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瑩瑩
在新時代背景下,媒介形態(tài)日益多樣,媒介融合也成了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媒介融合讓新聞傳播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而這種變化給電視新聞記者這一職業(yè)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例如許多電視新聞記者思維觀念還沒有適應媒介融合環(huán)境,尤其是每一個手持智能手機的人都可以傳播信息,讓許多思維觀念上“轉不過彎”的老記者陷入了職業(yè)生涯的困境。此外,新時代對電視新聞記者的業(yè)務要求越來越全面,他們不僅要會寫,還要能拍、能攝,這些要求對于已經習慣了傳統(tǒng)電視媒體業(yè)務的記者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讓他們在業(yè)務層面面臨著層層考驗。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要想適應新時代媒介融合的環(huán)境就必須主動轉型,為職業(yè)發(fā)展探尋新的路徑。
在傳統(tǒng)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記者常常是出現在新聞現場的第一人,因此他們通常被定義為新聞內容的報道者以及新聞傳播的把關人。這樣的定位讓電視新聞記者有高高在上的感覺,讓他們很難形成主動服務的意識,更多的是進行單方面的信息傳播。但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在時效性上與網絡媒體新聞無法相比。受眾通過移動智能設備就可以獲得最新、最全的新聞,而這種轉變自然也讓電視新聞記者失去了對新聞的絕對掌控權,甚至在電視媒體全面式微的情況下喪失了“主角光環(huán)”。對此,電視新聞記者對于自身的工作角色必須重新定位,即從生產者轉型為服務者,并提高服務意識,根據受眾的習慣和偏好進行新聞策劃與報道,滿足受眾需求,提高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
第一,記者要做好群眾的貼心人,跟蹤報道群眾關心的新聞事件。
貼近群眾是新聞記者工作的核心標準。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連接著現實和虛擬的世界,各類信息都能夠從網上獲得,這讓記者的采訪工作獲得了更加豐富的信息來源,同時也讓有些記者出現了懈怠情緒。例如有的記者失去了走進基層、貼近群眾的動力,隨意截取網上信息拼湊新聞報道。這類報道與群眾需求相脫離,自然也難達到服務群眾的效果。對此,基于新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電視新聞記者應該重申新聞工作準則,深入基層,貼近生活,將宣傳視角前移,以小見大,關注民生政策的落實情況,關注人民群眾關心的小事、難事、具體事,傾聽群眾的呼聲,傳遞群眾的訴求,充分發(fā)揮新聞記者上通下達的作用,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改革發(fā)展大局。
第二,記者要做好新聞的把關人,為群眾提供優(yōu)質新聞報道。
網絡的普及導致信息快速傳播,而在新聞傳播領域把關人角色也逐漸弱化,這直接導致了網絡上存在大量的“不合規(guī)”信息,各種虛假新聞、謠言比比皆是。因此當下的環(huán)境迫切地需要新的把關人。如今新聞把關人的責任更加重大。電視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傳播中至關重要的角色,應該承擔起把關人的重擔。例如在實際工作中,記者要以專業(yè)的眼光和素養(yǎng)對信息來源予以審視,保證其新聞真實性,特別是在進行輿論監(jiān)督時更應該慎之又慎,調動多方力量深入調查取證、尋求事實真相,對自身媒體針對網絡熱點事件的報道進行嚴格把關,不能為了搶時間、搶頭條而歪曲、捏造事實,避免新聞失實現象的發(fā)生。只有這樣才能服務好群眾,為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新聞報道,進而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第三,記者要做好社會的觀察人,全面深入地展現新聞事件。
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群眾對新聞的廣度和深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工作過程中可以采取“廣撒網”的方式進行廣泛取材,例如在基于某一社會事件進行報道時,記者應實地調查,了解當地相關工作的開展情況,掌握事件發(fā)展動態(tài),對當地近況做到心中有數,能夠迅速理清“線頭”,找到相關人員,完成對線索的核實與采訪,以保證新聞的客觀性和全面性。此外,記者還可以采取“深挖井”的方式進行深度報道,例如根據某一主題進行集中采訪,深度挖掘,做好原創(chuàng)性選題跟工作報道、策劃等工作,提升新聞報道的思想性,并借助融媒體提高其傳播力和影響力。
