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慶偉
(閩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福建漳州 363000)
在經(jīng)歷明鄭、清初順康之后,至乾嘉年間臺灣文學(xué)開始崛起,文人聯(lián)吟結(jié)社是其重要標(biāo)志之一。在臺灣詩社發(fā)展史上,如果說海外幾社和東吟詩社是明清之際大陸宦臺文人主導(dǎo)的產(chǎn)物,那么乾隆、嘉慶年間的引心文社則完全是由臺灣文人發(fā)起和主導(dǎo)的詩社,其核心是陳廷瑜。引心文社產(chǎn)生于清臺灣縣(今臺南市),經(jīng)歷了一個從最初的民間文社發(fā)展成為官方書院的過程。通過陳廷瑜的《選贈和齋詩集》,我們得以了解引心文社群體的基本面貌,以及這個群體對臺南公益事業(yè)的關(guān)注和書寫。引心文社及《選贈和齋詩集》都尚未引起學(xué)界關(guān)注。因此,本文擬就引心文社的演變、群體概貌及公共事業(yè)的詩體書寫進行探討,以期有助于了解崛起之初臺灣文學(xué)的面貌。
引心書院,位于臺灣縣寧南坊呂祖廟,乃由引心文社演變而來?!独m(xù)修臺灣縣志》卷三記載:
引心書院,初為引心文社,在寧南坊呂祖廟。嘉慶十五年(1810)拔貢張青峰、優(yōu)貢陳震曜、增生陳廷瑜等議定課期,生童月二次,監(jiān)以紳衿。束修課費多出監(jiān)生黃拔萃手。[1]
引心文社最初是郡邑文人詩藝切磋之所。至嘉慶十四年(1809)前后,逐漸成為生童準(zhǔn)備儒學(xué)考試的讀書之處,由張青峰、陳震曜、陳廷瑜等人議定課程和學(xué)制,生童學(xué)費則由黃拔萃捐助。但引心文社何時成立,史志并無明確記載??肌哆x贈和齋詩集》所錄張青峰《贈陳握卿丁巳年改建南社文昌閣》[2],是集中可考時間最早的一首詩,題云“丁巳年”,即嘉慶二年(1797),或可表明此時已有文社活動。
引心文社之所以能變?yōu)橐臅?,主要原因是?dāng)?shù)氐哪虾阂呀?jīng)廢棄,生童缺少讀書之處。彭煥勝說:“引心書院:府城地區(qū)(臺南市)南湖書院棄置后,因文教需要而新增?!盵3]
嘉慶十八年(1813),引心文社正式改為引心書院,即由民間文社演變成為官方書院?!独m(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嘉慶)十八年,知縣黎溶與拔萃及各紳士商改為臺灣縣書院,黎自捐銀五百元,拔萃亦再捐銀五百元,又捐埔地一所?!盵4]黎溶,號秋帆,廣東番禺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舉人,署澎湖通判。嘉慶十五年,以賢能調(diào)知臺灣縣。[5]嘉慶十八年,在知縣黎溶的倡導(dǎo)下,引心文社改為引心書院。
但在黎溶調(diào)任臺灣知縣之前,引心文社已經(jīng)開始向書院的方向發(fā)展了。嘉慶十二年(1807),張青峰等修建呂祖廟,《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五:“呂祖廟:在東安坊。祀純陽子呂洞賓,唐進士李巖也。嘉慶九年(1804),以清江浦靈應(yīng),編入祀典。初,東安坊準(zhǔn)提寺側(cè)有祀像,嘉慶十二年拔貢生張青峰等修建,改今名?!盵6]修建呂祖廟,目的就是為了向生童讀書提供更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同時也是為變成官方書院奠定基礎(chǔ),因此,當(dāng)黎溶調(diào)任臺灣知縣后,就有了和“各紳士商改為臺灣縣書院”之事。
《選贈和齋詩集》錄魏爾青《贈陳握卿己巳年引心書院首唱結(jié)社月課春秋祭祀》一詩,題云“己巳年”,即嘉慶十四年,是引心書院月課首唱之年,即為引心書院成立之時。又曾濬成有詩《贊和齋陳先生總理引心書院十三年》《庚辰歲來郡考試,閑步引心書院,詣文昌寂凝壇,及準(zhǔn)提寺、呂祖廟,見其棟宇堅牢,門屏鞏固。規(guī)形體制,迥異昔時。詢諸守院人,稔知陳君廷瑜勤勞董修,從事十三年,不厭不倦,方得遹觀厥成。余聞而心慕之,不揣鄙詞,歌以為贈》?!案綒q”,即嘉慶二十五年(1820)。從己巳到庚辰,共十二年。陳廷瑜總理引心書院十三年,當(dāng)從己巳前一年即嘉慶十三年(1808)算起,意謂截至嘉慶二十五年,陳廷瑜牽頭管理書院已達十三年之久。
此后,引心書院續(xù)有擴建?!独m(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嘉慶)二十五年知縣姚瑩捐生息銀一千元,又歲撥充鯽魚潭戶銀二百元,前后置業(yè)充用。其掌教聽紳士擇請,官課縣自延師校閱。至道光三年(1823)冬,經(jīng)紳士張青峰等查得前知縣高大鏞亦捐銀五百元,赴學(xué)僉稟移查,并請建書院以廣育人才。當(dāng)即準(zhǔn)縣復(fù),查明此項系交拔萃具領(lǐng)有案?!盵7]姚瑩,字叔明,號石甫,又號展如,安徽桐城人。嘉慶十三年進士,二十一年謁選,得閩之平和,次年調(diào)龍溪。二十四年,調(diào)知臺灣縣。道光元年,移署噶瑪蘭通判。[8]嘉慶二十五年及道光三年,引心書院的建設(shè)繼續(xù)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其運行體制:“其掌教聽紳士擇請,官課縣自延師校閱,”意謂官學(xué)和私學(xué)并行,體制可謂靈活,有利于發(fā)揮官府和民間舉辦教育的積極性。
