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韶華
思維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工具。但是,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照本宣科。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缺乏思維機會,只能被動接受歷史結論。如此,學生不僅難以理解、掌握歷史知識,還出現(xiàn)了思維定式問題,影響了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改進傳統(tǒng)教學方式,給予學生多元思維機會,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發(fā)展多元思維。多元思維是思維主體在認知客觀對象的過程中,依據(jù)客觀對象的實際情況,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建構認知的思維方式[1]。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多元思維,可以讓學生獲得思維機會,從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建構良好的歷史認知。在培養(yǎng)學生多元思維時,教師可以應用如下策略。
在體驗跨學科教學活動時,學生會突破思維定式,聯(lián)想不同的學科內容,解決問題,實現(xiàn)知識間的融會貫通,提高認知水平[2]。因此,教師要把握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關聯(lián),依據(jù)歷史教學內容,使用適宜的方式進行跨學科教學。
以“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為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唐朝的鼎盛局面及其由盛轉衰的原因。眾所周知,文學作品是一個歷史時期社會現(xiàn)狀的真實寫照。唐朝是詩詞創(chuàng)作高度發(fā)達的時期。在此時期,詩人們用精練的語言描述了唐朝的發(fā)展情況。如杜甫在《憶昔》(其二)中描繪了開元年間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情況,展現(xiàn)了盛唐氣象;在《春望》中描繪了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的凄涼場景,反映出了唐朝的由盛轉衰。在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時,學生反復誦讀古詩詞,可以了解唐朝的發(fā)展情況?;诖耍谡n堂上,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吟誦杜甫的相關詩作。學生在傾聽古詩的過程中主動進行思維,遷移語文認知,圍繞不同古詩想象相關畫面,進入“真實”的歷史場景。在此場景中,學生站在文學角度,分析社會現(xiàn)狀。隨后,教師提出歷史性問題:“為什么開元年間會出現(xiàn)盛世景象?安史之亂是如何爆發(fā)的?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會站在語文、歷史角度,探尋問題答案。教師則立足學生的問題解決情況,補充相關內容。
如此,學生不但可以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建構良好的歷史認知,還可以實現(xiàn)知識間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不少學生會因此發(fā)展多元思維,提高思維水平。
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使學生建立積極情感,主動思維,感受歷史,建立良好的歷史認知,同時發(fā)展多元思維。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歷史教學內容,選用視頻、圖片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多維度展現(xiàn)歷史。
以“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為例,在課堂上,學生通過體驗多種活動,了解“百家爭鳴”時期的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初步感知“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立足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講述“拔一毛而利天下”這一典故,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故事場景中。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儒家以宗族為本位,墨家以天下為本位,道家以個人為本位,法家以國家為本位。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誰有權力拔掉這根毛?”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生積極思維,回想所學,走進情境中。在情境中,學生分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背景,思索諸子百家的不同主張,并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道:“如此思想的內核是極度‘貴己’。如果施行此思想,會出現(xiàn)人際交往淡漠的問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徹底達到“一毛不拔”的境界是極難的。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政治穩(wěn)定,先后采用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以人為本,慢慢成為正統(tǒng)思想,有權力拔掉這根毛?!痹趯W生講述的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
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發(fā)散了思維,遷移了已有認知,多維度地思考并解決了問題,加深了對歷史內容的理解,還使學生順其自然地積累了思維經(jīng)驗,發(fā)展了多元思維。
因所處時代的不同,不同人的歷史思考、解釋也不盡相同。這表明了歷史具有多樣性。因此,在學習歷史時,學生會站在不同角度,分析、辨別史料中的不同觀點,建立正確的歷史認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jù)教學內容,呈現(xiàn)相關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剖析。
以“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為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洋務運動”。李鴻章是洋務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不同的人對李鴻章有不同的看法。了解李鴻章的功與過,是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辯證性思維的過程。于是,教師以評價李鴻章為重點,選取相關史料:“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出使日本議和,近已得議和確音……較之秦長腳殆有甚矣,閱竟為之一嘆”(選自《閱〈申報〉知李鴻章赴日本和議》);“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選自科士達的《李鴻章傳》);“天下唯庸人無咎無譽……固不能為李鴻章一人咎也”(選自梁啟超的《李鴻章傳》)。圍繞史料內容,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請閱讀史料,分析李鴻章的功與過?!?/p>
在任務的推動下,學生發(fā)散思維,把握關鍵信息,有所發(fā)現(xiàn)。如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材料一站在民眾的角度,分析李鴻章賣國求榮的行為,將戰(zhàn)爭責任推到李鴻章身上,但沒有認識到李鴻章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的努力。材料二站在外國官員的角度,大力贊揚了李鴻章的貢獻,卻沒有看到李鴻章的不足。材料三站在歷史學家的角度,指明了李鴻章的問題,但沒有將戰(zhàn)爭責任推到李鴻章一人身上?!庇纱耍瑢W生進行比較、綜合,便可從功、過兩方面入手,客觀地評價李鴻章。
如此,學生不僅通過論證史料內容,全面地認知了歷史人物,了解了歷史事件,還通過比較、分析、綜合,切實地鍛煉了多元思維能力,尤其發(fā)展了辯證思維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梳理歷史的過程正是學生進行多元思維的過程。如學生在繪制歷史信息圖表的過程中,會遷移已有歷史認知,發(fā)揮思辨性思維作用,剖析歷史內容,把握歷史聯(lián)系,完善歷史認知,建立完整的歷史知識結構。同時,通過繪制歷史信息圖表,學生可以提高邏輯思維水平。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學生學習情況,引導學生繪制圖表。
以“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為例,在課堂上,學生體驗了多樣活動,逐步了解了秦漢至明清時期的選官、考核和監(jiān)察制度的內容及特點。如西周至春秋時期,采取世卿世祿制,標準是貴族血緣,特點是官位世襲;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采取舉薦軍功制,標準是軍功大小,特點是缺乏制度化的選官途徑等。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受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影響,部分學生未能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針對此情況,在課堂上,教師可組織繪制圖表活動,給學生布置如下任務:“請大家互相討論學習內容,梳理秦漢至明清時期的選官、考核和監(jiān)察制度,建立思維導圖。在建立思維導圖時,請分析不同制度的產(chǎn)生背景、標準、特點、影響?!痹诖巳蝿盏耐苿酉拢瑢W生積極思維,聯(lián)想課堂學習內容,在繪制思維導圖時直觀地展現(xiàn)不同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形成了知識結構。同時,部分學生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查漏補缺,完善了相關認知。
如此,學生不僅扎實掌握了歷史內容,還鍛煉了邏輯思維能力,實現(xiàn)了思維可視化。
總而言之,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獲得多元思維機會,可以成為歷史學習的主體,積極探究,扎實掌握歷史內容,同時發(fā)展多元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習效率。鑒于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jù)歷史教學內容,或組織跨學科學習活動,或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或組織史料剖析活動,或開展圖表繪制活動,讓學生獲得多元思維的機會,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分析歷史內容,由淺入深地建立認知,發(fā)展批判性思維、思辨思維、邏輯思維等,提高多元思維發(fā)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