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志
曾釗新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學家,還是當代理論家中為數(shù)不多且風格獨特的書法家和理論語言學家。先生仙逝,思之,念之,悟之,嘆之,深以為,青年倫理學人應讀點曾釗新!
我之所以“愿意”以《青年倫理學人應讀點曾釗新》為題,與我在青年時期認識曾釗新教授直接相關。
1982 年,我作為湖南科技大學(原湘潭工學院)的年輕工作人員到省會長沙參加學術討論會。記得那時的學術氛圍很濃,研究學問的學術味很足。開會的前一天下午報到,會務組將作者論文印發(fā)參會者每人一份。晚上,我把所有論文“初讀”了一遍,大學剛畢業(yè)的我總想在別人的論文里多學點什么,覺得寫得好的文章我反復讀,除了我已認識的專家老師外,曾釗新老師的文章我是反復讀的,并且,讀著讀著,總感覺曾老師的文章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在其中。這種魅力既不是文學作品中的“啊、哦、喲”或評價理論文章的“套話”如“思路清晰、邏輯嚴密、論證有力”之類的東西(thing)所能表達的,而是一種基于這些又超乎這些的并讓我隱隱地感到作者特有的文字素養(yǎng)和超人的理論天賦于其中的“理論魅力”,正是這種特殊的、表現(xiàn)在文章中的“理論魅力”,頓時讓我產生了一定要拜訪且要拜其為師的“沖動”!于是在第二天上午會后我到會務組問到曾老師的住處,然后趕緊去拜訪了曾老師!
初見曾釗新老師是在一間有兩排上下格局床鋪的房子里,雖然已過去四十年,但我鮮明記得,他睡在下鋪,我們是坐在下鋪的床邊交流的。我還清晰記得那天他穿的是有些顯舊但很整潔的中山裝,看上去衣著樸素、語言親切、談吐智慧、舉止文雅,是一個標準的大學教師形象。
那時的曾老師四十多歲,大學剛畢業(yè)不久的我已有三十歲,但于我而言,曾老師是前輩。因下午要開會,簡短交流后,我要了先生家里的電話,說好今后一定去先生家里拜訪請教!
當年的我沒有今天歷經滄桑的我知天地大、己無知而真誠的謙虛。因為,在讀本科就發(fā)表過兩篇文章且第一篇就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社全文復印、《新華文摘》輯目、《中國哲學年鑒》輯目的我,那時是充滿自信而自豪的,有時,內心還是蠻“驕傲”的!不說別的,單就本科畢業(yè)論文《韓非子術治學說之我見》就是和本校歷史系著名教授張一中先生《韓非子術治學說不可取》商榷的這一點,就足見當時年輕的我的“自信”勁兒。
寫上這些事,無非是想告訴題目所指的青年倫理學人們,四十年前,年輕氣盛、自信自豪同屬青年倫理學人的我,讀到作者的文章就產生要拜見、要結識、要學習他的沖動,實屬不易??!
這不是因為“我”好學,青年的“我們”都好學,差別在于,誰,值得你尊以為師!正是在這一點上,當時年輕的我認定了還不是教授的“曾釗新教授”為師!
爾后,我常通過會議拜訪、電話拜訪、府上拜訪、信件拜訪等多種形式“拜”他為師。在請教曾老師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曾老師不但在讀書、搜集資料過程中使用卡片,而且在寫文章過程中也使用卡片。后來,先生帶我參與了他著作的初稿寫作,還給我們這些“在冊”和不“在冊”的學生傳授如何讀書、寫作論文、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久之,我知道了,曾釗新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學家,還是理論家中為數(shù)不多且風格獨特的書法家和理論語言學家!
何以見得由敬仰之心而生敬愛之情呢?
在先生的文集①即《曾釗新文集》?!幷咦⒌谒木碛涊d了我們往來的歷程。我在北京治病,先生寄“微薄”以“慰問”;先生體弱,我接先生到湘潭做“胎肝”免疫;師母仙逝,我流淚了;七十歲啦,我每年必給先生拜年。
上述這些,無非是進一步說明,我對先生文品的敬佩上升到了對先生人品的敬仰和人生的敬愛:先生不但在道德理論上過人,在道德踐行上同樣超人!
評論理論家,尤其是評論像曾釗新教授這樣的具有獨特理論天賦和過人理論智慧的全國著名的理論家,若回避其信仰即回避其一切具體的創(chuàng)新性概念、判斷、論點、論述等的“指導思想”和“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而只醉心于點滴的堆砌和話語的羅列,那不是無知就是膚淺、不是糊涂就是淺薄!
