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朝遺民的政治觀和道統(tǒng)觀探微

2023-08-22 05:46胡琴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胡琴

內容摘要:清朝遺民是清室遜位后,不與民國合作,抵抗新政權,奉行過去的傳統(tǒng),與溥儀“小朝廷”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清朝士人群體。民國建立后,新生政權崛起以及新思想的沖擊,讓清遺民陷入了現(xiàn)實不安與焦慮的困境中,導致了其政績觀和道統(tǒng)觀飽受爭議。為了堅守心中的理想和抱負,積極的策劃復辟活動,企圖恢復清王朝的統(tǒng)治,是為“政績觀”;致力宣揚、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免遭歐美文化的入侵,是為“道統(tǒng)觀”。清遺民作為民國這一特殊時期的群體,其存在對于研究民國政權下,邊緣群體在“易代”所呈現(xiàn)出紛紜心態(tài)、文化多元、生存空間的種種歧異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民國初期 清朝遺民 政治觀 道統(tǒng)觀

遺民作為“易代”后的特殊性邊緣群體,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從商周時期的伯夷、叔齊開始,至宋末、明代遺民,再到清遺民,遺民這一群體已經成為中國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頁。到目前為止,關于易代之際遺民的研究,成果豐碩。然而,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集中于宋末、明代的遺民研究,對清遺民的研究稍顯不足。有關清遺民的研究直到20世紀80年才受到學界的關注和重視。其中最早涉及清遺民這一群體的著作是臺灣學者胡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1]3一書。該書主要圍繞在參加復辟活動的相關政治人物的身上,其中就包含了清遺民。其次較早具體研究清遺民的是學者熊月之的《辛亥革命與租界遺老》[2]12-15。到近年,林志宏出版的《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3]1-10,詳細記述了民國初期清遺民的生存環(huán)境、生活習慣以及對民國政權的態(tài)度,成為研究清遺民的重要文獻。美籍華裔學者周明之著《近代中國的社會危機:清遺老的精神世界》[4]1-5一書,從精神文化層面描寫了民國社會下清遺民的心理活動,為清遺民研究開創(chuàng)了新的視野。故而,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清遺民政治文化思想的考察,管窺清遺民這一特殊群體在進入新世紀時呈現(xiàn)出不安與不適的紛紜心態(tài),進一步探討清遺民在面對新生政權和文化時,做出選擇的矛盾心理,讓清遺民的形象更加清晰、立體的呈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

一.民國初期清朝遺民的形成

清朝末期,政治腐敗,經濟衰退,外強入侵,使整個社會處于民不聊生的困境。民國的建立,讓當時處于水生火熱環(huán)境中的大眾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所以,在清室遜位后,以“遺民”身份自居或為故國而死的現(xiàn)象并沒有出現(xiàn),對民國社會是持中立或支持的態(tài)度。但民國建立后,并沒有帶來穩(wěn)定繁榮的局面,整個社會依然深陷于動蕩的時局中。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各軍閥地主間的矛盾,外國列強肆無忌憚的侵略,都讓對民國社會抱有幻想的清朝士人群體的內心深受打擊,他們看到了新的王朝并不能拯救國家四分五裂的命運,一切不過都是他們虛無縹緲的愿望。而且清王朝的滅亡,使存在于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體制瓦解,國家政權從“專制”變?yōu)椤肮埠汀?,讓其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不再是“一家一姓”封建專制體系內的變革,而是國家向民主化轉變的根本性變革。于是眾多前清的士人群體敵視民國,開始選擇以“遺民”的身份活躍在民國社會中,借此表明自己忠于舊朝的決心與意志。此外,清遺民的類型具有多重性。目前的研究中,把清遺民劃分為“政治遺民”和“文化遺民”。傅道彬認為“晚清遺民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遺民。同以往‘易代不同,清王朝的崩潰對文人而言已不再只具有政治含義,而更富于文化含義。幾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面臨著空前的挑戰(zhàn),文化失落的痛苦使他們具有一種共同的‘文化遺民情結,他們的所有言行幾乎都與這種‘情結相聯(lián)系。”[5]1-11另外,在民國時期還出現(xiàn)了“租界遺民”。從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清代的遺老主要分布在京津、青島、上海、廣州等地。每個地區(qū)的遺民明顯有著不一樣的特點:首先,是居住在京津地區(qū)的遺民,主要是以政治遺民為主,多為清朝的官員。居住在此的主要目的是可以與遜清的小朝廷保持密切聯(lián)系,為復辟活動做準備,如梁鼎芬、徐世昌等人。其次,是居住在青島的遺民,他們和京津地區(qū)的遺民屬性相同,絕大部分遺民都是清王朝時期重要的大臣。聚居此地的遺民也憑借青島水陸交通便利,氣候宜人等條件,使青島成為民國初期復辟活動的發(fā)源地,如流居此地的劉廷深、張勛等都是后來復辟活動的關鍵人物。第三,是分布于上海的遺民,主要是以文化遺民為主。他們絕大部分非清朝京官,反而多數(shù)是來自清朝時的外官。居住在此的遺民主要通過詩歌集會、鬻粥賣畫以及成立文社、詩社等活動來表現(xiàn)自己遺民的身份。如由劉承干、周慶云成立的“淞社”,沈增植成立的“超社”和“逸社”等,都誕生了眾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時人稱之為“遺老文學”。最后,是集居在廣州的遺民,廣州歷來是遺民隱遺的首選之地。部分清遺民紛紛效仿前人的事跡,以此彰顯自身的遺民心志。