道光末年,引心書院已廢,直到光緒十二年(1886),知縣沈受謙選址重建,稱蓬壺書院。丁紹儀《東瀛識略》卷三:“臺灣縣書院一,曰引心,已廢。”[9]《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沈受謙)光緒十年四月,移知臺灣縣??h舊有引心書院已廢,受謙因就赤嵌城址立蓬壺書院,置山長,豐備膏火,以給諸生?!盵10]另址重建,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引心書院了。
在引心文社向引心書院發(fā)展的二十年間,臺灣縣府城地區(qū)始終活躍著一個詩人群體,可稱為引心文社群體。幸有《選贈和齋詩集》以詩存人,我們得以了解這個群體的基本情況?!哆x贈和齋詩集》凡收41人69首詩,且所收詩人大多為臺郡人士。這個群體的中心是陳廷瑜。
1.陳廷瑜及其兄弟五人
陳廷瑜,字握卿,號和齋,清臺灣縣(今臺南市)人,嘉慶年間為臺灣縣學(xué)增生,生卒年無考。家境富裕,時有善行,“同縣(臺灣縣)諸生陳廷瑜字握卿,亦修學(xué)宮,舉行祀典,輯縣志,建引心文社以勵后學(xué)。又請禁紙牌,正淫祠,禁錮婢,著《與善錄》以勸?!盵11]
父陳繩其。郭紹芳《奉贈和齋悉焚父券》詩序云:“和齋父,陳君繩其翁。”
陳廷瑜少時進入縣學(xué)讀書。章甫作詩《賀陳握卿游泮》:“白沙理學(xué)世傳芳,擷藻猶留翰墨香。五色筆花新吐艷,三條燭火看搖光。揚髻出海經(jīng)鯤化,振翮摩天極鳳翔。珍重姮娥親種桂,秋來攀與少年郎?!笔锥浒咨忱韺W(xué),謂其家學(xué)源自明代理學(xué)家陳獻章。中間四句連用“五色筆”“三條燭”“鯤化為鵬”“振翮遠翥”四個典故,贊其才華橫溢,志向遠大。末二句預(yù)言其將來必定能蟾宮折桂,高舉進士。本詩體現(xiàn)了章甫對一個青年讀書人的激勵和期望。
陳廷瑜渡海到福州參加了鄉(xiāng)試。薛邦揚《送陳握卿秋闈》詩云:“三鳳聯(lián)飛出海東,劈開云路直摩空。紛披五采文章爛,橫掃千軍氣勢雄。玉筍班名馳北闕,金花帖字捷南宮。程途此去渾無限,買得輕帆扇好風(fēng)。”“三鳳聯(lián)飛”,謂陳廷瑜和他的兄長廷珪、廷璧一同參加鄉(xiāng)試?!敖鸹ㄌ?,是希望廷瑜能高中進士,“玉筍班”,是希望他能入朝為官。但這次考試失敗了,否則,《續(xù)修臺灣縣志》“舉人”一欄就應(yīng)該有陳廷瑜的名字了。
陳廷瑜結(jié)婚生子。蘇繼朋有《季春賀門人陳廷瑜新婚》四首,其一云:“笙歌滿院醉香風(fēng),翠繞珠圍燭影紅。百兩在門星在戶,瑤池春暖戲雙鴻。”寫出了婚禮的熱鬧和喜慶。從詩題可知,蘇繼朋還是陳廷瑜的老師。婚后,陳廷瑜連得五子,陳震曜有詩《賀握卿兄桐月舉第一子》,李連升有詩《賀陳握卿梅月舉第二子》,韋廷保有詩《賀陳握卿陽月舉第三子》,許玉章有詩《賀陳握卿梅月舉第四子》,章采有詩《賀陳握卿舉葭月第五子》。據(jù)王漢申《陳握卿以長子繼嗣五弟,題以善之》一詩可知:陳廷瑜將長子過繼給了五弟廷瑚;薛云征《陳握卿以第五子繼嗣四弟,題以善之》一詩則知:陳廷瑜將第五子過繼給了四弟登科,得到時人的稱贊。
嘉慶十二年知縣薛志亮開局續(xù)修臺灣縣志,陳廷瑜分任采輯。
輯《選贈和齋詩集》,并由章甫編訂,嘉慶二十一年(1816)章甫為作《選定同人贈和齋詩序》,序云:“吾黨贈歌,老夫編次?!奔螒c六年(1801)游廷元也為之作《書箑序》。
存詩三首:《鹿耳春潮》《竹溪寺》《紅毛城》,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兄弟五人:
長兄廷珪,字錫卿,臺灣縣學(xué)廩生。存詩三首:《法華寺懷古》《鯤身漁火》《月池》,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二兄廷璧,字孚卿,乾隆五十五年(1790)恩貢。嘉慶十一年(1806)蔡牽之亂,以守城功授六品職銜。[12]存詩四首:《赤嵌夕照》《鯽魚潭》《竹溪寺》《鳳岫春雨》,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四弟登科,字一卿,臺灣府學(xué)諸生?!度_詩》第四冊《陳登科》;“陳登科,清嘉慶年間(1796~1820)人士。臺灣府學(xué)諸生,生平不詳?!睋?jù)《選贈和齋詩集》,可增補其字。存詩四首:《嵐翠亭閑詠》《春日游鯽魚潭》《翠屏夕照》《掃墳口占》,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五弟廷瑚,字夏卿。據(jù)《選贈和齋詩集》可補其字。存詩八首:《鹿耳觀瀾》《竹溪寺》《泮池荷香》《翠屏夕照》《鯽魚潭》《塞婦詠》《新月》(二首),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2.陳震曜。字煥東,號星舟,嘉義人,后居郡治。和陳廷瑜、張青峰等共同發(fā)起引心文社。事見連橫《臺灣通史》卷三十四《列傳六?鄉(xiāng)賢列傳》。
