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 陳泰龍
編者按:
無論是大都市,還是小城鎮(zhèn),都會有一些令人心動的所在,比如王安憶的上海,比如低吟淺唱的鳳城河,又比如曾經(jīng)驚濤拍岸的待渡亭……
此處有掌聲。
這掌聲,經(jīng)久不息,穿越時空,立在記憶的枝頭。
那天,由玉翠園進南山綠道,在九華山路口碰到一個很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仿佛聽到五十年后的掌聲。
雖是偶爾的抬頭,卻是“驚鴻一瞥”,心中漣漪陣陣。
做人做事,要對歷史負責,經(jīng)得住歷史的檢驗。
否則,如何能聽到五十年后的掌聲?
“掌聲”的對面是一片叢林。林子里的薺菜已經(jīng)開花,由于錯過了采摘的黃金期,只能寂寞地開著。有一男子站在高崗上拉手風琴,崗上都是樹,他在樹與樹之間,也成了一棵樹。
踩著林中的小路,我們步入了南山綠道,撲面而來的是櫻花林。粉紅的花成片地開著,似片片云霞在空中飄著。百花叢中人愛笑。一撥又一撥游人,競相在櫻花叢中拍照。瞧,那幾位女子剛才還是便裝,此刻已換上旗袍,挨著櫻花,沖著攝影師的鏡頭笑。
閑敲棋子靜觀花。生活有時需要踩著這樣的節(jié)奏,完成一次放松的旅行。
穿著背心短褲的肌肉男,迎著晨光,跑在綠蔭瀉地的綠道上。打著團隊旗幟的志愿紅,邁著整齊的步伐向前走,臉上充滿陽光。那個平時在政府大院忙大事的健身者,一改平時的嚴謹和持重,穿著休閑運動裝,和妻子一道,大步流星,邊走邊拍,手機相冊里留下了許多心儀的風景。一位小朋友歡快地跑來,噢,她把綠道當成幼兒園的塑膠跑道了,跟在后面的爺爺奶奶只是開心地笑著……
每年春節(jié)過后,綠道上都會迎來一次迎春長跑,參賽者是全市餐飲企業(yè)的掌門。曾經(jīng)問過組織者、市餐飲協(xié)會會長吳榮生:何以樂此不疲?他說,初衷很簡單,就是大家見見面,見證彼此安好,祝賀各自又向百年老店邁進了一步!
綠道。春天。餐飲人的愿望在這里得到盡情的演繹——擁抱自然、擁抱春天,朝著希望奔跑。
這就是南山綠道。漫步其上,樂山者可以樂山,樂水者可以樂水,心愿各有不同,但都能愿有所償,各有歸依。
我要把掌聲送給綠道。我相信,這樣的掌聲,五十年后仍然可以聽到。
南山是我們的驕傲。這種感覺要追溯到我的童年。鎮(zhèn)江山多,但南山是令我向往的一座。每到春天,我們的春游多半選擇南山,來一次儀式感滿滿的遠足。彼時,南山是屬于年輕人的。如今,綠道修到馬路邊,南山走進了城市,和南山來一次親密接觸,已成為生活的日常,再也不受年齡和時節(jié)的左右。
記憶的枝頭,開著這樣一朵花。作為早期的工業(yè)文明,南山曾經(jīng)有許多采石場,隨著社會的進步,它的弊端已經(jīng)越來越明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政協(xié)委員發(fā)出倡議:停止南山開山采石。倡議書刊登在《鎮(zhèn)江市報》上,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及社會各界廣泛響應。如今,南山深處,那些裸露的采石宕口依稀可見。所幸的是,這些宕口已掩映在蒼松翠竹之間。我要為這個五十年前的決策鼓掌。因為這個決策,南山蒼翠依舊,不光是我個人的驕傲,更是城市的品牌?!耙L壽到鎮(zhèn)江,鎮(zhèn)江有南山”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宣傳語。
仔細想想,身邊能聽到五十年后掌聲的事不在少數(shù)。大市口建“城市客廳”,拿出黃金地段修建城市綠地,鬧中取靜,市民休閑多了一個好去處。市政府舊址建成袖珍林園,冠名“東大院”,每到清晨,打拳的、跳舞的活躍在院內(nèi)空地上。邁步中國式現(xiàn)代化鎮(zhèn)江實踐的新賽道上,市慈善總會全面提升“慈善助醫(yī)”和“慈善助學”兩個項目。助醫(yī)方面,救助病種擴大,救助對象增加,救助金額上不封頂,單筆救助金額達30萬元;助學方面,由原來入學一次性救助改為在校全學年救助,為貧困家庭改變現(xiàn)狀提供了有力支撐。去年,一位受助學子考取清華大學,生活從此有了新的希望。
這樣想著,我已經(jīng)來到綠道的一個僻靜之處。眼前,是一片農(nóng)田,一個老者正打理著“農(nóng)事”,身后是參天的大樹,悅耳的鳥鳴不時從枝葉間傳來,正是空谷好音,天籟之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