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泳欣 陳紫璐
摘 要:社會工作研究趨于規(guī)范、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在于其研究方法運用的規(guī)范性、適用性不斷提升。采用內容分析法對2017—2021年與中國社會工作主題相關的重點學術期刊論文的研究方法運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通過將此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與相同期刊的早期數(shù)據(jù)進行縱向對比,以及與國際社會工作頂級期刊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和Social work論文研究方法的同期數(shù)據(jù)進行橫向對比,了解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方法的趨勢變化與研究導向。從數(shù)據(jù)上看,社會工作研究呈現(xiàn)實證研究導向,采用量化研究的學者比例也大幅提高,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工作學科發(fā)展的國際化和范式轉變,傳統(tǒng)的質性研究趨于規(guī)范;然而,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思辨研究占比仍然較高,量化等實證研究仍有不足,學術規(guī)范性與研究深度有待加強。中國社會工作權威期刊的缺位是社會工作缺乏學術影響力與號召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整體而言,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關鍵詞: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640(2023)03-0023-09
學術的推進與研究的科學性、嚴謹性首先體現(xiàn)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2014—2016年中國的社會工作研究主要以思辨研究為主,在實證研究方面較為薄弱,與學界的學術發(fā)展要求仍相距甚遠,也不符合社會工作自身草根性、實踐性和社會性的特征。[1]隨著我國社會工作專業(yè)的體系化發(fā)展,學界愈加重視研究方法運用的契合性和有效性問題,并日益重視實證研究,以期提高研究的信度與效度。那么,近年中國社會工作學科的研究方法運用情況如何?
呈現(xiàn)何種趨勢和特征?反映了學科怎樣的發(fā)展態(tài)勢?為更好地回答上述問題,筆者選取與社會工作專業(yè)高度相關的學術期刊,對2017—2021年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運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了解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方法的基本情況,進一步分析當前中國社會工作研究存在的問題,以更好地提升中國社會工作科學研究水平,同時促進社會工作研究的跨學科交流。
一、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本文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方法,筆者于2022年4月對中國知網(wǎng)刊登的2017—2021年社會工作領域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運用情況進行分析。內容分析方法是一種客觀、系統(tǒng)、定量地描述交流的明顯內容的研究方法,強調對內容所含信息量及其變化的分析,推斷過程發(fā)展并解釋其中的意義。[2]本文聚焦樣本中每一篇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以每一篇學術論文為最基本的分析單位,將非定量的文獻資料轉化為定量的數(shù)據(jù),并基于這些數(shù)據(jù)對文本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定量分析。
本文借鑒吳帆2018年在《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上發(fā)表的“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方法運用的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一文的方法[1],選取《中國社會工作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社會工作與管理》《社會建設》《社會工作》這5本在社會工作研究領域具備較高影響力且至少有一個專題聚焦于社會工作的期刊,分析這5本期刊在2017—2021年發(fā)表的社會工作領域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運用情況。在2017—2021年期間,這5本期刊發(fā)表的與社會工作領域相關的文章數(shù)量分別為38、95、210、115與274篇,共計732篇文章。其中,介紹性文章13篇,內容主要包括對某位社會工作學者的人物思想或生平經歷、某種論文寫作要點、研究軟件等進行介紹。