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炎熱的夏天,那時的酷暑也同樣難耐。杜甫稱夏日“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意即:漫長的白晝仿佛到不了盡頭,暑熱熏蒸得我心如湯煮。白居易直言“頭痛汗盈巾,連宵復(fù)達晨”“端坐猶揮汗”,恨不得“發(fā)少頭清涼”。著名氣象學(xué)家竺可楨還發(fā)現(xiàn),唐代的氣候尤其溫暖。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京城長安無雪無冰,當時長江上游地區(qū)年均氣溫比現(xiàn)在還高1~2 ℃。那么,古人是如何度過漫長又炎熱的夏日的呢?
衣
應(yīng)對酷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少穿點。因此,漢代就出現(xiàn)了一種十分平民化的衣服——“犢鼻裈(kūn)”。
犢鼻裈實際是一種短褲,它上寬下窄,兩邊開孔,以使雙腿穿出,又因為造型和牛鼻子相似,所以叫“犢鼻裈”。盡管犢鼻裈在當時主要用作內(nèi)褲,但農(nóng)民在水田干活時卻甚愛外穿。
當然了,犢鼻裈外穿是比較極端的穿法,一般情況下當時的人們是不會如此暴露的。人們在夏日還可以選擇材質(zhì)輕薄的衣料:富人有薄如蟬翼的絲綢衫,窮人則穿透氣的麻衣。
另外,還有一種竹衣,由竹子編制,穿在身上具有透氣和隔汗的功能,就像在身上披了一張涼席一樣。竹衣早在唐代就已出現(xiàn),并且成為當時皇家貴族們消暑的首選服裝。竹衣多由柔韌度高、強度大和具有吸濕散濕作用的苧麻線穿連竹管編制結(jié)成。因竹衣制作工序極其煩瑣,工藝精細,制造成本較高,所以竹衣是達官顯貴和富裕人家的專屬服裝。
在唐代,女性在夏季還青睞很薄的半臂裝和袒胸裝。
食
通過飲食降溫可以讓身體由內(nèi)而外地涼下來,也是夏日消暑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國古代的達官顯貴們一直有冬日儲冰、夏日使用的習(xí)慣。有文字記載的夏日用冰記錄可上溯至周朝,如《周禮·天官·凌人》中記載:“祭祀共(供)冰鑒。”
冰鑒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冰箱”。冰鑒由銅制成,分內(nèi)外兩層,夾層中放冰塊,中間可放置需冰鎮(zhèn)的酒水和食物。冰鑒箱體兩側(cè)設(shè)提環(huán),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fā)口。冰塊的冷氣散出,還可以降低室溫,所以冰鑒同時具有冰箱和空調(diào)的功效。
使用冰鑒,達官顯貴們就可以在夏日享受冰鎮(zhèn)的食物、飲料。比如戰(zhàn)國時期的冰鎮(zhèn)米酒,隋唐年間的酥山(類似冰激凌的冰品)、凍飲、冷面,宋代的冰酪、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涼水,清代的冰碗等。
冰是奢侈之物,普通人家消費不起,因此他們更多地食用常見的消暑食品,諸如瓜、李等水果,或用荷葉、綠豆、蓮子等制湯。
用中草藥消暑也十分常見。用藿香、甘草、金銀花等中草藥制成的湯劑有利于預(yù)防中暑和感冒,這些湯劑統(tǒng)稱為“熟水”。唐宋時期,長沙大街小巷的茶鋪會用茶餅加上橘皮、消暑藥材煮沸,清熱解毒,幫助人體抵御酷暑的侵襲。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不走尋常路的食物消暑法,就是在夏天吃熱食。《魏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湯餅是漢代出現(xiàn)的一種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在夏天吃一碗熱騰騰的湯餅,出一身汗,可以祛除體內(nèi)的濕氣和暑氣,還能補充營養(yǎng),利于身體健康。這種吃法一直被沿用下來,即是現(xiàn)在的“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住
除了穿著和吃食,通過改善居住環(huán)境消暑也是很有必要的。
