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川
(南海藝術高中,廣東佛山 528000)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高中生需要通過欣賞各個舞蹈藝術類別的優(yōu)秀作品,提高對舞蹈藝術作品的審美觀認知力量;通過學會并表演舞蹈動作,提高完成藝術作品的表演力量;通過掌握與舞蹈藝術相關的各種文化知識,提高的社會文化理解能力。民族舞包含著豐富多元的人文認知與情感,學生能夠透過對民族舞研習,體會各種民族舞作品背后的人文含義與抒發(fā)的思想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提升自身傳統(tǒng)文化素質。高中階段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利用民族舞課程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鑒賞、感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對民族舞的興趣,并鼓勵學生對中華文明的進一步探究,進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音樂和舞蹈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不可分割的,在高中民族舞教學中,我們需要合理地把音樂和舞蹈相結合,利用舞蹈音樂欣賞、表演創(chuàng)編等活動,來培育學生對民族舞的興趣與熱愛,從側面培養(yǎng)學生其藝術感受,從而加強情感實踐,引領他們形成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念,從而養(yǎng)成綜合的人文素質,提升全面素質,肯定了民族舞的教育意義。
民族舞中的歌曲音樂根據(jù)各個民族、地域,以及舞姿和歌曲的特點劃分,包括了山歌、小調、號子、燈歌、茶歌、花鼓調、打唱調、堆謝、果諧等。總的來說,我國民間舞蹈中的樂曲主要來自民間,并扎根在各民族區(qū)域古老文化的沃土上,其樂曲中遺存了原有的文化面貌與時代氣息,可以體現(xiàn)出相應地域的舞蹈文化特色。更為重要的是,民族舞中的舞蹈音樂是民族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觀的切入點。在音樂的影響下,學生不但能夠由此得到情感助力,從而賦予舞蹈音樂內容以內涵,而且還能夠在樂曲的短促停頓間,通過對舞者動作的情感變化和動作配合,呈現(xiàn)出更加復雜的舞蹈音樂內容及其動作情感,從而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的具有民族藝術內涵的民族舞表演。除此之外,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說,民族舞蹈音樂更有利于他們學習民族舞,體會民族舞的審美價值。在音樂的帶動下,學生能夠通過旋律節(jié)拍的轉變去調節(jié)舞者動作的情感,將相對明確的旋律節(jié)點和重要的舞句相結合,這樣可以保證學生的藝術體驗[1]。
在教學《茉莉花》時,先是介紹其音樂起源、發(fā)展后,播放不同地區(qū)的《茉莉花》視頻,通過音樂對比法感受歌曲的風格特點,并為下一步學習環(huán)節(jié)作鋪墊。在感受過不同地區(qū)的風格特點后,請學生回答各個地區(qū)的《茉莉花》有什么區(qū)別?通過設疑來引發(fā)學生對歌曲的思考,教師再引導介紹不同民族特色的《茉莉花》的音樂特點,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藝術的喜愛。在這一興趣被激發(fā)的基礎上,再講解中國的民族音樂流派以及民族音樂產生的原因和地域性原因。
民族舞服裝是完成舞蹈表演時所穿戴的服飾,它對樹立審美價值觀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在民族舞蹈中,民族服飾不但能夠有效地輔助學生理解民族舞蹈,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民族舞的表現(xiàn)能力。民族舞的服飾為各少數(shù)民族本身服裝所具有的民族特色服飾,其藝術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生產原料、紡紗技術、印花方法、繡花技術、圖形紋樣、顏色表現(xiàn)、裝飾方法、藝術功能等方面。而舞蹈服裝的使用,能夠很好地反映人物各方面的生活信息,比如年齡、地位、個性、所在的地區(qū)、時代、文化等等,都是能夠借助舞蹈服裝來加以表現(xiàn),具有不言而喻的藝術意義,也能夠更好地被學生所認識與了解。
比如,學習蒙古舞《牧歌》時,教師可以從先以蒙古族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的民俗儀式介紹為切入口引發(fā)學生興趣,再簡單介紹蒙古族的服飾講究,蒙古舞《牧歌》的服飾是根據(jù)人物特點而刻畫的,并且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在展示一套精美的民族服飾后,讓學生代表試裝,學生對蒙古舞的興趣一下子高漲,隨后逐步引入蒙古舞《牧歌》的基本動律,有了前面了解蒙古的一些風土人情,學跳舞蹈動作就會更簡單,更能感受到蒙古族舞蹈的語匯特征及節(jié)奏特征。
