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青
2022年9月16日,日本東京,街頭的消費者
房價,或許是日本人當下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經(jīng)合組織(OECD)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46個重要經(jīng)濟體中,有31個的房價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跌;亞洲范圍內,之前猛漲的越南和韓國房價也都跌了—但日本房價卻“逆勢”堅挺,不降反升。
日本經(jīng)濟新聞報道,在過去的一年里,東京23區(qū)的單位單價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2022財年,東京都市圈新公寓平均單價比前一年增長了8.6%。
日本的房價始終是較為特殊的存在。自1990年代泡沫經(jīng)濟破碎后,日本房價如跳水般狂泄,在這輪上漲前,從未回到當年的水準。即便放眼世界,也甚少有國家或地區(qū)的房價,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長期處于下跌趨勢。
如今,日本房價打破了沉寂多年的記錄,爬升至泡沫經(jīng)濟時期的水平,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后疫情時期,日本經(jīng)濟逐步復蘇、長年的量化寬松政策,讓日本國內市場對房地產重拾熱忱,而持續(xù)貶值的日元,也讓海外熱錢如潮水般涌入以東京為代表的日本大都市圈,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日本房價近來的高企。
在當各路資金迫不及待進入日本房地產市場“掃貨”的當下,日本媒體卻憂心忡忡。日經(jīng)撰文稱,“價格上漲到了普通家庭無法承受的水平,房子‘住的功能開始淡化”。
2017年,東京GDP超越紐約,躍居全球第一城,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向這座數(shù)年后還將舉辦奧運盛會的城市聚焦。這也引領了日本房價新一輪的上漲,只不過彼時的幅度和近兩年來相比,實在是有些小巫見大巫。
2021年,東京圈新建公寓價格突破8000萬日元的大關,創(chuàng)下了泡沫經(jīng)濟破裂以來的新高點。今年4月,日本不動產經(jīng)濟研究所公布了《2022財年東京都地區(qū)新公寓市場趨勢》:在過去的一個財年里,東京及周邊的神奈川、埼玉、千葉等縣的公寓售價高達6907萬日元,每平方米單價103.9日元,刷新了近年來的記錄,分別同比上漲了8.6%和9%。
其中,又以東京23區(qū)上漲最快,9899萬日元的套均價和150萬日元的每平米單價,分別同比上漲了17.2%和14.8%。
這波上漲最直接的原因,或許是后新冠時期,越來越多曾因疫情原因選擇居家辦公的商務人士需要向大城市回流。出于通勤時間和商務與社交上的考量,東京都市圈自然是更優(yōu)的選擇,因此這一區(qū)域的房地產市場也就熱絡了起來。
轉售價值是衡量房產價格漲跌的重要指標。不動產信息服務公司東京KANTEI的統(tǒng)計顯示,2018年時,東京都市圈房產轉售價值為91.4%,轉售時的價格低于購買時價格;而到了去年,這一數(shù)值已經(jīng)提升至了132.5%。其中,東京最受歡迎的“六本木一丁目”站附近房產的轉售價值飆升至251.6%,相當于是購買時的2.5倍。
日本的大城市越來越難找到適合房地產開發(fā)的大片土地。
2022年12月20日,日本東京,一名男子觀看東京證券交易所的顯示板
除了變化的供需關系外,持續(xù)減少的上市套數(shù),與越來越小的新房面積,也都在刺激著潛在購房者敏感的神經(jīng)。
去年,東京都地區(qū)售出公寓28632套,環(huán)比下降12%,兩年來首次跌破3萬套。而日本全國上市的房產套數(shù)約7.29萬套,同比下降5.9%,與歷史最高記錄相比,減少了約60%、房地產公司在接受朝日新聞采訪時表示,從2010年代開始,日本的大城市越來越難找到適合房地產開發(fā)的大片土地。
這也直接導致了單套房屋的面積普遍下降。日本總務省的《住宅和土地調查》稱,日本房屋的住宅面積一直處于擴大趨勢,但2018年的數(shù)據(jù)卻比5年前縮小了。而日本住宅金融支援機構Flat35(即最長35年的長期固定利率住宅貸款)用戶調查顯示,2021年日本新房平均面積為64.7平方米,二手房為68.2平方米,與10年前相比,分別“縮水”了10%和5%,一些獨棟房屋的面積也比此前減少。
此外,日益提高的勞務及鋼材、樹脂等原材料成本也在助推著房價。房產行業(yè)人士在接受日本每日新聞采訪時表示,新一輪的上漲并非1990年代時的“泡沫”,而是實打實的成本上升,工薪階層想要買房會越來越難。
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同時,日本股市也有一波行情。
今年以來,日股一路走高。截至5月上旬,日本股市的市值已經(jīng)飆升了約51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9萬億元)。日經(jīng)225指數(shù)最終在上半年內突破了3.2萬點,這也是1990年8月以來最高水平。
外資是日本這輪股市行情的重要推手?!肮缮瘛卑头铺亟肽陙聿粩嗉觽}日本股市,在他的引領下,大量來自華爾街和歐洲的資本開始效仿。華泰證券在日前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本輪影響日本股市表現(xiàn)的因素在于全球資金再配置、日本貨幣寬松政策和基本面復蘇的疊加。