比如,何雪松反思德國著名社會學教授尼古拉斯·盧曼的思想對社會工作的啟示[3],郭占鋒、許靜研究李安宅的邊疆社會工作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4],鄭鵬對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社區(qū)服務工作以及社會學家言心哲的人生經歷與專業(yè)成長進行詳細介紹[5];同時,還有給予讀者定性研究論文的寫作指南,以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開展社會工作領域定性研究的文章[6],以及介紹定性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ATLAS.ti的數(shù)據(jù)編碼、數(shù)據(jù)分析及結果呈現(xiàn)等常用的功能,并提供每項具體操作步驟的文章。[7]此外,這些期刊還包含了少量外國學者外文研究的譯文(8篇)、學者筆談(7篇)和導言(1篇)。雖然上述文章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但是從研究方法來看,這類文章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研究性學術論文,因此并不將其作為本研究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遵循此統(tǒng)計原則,上述5本期刊在2017—2021年刊登的732篇文章中,一共有703篇學術性論文被納入本研究的統(tǒng)計分析范疇。本研究對其他期刊的統(tǒng)計原則與此保持一致。
為更好地促進本土研究與國際對話,推動社會工作學科與國際接軌,本文特意統(tǒng)計了有學術影響力的外文期刊發(fā)表論文的研究方法運用情況。選取外文期刊遵循兩項原則:(1)選取綜合性期刊而非專業(yè)性期刊,即例如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和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這類期刊不納入統(tǒng)計范圍;(2)選取國際性期刊而非區(qū)域性期刊,例如Australian Social Work和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Work這類具有鮮明區(qū)域特色的期刊不納入統(tǒng)計范圍。按照這兩項原則,筆者于2022年9月在Sci-Hub數(shù)據(jù)庫查詢統(tǒng)計了1991年創(chuàng)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文期刊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21年影響因子為1.984)和1920年創(chuàng)刊的SocialWork(2021年影響因子為2.856),在2014—2016年與2017—2021年刊登的學術性論文的研究方法運用數(shù)據(jù)。一方面,縱向比較這兩本外文期刊2014—2016年與2017—2021年兩個時期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情況,探究國際上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方法趨勢;另一方面,比較同期國際與本土的研究方法運用情況,分析本土研究的發(fā)展程度與學術水平。鑒于社會工作學科隸屬社會學,為了解社會學界社會工作學科的發(fā)展情況,筆者特意查閱了《中國社會科學》《社會》《社會學研究》這3本國內社會學頂級學術期刊,統(tǒng)計其2017—2021年發(fā)表的社會工作領域的學術論文研究方法運用情況。
在研究方法的分類統(tǒng)計上,本文參考吳帆對文章的分類[1],將學術論文初步劃分為采用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質性研究與混合研究方法的論文(下文分別簡稱為思辨研究論文、量化研究論文、質性研究論文、混合研究論文)。在研究方法的二級分類中,本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調整與完善。第一,在量化研究中,本文用“實驗法”代替“準實驗法”進行統(tǒng)計?!皽蕦嶒灧ā敝傅氖遣捎靡欢ǖ牟倏爻绦?,利用自然場景靈活地控制實驗對象。與完全的實驗法相比,準實驗法沒有特別嚴格的隨機分配實驗對象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的要求,也沒有強制性的對照組前測設計和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因而更具靈活性,應用更廣泛。[8]然而,目標刊物有遵循實驗法要求、將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術論文,將這類文章納入“準實驗法”并不嚴謹,因此筆者將采用“準實驗法”與其他實驗方法的文章統(tǒng)一納入實驗法的統(tǒng)計范疇;而“準實驗法”是一種類實驗法的研究方法,將其納入“實驗法”的范疇也符合學術規(guī)范。第二,在質性研究方法一級分類下,本文從資料收集方法與資料分析方法的維度進行統(tǒng)計,修改了吳帆將“個案研究、訪談法、文獻法、扎根理論”視為同一類屬的統(tǒng)計方式。[1]陳向明對質性研究的定義為:“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采用多種方法,如開放性訪談、參與型和非參與型觀察、實物分析等收集資料?!