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中記》這部作品主要通過主人公阿巴的視角描繪了豐富而美好的自然畫面,其中有大量描寫植物的篇章。本文主要通過分析這些植物與人類的關(guān)系以及這些植物描寫的美學(xué)意義,總結(jié)作品中所表達的人對自然的眷念之情和對自身信仰的精神寄托。
【關(guān)鍵詞】云中記;植物美學(xué);泛靈論;人與自然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0-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11
一、引言
人類受到的一切災(zāi)難和痛苦都可以在自然中得到慰藉和療愈?!对浦杏洝访枋隽巳伺c自然的關(guān)系,野生植物的頑強生命力代表著云中村人身上的精神品質(zhì)。文章詩化的語言,豐富的情感都在揭示著超越苦難,天人和諧的主題。云中村人因自然而活,也在自然中受到了苦難,最終也因為自然得到精神的解脫。
二、《云中記》中植物與人的關(guān)系
(一)野生植物:自然而然,生生不息
野生的植物,往往是在沒有人的情況下生長得更好,《云中記》中描寫到了一處野櫻桃樹的樣子?!芭褪牧硪贿呴L著一棵野櫻桃樹,野櫻桃樹已經(jīng)開過花了,松樹綠得發(fā)亮,櫻桃樹綠得鮮亮?!?①野生植物往往有著頑強的適應(yīng)能力,他們在嚴酷的野生環(huán)境中,往往能夠生存得很好,反而,如果是在有人生存的環(huán)境里,它們的生長反而會受到影響。所以,談起野生植物,往往是很排斥人的存在的,因為只要有人的地方,而且是人很多的地方,野生植物是很難生存的。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越是發(fā)達的地方,野生植物的存在率就越低。而在一些很少有人居住的原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野生植物往往是最繁茂的?!坝疫叺臋烟覙淙~子鮮綠,一點點風(fēng),只有一點點風(fēng),就晃動每一片葉子,混動每一顆未成熟的果實,嘩嘩作響,像一個神經(jīng)質(zhì)的愛笑的姑娘?!?②櫻桃樹有生機與活力,仿佛是注入了人的精神。
《云中記》中,通過描寫綠藻和苔蘚等這一類植物的勃勃生機,凸顯出長期沒有人生存的云中村,已經(jīng)是荒廢的狀態(tài)。阿巴來到蓄水池找水,但是這些水里面都長滿了綠藻,水質(zhì)已經(jīng)不新鮮了。沒有其他水源,阿巴必須靠這些水,他讓兩匹馬也喝一點,但馬聞了聞氣味不好的水抬頭就走開了。水是生命之源,當(dāng)水都變得無法讓人喝下去的時候,證明那里不再是能讓人賴以生存的家園了。通過對水里的這些綠藻的描寫,不僅凸顯出了云中村不再像以前那樣適合人生存,而且還隱約地透露出無比的心酸與無奈。當(dāng)阿巴去到磨坊時,磨坊上也長滿苔蘚。綠藻和苔蘚在長期無人的環(huán)境中會特別繁密,通過描寫綠藻和苔蘚表現(xiàn)出云中村長期無人的荒落,以生機勃勃凸顯荒無人煙。一種毫無生氣、寂寥蕭條之感油然而生。
除了綠草和苔蘚,在那些垮塌的墻壁泥土,在經(jīng)過雨水的浸潤后,長出了牛蒡,長出了開白色花的曼陀羅,長出了蜇人的蕁麻。這一系列生機活力的植物,都間接地凸顯出了云中村荒廢的狀態(tài)。還有做野菜的碎米薺,開著一簇簇紫色的花。沒有人的存在,哪有所謂的菜??吹竭@些植物的繁茂美麗,只會更加增添云中村遭受災(zāi)難后的哀傷與荒涼。
(二)人與自然:生存家園,心靈慰藉
自然不僅是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依靠,還是人們的精神家園。云中村的人,世世代代在云中村的土地上耕種糧食,放羊喂馬,打獵采蘑菇等等。他們依賴著這些自然的事物而生活,他們需要雨的滋潤,需要陽光的照耀,需要花草做食物香料,需要樹木建房屋做家具……僅僅這些還不夠,因為如果僅僅是這些,云中村的人們在面臨需要遷移的告知時內(nèi)心也不會陷入那樣巨大的痛苦之中。因為人們對于自然的精神依賴更為重要,它往往支撐著一個人的意志,決定的一個人的行為。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不僅是這一世自己對于這片土地的回憶,還有以往世世代代所積淀下來的審美共通感,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崇拜敬仰的山神阿吾塔毗,他們都依賴于云中村的每一塊土地,每一株植物,每一聲鳥叫,每一縷花香,他們依賴云中村的一切,把它們視為習(xí)慣,看作平常,村中的各種自然的景物,他們都充滿著深厚的情感。這也就是云中村人獨特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對故鄉(xiāng)總是擁有著深切濃厚的情感。
