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勤
書架上,一本《習近平走進百姓家》吸引了我的目光。大棚里、田埂上、果林間、農舍前、庭院內,習近平總書記耐心聽、細致問、話家?!?2篇文章講述的樸實故事和感人場景,展現著國家和社會的大變化、大發(fā)展,中國人民走出的幸福之路、奮斗之路、創(chuàng)新之路、發(fā)展之路、共富之路、攻堅之路、團結之路,都躍然紙上。
跟隨一篇篇文章,我來到三亞市的博后村,眼前浮現“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背后的溫暖故事;走進四川大涼山深處三河村的彝族同胞家中,耳邊響起小女孩吉好有果《國旗國旗真美麗》的清脆歌聲;與黑龍江伊春上甘嶺林場老職工劉養(yǎng)順坐到了一起,傍晚時分,幸福時光,“總書記的手特別溫暖、渾厚和有力”,暖流直抵心窩,喜悅刻在老劉的臉上……我跟著一段段文字又踏上高原,深入邊疆,走進都市鄉(xiāng)村,置身百姓家中,眼前映著一張張幸福笑臉,聽著一聲聲因激動而略帶顫抖、夾雜著天南海北鄉(xiāng)音的淳樸話語。合上書,閉眼沉思,眼前呈現一條條阡陌小路,路邊桃紅柳綠,一戶戶人家掩映林中,雞鳴狗吠,炊煙裊裊。
作為一名教育人,在這本書里,我還看到另一道風景線——師生心連心、共同追夢的動人場景。
我看見,一所所大學、中學、小學教室里,師生們暢談讀書體會,分享學習收獲,共敘奮進未來。老師和同學們走進這32個家庭,感悟幸福,觸摸脈動,獲取故事中蘊藏的法寶和鑰匙。
我看見,家訪路上,一位位老師風塵仆仆地走在城市街巷或鄉(xiāng)鎮(zhèn)村莊,用腳步丈量“家校社共育”三角形的邊長。到了家門口,老師輕輕敲開學生家門。見老師來訪,孩子們收起頑皮,顯得拘謹起來,驚喜寫在家長臉上。就著一杯白開水或一盎清茶,老師跟家長拉起家常,說起這,聊到那,心門打開了,千千結解開了,希望之橋架起來了。
是啊,在信息化的今天,家訪仍不過時,而且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學校和家庭兩個教育主體,面對面對話和交流,彼此的心更近了,了解進一步加深了,理解、友愛、合作匯成一股淙淙小溪,流進孩子心田,激起希望的浪花。
我還看見,在一所所邊疆學校里,活躍著一位位支教老師的身影,他們響應教育部“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遠赴高原雪域,播撒知識,傳播溫暖和希望。
全國優(yōu)秀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金陵中學化學老師江敏到新疆伊寧市第三中學支教,在原計劃援疆時間結束后毅然申請留疆,她說她愛新疆、愛孩子,真的不忍告別。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退休教師孫寧生,2011年退休后遠赴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qū)茨營鄉(xiāng)、貴州省畢節(jié)市威寧縣哈喇河鄉(xiāng)等貧困地區(qū)學校義務支教,有300多名學生在他的幫助下完成學業(yè),30多個孩子考上大學。在孫老師的感召下,他的學生們組成一支支志愿者隊伍,穿梭在邊疆山川……
我感受到無數教育工作者的赤子情懷,他們用熱情和汗水搭建一座座連心橋,一頭連著百姓的熱切盼望,一頭連著祖國對教育事業(yè)的深情囑托,他們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藍圖里,一道最美的風景線。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作為一名教育系統工作人員,我將把熱情寫在祖國大地上,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協同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中國教育事業(yè)作出應有貢獻。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