首先必須肯定,曾釗新教授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學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并不平靜的今天,鄭重指出這一點極為重要。一以表明,今天的青年倫理學人應像曾釗新教授一樣,學馬克思主義、教馬克思主義和用馬克思主義。二也說明,縱或在學術研究中受到質疑和誤解,先生仍能從容地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予以回駁和澄清,彰顯了一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胸襟和智慧。
曾釗新教授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們在《曾釗新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一卷“人學 倫理學”中的論文和第四卷的“序和跋 日記”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先生除了精心備課并認真教授《共產黨宣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反杜林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外,更重要的是能嫻熟地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作為研究問題和論述觀點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jù)。
在此,我樂意摘錄如下一段話語和青年倫理學人們一起領略曾釗新教授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理論風采。先生在發(fā)表于1981年第6期《學習與探索》的《論道德的第二土壤》一文中寫道: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偉大功績在于:認識到了在共產主義圖景中,人性復歸和真正的道德達到了統(tǒng)一。達到統(tǒng)一的力量不是單個個人的力量,而是整個社會的力量。從此,空想的“新道德世界”或“和諧社會”就變成了科學理想?!坝⑻丶{雄耐爾”一定要實現(xiàn),共產主義樂廳里一定會聽到真正人的道德和人性復歸的美的旋律。[1](70)
正因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堅定的!因而在有人“指摘”其論題和論點時,先生仍能以博大的胸懷在既尊重人又注重理的原則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闡明思想,以求“在歧義中醒悟真理!”[1](178)
曾釗新教授作為中國倫理學界公認的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學者之一,其理論品格和理論特征就是勇于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對一切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對稱得上“家”的科研工作者的特殊要求,而當我們對這一特殊要求再當作一事物來作深入思考時,創(chuàng)新對科研工作者也可以說是最高要求。因為,創(chuàng)新作為一事物也是多系統(tǒng)、多層次、多方面、多要素的。唯其如此,創(chuàng)新包含的面頗廣,如集聚性創(chuàng)新、完善性創(chuàng)新、增補性創(chuàng)新等。而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就是有別于其他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
在社會科學方面,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可包括提出一個新概念、作出一個新判斷、發(fā)現(xiàn)一個新規(guī)律、構建一個新學科、使用一種新方法等。曾釗新教授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很多,其原創(chuàng)性成果也幾乎遍及前述原創(chuàng)性的各個方面。在此,我只以其原創(chuàng)的“場合道德”和“時年道德”的提出及其對當時也是青年倫理學人的我們的感染、激勵與啟示來說明其理論影響力。
拜讀了先生的“場合道德”和“時年道德”后,我為先生高度的抽象思維力和獨特的理論構建力而驚嘆,為什么先生能在我們天天碰到的、經??吹降那易砸詾槎玫姆睆偷纳鐣F(xiàn)象中“拿捏”出這兩個新概念呢?是時,雖然難解其詳,但后來我在研究經濟道德時,也根據(jù)經濟活動的時空性特征提出了“經濟發(fā)展道德”、“經濟運行道德”和“經濟交換道德”。文章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后,還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的立項。
這,也是我提出“青年倫理學人應讀點曾釗新”的原因之一!
曾釗新教授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妙筆毋須盡生花》[2](168-169),雖作為雜文而諷刺言過其實的“妙筆”“盡生花”的人,但是,從中我們卻不難發(fā)現(xiàn),先生并不是一概反對“妙筆生花”的。比如這篇文章的開頭語:
一張白紙能寫出最新最美的文字,一個失誤能描繪變成難免的“學費”,這是筆的本領,文字的功能,文人的才干?!度龂费輾v史,《水滸》傳英雄,《紅樓》道世情,都是妙筆生花,并為世人所首肯。[2](168)
顯然,這是曾老師的“妙筆”“生”的“花”,非常靈“動”,讓人感“動”!故曰:先生文字“生”“動”!
如果進一步發(fā)問:“曾老師的隨筆、散文、雜文寫得靈動而生動,那么,曾老師的哲學、倫理學論文是否生動呢?”答曰:“生動!”
只不過,學術論文的“生動”不同于散文、隨筆以及詩歌的“生動”,正像詩歌的生動不同于散文、隨筆的生動一樣,學術論文的“生動”是以內在關系的揭示、深刻緣由的挖掘、嚴密邏輯的推演為表現(xiàn)形式的。不必諱言的是,表現(xiàn)這種“生動”需要修養(yǎng),感悟這種“生動”需要訓練!曾釗新老師就是當代中國最富有這種修養(yǎng)和訓練的倫理學家之一!
進而言之,曾先生為何致力于“生動”地表達其思與想呢?簡言之,為了“行動”!正如曾先生所說:
我們的目的歸于一個:追求真理,服務于偉大祖國文明的昌盛?。?](9)
了解當代中國倫理學發(fā)展歷程的都知道,自20 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大批哲學家、倫理學家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物質的富裕和精神的富足,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和強盛,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全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建設的歷程中嘔心瀝血、披荊斬棘、艱苦奮斗、鼎力創(chuàng)新。曾釗新教授就是這“一大批”中的健將之一。
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大廈的構建,曾釗新教授根據(jù)自身特點和興趣,在倫理學原理方面作出了自己獨特的杰出貢獻,同時,在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也有令人敬仰的成果。單就原理方面看,他為系列原理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的依據(jù),又在體系的完善發(fā)展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果。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先生還把倫理學研究擴展到了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領域,既為交叉學科的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更是表明先生在倫理學領域中,由原理而歷史、經倫理而心理、步教育而社會的“全面”貢獻。
如今,先生雖然仙逝,但先生在《曾釗新文集》第一卷扉頁上那“謹以此書獻給勤于學問的年輕朋友”這句蘊有無限希冀的心語一定會激勵青年倫理學人在新時代作出新貢獻。我們想說、愿說、也敢說:
先生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