嘉慶十五年,以優(yōu)行貢太學(xué),召試。歷署建安、閩清、平和等縣教諭。道光五年(1825)監(jiān)理福建鰲峰書院,助修《福建通志》。道光六年(1826),任同安縣訓(xùn)導(dǎo)。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起事,隨軍渡臺,辦理團練撫恤諸務(wù)。曾主鳳儀書院,參與纂修《彰化縣志》。道光十七年(1837)任陜西寧羌州州同,在任十余年,有政聲。道光三十年(1850),因病返鄉(xiāng)。咸豐二年(1852)卒于家,年七十四。著有《小滄桑外史》四卷、《風(fēng)鶴余錄》二卷、《歸田問俗記》四卷、《東海壺杓集》四卷,皆佚。
今存文《天赦云記》一篇,見周璽《彰化縣志》卷十二《藝文志》;存詩《賀握卿兄桐月舉第一子》一首,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3.薛邦揚。字垂青,臺灣縣寧南坊人。乾隆年間郡廩生。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圍困郡城,陳邦揚募義兵抵抗,日久食盡,典房屋計千金以濟。帥兵數(shù)十戰(zhàn)。第二年五月,敵大至,官軍義兵合力抵御,邦揚沖入敵陣,為亂炮擊中,墜馬而死,時年二十八歲。事見《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學(xué)志?行誼》本傳。“又林爽文案臺灣縣義民薛邦揚、陳天宗等四百八十一名……例得祀旌義祠。”[13]
存詩《送陳握卿秋闈》一首,見《選贈和齋詩集》,當(dāng)為陳邦揚乾隆五十一年前作。
隨著對軌道交通鋪軌精度要求的不斷提高,目前已有武漢、廣州、西安、南京等城市采用更高精度的CPⅢ測量取代基標(biāo)測量來指導(dǎo)軌道鋪設(shè)工作。本文主要針對當(dāng)前軌道交通建設(shè)工程發(fā)展的新要求,通過借鑒在高鐵上已經(jīng)應(yīng)用成熟的CPⅢ測量技術(shù)分析研究城市軌道交通CPⅢ測量中的若干問題,將其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特殊性結(jié)合起來,研究確立CPⅢ控制點點位在地鐵隧道環(huán)境中的最佳布設(shè)位置、控制點觀測方式以及城市軌道交通CPⅢ網(wǎng)的合理精度指標(biāo)。
4.張青峰。臺灣縣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因林文爽之亂,軍功,授八品職銜[14],同年拔貢[15]。與陳廷瑜、陳震曜共同發(fā)起引心文社并議定課期(前引)。嘉慶十二年曾修建呂祖廟(前引)。存詩《贈陳握卿丁巳年改建南社文昌閣》一首,作于嘉慶二年,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5.林師圣。臺灣縣人,嘉慶元年(1796)恩貢[16]。存詩《跋陳握卿與善錄》《聞和齋陳三兄在大崑麓莊截筩化字率此寄贈》三首,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6.林啟泰。乾隆四十六年(1781)歲貢[17]。存詩一首:《贈陳握卿己巳年董修寂凝壇呂祖廟》,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7.潘振甲。臺灣縣人。乾隆五十一年舉人,軍功加六品銜。[18]嘉慶十年(1805)十一月,??懿虪縼矸福烈钅陻⊥?,振甲以守城功,授六品銜。振甲作《乙丙歌》記蔡牽之亂,詩序云:“乙丑(1805)十一月十三日晦,海寇蔡騫(即蔡牽)來臺入滬尾港,溝通南北陸路騷擾,至丙寅(1806)二月初七日始去?!?/p>
嘉慶十二年知縣薛志亮開局續(xù)修臺灣縣志,潘振甲任分纂,《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二《憲紀(jì)李思敏傳》即為振甲所撰。嘉慶十五年,有詩《贈陳握卿庚午年呈禁廟宇積弊》,見《選贈和齋詩集》。
8.郭紹芳。臺灣縣人。嘉慶三年(1798)舉人。[19]章甫門生,章甫有詩《門人郭紹芳秋闈獲雋》,當(dāng)為門人郭紹芳嘉慶三年中舉后,章甫致賀之作。
嘉慶十二年知縣薛志亮開局續(xù)修臺灣縣志,郭紹芳任分纂,《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二《知縣魯鼎梅傳》《解文燧傳》《穆和藺傳》即其所撰。
嘉慶二十一年,作《半崧集跋》。章甫《半崧集自序》作于嘉慶二十一年,郭紹芳跋語當(dāng)作于本年。
存詩二首:一是《雁門煙雨》,見《續(xù)修臺灣縣志》卷八《藝文三》;二是《奉贈和齋悉焚父券》,見《選贈和齋詩集》。
9.黃汝濟。臺灣縣人。嘉慶五年(1800)拔貢,軍功加六品職銜。[20]嘉慶十二年知縣薛志亮開局續(xù)修臺灣縣志,黃汝濟任分纂?!独m(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學(xué)志?行誼》中的《鄭其仁傳》《陳名標(biāo)傳》《王化成傳》,及卷四《軍忠軍官》中的《魁德傳》《潘國材傳》,皆為汝濟所撰。存詩二首:一是《重陽日同友人游海會寺席上分韻拈得禪字》,見《續(xù)修臺灣縣志》卷八《藝文三》;一是《贈陳握卿壬戌年邀眾呈禁南北義塚積弊勒石示文于城前》,見《選贈和齋詩集》。
