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勇,劉立志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江蘇蘇州 215003
劉立志教授是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推拿科主任,吳門醫(yī)派研究院師承指導老師,從事推拿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30年余,擅長運用推拿手法治療肌肉、關節(jié)疾病,尤其善用整脊手法治療脊柱相關疾病,療效卓著,屢起沉疴。筆者有幸跟隨劉老師學習,獲益良多,現以頸椎為例,將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整理、總結,供各位讀者參考。
頸椎結構特殊,功能復雜,是脊柱活動范圍最大的節(jié)段,由椎骨、肌肉、肌腱、神經、血管等組織結構共同組成,椎骨起支撐作用,肌肉、肌腱維系骨骼結構的穩(wěn)定,正常情況下,頸椎的肌肉、肌腱與椎骨處于動態(tài)平衡的生理狀態(tài)[1]。當人體受到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如外傷閃挫、慢性勞損以及受到風寒濕邪侵襲,頸椎的生物力學結構被破壞,肌肉和肌腱的力量失衡,出現“筋骨失和”,導致“筋出槽,骨錯縫”的病理狀態(tài)[2-3]。致使頸椎曲度變直、反弓,關節(jié)移位等結構性改變,引起頸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椎管狹窄等疾病的發(fā)生[4]。并可能伴隨血管受壓、神經支配區(qū)域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在臨床實踐中,肌肉、肌腱功能失常往往是疾病發(fā)生的起因,最終導致椎體排列結構的改變。引起頸椎病變的因素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先天不足、畸形、慢性勞損以及機體退變等,外部因素包括外傷、感染以及風寒濕邪侵襲等?!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吩疲骸爸尾”厍笥诒尽薄⒗蠋熢谠\療時重視“審癥求因、辨證施治”,即患者的每一項癥狀都要該找到相應的病因,詳細問診、仔細查體、參照輔助檢查資料,做出合理的診斷,再根據病因、病灶、證型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效果往往立竿見影。
《醫(yī)宗金鑒》總結脊柱疾病根源于“筋出槽、骨錯縫”。依據頸椎的解剖特點及病因病機,劉老師在臨床治療中秉承“筋骨并重,理筋為先”指導思想,在關節(jié)診療的同時,注重患部周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康復,強調理筋手法的重要性,理筋是正骨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關節(jié)復位成功的保障。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頸椎由筋骨、皮肉、經絡以及氣血津液等組成,各組成部分相輔相成、相互依存,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元朝程杏軒在《醫(yī)述》論述:“骨為本,筋束骨,膜裹筋,脂固膜,肉衛(wèi)脂,肌澤肉,膚統(tǒng)肌,皮榮膚,毛護皮,毫輔毛。譬居室然,骨也者,以為梁柱也;筋也者,以為關鍵也;脂膜肌肉者,以為墻垣也;皮膚毫毛者,以為門戶窗精,所以彌縫墻垣之隙也。一有損壞則屋敝,一有傷缺則屋頹矣?!睆娬{骨、肉、筋、皮的緊密聯系,不宜分割。據此,劉老師在臨證治療時,通過理筋手法松解痙攣、粘連的肌肉、韌帶,修復軟組織,達到“理筋、柔筋”的目的。再借助杠桿原理,運用正骨手法使移位的關節(jié)復位,解除關節(jié)卡壓癥狀,恢復頸椎功能。其常用手法如下。
