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紅
從根本上講,維護健康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要避免太集中、太頻繁地食用加工食品,盡可能少地攝入食品添加劑。
最近一段時間里,關(guān)乎食品安全的話題好像多了起來。先是由“非糖甜味劑有害”引發(fā)的熱議持續(xù)發(fā)酵;接著,速凍蝦仁加了復(fù)合磷酸鹽“保水劑”后變得肥大是否有害、用塑料杯喝酒水會不會喝進去很多塑化劑等疑慮也冒了出來;隨后,一種普遍存在于各種無糖食品和飲料中的人工合成甜味劑阿斯巴甜,又因“可能致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要說與這類話題性質(zhì)相似的“問題”的提出,近20年來幾乎就沒斷過。好在如今又有新問題提出來時,越來越多的專家能夠及時站出來發(fā)聲,為公眾解惑釋疑,避免了一些誤解和以訛傳訛。
譬如,對于阿斯巴甜,多年來由于進行過廣泛的評估和研究,目前普遍認為它在合理范圍內(nèi)使用是安全的(除了苯丙酮尿癥患者不能食用含有阿斯巴甜作為甜味劑的食物外),并不會致癌。再反過來看,阿斯巴甜甜度極高(為等量蔗糖的200倍),故在食品中的實際用量很小,在人體內(nèi)產(chǎn)生甲醇的量也很小,達不到引起毒害的程度。
眼下廣泛存在于各類肉制品、魚糜產(chǎn)品、米面食品、調(diào)味品和各種飲料中的磷酸鹽也是如此,國家對其使用范圍和劑量都制定了嚴格、詳細的標準。正如專家強調(diào)指出的那樣,在評估食品添加劑安全性時,已充分考慮了“終生、每天、大量攝入”的極端情況。也就是說,國家標準在規(guī)定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使用量時乃是“算總賬”,把人們通常擔心的所謂“疊加效應(yīng)”也涵蓋在內(nèi)了。
就拿阿斯巴甜來說,食品添加劑權(quán)威機構(gòu)明確的每日可接受攝入量為40毫克每公斤體重,以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按最大允許添加量計算,他每天要喝12罐甜飲料才可能帶來健康損害。因此,公眾無須過于擔心。
其實,食品安全是相對的,沒有絕對安全的食品。食品中含有的化學成分徹底無毒,絕難實現(xiàn);有害與無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使用量、使用條件與使用方式。一般而言,對于一種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風險-益處”因素往往要進行綜合考慮,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
舉例來說,當今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食品防腐劑亞硝酸鹽,對于肉類能起到護色(保持新鮮肉類的粉紅色)和有效抑制肉毒桿菌(一種毒性極強的細菌)的作用。然而,亞硝酸鹽同時也會與胺起化學反應(yīng),生成致癌物質(zhì)亞硝胺。在找到合適的替代物之前,有效維護肉品安全的角色,只能暫且由亞硝酸鹽擔當,盡管人們知道它是食品添加劑中毒性最大的一種。
食品添加劑應(yīng)用上的這種風險平衡、利弊互見,不勝枚舉。有的時候,一種風險降下去了,另一種風險又會升上來。這當中的取舍,與人們健康觀念的改變也大有關(guān)聯(lián)。比如,過去的醬油由于鹽度較高(約為20%),細菌不易滋生,所以不必添加防腐劑。但現(xiàn)在倡導、時興低鹽飲食,醬油的鹽度通常都在11%左右,不添加防腐劑就不能確保一定的保質(zhì)期。
話又說回來,從根本上講,維護健康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要避免太集中、太頻繁地食用加工食品,盡可能少地攝入食品添加劑;與其因為某些食品添加劑而惶惶不安,莫不如別嫌麻煩,購買食用新鮮天然的、保質(zhì)期較短的、口味色澤樸素的食物。這樣,自然就能減少食品添加劑的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