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琳
隔一彎清澈的葑溪向南望, 一帶曲廊蜿蜒臨水,園內(nèi)林木青翠欲滴,假山在望、有亭翼然……山、水、林、亭相依相映,果然是一處得自然真趣的園林勝景。
跨過門前的葑溪, 進滄浪亭大門折向左,是臨水的一帶復廊,沿廊兩側(cè)正是滄浪亭園林的精華之處:廊北是古葑溪的一彎清流,廊南是疊石堆土的假山,飛檐凌空的滄浪亭正高踞假山之上,四圍苔痕青青、古樹參天。作為蘇州現(xiàn)存最古老的園林,滄浪亭已歷近千年的歷史煙雨, 園林建筑屢毀屢建,唯一不變的,是這復廊兩側(cè)的一水一山。
北宋慶歷四年,作為新政改革派,又是詩文革新運動健將的蘇舜欽被人構陷而免職,黯然離京扁舟南游,于次年四月寓居蘇州。懊惱于江南炎熱潮濕的天氣,又或許難以紓解內(nèi)心壯志未酬的憤懣, 蘇舜欽欲尋“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于是就在蘇州府學之東發(fā)現(xiàn)了這塊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三向皆水的吳越池館廢地, 遂以四萬錢買下,臨水構亭,取名“滄浪”。詩人流寓之際的偶然之舉, 給姑蘇城留下一處最具光彩的文化地標。
滄浪亭的修建, 讓正值盛年政治失意的蘇舜欽暫時找到心靈的歸宿, 他時常泛舟來去,留下眾多有關滄浪亭的文章詩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滄浪亭記》:“澄川翠干, 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 尤與風月為相宜”“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 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蘇舜欽覺得自己在滄浪亭找到了人生“真趣”。
對于為何將此亭取名“滄浪”,蘇舜欽在文章中只是一筆帶過。也許是因為他認為滄浪的意思不言自明;也許是因為此中隱匿著他扁舟南游的復雜情感。然而,從他在蘇州的其他詩文, 以及與好友歐陽修等人的唱和中,人們不難知道,“滄浪”取《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中的隱逸和順應之意。
蘇舜欽還留下許多有關滄浪亭的詩句:“簾虛日薄花竹靜, 時有乳鳩相對鳴”“山蟬帶響穿疏戶,野蔓盤青入破窗”“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相對他一貫奔放的詩風, 這些詩句則顯得平靜從容、清幽真摯??吹贸?,離開擾攘的政爭復歸自然,蘇舜欽有了俯仰皆自得的愜意。
滄浪亭成就了心境逐漸平和、通透的蘇舜欽, 蘇舜欽則成就了一座水清水濁皆可取、云卷云舒俱自得的人文名園。中國歷代, 像北宋那樣文人紛爭復雜而激烈的擾攘雖不多見, 但在那些險惡的政事人事面前, 傳統(tǒng)士人總有和光同塵與潔身自持的不同人生道路的選擇, 在經(jīng)歷了太多內(nèi)心糾結(jié)之后,能夠體悟“水清水濁取舍自然”,也就庶幾臻于至高境界了。
煙雨三月,拙政園里游人如織,而清幽古樸的滄浪亭猶如一位淡泊處士, 從容面對著三三兩兩的游人。徜徉園林之中,人們不能不贊賞重修滄浪亭主事者的嚴謹眼光,是他,沒有讓滄浪亭泯然于其他園林人工精巧, 而盡量保持了蘇舜欽當年所崇尚的自然之趣與文化之美。
園以亭名,亭以文盛,歷經(jīng)宋元,滄浪亭在明嘉靖年間以又一篇《滄浪亭記》而大放光彩。彼時,已改建為佛寺兩百余年的滄浪亭在僧人文瑛推動下得以重修, 散文大家歸有光欣然命筆寫下此記。撫今追昔,歸有光思索宮館園囿荒殘滅沒, 感慨園林池館興廢之道, 認為滄浪亭最可珍貴的還是子美遺風, 是遺澤后人的文化力量。兩篇《滄浪亭記》交相輝映,成為中國文學的歷史佳話,也讓滄浪亭自此成為堪與岳陽樓、醉翁亭相媲美的知名文化景觀。
及至清代, 蘇州當?shù)匚娜松驈途佑跍胬送の鞲舯冢渑R水一軒,名為“我取”,亦取“水清濯纓、水濁濯足”之意。此時,滄浪亭已由水邊遷到了如今的假山之上, 沈復與新婚妻子蕓娘于中秋之夜偕游滄浪,看到景致依然幽雅清曠,“極目可數(shù)里,炊煙四起,晚霞燦然”,“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于是,在《浮生六記》中,沈復繼續(xù)寫下了屬于滄浪亭的一段文學傳奇。
園林有興廢,文脈貫古今,名園名樓能夠為后人不斷復建、重建,多著眼于它文化意義的豐贍, 而與其曾經(jīng)的壯觀或精美往往并無多少直接關聯(lián)。這在金谷園、姑蘇臺等的湮滅,岳陽樓、黃鶴樓等的屢毀屢建中不難看出端倪。
從滄浪亭拾級而下,沿長廊向南行,是一座竹樹掩映、翠色盈門的仿古建筑——五百名賢祠。
清道光年間, 蘇州藏書家顧沅據(jù)其所藏吳中名賢三百余幅畫像, 與當?shù)匚娜税l(fā)起興建名賢祠以崇祀蘇州先賢。其時恰逢江蘇布政使梁章鉅重修滄浪亭, 時任江蘇巡撫陶澍即購得滄浪亭旁房屋, 修筑五百名賢祠。顧沅又多方搜集名賢畫像,最終積至逾五百幅,據(jù)以勒石刻像,終成此祠。
五百名賢的選擇, 上自春秋, 下至晚清,除建造滄浪亭“滄浪一曲、風流常在”的蘇舜欽外,還有姑蘇古城的締造者伍子胥;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也有“何似姑蘇詩太守”的韋應物等盛唐詩人;既有文學家歐陽修、蘇軾,書畫家文徵明,也有政治家文天祥、林則徐……五百名賢并不局限蘇州本地籍貫郡望, 而是將與蘇州有過淵源、對蘇州做過貢獻的歷史人物悉數(shù)囊括在內(nèi)。五百名賢祠建成后,蘇州人每年春秋兩季獻祭不輟, 以示不忘先賢造福與教化之功德恩典。
滄浪亭的美,美在自然,美在垂傳后世的精神浸潤。以文化之美特出于蘇州諸園林之間,滄浪亭,注定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