盵9]12由此可見,質性研究的資料收集方法主要包括訪談、觀察、實物分析這三種,而文獻法和個案研究與這三種方法并不處于同一層次。事實上,個案研究通常以參與觀察法和訪談法為資料搜集的方法,將個案研究法與訪談法、觀察法并列統(tǒng)計,會導致訪談法與個案研究的論文分類存在交叉,使得分類不夠嚴謹科學。而對于同時使用訪談法與觀察法進行研究的文章,本文采用的歸類口徑為,如果一篇文章同時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則選擇最主要的一種進行統(tǒng)計。例如,當一篇文章在研究方法的章節(jié)同時介紹了訪談法與觀察法,但當文章呈現(xiàn)出較大篇幅的訪談原文時,本文將其歸類為訪談法,理由是觀察法這一研究方法難以直觀呈現(xiàn)在論文中;當文章未呈現(xiàn)任何訪談原文的只字片語時,筆者將其歸類為參與式觀察。此外,鑒于扎根理論在貫通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之間的獨特優(yōu)勢,本文將遵循扎根理論的一般步驟,對實證材料進行分析并提煉理論的學術性論文予以單獨統(tǒng)計。
二、中國社會工作研究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經筆者2022年4月在中國知網(wǎng)查詢統(tǒng)計,《中國社會工作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社會工作與管理》《社會建設》《社會工作》這5本期刊在2017—2021年刊登的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運用情況見表1,2014—2016年與2017—2021年的論文研究方法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縱向對比見表2。
從整體數(shù)據(jù)上看,2017—2021年納入統(tǒng)計的703篇學術性論文中,思辨研究論文共346篇(49.22%),質性研究論文共205篇(29.16%),量化研究論文共107篇(15.22%),混合研究論文共45篇(6.40%)。與2014—2016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相比,2017—2021年思辨研究論文的占比從59.56%下降至49.22%,降幅高達10.34%;量化研究論文的占比則從7.57%上升至15.22%,增幅較大;而質性研究論文與混合研究論文的占比分別為29.16%和6.40%,與之前的數(shù)據(jù)基本持平??傮w而言,近5年中國社會工作領域的學術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依然保持與2014—2016年一致的占比排名,近一半的論文為思辨研究論文,質性研究依然是社會工作領域的學者較常用的研究方法,而運用量化研究方法進行社會工作領域研究的學者呈現(xiàn)指數(shù)型增長趨勢。
從質性研究論文來看,訪談法是中文期刊論文作者運用頻率最高的資料搜集方法,論文數(shù)量高達135篇,在205篇質性研究論文中占比為65.85%。從訪談法的類型上看,訪談法分為結構式、半結構式和無結構式三類,其中半結構式訪談兼具結構性、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比較符合社會工作領域研究的要求,因此運用最為廣泛。例如,張培源通過對尚未完全喪失交流能力的漸凍癥患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得出該群體需求產生的原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內在聯(lián)系,并彼此互相影響,共同導致漸凍癥患者陷入困境。[ 1 0 ]而在運用訪談法的論文中,有13篇論文在運用訪談法的同時,綜合運用了焦點小組的研究方法,從特定的目標人群中挑選若干對象,以討論會的形式圍繞研究者感興趣的若干主題展開討論。[11]例如,李棉管、岳鵬燕以畢業(yè)實習對專業(yè)認識和職業(yè)選擇的影響為主題,運用焦點小組收集已完成畢業(yè)實習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的看法,認為“社會工作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獲得的‘邊緣性行政化的體驗,削弱了其從事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的意愿”。[12]與訪談法相比,運用其他資料搜集方法,如觀察法和實物分析法的論文相對較少,僅有40篇和30篇,這些方法并不是質性研究的主流資料搜集方法。綜合而言,質性研究的學者能比較嫻熟地運用質性研究方法,論文所選用的研究(資料搜集)方法與研究問題及研究內容具有較強的匹配性。此外,在135篇使用訪談法的學術研究論文中,遵循扎根理論理念[9]332-336對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的論文僅占4篇,這說明雖然扎根理論在社會科學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尚未成為社會工作領域內具有顯著度的分析方法。這側面反映了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在規(guī)范性、科學性方面還存在巨大的發(fā)展空間。