不動產與股票同為“資產”,兩大資產類投資在當下的同時高歌猛進,或許可以追溯至11年前的一場變革。
2012年底,安倍晉三再次當選日本首相。彼時的日本經(jīng)濟在接連的金融危機下遭到重創(chuàng),安倍就任后,立刻著手改革,他的方案被統(tǒng)稱為“安倍經(jīng)濟學”。
2012年12月4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福島發(fā)表演講
5121萬日元的平均房價,大約是日本正式員工平均年收入的10倍。
日本媒體將其總結概括為“三支箭”,即大規(guī)模量化寬松、擴大國家財政支出、促進民間投資,其核心邏輯是通過夸張的貨幣寬松政策,促使日元貶值,從而提升出口競爭力,進而盤活日本經(jīng)濟,扭轉持續(xù)多年的通貨緊縮。
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日本銀行借貸利息低得相當驚人。泡沫經(jīng)濟時期,日本房貸利率高達8.5%,而如今,日本房貸利率低至0.4%。更為夸張的是,在享受0.4%超低利率的同時,只要符合相應條件,貸款余額的最多1%還可抵扣稅額,甚至會出現(xiàn)減稅額高于房貸還息額的“倒貼”狀態(tài)—這對于日本原本正在觀望的潛在購房者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
另一方面,持續(xù)的量化寬松增大了日元貶值幅度。2012年底,美元兌日元匯率為85左右,而在安倍履新2個月的時間里,日元對美元貶值幅度就超過8%,并在2015年突破125。這一趨勢并未隨著安倍的卸任而有所改變,去年年底,恰逢“安倍經(jīng)濟學”推行十周年,美元兌日元匯率一度逼近150大關。
當日元變得越發(fā)“不值錢”,巨額的利率差下,海外買家自然對日本房地產市場熱情高漲。對于他們來說,此刻日本房地產市場正處于“價格洼地”,尤為適合投資。
早在2018年,地產咨詢公司世邦魏理仕就曾發(fā)現(xiàn),日本已經(jīng)成為了亞太地區(qū)僅次于澳大利亞的第二大房地產投資目的地,投資者中不乏挪威主權財富基金、黑石集團、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等資本巨頭的身影。
去年,知名房地產服務機構仲量聯(lián)行(JLL)統(tǒng)計顯示,4月至9月間,外資投資者對日本房地產的投資額逾5000億日元,同比增加八成;而一些日本中介公司則表示,亞洲個人投資者的咨詢在去年激增。
2023年5月8日,日本熊本縣菊陽町,工廠附近的新住宅開發(fā)項目
不久前,JLL一份關于全球各城市房地產投資額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日本東京都市圈的房地產投資額同比增長26%,已經(jīng)達到48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洛杉磯,相比去年同期的第14位有了明顯提升。
過快的房價上漲,或許將進一步加速東京對于其他地區(qū)的虹吸效應。
日本不動產經(jīng)濟研究所的數(shù)據(jù)顯示,從全國范圍來看,去年日本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5121萬日元,雖是連續(xù)6年刷新近期最高記錄,同比僅上漲0.1%;這一價格與10年前相比,上漲了1300萬日元,而東京23區(qū)則是上漲了超3000萬日元,都心6區(qū)更是在10年里上漲了90%。
在東京及周邊房價一浪高過一浪的情況下,日本地方的房價卻陷入原地踏步的窘境,這就意味著,0.1%的漲幅,基本都是由東京及周邊不斷攀升的房價所帶動的。熱鬧都是東京周邊,與其他城市無關。
日本首都與地方房價的冰火兩重天,導致年輕人很容易陷入死循環(huán):在小城市找不到有錢的工作,在小城市購買的房子不值錢,但如果都擠到東京周邊,那高昂的房價又讓他們望而卻步。想要買房,最終被掏空的,還是進城青年家庭的錢包—畢竟,5121萬日元的平均房價,大約是日本正式員工平均年收入的10倍。
日本央行資金循環(huán)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21年3季度,日本家庭債務達34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7.8萬億元),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提升4%,房貸在其中占比約為62%。
在日本千葉縣留學的小樹告訴《看世界》,大約從去年開始,不少交通站點周邊新設了銀行的分支機構,可辦理房貸的業(yè)務點也多了起來。
從去年年底開始,就有不少日本媒體開始炮轟房價的持續(xù)上漲,呼吁適當修正實行多年的量化寬松政策。
談起泡沫經(jīng)濟破滅后的經(jīng)濟停滯,日本人往往會提到“失去的30年”一詞,取得耀眼的成就也會被冠以“找回了失去的30年”之名。而如今,在整體工資水平和福利不見太多上漲,且物價高企的情況下,唯獨房價“找回了失去的30年”,不禁令普通日本人倍感唏噓與擔憂。
畢竟歷史的教訓是那樣深刻:泡沫經(jīng)濟時期,炒房的收益率勝過大部分工作,不少日本人將炒房視為改變人生的最大機會。但當泡沫破裂,哀嚎痛哭乃至結束自我生命者,同樣不在少數(shù)。
如今房價狂飆的場景再度上演,這會不會又是30年前的慘劇重演呢?恐怕暫時還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文中小樹為化名)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