二.民國初期清朝遺民的政治觀

1.對恢復王朝的期盼

從清王朝滅亡后,對于復興王朝統(tǒng)治的聲音,一直存在于民國這個動蕩的時代中。其中清朝遺民是復興王朝的主要發(fā)聲者。他們隱遺于全國各地,在私下積極的策劃復辟活動,鼓動多方勢力參與到復辟事件中。對于這一部分遺民來說,反對共和政體,恢復清王朝的統(tǒng)治,是他們的政治信仰。但是,關于反對共和政體的遺民,可劃分為兩個類型:一是清室遜位后,對民國政權一直有敵視的態(tài)度,他們仇視、討厭新政權的統(tǒng)治。二是對共和政體抱有希望,后因沒有達到自身的要求,對共和政體轉變?yōu)槭倪z民。其第二種遺民,他們對于恢復王朝心態(tài)的具有復雜性。其實,導致這部分遺民心態(tài)轉變的原因是因為從鴉片戰(zhàn)爭后,外來列強的侵略,使中國傳統(tǒng)的“夷夏之防”的觀念被打破,清王朝的統(tǒng)治地位已搖搖欲墜。其次是清朝后期政治腐敗,統(tǒng)治黑暗,加之西方文化的傳入,使中國傳統(tǒng)信仰、價值觀念、思想文化遭到破壞。所以部分士人群體希望有新的政權來挽救其中國正面臨著的社會危機。但辛亥革命后,并沒有出現(xiàn)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繁榮現(xiàn)象。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果實,妄想恢復專制政權統(tǒng)治。同時,各個軍閥與袁世凱之間的矛盾,讓整個社會處于動亂、民不聊生的困難境地。這也就導致了許多的遺民對于共和政體由期盼轉變?yōu)槭瑢τ诨謴颓俺y(tǒng)治更加迫切。所以,許多的遺民乘袁世凱與各軍閥斗爭期間,積極策劃復辟的相關事宜,企圖恢復清王朝的統(tǒng)治。

2.政治選擇及傾向

從清室遜位到1945年偽滿洲國的滅亡,清遺民一直致力于推翻民國政權,建立清王朝的統(tǒng)治。但是在推翻民國政權的過程中,遺民們的政治選擇和傾向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就使清遺民的政治選擇及傾向具有復雜性。