10.洪坤。臺灣縣人。府學(xué)廩生。嘉慶十二年知縣薛志亮開局續(xù)修臺灣縣志,洪坤任校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首《續(xù)修職銜》:“校對:候補州判拔貢生黃纘、府學(xué)廩生黃本淵、府學(xué)廩生洪坤、黃殿臣?!?/p>
存詩二首:一是《游竹溪寺》,見《續(xù)修臺灣縣志》卷八《藝文三》;一是《贈陳握卿己未年邀眾呈禁字紙牌捐建敬圣樓崇祀倉圣人》,見《選贈和齋詩集》。
11.陳玉珂、陳肇昌、吳成謨。嘉慶七年(1802),臺郡拔貢生李宗寅、生員陳廷瑜、陳震曜、陳玉珂、陳肇昌、吳成謨等人上呈《義塚護衛(wèi)示禁碑記》。[21]
陳玉珂,臺灣府人。陳廷瑜侄。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22]嘉慶十二年,作詩《贈握卿叔丁卯年采訪續(xù)修臺灣縣志》,見《選贈和齋詩集》。
陳肇昌,臺灣縣人。生員。存詩《贈握卿弟丙寅年呈禁扮妝武圣神像》一首,據(jù)詩題,當(dāng)為陳廷瑜從兄。詩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吳成謨,臺灣縣人。生員。存詩一首:《初,郡中魁堂會社無匾,丙寅陳君握卿建朱子祠、修敬字堂,顏曰:中社書院,以郡外有南北社,此中立也》,見《選贈和齋詩集》,《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12.林奎章。臺灣縣人。生員。軍功加六品職銜。嘉慶十二年續(xù)修臺灣縣志,分任采輯(前引)。存詩二首:《重游鯽魚潭》,見《續(xù)修臺灣縣志》卷八《藝文三》;《送陳握卿歸東瀛》,見《選贈和齋詩集》。
13.張文雅。臺灣縣人。武舉。以從剿桶盤棧功,用千總。[23]存詩一首:《贈陳握卿己巳年董修南社文昌閣》,《全臺詩》據(jù)此收錄。
以上考得引心文社成員19人,其余22人無考,但其大多為臺灣縣人。從考得成員來看,雖然他們的身份不高,或舉人,或貢生,或生員,但他們是一群在臺灣本土成長起來的文人,反映了自康熙統(tǒng)一臺灣以來文人接受儒學(xué)教育的實際情形。
《選贈和齋詩集》凡收41 人69 首詩,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贈陳廷瑜詩47 首,二是陳廷瑜昆季五人詩作22 首。前者主要記錄了陳廷瑜的公益行事,后者則主要描寫當(dāng)?shù)刈匀痪坝^。陳廷瑜鄉(xiāng)試失敗,只好返回家鄉(xiāng)臺南,回歸家庭生活,并以增廣生的身份倡導(dǎo)和參與當(dāng)?shù)氐墓嫖幕聵I(yè)建設(shè)?!哆x贈和齋詩集》以詩歌創(chuàng)作的形式記錄了這一歷史事實。
嘉慶二年,陳廷瑜改建南社文昌閣,張青峰《贈陳握卿丁巳年改建南社文昌閣》詩云:
城南奎閣半塵埃,百六年來復(fù)盛開。萬丈文光齊北斗,千尋紫氣貫三臺。環(huán)山聳翠鐘奇品,積水拖蘭育妙才??傲w后昆能濟美,先人曾此舊登臺。
“城南奎閣”,即指奎光閣,亦名文昌閣,又稱敬圣樓,《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敬圣樓在大南門外,祀文昌……嘉慶二年鳩眾改建(生員陳廷瑜、生員今拔貢黃汝濟、職員吳春貴、歲貢生韓必昌等任其事)?!盵24]“丁巳年”即嘉慶二年,陳廷瑜、黃汝濟等人牽頭改建敬圣樓?!俺悄峡w半塵?!?,寫改建前的情形?!翱傲w后昆能濟美”,贊賞陳廷瑜等能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發(fā)揚光大。
嘉慶四年(1799),陳廷瑜邀眾捐建敬圣樓崇祀倉圣人,洪坤《贈陳握卿己未年邀眾呈禁字紙牌捐建敬圣樓崇祀倉圣人》詩云:
煌煌圣跡煥班彪,萬世師尊永不休。此輩昧良供縱博,多君嫉惡視為仇。犯科畫像懸書魏,重道藏文敬字樓。紀(jì)績臺陽年己未,芳名千古海疆流。
《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敬圣樓……(嘉慶)四年,增祀倉圣?!盵25]并未明言何人提出增祀倉圣人(造字圣人倉頡),但通過本詩可知,己未年即嘉慶四年,陳廷瑜倡導(dǎo)了這一行為,可補志乘不足。嘉慶九年,陳廷瑜修建臺灣縣學(xué)文廟,林瓊《贈陳握卿甲子年董修臺灣縣學(xué)文廟》詩云:
丹楹刻桷漸消磨,振起規(guī)模壯若何。俎豆千秋森肅穆,宮墻萬仞蔚嵯峨。前徽渺渺遙相繼,盛典煌煌肯放過??w聿新文廟煥,瀛壖善舉獨君多。
臺灣縣學(xué),位于東安坊。《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嘉慶九年,知縣薛志亮、教諭鄭兼才率諸紳士捐修,費用不足,林朝英獨任之?!盵26]并未提及陳廷瑜是否參與修建縣學(xué),但從林瓊贈詩可知:“甲子年”即嘉慶九年,陳廷瑜參與了臺灣縣學(xué)的修建,“奎閣聿新文廟煥,瀛壖善舉獨君多”,修建了文昌閣和文廟,稱贊了陳廷瑜的“善舉”。