創(chuàng)新不單意味著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也代表著自身觀念意識和工作理念的創(chuàng)新。記者應當深入走訪群眾,善于發(fā)問,在基層生活中發(fā)現問題,進一步挖掘問題背后的原因。新聞記者應該擁有一顆公正之心,走群眾路線,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代表性素材,然后對其進行全新視角的深刻解讀,積極提高電視媒體的公信力以及電視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電視新聞記者只有準確定位,分析受眾的需求和偏好,進而在選題材料、報道形式、語言表達等方面做出調整,才能做好采訪報道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貼近受眾的需求,更好地為受眾服務。
在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記者應主動在思維模式、思想觀念上做出調整,主動接觸不同媒體,深入分析各種媒體之間在資源、平臺、渠道、內容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在融合中展現出的新特點,然后以此為指導對自身工作進行重新規(guī)劃。
第一,基于媒體融合語境,調整工作方式。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而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也因此發(fā)生深刻變化。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應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深入理解媒體融合過程中的挑戰(zhàn)和機遇,實現自身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轉型。例如網絡媒體在實現新聞跨平臺傳播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電視新聞記者應主動適應網絡媒體環(huán)境,從電視新聞傳播的局限中走出來,根據相關要求主動適應策、采、編、發(fā)的新聞生產流程,主動探究新聞在微博、微信、抖音等不同平臺傳播的方式以及產生的效果,分析不同平臺受眾對新聞報道內容與形式的偏好,進而根據新聞投放平臺的特點做出調整,以保證吸引平臺用戶關注,提高新聞傳播力。當然,電視新聞記者在媒體融合過程中不得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中最明顯的是網絡平臺監(jiān)管不嚴,導致虛假信息、消極錯誤言論泛濫,嚴重影響了輿論環(huán)境,甚至導致一些優(yōu)質新聞無人問津。新聞記者必須要認識到:不管技術如何演化、形態(tài)怎樣變化,真實理性的新聞準繩不能變,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不能變,而只有在融合中堅持輿論引導、思想引領和服務人民的基本專責,才能積極應對挑戰(zhàn),構建健康向上的融媒體語境。
第二,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動媒體融合,優(yōu)化電視新聞報道。
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搭建大數據平臺、深挖大數據資源,已經成為媒體實現精準新聞報道的必然選擇。例如某電視臺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引入了先進技術手段,搭建了媒體大數據平臺。媒體大數據平臺遵循場景化設計原則,與業(yè)務應用緊密結合,貫穿策、采、編、發(fā)、傳、評、營全流程,可以為指揮報道平臺、全媒體生產平臺、新媒體矩陣、區(qū)縣融媒媒體云提供基于大數據的線索發(fā)現、報道策劃、編采智能輔助,進行傳播影響力分析、發(fā)布渠道分析、新媒體運營分析,提升新聞編采質量,實現精準傳播,提高全員工作積極性,擴大媒體影響力。在媒體大數據平臺的支持下,電視新聞記者也要主動調整工作思路,實現轉型。其中在線索發(fā)現和報道策劃過程中,利用平臺對互聯網相關熱點、線索進行有效收集,基于數據分析結果進行策劃,精準滿足群眾對新聞內容的需求;在新聞生產過程中,通過大數據服務輔助媒體采寫,利用智能編輯器進行全網搜索,為記者提供最優(yōu)的采編方案,提升編采工作效率;在傳播效果及影響力分析過程中,根據平臺對網站、客戶端、微博、微信、抖音等發(fā)布渠道的監(jiān)控數據,了解新聞在不同平臺的傳播情況,研究媒體融合的效果,以調整后續(xù)工作方法。由此可見,在現代技術手段的支持下,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創(chuàng)新更加便捷、精準,身為記者則需要主動學習、主動適應,實現真正轉型。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電視新聞記者應該抓住改革的各種機遇,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完善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用自己敏銳的新聞嗅覺抓住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熱點,對其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在實現自己作為電視新聞記者的價值的同時,促進電視新聞媒體行業(yè)的向前發(fā)展。特別是在融媒體語境下,線上線下媒體矩陣讓電視新聞記者能夠在多平臺亮相,形成交互式的傳播環(huán)境。而面對不同平臺時,電視新聞記者應主動調整工作方式,探究媒體矩陣下的新聞傳播規(guī)律,并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的內容和形式,從而更好地適應媒介融合環(huán)境,實現工作轉型。