首先,是清室遜位后,對民國政權一直持敵視的態(tài)度,企圖恢復帝制遺民,其中張勛、鄭孝胥等是主要的代表人物。清朝滅亡后,在清朝任江南提督的張勛,聲稱對舊主的知遇之恩感激不盡,對故國懷有無盡的眷戀之情,自己對于清朝抱有誓死效忠的決心,民國建立后,張勛便試圖恢復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他公然反對民國政權,暗地里操練軍隊,將其名為“辮子軍”。于1917年6月在劉廷深等人的支持下發(fā)動復辟,雖然這次復辟只歷經12天,最后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從中可以看出積極組織策劃復辟活動的這些遺民,他們的政治選擇和傾向都是想恢復帝制。甚至為了復辟活動能夠取得成功,鄭孝胥、勞乃宣等人不惜尋求德國、日本的幫助。尤其是鄭孝胥,為了實現(xiàn)其政治保負,與日本人暗中勾結,幫助建立偽滿洲國,成為令國人恥罵的賣國賊。他主張王道思想,發(fā)表“共氏三說”,認為“共和生子曰共產,共產生子曰共管。共氏三世,皆短折。共氏遂亡,皇清復昌?!盵6]2072但隨著復辟活動的進行,有的遺民對于推翻民國政權,恢復清王朝統(tǒng)治的夙愿,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熊希齡稱,復辟惟“有叛民國,抑且危及清帝?!盵7]109葉昌熾認為反對復辟者多,恐怕難于成事。指出“又言廣大的民心,未必真誠希望能夠恢復清室。”[8]109可以看出,這部分遺民的政治主要傾向于共和政體。

其次,是對民國初期共和政體抱有希望,后又轉變?yōu)槭倪z民,這類遺民的政治選擇及傾向都隨著態(tài)度的變化而變化。民國建立后,社會并沒有穩(wěn)定發(fā)展,全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的困境中,對民國政權原有的幻想變成了泡影。部分遺民紛紛開始反抗民國政權,試圖重新建立中國新秩序的途徑??涤袨榈恼芜x擇及傾向在民國時期發(fā)生過幾次重要的轉變??涤袨樵谇迨覝缤銮?,其政治思想為君主立憲制;清室遜位后,他對局勢的變化持觀望的態(tài)度,即不反對新政權,亦不支持舊政權;但到張勛復辟時,康有為一反常態(tài),為復辟一事積極出謀劃策。雖然康有為是復辟活動前期中的一員,其政治主張及傾向卻與張勛等遺老有很大的不同??涤袨檎J為要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應該推行“虛君共和”的觀念。

三.民國初期清朝遺民的道統(tǒng)觀

1.文化情結

清王朝滅亡,民國政權建立,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體系瓦解,都在說明清遺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政權。清王室的滅亡,不僅是政治體系的根本性變革,還有文化秩序的崩潰。民初各種西方文化入侵,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停滯,清遺民在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隨著政治變革帶給他們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文化的轉型也給這些遺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蕩。這也是清遺民與前代遺民有很大不同的原因之一。清遺民在政治上的選擇及傾向往往也蘊含著一定的文化情結,即是他們在民國初期所表現(xiàn)出政治傾向的同時也是對過去文化的一種表達以及一種依依不舍的念舊情結。而且,文化轉型對這些遺民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挽辭并序》中曾言:“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則其所受之痛苦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9]11-12從陳寅恪的話中可看出,逝去的文化對清遺民的影響之大,這也讓遺民對于舊文化的思戀之情愈加的濃厚。

梁濟,1918年11月10日,以其自殺的方式警示國人,傳統(tǒng)文化才是維系社會穩(wěn)定的根本。在其《警告世人書》中自己陳述:“梁濟之死系殉清朝而死也,”又言“吾因身值清朝之本末故云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而以幼年所學為本位。吾國數(shù)千年先圣之詩禮綱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遺傳與教訓,幼年所聞以對于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此主義深印于吾腦中,即以此主義為本位,故不容不殉。”[10]81-82可知,梁濟自殺不僅是為了追憶舊朝君主,更是為了保護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此外,王國維之死也在當時的社會引起不小的轟動。1927年6月王國維留下其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11]266便投湖自盡,這也說明了其自殺的原因和民國社會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