嘉慶十一年,陳廷瑜興建魁星堂垣墻,張鳳祥《贈陳握卿丙寅年興建魁星堂垣墻》詩云:
特隆祀典羨開元,繼美端須賴后賢。七點文星齊射斗,一枝彩筆獨凌天。門墻何止觀瞻壯,靈爽從教赫濯傳,愧我無能堪附驥,空隨瞻禮樂年年。
《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魁星堂,在西定坊……(嘉慶)十一年,巡道慶保捐貲議改建。議成,興修倉圣堂居中,前為魁星堂,東為朱文公祠,西為敬字堂(貯字紙灰,舉人郭紹芳、生員陳廷瑜復(fù)與韋啟億倡捐成其事),統(tǒng)曰中社書院?!盵27]可見:“丙寅年”即嘉慶十一年,在巡道慶寶倡議興修魁星堂的事件中,陳廷瑜、郭紹芳等參與了其中“敬字堂”的修建。而從張鳳祥贈詩中,我們知道:魁星堂的圍墻是由陳廷瑜修建的,這一點,縣志并未提及。本年,吳成謨《初,郡中魁堂會社無匾,丙寅陳君握卿建朱子祠、修敬字堂,顏曰:中社書院,以郡外有南北社,此中立也》詩云:
古社今銜署此君,關(guān)中特立振斯文。沂公惜字崇前圣,朱子傳閩證夙聞。地薄西南雄學(xué)海,堂開左右慶連云。春秋二仲頻馨薦,善氣時來滿院熏。
三、四句分別用宋代王曾惜字、朱熹閩中理學(xué)喻指敬字堂和朱子祠。而從本詩可知:陳廷瑜同時參與了敬字堂和朱文公祠的修建。
嘉慶十四年,陳廷瑜再次修建南社文昌閣。張文雅《贈陳握卿己巳年董修南社文昌閣》詩云:
奎樓仍舊制,補葺復(fù)巍然。振起文光見,重修斗氣聯(lián)。才真能繼美,事實可光前。遙踵先人步,端資此象賢。
“己巳年”,即嘉慶十四年,時隔十二年之后,陳廷瑜再次修建文昌閣?!独m(xù)修臺灣縣志》未載此事,據(jù)此可補志乘不足。本年,陳廷瑜還修建了呂祖廟。林啟泰《贈陳握卿己巳年董修寂凝壇呂祖廟》詩云:
聿新輪奐耀神光,布地金沙普化長。獨秉丹誠為首唱,從今過廟重純陽。
呂祖廟是引心文社的聚集之地?!独m(xù)修臺灣縣志》卷五:“呂祖廟,在東安坊。祀純陽子呂洞賓,唐進士李巖也。嘉慶九年,以清江浦靈應(yīng),編入祀典。初,東安坊準(zhǔn)提寺側(cè)有祀像,嘉慶十二年拔貢生張青峰等修建,改今名。十四及二十五年,俱黃拔翠、陳廷瑜、韋啟億捐修?!盵28]“獨秉丹誠為首唱”,見其“首倡”之功。
嘉慶十九年(1814),陳廷瑜修建中社奎樓。曾濬成《題贈和齋甲戌年董建中社奎樓》詩云:“衡文大憲素尊神,海外奎樓擬聿新。同事諸賢多袖手,惟君應(yīng)命獨勞身。鳩金構(gòu)得規(guī)模峻,制器圖成俎豆陳。自是瀛堧羅斗宿,長教翰墨永生春?!薄独m(xù)修臺灣縣志》未載此事?!巴轮T賢”二句,見其修建奎樓之勤。
從嘉慶十三年到嘉慶二十五年,陳廷瑜參與了臺南準(zhǔn)提寺的修建。曾濬成有一首七絕專寫此事,詩的題目較長,但因記述了陳廷瑜參與修建的整個過程,故茲錄于下:
準(zhǔn)提寺創(chuàng)建已百余載,供奉準(zhǔn)提佛母并諸神佛,為比丘尼住持焉。后尼死失及星散,闃其無人,香火蕭條,只存前后二殿。雖有北畔店屋,作本寺香資,然亦典質(zhì)人家矣。而寺宇坍塌,爐冷煙銷,偶至其地,令人生寥落之感。嘉慶十三年,增生陳廷瑜等倡議重修。次年即捐資,贖回北畔店屋,修葺前后兩旁寺宇,及所倒壞店屋齋舍,香火始復(fù)。迨二十二年,再小葺戶牖瓦甍,佛座神居,頗稱安穩(wěn)。二十五年,復(fù)捐資重修各殿堂,妝塑佛像,修置神龕,補造器物,又復(fù)燦然可觀焉。嗚呼,寺觀盛衰,關(guān)乎氣運,惟賴善信君子,敦行不怠,維持調(diào)護,以興衰而振廢。自茲以往,將見香煙馣馤,燈彩輝煌,較前尤盛焉,因作詩以志之。
從倡議重修、捐資贖回店屋,再到修葺寺宇殿堂、妝塑神像、購置器物,陳廷瑜主導(dǎo)了修建準(zhǔn)提寺的全過程,故而曾濬成以詩贊之:“一片忠誠衛(wèi)佛門,幾番首倡葺祗園。浮屠七級思功德,自覺芳名萬古存?!?/p>
宋代以后,方志大興,至明清二代尤盛,康熙十一年(1672),詔各郡縣分輯志書,以備編纂《大清一統(tǒng)志》之需;雍正年間,頒省、府、州、縣六十年一修之令。臺灣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shè)一府三縣,修志之事始盛。康熙二十四年(1685),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纂《臺灣府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諸羅縣志》纂成;康熙五十八年(1719),《鳳山縣志》纂成;康熙五十九年(1720),王禮《臺灣縣志》纂成。
在王禮《臺灣縣志》的基礎(chǔ)上,乾隆十七年(1752),魯鼎梅《重修臺灣縣志》纂成,嘉慶十二年,薛志亮開局續(xù)修臺灣縣志,三人的身份均為清政府任命且由大陸赴臺的臺灣縣知縣??v觀三部臺灣縣志,參與編纂的臺灣本土文人呈現(xiàn)增多之勢,體現(xiàn)了臺灣本土文人知識水平的整體提高及參與公益文化事業(yè)的積極性?!独m(xù)修臺灣縣志》卷首《續(xù)修職銜》:
總裁:升授鹿港海防兼北路理番同知、臺灣縣知縣薛志亮。
總纂:嘉義學(xué)教諭謝金鑾、臺灣學(xué)教諭鄭兼才。
分纂:舉人分發(fā)山西知縣洪禧、軍功加六品職銜舉人潘振甲、舉人郭紹芳、軍功加六品職銜拔貢生黃汝濟、軍功加六品職銜歲貢生韓必昌。