從量化研究論文來看,中文期刊論文作者使用最多的是調查問卷量表法,在107篇量化研究文章中占比為35.52%(38篇),內容分析、實驗法和二手數(shù)據(jù)分析占比分別為22.43%(24篇)、16.82%(18篇)和25.23%(27篇)。從抽樣方法上看,運用調查問卷量表法的文章在選擇調查對象時,采用的抽樣方式集中于分層與配額抽樣、隨機抽樣、整群抽樣和系統(tǒng)抽樣,分別是6篇、14篇、2篇和1篇,不過仍有15篇文章并未介紹任何具體的抽樣方法。在數(shù)據(jù)分析方面,量化研究的學者通常運用多變量回歸分析的方式厘清變量間的依存關系,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多元線性回歸與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在這些研究中,有部分研究會先用方差分析判斷各變量對結果的影響程度,從而確定哪些因素適合納入回歸方程中,哪些因素由于對結果影響的方差小而不應納入回歸方程中;同時,也有少數(shù)研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筆者猜測結構方程模型運用較少主要是因為其對樣本量的要求比回歸方程分析要高;不過,依然有39篇文章僅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基本描述,未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值得一提的是,有7篇量化文章采用了科學知識圖譜的方法進行分析??茖W知識圖譜是近年來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等領域興起的研究方法,它可以用圖譜的形式揭示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1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工作量化研究過程中學者捕捉研究方法變化的敏銳性。
從主題內容來看,這些量化研究的議題大致分為四類:一是以服務對象現(xiàn)狀及需求為切入點的項目服務人群研究;二是探究社會工作行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及困境;三是研究社會工作者的職業(yè)自我效能感與職業(yè)認同;四是挖掘政府在社會工作中的職責及制度效應。
此外,有45篇論文綜合使用了兩種以上的研究方法,這種混合研究論文的占比與2014—2016年的占比幾乎持平(由原先的5.58%增加至6.40%)。不過,在這些論文中,量化研究的比重有了大幅提升。
具體體現(xiàn)為,同時運用且均衡運用量化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論文數(shù)量從之前僅有的3篇上升至14篇,漲幅達20%,與其他兩類混合研究方法(量化研究為主、質性研究為輔,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的論文數(shù)量相當??梢妼W者越來越傾向于混合方法的均衡使用,也進一步印證了社會工作研究領域中量化研究方法的普及。在論文議題上,這些混合研究論文有22篇文章聚焦于探討社會工作在兒童發(fā)展、老人照護、醫(yī)務、禁毒等領域的作用與意義,其余則涉及社會工作評估、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職業(yè)發(fā)展、社會工作在防止校園欺凌中的功能等議題。這些論文通過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有機結合,比采用單一研究方法的論文在研究深度、靈活性和可讀性上都有了顯著提升。這印證了混合研究在彌補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不足方面的優(yōu)勢,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混合研究具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
從思辨研究論文來看,近五年學界發(fā)表的思辨文章比例有所下降,由2014—2016年的59.56%減少至49.22%,這與現(xiàn)階段社會科學研究致力于強化實證研究的傾向相匹配。近5年的思辨研究論文主要依據(jù)既有文獻資料或作者自身的學術經驗,歸納演繹為系統(tǒng)性的學術觀點或是構建新型的未經驗證的分析框架。例如,侯利文依據(jù)我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初始形態(tài)、發(fā)展演變、相互影響及互構過程,建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關系的“新界說”,以期明辨社會工作發(fā)展歷程所嵌涵的理論與實踐的互動。[14]總體而言,近5年的思辨研究論文主要集中在3種議題上:一是國(境)外社會工作開展情況的介紹及其對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啟示;二是社會工作本土化路徑及其困境;三是社會工作介入各領域的服務策略等。從議題上看,近5年的文章中金融社會工作的思辨型研究較多,但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探討上,缺乏有分量的實證研究。
鑒于發(fā)表在頂級刊物的文章對學科研究推進的引領作用,本文除了對社會工作領域主流刊物的論文進行統(tǒng)計外,還基于社會工作隸屬社會學的學科分類原則,進一步統(tǒng)計了《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這3本國內社會學頂級學術期刊在2017—2021年間發(fā)表的社會工作研究性論文的研究方法運用情況。經統(tǒng)計,上述3本期刊在2017—2021年間收錄的社會工作研究性論文僅有10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的收錄數(shù)量為零,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3。