媒介融合的現實讓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在業(yè)務層面上不斷提升,并向“全能記者”轉型。
1.提高記者“四力”,提升專業(yè)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闊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四力”,對整個宣傳思想戰(zhàn)線提出了殷切希望,同時也為新時代的電視新聞記者轉型指明了努力方向。
具體來講:
①增強腳力
腳力是走進群眾、深入一線、貼近實際、親力親為、調查研究、精準反映實情、真情反映群眾心聲的能力。電視新聞記者應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練就線下實地調查的基本功,通過勤走路、勤提問、善傾聽,真正了解民眾疾苦,形成有內容、有溫度的新聞報道。
②增強眼力
記者應不斷提升自己對社會的觀察、判斷、辨別的能力。例如做好大數據時代的輿情分析,記者應穩(wěn)住陣腳、冷靜觀察、沉著應對,透過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提高對輿情的觀察、判斷、辨別能力。
③增強腦力
記者應廣泛閱讀、主動思考,加強對科學理論和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升思考分析能力。在實際工作中,通過理論和實踐研究,補齊與群眾有效溝通不足的短板,靈活運用技巧把文件語言生動化、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把深刻道理通俗化,提高新聞報道質量。
④增強“筆力”
電視新聞記者應該對新聞素材進行準確的取舍,能夠根據新聞內容提煉并深化主題,找準新聞立意,優(yōu)化稿件結構,靈活運用語言等,提升自己運用多種新聞體裁進行報道的能力,既能夠采用新聞消息、事件通訊、人物通訊、新聞調查、現場特寫、人物訪談、新聞評論等形式進行新聞報道,也能夠根據不同媒介平臺的特點對內容和形式進行調整,以確保新聞更適合不同平臺的傳播。
2.學習現代技術手段,提升適應融媒體環(huán)境的能力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應熟練掌握音頻、視頻等數字媒體技術,熟練掌握文、圖、音、視、網等媒介綜合技術能力,切實做到能拍能錄、懂策劃、善執(zhí)行,能夠在復雜的信息中抓取最有價值的新聞元素,并能夠迅速利用可視化手段表現出來,也能夠按照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的傳播規(guī)律將新聞打造成適合不同平臺的內容產品。此外,電視新聞記者還應主動了解大數據分析技術,并基于數據分析結果實現在各平臺的精準報道。例如記者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新媒體運營分析,對有關數據進行采集、統(tǒng)計、分析,詳細了解媒體用戶行為規(guī)律,為新媒體的內容組織和運營提供有效支撐;根據平臺對受眾行為數據的分析,對受眾進行畫像,將新聞采編工作與新媒體平臺的運營策略相結合,實現電視新聞報道在新媒體平臺的精準轉化;此外,記者還可以根據平臺分析結果,分析網站、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的新聞資訊傳播、信息服務、廣告推送等情況,了解受眾對不同類型新聞的需求,并利用平臺實現更精準的信息推送,以此倒逼對采編工作做出調整和優(yōu)化。
電視新聞記者要在工作中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新”思維,從策劃方案到內容選取都要體現出創(chuàng)新的思維,同時還要注意思維的三個“度”,即深度、廣度和遠度。一是記者有義務去幫助廣大社會受眾挖掘事物背后蘊含的本質,引導他們去了解并掌握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從而體現電視新聞報道工作的社會價值。二是記者應該從廣闊的社會背景出發(fā)進行相關信息的報道,使大眾更加容易接受新聞內容。三是記者要有前瞻性,從而能夠擔負起引領社會輿論和時代風尚的重要責任。電視新聞記者只有保持學習態(tài)度,精研業(yè)務,才能順應媒介融合的趨勢,形成扎實的新聞傳播技能、跨媒體傳播意識和開拓精神,才能夠勝任采訪、攝錄、寫作、編輯、制作、策劃、創(chuàng)意以及新媒體運營平臺內容更新、后臺管理等工作,成為真正的“全能記者”。
總之,新時代給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和機遇。在創(chuàng)新轉型過程中,記者應深入學習,了解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規(guī)律,并提高業(yè)務技能,將自己打造成復合型、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