古代達官顯貴們孜孜不倦地打造適合夏日居住的“夏房”(泛指一切用于納涼的房間),建造“窟室”“涼室”,甚至有消夏設(shè)施的涼殿(相當于“空調(diào)房”的建筑)等。涼殿之“涼”主要歸功于水車。從唐代起,能工巧匠們便利用水車把水提到殿、亭的頂部,由此形成帶有人工落瀑的建筑,作為夏日專用的避暑場所。
普通人家沒有這個條件,因此選擇較為簡單易行的方式——搭建涼棚。涼棚一般搭建在屋檐上或者院子里,有了涼棚遮擋陽光,外墻不容易被曬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會很快升溫,室內(nèi)也可以涼快一些。
除了涼棚外,挖深井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在家中挖一口深井,井口用蓋子蓋上,蓋子上方鑿一個孔,夏天就會有冷氣從孔中出來。這種“空調(diào)井”除了用于納涼之外,還可以當作冰箱使用。這種“空調(diào)井”在現(xiàn)存的明清古民居中依然可以看到。
用
說到夏天納涼用具,扇子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將扇子稱為“搖風”,也叫“涼友”。人手一把扇子搖動生風,是最便捷的消暑用具。
《西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xù),一人運之,滿堂寒顫。意思是說,西漢時長安有一個巧匠丁緩,做過七輪扇。七輪扇,顧名思義,有七個輪子相連,輪子直徑都超過一丈(漢代為2.31米),相互銜接,一個人運作七輪扇,扇出來的風使?jié)M屋子的人都冷得發(fā)抖。
古人為了睡覺時能夠涼爽,更是發(fā)明了諸多夏日伴睡神器,包括瓷枕、竹夫人、涼席……
瓷枕,即是陶瓷制成的枕頭,中空,枕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瓷枕不蓄熱,清涼無比,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竹夫人,是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竹籠,中空有洞,用法上類似于現(xiàn)代的抱枕。由于竹子的導(dǎo)熱系數(shù)較小,有良好的隔熱性能,且竹夫人中空多孔的形狀意味著它還十分透氣,即使在現(xiàn)在,也有一些地區(qū)仍在使用竹夫人。關(guān)于竹夫人還有一則軼事,蘇東坡有一天調(diào)侃佛?。骸澳阌衅拮記]?”佛印笑答:“有,兩個。”東坡大驚,佛印笑著解釋:“我夏天擁抱‘竹夫人,冬日懷揣‘湯婆子。可不是兩個妻子?”蘇東坡聽后大笑。
行
人們還會往外尋覓避暑佳地。湖邊吹風、樹下乘涼、山上避暑、夜上高樓、竹徑探幽……當然也有人索性自己建一處合心意的避暑山莊。
戲水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消暑活動之一,去湖邊、荷塘等寬闊水域泛舟、垂釣、賞荷、游泳,也是不錯的選擇。白居易便十分喜歡水邊避暑。他在《何處堪避暑》一詩中寫道:“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眮淼胶?,或待在繁茂的樹蔭下,或泛舟湖上,清風吹拂,聽蟬鳴陣陣,賞荷花朵朵,看水中魚躍,這份寧靜愜意,讓人心情舒暢,火氣自消。
去往大山深處的古剎、亭院等地消暑,也受到很多人青睞。元代釋英的《山中景》詩云:“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里,撲面火塵飛?!鄙街袠涿置?,環(huán)境清幽,輕風涼爽,與城市中的烈日炙烤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
大片的竹林也同樣是避暑勝地。清代的常紀就寫過《竹林避暑》,覺得“坐臥于其中,清風滿懷袖?!?/p>
除了在衣食住用行上做文章,還有一種非常佛系的消暑方式——心靜自然涼。白居易有詩云:“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闭^心無雜念,涼由心生。
摘自《大自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