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設立貴州布政使司,貴州開始建省,為了維護官方統(tǒng)治,朝廷推行儒學教育,貴州學術文化獲得了初步發(fā)展,學術成果不斷涌現(xiàn),清代進一步迅速發(fā)展,呈現(xiàn)學術文化繁榮景象。從學術人才的分布來看,其中貴陽、遵義地區(qū)較多;從著作分類來看,以集部最多,其次為史部,經部;從時間來看,清代的學術人才和著作數量,比明代更多??傊?,明清時期貴州各府州縣的學術人才及其學術成果與當地的教育發(fā)展情況呈正比關系。
【關鍵詞】貴州;學術;文化;分布
【中圖分類號】K92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3-007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22
歷史文化地理的文化內涵,即文化因子大小,學術文化作為其主要文化因子,對于一個區(qū)域的文化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自明代為“開一線以通云南”,在貴州建立布政使司,貴州終成一省。隨之中央王朝加強對貴州的統(tǒng)治以及經濟的日益發(fā)展,中原文化傳入貴州,明廷以“敷訓導民,教化為先”為指導方針,在貴州推行儒學教育,作為鞏固邊疆的“長治久安”之策,貴州的教育狀況大為改觀,清代又進一步發(fā)展,為貴州學術文化奠定了基礎。目前,學術界對于區(qū)域學術文化地理多有研究[2],但仍需進一步深入,主要表現(xiàn)在對明清時期貴州的學術文化及時空分布狀況缺乏研究。本文試從明清貴州學術文化發(fā)展狀況及其分布特征、學術成就等方面作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明代貴州學術文化發(fā)展和人才分布特征
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立貴州布政使司,貴州建省,尤其在明王朝統(tǒng)治加強和日益發(fā)展的經濟基礎上,社會風氣良好,儒學教育在貴州蓬勃興起,創(chuàng)辦了一批衛(wèi)學、司學、府州縣學、書院[3],同時開科取士,貴州教育獲得了初步發(fā)展,本省人才興盛,學術成果也不斷地涌現(xiàn)出來?,F(xiàn)根據方志文獻將明代貴州地區(qū)的學術著述分類統(tǒng)計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明代貴州地區(qū)的主要學術著述還不是特別多,但是也已經初具規(guī)模,在經史子集方面均有涉及。其中集部、史部著述較多,明顯多于經部、子部,可看出明代貴州學術文化發(fā)展中較好的是文學和史學創(chuàng)作。在各個府州縣的著述分布情況中,以貴陽地區(qū)的學術成果最多,其次為都勻、興義、思南等地,再次為平越、安順、黎平等地。因此可知,明代貴州的主要學術著述分布情況與各地的教育發(fā)展情況具有緊密聯(lián)系。
(一)經學的初步發(fā)展及其著作的分布特征
明代貴州推行儒學教育之后,經學取得了初步的發(fā)展,尤其以易學研究、春秋類研究發(fā)展較快。明朝貴州地區(qū)的經學研究著作較為豐富,六個(州)縣有經部著述的分布情況,共計18部。其中以易類、四書類、春秋類研究著作最多,其次為群經總義類,具體如下:
第一,對易類進行研究的著作,有貴陽易貴的《易經直指》,清平孫應鰲的《淮海易談》,思南李渭的《易問》等。第二,對春秋類進行研究的著作為:孫應鰲《春秋節(jié)要》,吳淮《麟經獨斷》,傅爾訥《春秋講義》等。第三,對四書類進行研究的著作,有高國琦的《學庸講義》,孫應鰲的《四書近語》,盧騰鳳的《四書講義》等。
通過分析可知,易類、四書類、春秋類等研究在明代貴州經學方面受到了重視,值得一提的是,自王陽明被貶貴州后,講學于龍岡書院及貴州書院,傳播哲學思想,培養(yǎng)了孫應鰲、李渭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貴州理學家[4]。明代貴州地區(qū)的經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易學、春秋和四書三方面,根據其學術成果的數量,其正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
(二)史學的初步發(fā)展及其著作的分布特征
明代貴州地區(qū)的史學也快速發(fā)展,史學著作較為豐富。從表1可以看出,史學成果占比明顯超過經學,僅次于集部著作。在史學創(chuàng)作中,以地理類著述最為豐富,地理類中以方志的編纂成果最為明顯,據表1統(tǒng)計,明代貴州許多州縣都有編修史志,就編修史部著作的數量看,以貴陽府、興義府最多。明代貴州以方志學在西南三省成就最大而著稱,據張新民《貴州地方志舉要》記載,明代貴州編纂的方志達74部[5],大大多于同時期的云南和四川。