人與自然應(yīng)該和諧相處。在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進程中,這一觀念愈發(fā)的凸顯出來。在近代以來,我國對自然的大量開發(fā)破壞雖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但生態(tài)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問題。例如霧霾、沙塵暴等環(huán)境問題,已嚴重地影響了人類的生存。所以后來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也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點。人類對自然的開發(fā)并不是一味地破壞才能取得經(jīng)濟效益,人保護自然,就是保護生產(chǎn)力,也可以取得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所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最正確的態(tài)度原則。
“大自然是人類的大自然,是大自然孕育了人類,塑造了人類,大自然的盛衰決定著人類的盛衰,人類也許永遠屬于大自然。” ③人類在自然中產(chǎn)生,就不能達到所謂的超越自然,真正應(yīng)該做的是保護自然,如果有一天自然毀滅,估計人類也難存活了。
(三)居住環(huán)境:安寧和諧,世外桃源
還未發(fā)生地震前,云中村的風(fēng)景秀美,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人們在這個村落田野的莊稼地里耕種蔬菜糧食,種植培育果樹,這些瓜果蔬菜也在適宜的時節(jié)里開出了美麗的花朵?!啊拢枷蚍登嗟亩←?。李花開著。桃花開著。前些年政府大力推廣的叫作車厘子的外國櫻桃繁密的白花也開著?!脑拢切┗ㄏ嗬^凋謝?!逶?,李樹、桃樹、櫻桃樹上都結(jié)出小小的果子?!?①“五月,小麥抽穗揚花。村子里面的孩子們從麥田里穿過時,會碰到一棵棵麥子?!?④一切生活都是那么的和諧悠然。各種鳥的叫聲十分清新悅耳,歡快動人。村落里的山泉水甘甜可口,還咕嚕嚕冒著泡泡發(fā)出可愛的聲音。人們偶爾還會去附近的山上打獵,去采野菜、蘑菇回來后簡簡單單就做成了美味可口的飯食。和諧幸福的生活就這樣世世代代延續(xù),從遠祖到而今。云中村千百年來始終如一的幸福生活就在那場地震后徹底結(jié)束了。
三、《云中記》中植物美學(xué)的意義
(一)語言意蘊:靈動詩化,淺唱低吟
自然景物本身就擁有美的表象特征,同時也擁有著內(nèi)在的本性特點,與人的本性有著某種隱約的契合點。對于植物外觀的描寫,不僅是對于植物外在表象的敘述,更是通過這一敘述,表現(xiàn)出語言文字間的審美意蘊。鳶尾、云莨、杜鵑、山茶……不對這些植物進行詳細的描述,光是對他們名字的講述就難不生出審美感受,更何況對他們的形態(tài)特征、意義蘊含進行仔細探說,其文字間散發(fā)出的語言審美享受讓人回味無窮,久久不能忘卻?!跋袷呛痫w時扇了一下翅膀,像是小鳥從里向外,啄破了蛋殼?!?⑤這是文章中對一朵突然綻放的鳶尾的描述。蝴蝶起飛的扇翅,小鳥的破殼,用蝴蝶和小鳥來比喻,語言文字間,更顯鳶尾開花時的靈動美麗?!啊粎矃脖叹G的茶樹。春天,他們采摘茶葉的嫩芽。夏天,茶樹開著白瓣黃蕊的花……” ⑥對茶樹一句話的描述中就出現(xiàn)了碧綠、白、黃等顏色。語言文字的描述讓人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畫,畫中是茶花開得正美時的樣子。語言不僅能讓人理解,更能讓審美主體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加入自身的審美想象,營造出獨特的審美意境。
