『鮑家隸書』風格的可貴、可贊。觀其近作,厚重蒼雄而外又平添了許多渾樸憨拙之態(tài),顯示出一種『熟后生』的新變化,亦教人對其七十歲、八十歲之后的創(chuàng)作,充滿著更多的期待與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