采輯:軍功加六品職銜歲貢生游化、邑增廣生陳廷瑜、嘉義學(xué)增廣生陳震曜、軍功加六品職銜邑生員林奎章、府學(xué)生員林珅、鳳山學(xué)生員王瑞、邑廩膳生員林棲鳳。
總理志局事:候補郎中拔貢生吳春貴。
校對:候補州判拔貢生黃纘、府學(xué)廩生黃本淵、府學(xué)廩生洪坤、黃殿臣。
由上可知,從總裁到校對,共20人參與續(xù)修臺灣縣志之事,除薛志亮、謝金鑾、鄭兼才三人外,其余17人都是臺灣本土文人。又《續(xù)修臺灣縣志》卷首《凡例》:
至其參稽實跡,賴于群士,非能臆為也。故山水則得之游化,城池則得之陳震曜,街里、橋渡則得之黃汝濟、林珅、林奎章,而參諸陳廷瑜;海道補注則得之林奎章,海口、港汕則訪諸旌士陳啟良,祠宇、寺院則林珅、王瑞、林奎章共詳之,而陳廷瑜之力居最;行誼、節(jié)孝則得諸洪禧、黃汝濟、韓必昌、陳廷瑜之聞見者為多,而林奎章、王瑞、林珅、黃本淵并有力焉;恤政則得之韓必昌,學(xué)田則得之陳廷瑜,屯田、屯番則得之陳震曜;軍志則黃汝濟之輯錄獨多,而并得之王瑞、林棲鳳;列傳分稿,則洪禧、韓必昌、黃汝濟、潘振甲、郭紹芳也,藝文之收采,則韓必昌之力而勷之者黃汝濟。其他旁見互參,諸多補助。悉書其大略于此,俾無忘其勞焉。[29]
由上可知,參與實地考察的共有19人,較之《續(xù)修職銜》,多出陳啟良和黃本淵二人。而在19位臺灣本土文人中,潘振甲、郭紹芳、黃汝濟、陳廷瑜、陳震曜、林奎章及洪坤都是引心文社成員,可見,續(xù)修臺灣縣志,引心文社實乃功不可沒.故陳玉珂《贈握卿叔丁卯年采訪續(xù)修臺灣縣志》詩云:
邑志臺陽闕續(xù)編,多君采訪紀(jì)遺箋。文章道德千秋在,節(jié)孝忠貞一日傳。五十余年詳事實,十三閱月告成篇。他時太史輶軒過,無事停車訪舊賢。
首二句謂續(xù)修邑志,陳廷瑜分任采輯。三四句贊其道德文章、節(jié)孝忠義。五六句揭十三月完成續(xù)修之事。末二句謂陳廷瑜必將青史留名。
從引心文社的發(fā)起到引心書院的修繕和管理,陳廷瑜都傾注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這在《選贈和齋詩集》中也多有體現(xiàn)。曾濬成《贊和齋陳先生總理引心書院十三年》詩云:
引心院建十三年,惟日孜孜為勸賢。講席宏開陶偉器,文壇結(jié)構(gòu)選青錢。群才喜得登云路,主席欣看入月仙。藝苑書勛名可久,歌詩祝頌樂無邊。
勾勒出陳廷瑜孜孜勸賢、陶冶俊才的寬廣胸懷,也見出青年才俊登云入月之喜。曾濬成還有一首詩《庚辰歲來郡考試,閑步引心書院,詣文昌寂凝壇,及準(zhǔn)提寺、呂祖廟,見其棟宇堅牢,門屏鞏固。規(guī)形體制,迥異昔時。詢諸守院人,稔知陳君廷瑜勤勞董修,從事十三年,不厭不倦,方得遹觀厥成。余聞而心慕之,不揣鄙詞,歌以為贈》,也寫到陳廷瑜董修引心書院之勤,詩云:
三教回環(huán)氣運開,文壇佛座接仙臺。憑依在德昭靈應(yīng),蘊藉為功達化裁?;垩蹠r觀龍軸降,靈符畫引鶴書來。百年故址今殊昔,董倡奇勛實偉哉。
“庚辰歲”,即嘉慶二十五年。“百年故址”二句稱贊了陳廷瑜“董倡”引心書院的奇功。
《選贈和齋詩集》還寫了引心書院的月課。魏爾青《贈陳握卿己巳年引心書院首唱結(jié)社月課春秋祭祀》二首,詩云:
結(jié)社春秋祭祀慇,丹爐點化課詩文。惟君默契神仙意,樂道飄然迥出群。
最好無虛結(jié)社名,奇文共賞對花評。香風(fēng)引發(fā)心中隱,一筆揮云奠太清。
“己巳年”,即嘉慶十四年,引心書院成立?!罢n詩文”“奇文共賞”是書院的主要教學(xué)內(nèi)容。稱贊結(jié)社首唱以“春秋祭祀”為月課之題,未負結(jié)社之名。
陳廷瑜家境富裕,時有善行,《選贈和齋詩集》對此作了大量書寫。
首先,焚燒債券,免除債務(wù)。郭紹芳《奉贈和齋悉焚父券》詩序云:“和齋父,陳君繩其翁,輕財重義,南北村莊,郡城商賈,多有所借貸。積欠帳項,連編累牘。父沒,和齋悉焚之,曰:無致子侄輩多事。”詩云:“弓冶箕裘志不紛,況于財帛等浮云。千金弗索甘灰燼,百卷全教付火焚。自是承先銷舊恨,豈惟市義化殘文。高門自此多余慶,世好相安盡在君?!备赣H生前重義輕財,南北村民、城里商戶,都向其借貸。父親死后,陳廷瑜將所有賬單燒毀,免除所有債務(wù)。如此善舉,實屬不易。
其次,建言保護南北義塚。黃汝濟《贈陳握卿壬戌年邀眾呈禁義塚積弊勒石示文于城前》詩云:
山鬼跳梁慣逐群,奇橫何不畏蒼旻。拽牌盜石為生計,穿穴謀金趂落曛。刬草牧?;墓艍V,移尸賣地廢孤墳。多年積弊君除禁,城北城南勒示文。
“壬戌年”,即嘉慶七年,《義塚護衛(wèi)示禁碑記》:“據(jù)拔貢生李宗寅、生員陳肇昌、陳廷瑜、趙新、王瑞、陳震曜、朱登科、吳成謨、陳玉珂、陰陽生魏巽巖等呈稱:‘臺郡南北義塚,概系沙土浮鬆,全賴蔓草滋生,根連固結(jié),以資護衛(wèi)。近有樵夫牧子,在該墳塚鋤割草薪,放牲踐毀,刨取沙土,妄肆蹂躪,漸至墳土摧殘;一經(jīng)霪雨,水注沙流,恒有塚穿棺現(xiàn)之虞,已堪憫惻!更有一種奸徒,綽號‘山鬼’,膽將牌石、墳磚偷挖盜賣,甚至開棺盜物,或遷骸別瘞,將穴筑窨轉(zhuǎn)售。種種慘傷,殊難言喻’。”[30]義塚,是埋葬無主尸體的公共墳地,無人看管,時間久了,便出現(xiàn)樵夫割草為薪、牧子放任牲口踩踏,乃至“山鬼”挖墳盜物、筑穴轉(zhuǎn)售等現(xiàn)象,于是,陳廷瑜等人呈文知縣,[31]建言保護南北義塚,后來知縣準(zhǔn)予勒文示禁。黃汝濟贈詩即真實反映了這一事件,并表達了對陳廷瑜的贊譽之情。
