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孺(湖南)
我的生活非常簡單。家離單位不到二百米,慢慢悠悠走三分鐘就到了,因此我得以有較多的時間睡覺和讀書。
在睡覺與美食之間,我永遠選擇睡覺。我的味蕾很不發(fā)達,除了能辨識酸甜苦辣外,其他一概傻傻分不清。我夫人既好睡又嗜吃。她是趴在課桌上睡覺長大的,自封“睡神”,而我是坐冷板凳熬進大學的,不得不承認高分低能。她走到哪吃到哪,搜盡各地特色小吃而排行之,我則逢山爬山、逢水涉水,一枚雞蛋兩個面包三根黃瓜四兩花生就能打發(fā)一天。人與人之間如此不同,但我們樂意交流各自心得,盡量將大快朵頤與登臨勝境融于一爐。這是否是“靈魂另一半”的世俗詮釋呢?
我喜歡睡覺,也不是說睡覺有多美好,而是讀書讀累了,你不得不睡。我把睡覺作為對自己讀寫后的一種犒勞。睡覺最妙處有兩段。
一是中間做夢那段,無論夢見黃粱還是蝴蝶,被人追捧或被人追殺,都是元宇宙、神劇本、極限操作,日常生活罕能一遇。做夢最大的好處是,無論你遇到多大危險、受到多大驚嚇,都沒事,最終你都會醒來。有次我竟然夢到我死了,也不知怎么死的,平躺在一片草地上,旁邊有幾個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夢中甚至有一個頭部特寫,它明確無誤地告訴做夢的我:那個死者真的就是我。醒后,我的眼角淌下一滴淚水,只有一滴,毫無疑問,它是夢的余波。我很慶幸,能以這種方式看到死去的自己,它或許會讓我未來的死亡變得平靜而安詳。
睡覺的另一段妙處,真不好意思公開宣揚。中國人重勤勞,睡懶覺自古遭人詬病,醒了還不起床更會被當作反面教材。但我覺得,最能感覺睡覺甜美的就是醒來之后賴床的那段時間。衣服未穿,更別說洗漱,賴床是對昨天的告別,是對昨夜的挽留,它可以反芻剛剛經(jīng)歷的夢境,可以內(nèi)視自己的血脈和臟器,可以想想當天要做的事情。不過,賴床時間不宜過長,不能讓它借勢滑入另一段睡眠,而應(yīng)為新的一天蓄勢聚能、布局謀篇。
在讀書與寫作之間,我時常選擇讀書。一來讀書的門檻不高,翻開就可以讀,寫作得有靈感和想法,可不是拿起筆就寫得下去的。二來,還沒到退休年齡,說“日理萬機”好像位高權(quán)重,說事務(wù)繁瑣又像傖夫俗客,但確確實實,一天到晚忙下來,時間被揉成碎片,精力被耗損殆盡,寫點日記尚可,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文學創(chuàng)作則幾成奢望。
一般情況下,我會在辦公室放一本易讀之書或片段之書,可隨讀隨斷,隨斷隨續(xù);在家里放一本難讀之書或大部頭,供自己寫作做研究用,不讀則已,一讀則不容干擾。我一年大約讀三四十本書,以前都是讀新書,這幾年來,重讀的比例逐漸加大。寫作呢,平均一年寫二三十首詩(含散文詩)、四五個短篇(含散文)、兩三個中篇(含散文);最近五年寫了一個長篇,我是把它當作小說寫的,別人叫什么隨便。
我住在長沙市望城區(qū)一個叫吳家沖的地方。家的前面有個18畝的湖,叫翠湖;后面有座海拔不到百米的山,叫秀山。3月4日一早,秀山腳下的迎春藤開了今春第一簇花,翠湖邊的柳樹卻沒有發(fā)出新芽。6日,我在上班路上看到柳樹迸出了細如小米的芽粒。忽想起孔子的“天何言哉”,其實天是有言的,只是我們聽不到。如果聽到一星半點,那我們也能懂點天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