民族舞蹈的動作時基于地區(qū)的生活環(huán)境,并加入了具有審美特性的舞蹈動作和故事內容,當?shù)厝嗣衿鹞瑁蛱S,或停止,由動至靜再由快至慢的舞蹈形式,能給觀者以審美上的良好感受[2]。以名佤族舞《勐安木拐》為例,由于佤族人民喜愛大自然、生活簡單樸實,在舞中表現(xiàn)靈活多樣,舞蹈作品的音樂效果以及長長的黑發(fā),從一開場讓人就有了一股神秘色彩。通過將長發(fā)不停甩動展現(xiàn)出佤族女孩的狂野之美,洗頭發(fā)、梳頭發(fā)、拋長發(fā)、舞秀發(fā)的動作,再加上由舒緩到輕柔的旋律韻律,把佤族姑娘的豪邁、男性化、粗獷而又不失愛美的心理狀態(tài),透過五指張開的特殊手型表現(xiàn)了出來。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了佤族人民中那種特有的萬物有靈、人神共居的生活理念。
高中民族舞蹈課程不要僅僅把舞蹈中的理論知識點提供給學生,還需要擔當起相應的社會教育使命,緊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與時代相銜接,努力把舞蹈中的帶有審美價值特征的東西通過美育課程提供給學生,從而有效地培育能夠理解、鑒賞、體驗生活美的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中國土地廣袤、藝術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地區(qū)的舞蹈都有各自的藝術文化特點,如果把這種藝術文化特點在民族舞蹈課堂上體現(xiàn)出來,在一定意義上有助于增加民族舞蹈的內容,還有助于訓練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教師應該對舞蹈中具有審美價值的內容進行適當?shù)耐卣古c擴充,為他們帶來較為全面的鑒賞信息,他們通過對這些知識內容的欣賞,綜合多種感官知識對民族舞蹈作品加以感知、感受、思考、研究和評判,達到審美的最終認識民族舞。通過鑒賞豐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拓寬他們的視野,為他們培養(yǎng)解讀民族舞這一藝術積累一些知識與經驗,進而為他們樹立審美價值內容打下基礎。民族舞蹈,特別是民族舞作品都包含了大量的審美價值元素,這也使學生產生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興趣,這種經驗積累為學生接下來學習民族舞奠定前提。然而在這些民族舞欣賞的經歷累積的前提下,學生的審美素質必將逐步得以提高,最后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質的目的。隨著他們自身活動經驗和人生經歷的充實以及人文意識和審美素質的日益增強,自身的審美活動及其相關的舞蹈藝術體驗也越來越擴大和豐富,對日常接觸到的東西的本質、好壞美丑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可以分辨的認識,對美好的東西也有了更為深入的認知與理解。
盡管審美意義是客觀存在的,但最高形式本身就是一種強調個人體驗的審美活動,審美判定準則也因人而異,鑒于每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專業(yè)知識準備、情感都有所不同,所以對民族舞的判定準則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在民族舞課程上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對舞蹈作品表現(xiàn)出自身的個性化觀點,培養(yǎng)學生作出自身的審美價值判斷。審美價值觀樹立首先是在學生主導下完成的,學生個人的專業(yè)知識準備和生活經歷的不同決定了民族舞蹈作品鑒賞具有重復性和判斷多樣化。開展民族舞蹈教學活動時,老師必須避免將自身對藝術的體會與經歷強加于學生,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給予學生自我評價藝術的機會,并通過適當?shù)姆椒ㄟM行指導,同時適當予以學生有關知識點的提醒,以便讓學生走出對評價事物美丑都有一種既定答案的誤區(qū),從而樹立了學生自身對評價的信心。
關于如何在民族舞蹈教學中建設審美判斷能力,筆者基于教學實踐提出對比鑒賞的教學方式。關于復雜事物的理解,人們常常是需要經過一種對比的過程。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關聯(lián)與區(qū)別時,就必須對比。通過比較,求同存異。一般的方法是把與一些內容有關的民族舞蹈作品相互聯(lián)系并加以對比與鑒賞。在這種過程中,學生或尋求同中存異,或尋求異中求同,或尋求找異同求。學生在對比鑒賞總會對具有一定關系的內容加以綜合,比較研究,判斷相互之間的差異關系,認識其本質和差異。運用對比欣賞的手段,可以避免民族舞蹈作品鑒賞單一性、片面化的現(xiàn)象,打破過去課程結構的束縛,推動其內容方法的改革,形成全方位、多形式、多層次的欣賞方式,在欣賞活動與鑒賞實踐中指導他們積極參與、積極思考,在比較和欣賞的過程中幫助他們鞏固舊知識、生成教學知識,互相參照中感受舞蹈、欣賞民族舞作品,拓寬美學眼界,交流探討中提高審美能力,幫助他們對舞蹈作品獲得更為深層次的感受、認識與了解,進行判斷思考的訓練。