第三,革除廟宇積弊。陳肇昌《贈陳握卿丙寅年呈禁扮妝武圣神像》詩云:
后漢忠貞第一人,千秋名義賴猶新。誰家混列梨園譜,我輩如臨金闕身。竊恐當(dāng)場渾作假,致教流俗認為真。惟君獨懼傷風(fēng)化,一舉偏令畏圣神。
“丙寅年”,即嘉慶十一年。武圣,即關(guān)羽。關(guān)帝信仰是臺灣民眾的重要信俗之一,針對民間戲曲演出中將關(guān)羽過分妝扮如同宮殿之身的現(xiàn)象,陳廷瑜呈文請求下令禁止,以免有傷風(fēng)化。又潘振甲《贈陳握卿庚午年呈禁廟宇積弊》詩云:
巍巍肅穆梵王宮,頹廢如今不古同。赤腳野仙盤殿上,裸身羅漢踞廊中。遂令寶帳香煙歇,漸覺銀燈燭影空。重振賴君除積弊,揮毫一掃舊腥風(fēng)。
“庚午年”,即嘉慶十五年?!俺嗄_野仙”“裸身羅漢”,喻廟宇被裸身赤腳之人侵占,以致煙火香滅,因此,陳廷瑜呈文請求下令禁止,廟宇乃恢復(fù)如初。
第四,為鄉(xiāng)鄰排憂解難。張維光《郡北之南莊舊有古更路,莊人侵占數(shù)十年,適乾隆己酉陳君握卿詣七莊,為之清出,時有爭訟橫逆百余事,悉聽其勸解,眾皆悅服。陳君回郡,七莊老幼送程十里》詩云:
處己謙虛世莫京,南莊鼎重藉聲名。一朝清理功非偶,數(shù)載欺凌氣自平。舊典于今猶恪守,成規(guī)終古不紛更。芝蘭氣味薰人醉,莫解情緣送遠程。
“乾隆己酉”,即乾隆五十四年。古更路被莊人侵占幾十年的難事,被陳廷瑜一朝解決,且“眾皆悅服”,見其公心,也見其影響力。又賴河光《鳳邑大昆麓莊內(nèi),福德祠前一帶基地被莊眾侵占百余年,耕作菜園,開池筑廁,嘉慶乙亥,陳廷瑜首唱捐貲,勸解莊人為之清出,眾皆悅之》詩云:
開疆樂土百余年,穢惡何堪瀆廟前。欲壯神光三尺地,更增物色一番新。堂開凈域英靈普,社有馨香福澤綿。幸得成裘將腋集,庶幾鄉(xiāng)曲荷安全。
“嘉慶乙亥”,即嘉慶二十年(1815)。福德廟前的一塊土地被莊民侵占百年之久,莊民在此種地種菜、挖坑筑廁,陳廷瑜帶頭捐款,勸解莊民清理整治,還福德祠一個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又賴純光《鳳邑傀儡山腳有溪曰排律,其水甚大,長流不絕,原水路從北而出外溪。突于嘉慶乙亥年溪門大塌,水勢直沖,各處田園,幾變滄海。大昆麓,陳君廷瑜莊業(yè)也。適瑜到,即倡捐金貲,勸勉番仔侖北、旗尾、埔頭三莊,均同捐金。令佃人累石筑堤,闊一丈余,長五六丈。于是各處田園,無致被水沖陷,亦全無派累佃農(nóng)分毫。故莊人喜之,而作此詩》詩云:
為障狂瀾累石頭,保全廬井免橫流。何虞疊載懷襄患,且慶豐年黍稻謀。不是捐金資倡始,安能決水易田疇。他時結(jié)伴堅堤上,須把蘇公姓字留。
“嘉慶乙亥”,即嘉慶二十年,陳廷瑜到自己的田莊——鳳山縣大昆麓,正好遇上傀儡山腳下的排律溪突然漲水,沖破溪門,各處田園眼看受損,當(dāng)即倡議捐款,快速筑起一道石堤,田園免遭沖陷?!安皇蔷杞鹳Y倡始,安能決水易田疇”,肯定了陳廷瑜首唱捐金的作用,而且認為應(yīng)該在石堤上刻上陳廷瑜的名字,就像杭州西湖的蘇堤那樣。
無論是修繕縣學(xué)文廟,還是為鄉(xiāng)鄰排憂解難;無論是續(xù)修邑志,還是書院月課,處處體現(xiàn)了陳廷瑜“與善”的家族傳統(tǒng)及其“淑世”的家鄉(xiāng)情懷,正如林師圣《跋陳握卿與善錄》二首之一所云:“聚首相親數(shù)十年,曾披著述輯成編。承家歷歷名言在,淑世昭昭雅訓(xùn)傳。說備東平心最樂,談賅司馬德為先。從教海外遵鴻誨,與善應(yīng)多積善緣?!?/p>
上述詩歌都包含了時間、地點、事件三要素,敘事性極強,風(fēng)格質(zhì)樸。章甫《選定同人贈和齋詩序》:“爰有同人,是真知己。與居善室,共筑詩壇。曲自稱高,直遏青云之響;和休云寡,齊聯(lián)白雪之詠?;蛉~律而諧音,聲聲入古;或裁紅而暈碧,色色生新。玉本無瑕,何須錐琢;金原有耀,轉(zhuǎn)望沙披。吾黨贈歌,老夫編次。駢詞弁簡,竊登風(fēng)雅之場;錦組聯(lián)絲,補入金蘭之簿云爾?!闭f出了崛起之初臺灣詩歌質(zhì)樸的基本面貌。
注釋:
[1][4][7]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學(xué)志?書院》,《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臺北:臺灣經(jīng)濟銀行研究室,1962年,第166頁。
[2]陳廷瑜:《選贈和齋詩集》,《臺南文化》1953年,第3卷第3期。下引詩歌同出此本。
[3]彭煥勝:《臺灣教育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144頁。
[5]黃典權(quán)、葉英、賴建銘:《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臺南市政府編印,1979年,第245頁。
[6][28]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五《外編?寺觀》,《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342頁。