從統(tǒng)計結果上看,《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這3本期刊在2017—2021年發(fā)表的與社會工作領域相關的文章分別為0篇、4篇和6篇。
這10篇文章中,有5篇文章采用了質性研究方法(50.00%),有3篇為思辨研究論文(30.00%),而量化研究和混合研究則各有1篇(10.00%)。這體現(xiàn)了在社會工作的實證研究領域中,質性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與社會工作主流期刊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基本吻合。此外,必須認識到社會工作相關論文在這3本頂級社會學期刊的發(fā)表數(shù)量偏低。可見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工作的學術發(fā)展在社會學領域的顯現(xiàn)度較低,研究水平也需大幅提高,社會工作學者任重而道遠。
三、社會工作領域外文刊物的主要研究方法
遵循期刊具有學術影響力、綜合性和國際性的原則,本研究將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與Social Work納入統(tǒng)計范圍。這兩本外文期刊具有極高的威望與影響力,其收錄的文章位列世界學術前沿,對社會工作的研究與發(fā)展具有指引性的作用。經筆者2022年9月在Sci-Hub數(shù)據(jù)庫查詢統(tǒng)計,這兩本外文期刊在2017—2021年刊登的學術性論文的研究方法運用情況見表4,2014—2016年與2017—2021年的論文研究方法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縱向對比見表5。
2017—2021年這兩本外文期刊共刊登701篇與社會工作主題相關的文章,其中571篇學術論文納入本研究統(tǒng)計,其余130篇(含70篇書評、43篇編輯前言、4篇介紹性文章、3篇征文啟事、2篇悼念稿與8篇書信)不納入統(tǒng)計。從整體數(shù)據(jù)來看,納入統(tǒng)計的571篇學術性論文中,思辨研究論文為165篇(28.90%),量化研究論文為307篇(53.77%),質性研究論文為45篇(7.88%),混合研究論文為54篇(9.45%)。該數(shù)據(jù)反映了在國際社會上,量化研究是社會工作的主流研究范式,這與學科方向有關。國外社會工作與心理學在實踐與研究上都有較強的交叉,所以心理學主要的研究方式,如標準量表、實驗法、問卷調查法,都傳導到了社會工作的具體研究之中,豐富了社會工作的量化研究。
與2014—2016年相比,近5年國際社會在社會工作領域研究方法運用上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一是量化研究論文的占比從43.31%增加至53.77%,增幅高達10.46%;二是質性研究論文的占比從16.26%銳減至7.88%,發(fā)表量減半;三是思辨研究論文的占比從39.49%下降至28.90%,降幅高達10.59%;四是混合研究論文的占比從0.96%增長為9.45%,增幅達8.49%。上述數(shù)據(jù)的變化,有兩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方面,國際社會比較重視實證研究,總占比高達71.10%,且非實證研究的論文(思辨研究)比重持續(xù)保持下降態(tài)勢。另一方面,在實證研究中,量化研究迅猛發(fā)展,越來越成為國際上社會工作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與此同時,質性研究的地位有所下降,近5年發(fā)文占比低至7.88%。一般而言,一個發(fā)展穩(wěn)定的學科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也會保持相對穩(wěn)定,每類研究方法都甚少出現(xiàn)幅度高達百分之十的上下浮動,這從側面反映了近年來社會工作學科發(fā)展迅猛,同時學科發(fā)展尚未進入成熟階段。
此外,為更直觀地比較社會工作領域在研究方法使用上的異同,筆者直接對社會工作的國內主流期刊與外文期刊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見表6),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國內社會工作的思辨研究論文居多,且這些論文缺乏對學術觀點的開放式探討。從數(shù)據(jù)上看,2017—2021年外文期刊的思辨研究論文比例僅為28.90%,而中文期刊納入統(tǒng)計的703篇研究性論文中,思辨研究達到346篇(49.22%),即中文期刊每刊登兩篇社會工作學術論文,就有一篇屬于思辨研究。雖然近年來思辨研究的論文比例有所下降,但數(shù)量依然龐大,與國際上實證研究導向的趨勢不一致。此外,國外的思辨研究論文學者多以公開發(fā)表論文的方式對他人的學術觀點提出質疑,被質疑的作者以相同的方式予以回應,從而形成開放式的學術對話。比如,Clio Belle Weisman和Paul Montgomery經過綜述,得出在不重新檢查和測試影響的情況下繼續(xù)采用FFT(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可能是不明智的結論,[15]而Michael S. Robbins和Charles W.Turner對此有不同看法,二位學者認為,如果政策制定者采納Weisman和Montgomery的建議,5萬多名接受FFT服務的青少年等將受到嚴重的傷害。