比如在執(zhí)教漢族民間舞蹈北歌南燈的內容時,要求學生通過觀賞不同地區(qū)、不同風格的秧歌,感受南方花燈與北方秧歌音樂風格和舞蹈動作的差異,并且通過教師講述云南地貌,學生能夠快速了解云南花燈及其產生的歷史根源,為以后的舞蹈動作練習,創(chuàng)造了思考空間。在舞蹈課程中,通過對各種作品的鑒賞,引導學生對各種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分類、評判,能夠使學生在比較鑒賞的認知活動中獲得一種美學價值素養(yǎng)的訓練[3]。
審美價值能力,是指人在審美活動中對美的認知、感受與表現(xiàn)的綜合素質。審美價值能力指一個人在認識活動中和進行了各種與審美、認識相關的行為之后,在認知、能力、觀念、審美意識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時的一個素質。審美價值能力的好壞會直接反映著一個人對世界美的特征的認識水平和想象力,而一個人審美價值能力的好壞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當下,大部分學生對于民族舞蹈的認知和了解是相對模糊、零碎,不確定的,從而會產生一些非理性,或者想當然的情況發(fā)生。所以,教師在教授民族舞蹈中,也應該更加努力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價值能力,而學生審美價值能力的培養(yǎng),又與其所受到的藝術教育密不可分,如在民族舞蹈中,學生先經過有目的地和循序漸進地不斷動作練習、審美元素的探究、感受舞蹈情感的過程,逐漸地對民族舞蹈有了審美認識,然后再經過老師對教學內容的巧妙設疑,并引導學生對民族舞蹈加以比較欣賞,學生的審美價值能力逐漸被激發(fā),思維也得以訓練。課堂展示與評估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就是通過展示與評估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所掌握的實際狀況,并針對教學實際狀況適時作出調整,改善教學效果。并且,透過展示評估的環(huán)節(jié),老師也能夠真正掌握學生的審美價值觀,經過每一堂課的訓練,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掌握狀況與教學效果,針對性地改善課堂教學,使后續(xù)的課堂教學流程得以更加完整與發(fā)展。民族舞蹈教學作為音樂學科知識系統(tǒng)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展示與評估環(huán)節(jié)可以知道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文學品質、藝術特性等方面的態(tài)度,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價值能力。
例如在學習蒙古舞蹈《塔林呼恒》時,運用了合作探究學習,按照小組劃分,在教師啟發(fā)與協(xié)助下,學生辨析、研究該舞蹈的背景、動作、音樂、服飾等,探索規(guī)律性認識。合作探究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協(xié)作、溝通的機會,從而使得每個學生都可以有效地投入到合作探究學習的活動,共同完成各項任務。通過合作研究的方式,以自由開放的形式,把課程留給每個學生,每個學生可以和小組成員合作,對老師所給出的素材和問題展開研究,既能夠達到培養(yǎng)學生對蒙古舞蹈作品的藝術表達、思想情感、文化內容等的正確理解,還可以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蒙古舞蹈《塔林呼恒》中隱含的文化審美原因,從而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
實踐表明,指導學生在組織學習中探索學習,學生在語言交流和動作訓練中相互啟迪,將自身的看到和未見、了解與被了解,通過自身的感受傳達,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與語言表達意識,而且能夠訓練他們的洞察意識,及時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欣賞美,在美的陶冶中感悟藝術內涵,培養(yǎng)審美價值能力。最后,在課堂表現(xiàn)評價環(huán)節(jié)上,指導學生通過對舞蹈加以展示,通過自評與互評方法,審美價值能力得以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塑造積極的審美價值觀可以從民族舞音樂、服裝和舞蹈三方面入手,通過構建民族舞蹈美育體系,使學生掌握審美知識,建設自身的審美判斷,發(fā)展審美價值能力,從而提升審美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