“《云中記》的任何一個章節(jié)都適合誦讀和吟唱?!?⑦其中還有著“歌謠、傳說、俗語的語言美?!薄对浦杏洝分忻鑼懙桨妥屓蕷J吟誦祭祀的歌謠:“祖宗阿吾塔毗,保護神阿吾塔毗,收下你子孫的魂靈吧!/給他指回去的路!/給他指回去的路!/給他指回去的路!” ⑧祭祀的歌謠以重疊的語句形式增添音律的美感,讓人感受到語言間情感力量的俞漸增強,營造了一種崇高的審美意境。不僅如此,還體會到對民族信仰的尊敬與依賴。在《云中記》出現(xiàn)的傳說,例如先祖征服矮腳人的傳說,為云中村的歷史穿上一件神秘的外衣,增添夢幻的感覺,令人無限遐想。一些俚語俗語,如“好姑娘,喝點茶,這么長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兒一定渴壞了?!?⑨文章中還有一些藏文原文音譯,如“阿嗦嗦”這樣的音節(jié),為文章的語言文字增添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增強了文章語言的表現(xiàn)力,更加營造了令人欣賞的審美意蘊。
(二)強化情感:記憶永恒,豐富深沉
阿來在《云中記》這部作品中所運用的意象,大部分都含有它獨特的情感。例如鳶尾,鳶尾花色為藍色,就凸顯出了憂傷抑郁的情感,而且在阿巴看來,由于妹妹在年輕時喜歡把鳶尾花簪在頭上,而且自己在對妹妹說話時,一朵鳶尾花突然開放了,所以鳶尾寄托了妹妹的靈魂。所以,后來他一看見鳶尾就好像看見了妹妹。阿來的作品中凸顯了他的泛靈論的思想,萬物一切皆有靈,他們不是單純的客體,他們有著同人類主體相同的心性品格?!鞍碓谛≌f里塑造了一個有靈的世界,他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安慰著活著的人,告訴他們逝去的親人以另一種形式存在?!?⑩所以在文章中,不光是阿巴,仁欽在阿巴的告知下,也認為那株鳶尾花,就是媽媽靈魂的寄托,看見它就像看見自己的媽媽一樣。所以后來他將鳶尾花的種子種在了自己的窗臺前,照顧它就像照顧自己的媽媽一樣,感受到仿佛媽媽也在身邊陪伴著自己。還有老喇嘛家的蘋果樹,在阿巴的記憶里,喇嘛總是坐在蘋果樹下,春去秋來,始終如一。后來阿巴再次看到那棵蘋果樹,書上結(jié)了拇指大的果子,阿巴就像在對喇嘛說話一樣,說蘋果成熟了自己要來吃。
(三)主題升華:超越苦難,天人和諧
《云中記》中的主題主要想表達人對自然的依賴。脫離自然的主體是不復(fù)存在的。所以文中主人公阿巴在離開云中村后堅持要回到云中村,那不僅僅是自己對信仰的追求,更是他對自然的追求。對自然的追求主題也是作者阿來許多作品中所蘊含的主題思想。例如他的《山珍三部曲》《成都物候記》等?;貧w自然不僅是主體精神的意愿,更是多年以后自己無意識的最終歸宿。人從自然中誕生,也最終會在自然中消逝,所以追求自然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人們對于自然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一方面是詩意寄居的缺乏導(dǎo)致了靈魂的扭曲,另一方面是人們對于自然的感受極為靈敏。越是遠離自然,人們對于自然的渴求度往往越高。因為自然對于人內(nèi)心的慰藉效果是極好的。沃什曾經(jīng)就說過:我覺得自己如果在社會學(xué)中受到了傷害,那么可能從生物學(xué)中獲得安慰。植物對人的情感是具有安慰撫恤的作用的,所以人們有時候遇到挫折心情郁悶時,往往會選擇到大自然中去散發(fā)自己的心情,把傷心的痛苦的情感散發(fā)出來,讓自然來治愈,使他的心靈得到放松。
人與自然的和諧平等是《云中記》的另外一個主題。阿巴親切地對待植物,把它們看作人一樣,有人的心靈,有人的情感,它們不是屬于另一類,它們就跟我們?nèi)祟愐粯?。所以阿巴跟它們聊天,思考它們的想法。把它們?dāng)作朋友,看成親人。阿巴跟仁欽講:“不要怪罪人,不要怪罪神。不要怪罪命。不要怪罪大地。大地沒想害我們,只是想動動身子罷了” ?。在阿巴眼里,自然的一切都與人是平等的,它們的所作所為沒有好壞之分,即使是有些行為對人有傷害,它也不是故意的。自然運動是盲目的,自發(fā)的,不帶有主觀的目的,不帶有主觀的社會效應(yīng),所以就會產(chǎn)生或好或壞的影響。阿巴以超越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沒有功利的想法參與其中。這也是它一味追求自然,愿意回到云中村,永遠堅守自己的信仰的動力和原因。這一主題思想阿來在他的許多其他作品都有表現(xiàn),例如《塵埃落定》《山珍三部曲》等。此外,“阿來在《云中記》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僅是人和動物之間的平等,還有此岸和彼岸、生靈和死魂、人和大地之間的平等?!?⑩