[16]面對如此尖銳的抨擊,Weisman和Montgomery進行了回應,澄清并沒有要求全面停止FFT的傳播。[17]這類辯論或回應性文章對學術交流、思維碰撞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二,國內社會工作的量化研究稍顯不足,實驗法的運用相對局限。表6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2017—2021年外文期刊的量化研究占全部研究的53.77%,是同期中文期刊量化研究(15.22%)的三倍有余。外文期刊論文作者擅于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構建科學有力的數(shù)據(jù),并將其作為研究的論證支撐,其中實驗法是較常運用的方法(30.94%)。而在實驗法中,以隨機對照實驗作為研究手段的論文居多,28篇論文運用隨機對照試驗(RCT)、整群隨機對照試驗(CRCS)、無盲平行隨機對照試驗、平行隨機對照試驗(PRCT)、分組隨機對照試驗(CRCT)、單盲多中心隨機對照實驗等實驗方法對社會工作實務領域進行干預研究,大都運用前測—后測的方式檢驗試驗的效度。例如,Michael J. McCarthy等人通過隨機對照實驗,對人際關系在腦卒中患者及其照顧者的抑郁癥防治效果開展研究,證明“腦卒中幸存者—照顧者攜手計劃”具有可行性。[18]準實驗研究(QED)在學術圈中亦受到一定歡迎,2017—2021年上述兩本外文期刊共刊登21篇使用準實驗法的論文。相比之下,實驗法(準實驗法)在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并不常見,近5年僅18篇文章使用了實驗法,常見于隨機對照實驗與干預實驗,呈現(xiàn)單調性、局限性的特點。從數(shù)據(jù)分析深度來看,中文期刊的量化研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文章對數(shù)據(jù)僅進行基本的描述統(tǒng)計,缺乏數(shù)據(jù)間內在聯(lián)系的深度探討,對數(shù)據(jù)的利用程度低,不利于分析方法的發(fā)展。
第三,文章的學術規(guī)范性有待提高。在本文統(tǒng)計的中文期刊文章中,作者未對其論文研究方法進行介紹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這種現(xiàn)象在混合研究論文中尤為突出?;旌涎芯空撐木C合使用了質性方法與量化方法,但很少有混合研究論文對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功能區(qū)分與關系討論,在學術嚴謹性和規(guī)范性上略顯不足??傮w上看,中文期刊論文缺乏對研究方法的介紹。外文期刊論文的規(guī)范性值得借鑒。本文納入統(tǒng)計的外文期刊論文中,大部分實證研究不僅在正文部分用單獨一章介紹研究方法,也于摘要部分從研究目的、方法、結論、討論四個角度對該文進行簡要介紹,為讀者初步窺探文章的研究主題提供了便捷之路。
四、結論與建議
筆者采用期刊內主題檢索的方式篩選論文,將社會工作領域的國內5本主要期刊、3本國內社會學頂級期刊和2本具有極高威望的社會工作領域外文期刊相關研究論文納入統(tǒng)計,通過各項數(shù)據(jù)的對比分析,揭示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發(fā)展狀況,為社會工作學科的長足發(fā)展提出研究方法層面的建議。通過數(shù)據(jù)的比較,筆者得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首先,從縱向對比上看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方法的運用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工作研究已呈現(xiàn)由非實證為主漸漸轉移至實證為主的趨勢。量化研究、質性研究與混合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漲幅,思辨研究整體占比下降顯著。實證研究的多方面發(fā)展,符合人文社科研究的要求,反映了中國社會工作專業(yè)研究能力已逐步提高。社會工作學科具有基層性和草根性的特點,所研究的主要議題最終要落實到實際服務上。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應堅持這一發(fā)展方向,繼續(xù)扎根于實踐,不斷發(fā)展量化研究等實證研究方法。在實證研究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資料搜集方法)是一種趨勢。隨著社會治理的不斷推進,社會工作的應用性與顯現(xiàn)度不斷提升,研究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社會工作研究的邊界也在不斷拓展。因此,根據(jù)研究需要選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資料搜集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這兩種傳統(tǒng)共存并向縱深發(fā)展。只有正視不同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的價值,開展多維度研究,才能促使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持續(xù)向縱深發(fā)展,推動學科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