具體操作:①放松頸肩部肌肉,術者以一指禪推法、?法、拿法、揉法等放松頸肩部肌肉約3~5min,刺激宜輕柔,不宜用力過重;②以拇指指腹著力,沿項韌帶及其兩側豎脊肌自上而下彈撥,雙手交替進行,重復3~5遍;③點按重點穴位,勾揉風池穴、風府穴,拿揉肩井穴,按揉曲池、列缺、合谷穴,約2min;④頸部拔伸牽引法,術者一手托住患者枕部,另一手固定患者下頜部,逐漸施以縱向牽引力,并在牽引下左右旋轉頸椎,以改善頸椎活動功能。⑤頸椎調曲法:適用于頸椎曲度變直、反弓患者,術者將一手虎口部著力于頸椎曲度變直或反弓的節(jié)段,輔助手固定于患者額部,雙手協同操作,著力手向前輕推患者頸椎,輔助手向后、向下按壓患者額部,使患者頸部呈現后仰姿態(tài),推按頸椎的幅度由小到大,切忌暴力按壓。此法可改善患者頸椎生理結構及功能,是劉老師矯正頸椎生理曲度的特色手法。
劉老師依據頸椎的結構特點以及復位手法的不同將頸椎分為三部分:上段為C1-C2,中段為C3-C6,下段為C7。上段頸椎復位手法宜輕柔,借用巧力;中段復位手法旋轉角度隨癥變化,善用寸勁;下段頸椎治療宜用沖壓力,為等長收縮發(fā)力。其特色手法包括:
2.1 仰頭提拉推扳法 適用于寰枕、寰樞關節(jié)的旋轉式、側擺式錯位,患者可取坐位或仰臥位,術者一手托其枕部,另一手托其下頜部,使病人頭部略上仰,側旋到最大角度,施以有限度的“閃動力”,此時,可聽到關節(jié)復位的“咯得”聲,提示關節(jié)復位成功。
2.2 低頭定點搖正法 適用于中段頸椎(C3-C6)后關節(jié)旋轉式錯位?;颊呖扇∽换蜓雠P位,依據所需復位的頸椎節(jié)段選取前屈角度,復位椎體越低,頸椎前傾角度越大。術者一手托住患者枕部,另一手固定患者下頜部,頸椎前傾15~30°,轉動頭部,當搖頭至最大角度時,雙手協同操作,施以有限的“閃動力”,使頸椎轉動幅度增大3~5°,此時通常會聽到清脆的關節(jié)復位聲。
2.3 俯臥沖壓復位法 適用于頸胸交界區(qū)(C7-T2)的旋轉式關節(jié)錯位,以C7棘突右偏,T1棘突左偏為例,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頭頸部懸空向下低于床面。術者立于床頭,左手掌根豆狀骨按壓于C7棘突右側1cm處,向棘突輕施推力,使著力點固定在棘突右側,右手掌根部按壓于T1-T2棘突左側輔助固定,囑患者深呼吸,在其呼氣末端,術者左手向對側肩部施以有限度的沖壓力,同時,右手掌根部向左推按T1-T2棘突,此時,可聽見關節(jié)彈響聲,提示復位成功。若未成功復位,可重復2~3次。
對于頸椎相關疾病的治療,其手法操作并不局限于頸椎節(jié)段,重視脊柱關節(jié)的再平衡調整?;诩怪W結構特點,劉老師提出了脊柱整體治療觀、頸腰同治和治脊從督的思想。
脊柱作為人體骨骼系統(tǒng)的中軸,呈“S”型,其上端連接顱骨,下端連接骨盆,是人體功能活動的樞紐,其獨特的生理彎曲結構有助于維持椎骨與椎間盤、椎間關節(jié)以及脊柱周圍軟組織的協調與穩(wěn)定。脊柱各節(jié)段在功能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頸椎作為脊柱的承啟點,上連頭顱,而腰椎則是脊柱下端的支撐點,下連骨盆,二者在脊柱功能活動兩端起到連接杠桿作用,協同運動,平衡脊柱中心力軸,使人作為整體進行功能活動,當脊柱內外力學平衡失調時,如椎體側歪、橫移或旋轉,則會引起其上、下節(jié)段的椎體被動向相反方向移位,以使脊柱達到再平衡。因此,在診斷和治療脊柱相關疾病時應樹立整體觀。
頸腰同治法與彼得·李頓(Peter Leighton D.C)提出的“兄弟椎”構想一致[5]。認為脊柱兩端存在著互動關節(jié),譬如在臨床治療中,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弓,往往伴隨著腰椎結構的改變,當矯正頸椎側偏或旋轉移位時,應在腰椎相應位置進行呼應性治療,其最終治療效果更佳?!端貑枴の宄U笳撈吩唬骸皻夥凑?,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斌w現了上病治下,上下同治的思想。
督脈貫脊而行,脊柱疾病的發(fā)生與督脈息息相關。《素問·骨空論篇》云“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所謂“骨上”,包括脊椎椎體、附屬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即是通過調整脊柱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來治療督脈疾病的概括,劉老師認為脊柱與督脈是一個整體,可以運用通督手法治療脊柱疾患。風寒濕邪侵襲是引起頸椎乃至整個脊柱疾病的外在原因,而素體陽氣不足則是發(fā)病內因,通過溫陽壯督手法,糾正錯位關節(jié),調整生物力線,使督脈暢通,氣機條達,陽氣得以振奮,脊柱功能得以通達,從而達到解除病痛的目的。