《云中記》中最重要的一個主題思想就是災(zāi)難美學(xué)?!拔覀儠鴮憺?zāi)難,是為了反思歷史,拷問人生,展現(xiàn)一個民族在滄桑之際與新生之時多重復(fù)雜的精神素質(zhì),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圖解某種意識形態(tài)。” ?在經(jīng)歷災(zāi)難之后,所有經(jīng)歷災(zāi)難的人和看到災(zāi)難的人都產(chǎn)生了各種復(fù)雜的情感。以云中村的人為縮影,他們不僅產(chǎn)生了苦痛,還有對于人與自然的反思。災(zāi)難帶來的不僅是毀滅,也有生機,例如災(zāi)難發(fā)生的多年以后,阿巴看到云中村出現(xiàn)了以前很少看見的鹿,而且也長出了很難得一見且禁止種植的罌粟花。同時應(yīng)該看到,阿來對云中村廢墟圖家的描寫,“批判了在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下當(dāng)代觀看機制對村落廢墟的消費與褻瀆?!??例如央金姑娘帶著拍攝組回到云中村拍攝廢墟視頻,中祥巴想要以即將消失的云中村為觀看賣點開發(fā)熱氣球旅游項目,但最終以失敗告終,在良知和輿論的作用下回歸了本心。
四、結(jié)語
《云中記》這篇小說的一大亮點是塑造了祭司阿巴這一人物形象,歌頌了阿巴對信仰的堅定追尋,也側(cè)面凸顯了自然的力量對人類心靈撫慰的意義。阿來常常把人置于兩難的困境與矛盾之中,無論是云中村人的搬遷,還是阿巴追尋自己的信仰,都使他們陷入了巨大的糾結(jié)和苦痛之中。世世代代生活之地,牽系著自己的血肉和靈魂,這一走,總覺得無所依靠,內(nèi)心悲苦。阿巴自愿回到危險的云中村,但他不離開就是仁欽的失職。再糾結(jié)的問題卻總也有解決的辦法,無論怎樣,都有一個答案,而且也是讓人欣慰滿意的。云中村人搬離了,也過著幸福的生活。阿巴最終和云中村一起消失了,也算是滿足了他的心愿。他們最終都得到了安慰,一切都有了答案,困境終會得到解決。人類在自然中所受到的傷害最終會在自然中得到慰藉和解脫。
注釋:
①阿來:《云中記》,北京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7頁。
②阿來:《云中記》,北京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91頁。
③賀紹俊:《〈云中記〉〈森林沉默〉的生態(tài)文學(xué)啟示》,《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2020年版第3期。
④阿來:《云中記》,北京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61頁。
⑤阿來:《云中記》,北京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67頁。
⑥阿來:《云中記》,北京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86頁。
⑦張鳴浩:《獻給逝者的頌歌——阿來〈云中記〉作品研討會綜述》,《阿來研究》2019年第2期。
⑧阿來:《云中記》,北京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346頁。
⑨阿來:《云中記》,北京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232頁。
⑩張思遠:《論阿來〈云中記〉對災(zāi)難文學(xué)意義空間的拓展》,《美與時代》2021年第1期。
?阿來:《云中記》,北京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345頁。
?陳思廣:《尊重并敬畏:以生命、人性與神詆的名義——阿來長篇小說〈云中記〉讀后感》,《阿來研究》2020年第1期。
?佘國秀:《圖像敘述視域中的阿來〈云中記〉研究》,《民族文學(xué)研究》2020年第2期。
作者簡介:
杜菲菲,女,四川南充人,云南師范大學(xué)2021級美學(xué)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學(xué)與藝術(sh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