[8]黃典權(quán)、葉英、賴建銘:《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第二章,第222頁。
[9]丁紹儀:《東瀛識略》卷三《學(xué)?!?,《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臺北:臺灣經(jīng)濟銀行研究室,1958年,第29頁。
[10]黃典權(quán)、葉英、賴建銘:《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第二章,第246頁。
[11]《國朝孝義錄?陳廷瑜》,《福建通志臺灣府》下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第853頁。
[12][16]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選舉?恩貢》,《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194頁。
[13]《壇廟》,《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下冊,第113頁。
[14]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學(xué)志?軍功》,《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227頁。
[15]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選舉?拔貢》,《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196頁。
[17]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選舉?歲貢》,《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203頁。
[18][19]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選舉?舉人》,《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192頁。
[20]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學(xué)志?軍功》,《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228頁。
[21][30]黃典權(quán):《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冊,《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臺北:臺灣經(jīng)濟銀行研究室,1962年,第437頁。
[22]《選舉?舉人》:“嘉慶二十四年(己卯)魏本唐榜:臺灣府陳玉珂、黃龍光(改名驤云,道光己丑進士)、淡水廳郭金茂、臺灣陳泰階。”《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南:臺灣文獻委員會,第700頁。
[23]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學(xué)志?軍功》,《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228頁。
[24][25][27]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學(xué)志?崇祀》,《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161頁。
[26]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三《學(xué)志?學(xué)宮》“縣儒學(xué)”條,《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149頁。
[29]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首《凡例》,《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14~15頁。
[31]謝金鑾、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二《政志?縣官》,《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第102頁:“周作洵,河南商城人,辛卯副榜。(嘉慶)五年二月任。降調(diào)?!奔螒c八年七月,薛志亮任臺灣縣知縣,故嘉慶七年陳廷瑜呈文知縣,當(dāng)指周作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