其次,從國外與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橫向對比來看,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均存在很大差異。一方面,國外的社會工作研究更傾向于實證研究且在對量化數(shù)據(jù)的分析處理上具有重大優(yōu)勢。與之相比,中國的社會工作研究依然停留在思辨研究居多、實證研究比例開始提升階段,且兩個問題尤為突出。
一是相當部分的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內涵定義、使用步驟依然不甚了解。例如,一些宣稱使用了“文獻法”的論文實際上只是進行了研究過程中必然需要的“文獻綜述”,一些量化研究論文也沒有進行穩(wěn)健性、內生性檢驗,而這對量化研究很重要。二是論文寫作規(guī)范不足,缺乏對研究過程的清晰、翔實介紹。
實際上,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將研究過程清晰、詳細地向讀者進行介紹,主要包括如何搜集和分析資料,這有助于讀者了解論文結論的形成過程,有助于提高論文結論的信度與效度。另一方面,在研究內容上,國外對社會工作的研究更多體現(xiàn)為與心理學的交融、個案服務以及某種社會工作手法的有效性問題,而中國的社會工作研究則更多地融入了社會治理與服務等元素。這種研究內容傾向也與學科發(fā)展淵源有著直接聯(lián)系,中國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是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進程的產物,本土社會工作研究具有較強的中國特色。
再次,現(xiàn)階段中國缺失社會工作權威期刊,這在相當程度上削減了學科的學術影響力與號召力。
權威期刊是學科與專業(yè)發(fā)展強有力的助推器,一門學科是否成熟且具備影響力,與權威期刊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國外擁有Social Work、Research on SocialWork Practice等社會工作領域的知名期刊,更有聚焦于特定領域(如聚焦于醫(yī)療健康的期刊SocialWork in Health Care,聚焦于兒童與家庭議題的期刊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特定地域(如聚焦于英國的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的社會工作類刊物。與之相比,現(xiàn)階段,雖然中國社會工作領域刊物的辦刊質量不斷增強,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社會工作領域僅有一本由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主辦的《中國社會工作》為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且該刊物以半年為發(fā)表周期也直接導致了整體發(fā)文量偏少。此外,《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社會》這三本國內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人文社科期刊,甚少刊登社會工作領域的論文。這在整體上反映了社會工作研究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影響力依然薄弱。由此可見,不斷提升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水平,打造中國的社會工作權威期刊品牌,增強學科地位,夯實平臺建設,推進中國社會工作的深度發(fā)展與擴大國際影響力,依然任重道遠。
最后,重視與尊重社會工作研究中各類研究方法的價值。隨著學科不斷發(fā)展,量化研究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內社會學界的關注,定量研究也逐漸成為國內社會學研究的主流方法。[19]與之相較,質性研究因為樣本數(shù)量少、統(tǒng)計分析不穩(wěn)定以及代表性問題,容易受到學界的質疑,在期刊論文發(fā)表、科研基金申請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作為研究者,我們必須認識到研究方法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合適與否的區(qū)別,過于追求方法的創(chuàng)新可能會導致削足適履、本末倒置。質性研究在深度剖析現(xiàn)象、深化問題的理解方面也有量化研究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事實上,如費孝通老師的《鄉(xiāng)土中國》、羅伯特·帕特南《獨打保齡球》等眾多具有時代穿透力、學術影響力的著作也是質性研究的典型代表。因此,質性研究的研究者無須妄自菲薄,而應正視質性研究方法在專業(yè)研究方面的學術價值,推動質性研究發(fā)展,逐步擴大質性研究的學術影響力;同時設法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不斷學習借鑒各種不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 1 ]吳帆.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方法運用的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J].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 2018(1): 155-169,178.
