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卡瓦菲斯
你說:“我要去另一個國家,另一片海岸,
找另一個比這里好的城市。
無論我做什么,結(jié)果總是事與愿違。
而我的心靈被埋沒,好像一件死去的東西。
我枯竭的思想還能在這個地方維持多久?
無論我往哪里轉(zhuǎn),無論我往哪里瞧,
我看到的都是我生命的黑色廢墟,在這里,
我虛度了很多年時光,很多年完全被我毀掉了。”
你不會找到一個新的國家,不會找到另一片海岸。
這個城市會永遠跟蹤你。
你會走向同樣的街道,衰老
在同樣的住宅區(qū),白發(fā)蒼蒼在這些同樣的屋子里。
你會永遠結(jié)束在這個城市。不要對別的事物抱什么希望:
那里沒有載你的船,那里也沒有你的路。
既然你已經(jīng)在這里,在這個小小的角落浪費了你的生命
你也就已經(jīng)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毀掉了它。
(黃燦然 譯)
批評家江弱水先生在評論詩人楊煉的文章的結(jié)尾處有這樣一句話,令我印象頗深。他說:“一個人多么難于掙脫他的時代,如同掙脫他的皮膚。”而城市,作為時代的“鏡像”或“擬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像我們身上的皮膚,更像是一種逃不掉的宿命,往往伴隨著人的一生。
詩人卡瓦菲斯被譽為是希臘最重要的現(xiàn)代詩人之一,雖然生前并未正式出版詩集,他的詩作只在小圈子內(nèi)流傳,但是他依然被視為二十世紀一位源頭性詩人,影響過像蒙塔萊、奧登、布羅茨基等一批重要詩人。雖然筆者一向喜歡卡瓦菲斯的詩歌,卻曾對詩人奧登對卡瓦菲斯的一句評價半信半疑。奧登說:“我讀過很多由不同譯者翻譯的卡瓦菲斯的詩,但每一首詩都立即可以辨認出是卡瓦菲斯的;沒有人可以寫出那樣的詩?!保S燦然譯)筆者作為一名業(yè)余的譯者,一直深信詩歌的“語調(diào)”是翻譯中最容易被丟失的部分,也是最難譯出的部分。筆者一向很難想象優(yōu)秀詩人的“語調(diào)”在不同的譯本中還能被保存,直到前些日子讀到企鵝出版社所出版的由翻譯家艾維·沙蓉(Avi Sharon)所編譯的卡瓦菲斯詩選的時候,才驚異地發(fā)現(xiàn)卡瓦菲斯詩歌的“語調(diào)”經(jīng)由艾維的翻譯竟然和黃燦然先生從其他英譯本轉(zhuǎn)譯成中文后的“語調(diào)”如此接近,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回到這首詩。首先,這首詩并不難懂,正如奧登所言,“他從不使用明喻或暗喻這些手法”(黃燦然 譯),故而本文將不對這首詩做逐句的細讀。筆者對比過幾個英譯版,和黃燦然的這個轉(zhuǎn)譯版對原詩的理解都較為接近??ㄍ叻扑棺鳛橐幻砗蟛炮A得世界性盛譽的“遁世者”,在他生前不僅沒有任何詩集出版,甚至連在刊物發(fā)表的作品都極少。黃燦然在為卡瓦菲斯詩選所作的序言中寫道:“生命的有限導致他對生命的悲觀,對生命的悲觀又導致他對生活采取消極的態(tài)度。”而在這首《城市》里,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卡瓦菲斯詩歌中的悲觀色彩,以及他對生活的消極態(tài)度。這首詩雖然名為“城市”,但這里的“城市”并不一定是地理學上的“城市”,而更像是“自我”對“城市”的一種想象,尤其對“異域”的想象。雖然想象本身帶有著很強的理想主義色彩,但是因其出發(fā)點是“自我”,從而也使得這種想象有了局限性。
這首詩雖然只有兩節(jié),但是僅憑這兩節(jié)詩就構(gòu)成了一種強大的張力。在現(xiàn)代詩的寫作中,很多詩人喜歡用悖論式的語言來營造詩歌的張力,比如像艾略特的名句“我的開始之日便是我的結(jié)束之時”(張子清 譯)等等。然而,卡瓦菲斯雖然使用一種非常日常的,接近于口語的語言,卻也同樣形成了這種悖論式的張力,筆者以為其原因在于這首詩有一種悖論式的結(jié)構(gòu)。如果說這首詩的第一節(jié)更像是艾略特所寫的“我的開始之日”,那么第二節(jié)則更接近“我的結(jié)束之時”。因為第一節(jié)雖然充滿了對“此地”的厭惡和對“異鄉(xiāng)”的向往,但是在整體的情緒上是上揚的。到了第二節(jié)則剛好相反,既是對第一節(jié)的一種回應(yīng),同時也是一種對終極的“拷問”。如果說詩的第一節(jié)中的“拷問”是向外的,那么第二節(jié)的“拷問”則是向內(nèi)的,這種內(nèi)外的“拷問”就構(gòu)成了這首詩的張力。
我們知道,如果沒有對自身的“拷問”,那么一切“拷問”都毫無意義。單向度的“拷問”往往會使得一個反對者最終成為自己的“對立面”。熟悉現(xiàn)代詩寫作的人大都知道,詩歌寫作的一大禁忌就是“說教”,因為詩歌一旦陷入“說教”的泥潭,就很容易庸俗化,成為某種可被替代的“功能性產(chǎn)品”。而卡瓦菲斯這首詩,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教諭性”的,但卻因其終極的存在發(fā)出的“拷問”,使得這首詩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俗氣”。顯然,卡瓦菲斯是悲觀的,是一個對“掙脫”本身抱有絕望心態(tài)的詩人。然而,這種悲觀又是誠實的,就像我們古人所說的“修辭立其誠”,正因為“誠”才使得這首詩雖然簡短而通俗,卻有一種經(jīng)文一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