中國傳統(tǒng)整脊技術歷史悠久,早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就有關于脊柱疾病和脊柱手法的記載,《素問·繆刺論篇》介紹了應用按法治療脊柱疾病。之后歷代醫(yī)家在正骨手法中多提及整脊技術,直至2006年韋以宗教授著《中國整脊學》,才將我國整脊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6]。傳統(tǒng)整脊技術講究“手摸心會”,治療手法靈活多樣,其療效毋庸置疑,但在系統(tǒng)性、標準化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劉老師在繼承傳統(tǒng)脊柱整復手法的同時,還注重人體解剖學、影像學的運用,結合生物力學原理對傳統(tǒng)整脊技術進行補充完善。對于美式整脊技術,劉老師既不盲目推崇,也不排斥,而是理性的去借鑒、吸收其技術優(yōu)勢,其特色手法-仰臥位頸椎定點推扳法,即是借鑒了美式整脊技術的原理,通過改變頸椎屈伸角度來進行頸椎定點復位手法。美式整脊技術認為脊柱疾病根源于關節(jié)的“半脫位”,治療以整骨為核心,整肌為輔助[7-8]。劉老師則認為脊柱疾病是肌、骨病變共同作用的結果,治療強調“筋骨并重、肌骨同治”,同時將中醫(yī)經絡、腧穴運用到治療中,以背俞穴、夾脊穴、阿是穴為點,以督脈、膀胱經為線,以脊柱及附屬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為面,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治療體系。對于手法治療的目的,劉老師認為并非是追求使所有關節(jié)達到“解剖復位”,而是通過手法調整損傷部位的筋骨位置關系,使其達到“功能復位”,即癥狀解除、功能活動正常的筋骨合和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
李某,男性,41歲,因“反復頸肩部疼痛伴雙上肢痛麻2月余,加重3d?!庇?022年9月11日前來就診。患者自訴2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肩部及上肢疼痛,于當地醫(yī)院就診,診斷為 “頸椎病”,給予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癥狀稍有緩解。3日前出現頸椎及上肢部疼痛癥狀加重,遂來就診??滔拢侯i肩部疼痛,雙上肢痛麻,頭暈,頭痛,勞累更甚,手足不溫,畏寒肢冷,無潮熱、盜汗,納眠可,二便調。??茩z查:C3-7棘間、棘旁壓痛,雙側項肌緊張,頸椎活動度(前屈0°,后伸10°,左右側屈0°,左右旋轉15°),叩頂試驗(+),雙側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分離試驗(+),雙側霍夫曼征(-)。舌淡紅,苔薄白,脈細。頸椎CT示:頸椎退行性變,C3/4-C6/7椎間盤突出。中醫(yī)診斷:項痹?。ǜ文I虧虛型);西醫(yī)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①枕頜帶牽引,12kg,20min。②施以頸肩部軟組織松解手法,行氣活血、化瘀散結。③以低頭搖正推扳法調整小關節(jié)紊亂,糾正錯位,并施以仰臥位牽引推扳法改善頸椎生理結構。以上治療隔日一次。治療2周后,患者頸肩部無明顯壓痛,頸椎活動自如(前屈45°,后伸60°,左右側屈30°,左右旋轉80°),上肢時有牽拉感,局部指尖稍麻木。繼續(xù)治療2周,患者癥狀基本解除。囑患者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進行頸部功能鍛煉,隨訪3個月未復發(fā)。
劉立志教授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傳統(tǒng)推拿手法為基礎,結合解剖學及生物力學,借鑒美式整脊技術的優(yōu)點,因人而異,依病擇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頸椎整復手法。在治療過程中既能突出中醫(y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色,又能對局部錯位關節(jié)進行精準復位。在診療過程中,強調“筋骨并重,理筋為先”的治療思想。治療操作中,做到“手法輕柔,力量透達,復位精準以及整體調節(jié)”的要旨,力求恢復頸椎乃至整個脊柱的力學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