[ 2 ]BRYCE ALLEN. 圖書情報學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J]. 國外情報科學, 1993(1): 27-30.
[ 3 ]何雪松, 吳怡燁. 溝通、系統(tǒng)與改變: 反思盧曼對社會工作的啟示[J].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20(1): 6-12.
[ 4 ]郭占鋒, 許靜. 李安宅邊疆社會工作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 社會建設, 2018(2): 17-24.
[ 5 ]鄭鵬. “以服務社會為職志”: 言心哲和他的社會事業(yè)[J]. 社會工作, 2021(6): 21-35,101-102.
[ 6 ]張霖, 吳世友, MARK W FRASER. 社會工作領域定性研究論文寫作指南與規(guī)范建議[J].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 90-97,116.
[ 7 ]吳世友. 如何運用ATLAS. ti分析定性數(shù)據(jù)和發(fā)掘研究主題[J].社會工作, 2017(6): 23-40,111.
[ 8 ] 陸雄文. 管理學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3: 16.
[ 9 ]陳向明.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
[ 10 ]張培源. 社會支持視角下漸凍癥患者的需求研究[J].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19(2): 49-56.
[11]李冬莉. 簡評典型組討論方法的應用[J]. 社會學研究, 1998(1):50-56.
[12]李棉管, 岳鵬燕. 專業(yè)認同的悖論: 社會工作專業(yè)實習的意外后果——職業(yè)社會學的解釋視角[J].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20(2):49-57.
[13]亓迪, 沈佳飛. 近十年國內外兒童發(fā)展研究綜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20(6): 39-49,59.
[14]侯利文. 教育先行抑或實踐引領: 再思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關系[J].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20(1): 13-20.
[15]CLIO BELLE WEISMAN, PAUL MONTGOMERY. 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 (FFT) for behavior disordered youth aged 10—18:an overview of reviews[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19, 29(3): 333-346.
[16]MICHAEL S ROBBINS, CHARLES W TURNER. Call for revision of Weisman and Montgomerys review of 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19, 29(3): 347-357.
[17]CLIO BELLE WEISMAN, PAUL MONTGOMERY. Response to: a critical review and call for revision of Weisman and Montgomerys review of 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 by Michael S. Robbins,Charles Turner[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19,29(3): 358-360.
[18]MCCARTHY MICHAEL J, SANCHEZ ANGELICA, GARCIA Y EVIE, et al. Feasibility of the hand in hand 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for stroke survivor-caregiver dyads: a randomized trial[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21, 31(1): 75-89.
[19]風笑天. 推動與引領: 《社會學研究》三十年來的方法研究論文回顧[J]. 社會學研究, 2016(6): 49-72, 243.
(文字編輯:徐朝科 責任校對:徐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