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日前,一位女性朋友往群里扔了一個視頻鏈接:高鐵車廂里,靠窗坐的女乘客要走出來上廁所,坐在過道座位上的男乘客卻死活不讓——“我就不讓,你憑什么讓我讓,你有本事自己出去……”這視頻顯然嚴重影響了這位朋友的情緒,氣鼓鼓地表示:“換作我,當時就踩著這個男的大腿過去!”
現如今刷視頻,特別是刷所謂的“社會新聞”是很容易導致“腦血栓”的。
你點開一個視頻:女的賴在公交車座位上不走,司機要下班了勸她下車,她死活不肯,然后就是一堆“憑什么呀,為什么呀,干什么呀,你能把我怎么樣呀”的輸出。
再滑一個視頻,電梯超載報警,最后上來的一對男女青年不肯出去,然后就是“憑什么呀,為什么呀,干什么呀”的言語和物理推搡。
再滑一個,不牽狗繩的狗主人正在和別人“憑什么,為什么,干什么”……
噌的一聲,你的血壓上來了!
這些新聞可以叫“腦血栓新聞”。
你一年里都沒有遇到過的蠻橫不講理的人,短短幾分鐘里在手機上都遇到了,然后,你壓下一肚子的怒火,假設自己就在那個霸蠻人的對面,想想用什么話可以一劍封喉,把對方懟到啞口無言、無地自容、無計可施、無疾而終。
反復醞釀的那幾句話還是無法排遣這幾條視頻帶來的精神傷害,于是你把這條視頻轉發(fā)到群里或者朋友圈里,給大家分享一下你此時的郁悶,最終讓更多人被郁悶到。
在流量的誘惑下,生活的負面細節(jié)都被放在了聚光燈下,被人反復咀嚼、品鑒,甚至被口水推升成為公共話題。反思一下,在沒有手機的時代,這種生活里的促狹、刻薄、慳吝、自私也是存在的,只是這些生活平庸的丑惡沒有變現能力和流量價值,就算你經歷這種“大無語”,轉身就會忘得一個干凈,投入到其他瑣碎里。
在流量時代里,這種給人帶來極致負面情緒——仇恨、憤怒、對抗的平庸之惡,卻成了流量新寵,被各種自媒體、機構媒體追捧。
人間的齷齪小事、委瑣瞬間得到了流量的祝福,成了公共消費品,被咀嚼、被分泌、被厭棄。如果說,前幾年那種火車霸座的新聞,還能體現出一定的有關公私權利邊界的公共價值,而鋪天蓋地的車廂不讓通過、電梯超載不出來等撕扯,則淪為一場流量拜物教下的審丑狂歡:誘發(fā)戾氣,感染憤怒。
對當下數字時代提出嚴厲批判的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提出了“非物”的概念,流量時代里“非物化”讓我們被連根拔起,成為數據流的奴隸?!胺俏锘弊屛覀儤酚诒桓艚^于真實世界之外,自愿投入網絡的洪荒巨流當中。
我們每天在追逐資訊,卻沒增長知識;我們執(zhí)著于被點贊,卻沒有發(fā)展友誼;我們的手機內存被塞滿,卻沒有值得記憶的東西;我們每天沉迷于對一個個事件的共情、憤怒、痛恨當中,卻沒有參與什么真實的公共事務討論。我們是網絡集體情緒中的一個字節(jié),卻自己以為是全世界本身;我們只是“非物”世界的參與者、被劫持者。
物理世界里幾乎沒有意義的丑陋,卻有真金白銀的傳播價值,反向地影響我們對物理世界的印象。被故意放大的丑陋,被精心安排的憤怒,被惡意對立的情緒,最終“非物”主宰了我們,最終“腦血栓新聞”贏了。
【原載《新民周刊》,本刊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