2.表現(xiàn)形式

民國初期,清遺民為了表達對先朝文化的不舍,紛紛將這種感情寄于一些具體行為上。首先,就是剪發(fā)。清朝滅亡后,剪發(fā)在民國時期變成了一個敏感話題。革命黨將剪發(fā)視為區(qū)分歸順新朝及反抗新政的一大標志。許多的清遺民也是憑借不剪發(fā),標榜自己不與新政合作,深深眷戀故朝文化的忠貞之心。陳(伯嚴)猶辮發(fā),嘗至張園,有革黨欲強剪之,伯嚴叱曰:“必致若于捕房,囚半年乃釋!”其人逡逸去。聞朱古微亦留辮,往來蘇滬。此亦碩果之慭遺者乎。[12]1417羅振玉在其書信中曾記載梁鼎芬的辮子被學生剪去后,自己又重新戴一假辮以表達忠清之意。“弟今日令小兒隨舍帝返淮祭掃,弟在滬待之,此十日中岑寂可想。節(jié)老辮發(fā)竟被其學生剪去,今安一假辮。沈、曹則不復他出,故幸免?!盵13]2378沈增植和曹叔彥因沒有出去,故頭發(fā)沒有被剪去。

其次,除了不愿剪去發(fā)辮,清遺民還通過效仿宋、明兩朝遺民的“逃禪”之風,用道士或前朝服飾裝飾自己。民國建立后,社會掀起了易服的風潮,許多遺民紛紛堅持身穿前朝服飾,以表達自己對于民國社會的不滿。隱居于上海,以“清朝遺老”自稱的李瑞清,經常身穿道士服裝,以此標榜自己的遺老身份?!案闹朗垦b束,自號清道人。”[14]55-66惲毓鼎曾在其日記中記載,去參加陸文烈父子的憑吊時,因其陸文烈父子都是忠清之人,所以必須身穿清代的衣裝?!敖諔c吊,概著便衣,文烈父子忠于清室,不可不著清代衣冠也?!盵15]589

總之,清遺民面臨著幾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目睹了傳統(tǒng)封建王朝的衰落和新生政權的興起,西方文化新思想的沖擊,傳統(tǒng)文化的沒落。讓他們對民國的政治文化徹底絕望,內心更是對于現(xiàn)實的無奈和不滿。他們開始眷戀故君舊朝,不仕新朝,甚至敵視民國的政治文化。企圖恢復“中興”,策劃復辟活動,提出要重建傳統(tǒng)的文化秩序。對于清遺民自身來說,這是他們自己活在世間的唯一理由。然而,在當時的社會狀況,清遺民其行為無疑是民主道路上的阻礙者和絆腳石。世人們對其行為評價也不再是義氣、忠貞的代表,而被視為封建政治余孽、舊文化和舊思想的保守落后的衛(wèi)道者。雖然他們的存在飽受爭議,但是他們所處的困境,所面臨的抉擇,體現(xiàn)出了時代的孱變下,邊緣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尤其是在民國這個數(shù)千年之未有大變局的時代,更是反映了這一特殊群體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不適與不安。他們不斷的在夾縫中尋找生存之路,為了自己心中堅定的政治抱負和理想信念,不惜遠離社會,遠離世俗,乃至以身殉節(jié)來表達自己忠貞之意,但他們終究難成氣候,必將被歷史前進的潮流所淹沒。

參考文獻

[1]胡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M].臺灣學生書局,1985.

[2]熊月之.辛亥革命與租界遺老[J].學術月刊,2001.

[3][7][8]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M].中華書局,2013.

[4]周明之.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清遺老的精神世界[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5]傅道彬,王秀臣.鄭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情結[J].漢語言文學研究,2002(1).

[6][12]鄭孝胥.鄭孝胥日記[M].中華書局,1993.

[9]陳寅恪.陳寅恪·詩集[M].三聯(lián)書店,2011.

[10]梁濟.桂林梁先生遺著[M].華文書局,1968.

[11]羅繼祖.王國維之死[M].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13]羅振玉.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M].東方出版社,2000.

[14]惲毓鼎.惲毓鼎澄齋日記[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15]張笑川.民初“清遺民”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蘭州學刊,2012(09).

亚东县| 渭南市| 海兴县| 临夏县| 汨罗市| 乌拉特后旗| 临洮县| 安吉县| 天全县| 富宁县| 阳泉市| 长丰县| 获嘉县| 文成县| 闽清县| 土默特右旗| 蓬莱市| 奉贤区| 天祝| 镇坪县| 桃江县| 逊克县| 马尔康县| 内乡县| 沙田区| 广水市| 渭源县| 法库县| 西峡县| 铜川市| 海伦市| 安陆市| 彰化市| 淳安县| 寿宁县| 许昌市| 周至县| 云南省| 兴安县| 遂昌县| 法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