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硯硯
我小時候養(yǎng)過貓、狗、烏龜、金魚等各種生命,貪玩心重,多數(shù)都沒養(yǎng)太久。兒子也經(jīng)歷了同樣的過程,他和小金魚玩的方式是不停地攪水,撈出來讓它們曬太陽;讓小烏龜賽跑,給它設路障;一時心血來潮給小雞洗澡……愛而不能盡心,致使這些小生命夭折。但對兒子來說,他難過一會兒就忘記了。
自從養(yǎng)了小花后,兒子對愛、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再也見不得小動物死去了。小花是我們家養(yǎng)了三年的小狗,兒子和小花朝夕相處,有了牢固的情感,懂得了萬物有靈,生命不易。我從孩子身上明白一個道理:愛的能力并非天生具備,而是隨著后天成長才能慢慢獲得。
以前出去玩,我總喜歡摘野花,只想到自己的快樂。有一次我給兒子摘桃花,他說:“不要,小花會疼?!弊阅且院?,再看到花我只拍照片而不摘下。我想到一朵花開的漫長,想到花從發(fā)芽時對陽光的期盼到花開時滿心的歡喜,如果我不摘走它,它就可以繼續(xù)吹著山里的風,與蜂蝶戲舞,結下累累的種子四處安家,再安靜地枯萎,這才是它完美的一生。這么想,便不忍心摘下。這種愛的方式,我走了四十多年的路才學會。我和孩子教會彼此更多更好的愛。
很多孩子不會表達愛,是因為成人對愛的理解有偏差。很多人至今仍奉行“打是親罵是愛”,覺得沒有什么事情是劈頭蓋臉地打罵一頓解決不了的。殊不知這種愛帶來的只是孩子表面的順服,并不能解決孩子內(nèi)心真正的渴求。
愛的能力首先發(fā)自內(nèi)心,而后由語言中來,語言是春雨,可以滋潤心田。
我們看《小豬佩奇》這樣的動畫片時會覺得溫暖,因為那是我們理想家庭的樣子。從佩奇父母的口里聽不到惡言惡語,正確的表達就是最好的言傳身教。
馬克·吐溫的經(jīng)典兒童文學名作《湯姆·索亞歷險記》中那位善良親切的波莉姨媽的原型其實就是馬克·吐溫的媽媽。他在自傳中講述了關于媽媽的故事。媽媽對一切小動物都充滿悲憫,對黑奴也是如此。家里一個新來的小黑奴總是瘋瘋癲癲地唱啊叫啊玩啊笑啊,馬克·吐溫受不了了,問母親能不能把他關起來。沒想到母親唰地落下了淚,嘴唇哆嗦地說出了下面的話:“可憐的!他唱,說明他不想心事,我就安心;他要是不開腔,那他就是在想心事,我就難受。他再也見不到媽媽了,只要他還能唱,我就怎么也不能阻攔他,只有謝天謝地的份兒。你要是大一些,就會懂得我說的話了,聽到這孤苦伶仃的孩子吵吵嚷嚷的聲音會叫你高興的。”馬克·吐溫受到震撼,從此再也不對小黑奴的吵嚷聲厭煩了。母親的善良在馬克·吐溫的作品中得到深刻體現(xiàn),他理解兒童,也同情人類,這是愛滋潤的生命芬芳。
安徒生的作品中,愛更是如陽光與花朵一般舉目皆是。安徒生生活的年代里,老師是可以用藤條打學生的,但是媽媽和老師約定不可以打孩子。有一天老師犯了規(guī),安徒生什么也沒說就跑回了家,媽媽直接給安徒生轉了學。安徒生還在嬰兒期時,父親就經(jīng)常給他講故事。父親早逝,臨終前對他說:“記住,天知道你到底能走多遠,做就是了。”母親獨自撫養(yǎng)他,給他足夠的溫暖和愛,當安徒生寫下小故事被鄰居嘲笑時,媽媽不客氣地說:“她這么說,只不過是因為她的兒子寫不出這樣的故事來。”安徒生的童話中處處閃耀著愛,那是因為父母為他的童年創(chuàng)造了愛,使他終生受用不盡。
從小學會愛的孩子,像是舉著火把,走到哪里就把愛的光明播撒到哪里。父母要不斷提高愛的能力,讓孩子成為幸福的源泉,讓他把周圍的世界裝點得更美好。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