《貴州方輿紀要》載:天下之險,“此非貴州之不足恃也”[6],可見貴州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隨著貴州布政使司的建立,人們對貴州的認識逐漸加深,編修貴州方志的風氣日益興盛,萬歷年間達到高潮,現(xiàn)存貴州最早的省志是沈庠、趙瓚編纂的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其后有嘉靖《貴州通志》、萬歷《貴州通志》。在明一代,貴州發(fā)生的大事件不少,如“平播之役”“奢安之亂”等,因此反映此類軍事戰(zhàn)爭的著作也有很大比重,如《平播全書》《安龍紀事》《平黔紀略》等。另外,針對貴州的局勢,許多官員或黔籍人士多有奏議,如蔣宗魯《蔣巡撫疏草》、何騰蛟《何忠誠奏疏》、郭子章《黔草》、江東之《黔中疏草》、朱燮元《黔中疏草》等。明代貴州的史學創(chuàng)作以地理類著述占比最多,史部著作達到50%以上,說明貴州方志的編修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
(三)文學的初步發(fā)展及其著作的分布特征
根據表1統(tǒng)計,在明代貴州的經史子集著述中,以集部著作最多,可以看出文學的快速發(fā)展。明代以來,客籍文人不斷地來到貴州,開啟了一代文風,有些是在貴州做官的文人,如謝東山、江東之、郭子章等;有些是被貶到貴州的名人,如王守仁、鄒元標等,其中楊慎謫戍云南途經貴州也留下詩作,如《羅甸曲》《普定行》《七星關新橋》等[7]。
在受到客籍文人的影響下,加上儒學教育在貴州的推廣,貴州人才日漸興盛,文學著述日漸增多。宣德、正統(tǒng)年間,貴州始有詩作問世,僅有王訓《寓庵文集》、宋昂宋昱合著《聯(lián)芳類稿》、詹英《止庵先生稿》等。景泰、成化以后,貴州文壇詩人涌現(xiàn),如易貴、田秋、蔣宗魯、孫應鰲、李渭、馬廷錫等,其中以孫應鰲的成就最高,有《學孔精舍匯稿》《督學文集》。隆慶、萬歷以后,貴州詩壇日漸繁榮,以三位貴陽籍詩人為代表,其詩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謝三秀《雪鴻堂詩集》、楊文驄《洵美堂集》、吳中蕃《斷硯草》。明代貴州地區(qū)的文學著述較為豐富,主要以詩文集為主。
二、清代貴州學術文化發(fā)展和人才分布特征
梁啟超認為:“貴州亦自昔騫遠樸塞,自道光間程春海為學政,提倡漢學,而獨山莫子偲、遵義鄭子尹興焉。咸通小學,善校勘,子尹子伯更亦能傳家學,而遵義黎莼齋能為古文,好刻書。”[8]梁所提及的文化名人均為清代,并無明代,一定程度說明清代學術文化比明代更為繁榮,而從清代貴州經史子集的著述分布也可印證,現(xiàn)根據方志文獻將清代貴州地區(qū)的學術著述分類統(tǒng)計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清代貴州地區(qū)的主要學術著述數量大幅增加,其中集部、史部著述較多,明顯多于經部、子部,這與明代貴州地區(qū)的經史子集分布格局基本相同。清代發(fā)展最明顯的屬集部著作,數量遠超經、史、子三部,可以看出清代文學的繁榮發(fā)展。
(一)經學的繼續(xù)發(fā)展及其著作的分布特征
貴州學者對于經學的研究開始于明代,發(fā)展至清代經學也繼續(xù)發(fā)展,這與清代教育的發(fā)展具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清初進行思想控制以及大興“文字獄”,文人大均不論政治,因此形成了鉆研經學,注重考證的學術風氣。據表2統(tǒng)計來看,有12個府州縣都具有經學的研究成果,其中以遵義、貴陽等地數量較多,也取得較為突出的成就。在經學著作分布中,以小學類和易學類成績最為突出,其數量達到了30多部,相較于明代,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如陳法的《易箋》、蕭光遠的《周易屬辭》等都是研究經學的佳作。
關于清代經學,必須提及的還有“西南巨儒”鄭珍和經學版本專家莫友芝[9]。鄭珍著有《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等,莫友芝著有《韻學源流》《聲韻考略》等,其中《韻學源流》堪稱一部簡明的音韻學史,能夠更好地普及音韻知識,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史學的繼續(xù)發(fā)展及其著作的分布特征
清代貴州地區(qū)在史學方面繼續(xù)發(fā)展,史學著作相比于明代更加地豐富。從表2可以看出,在經史子集中,史學研究成果大幅上升,僅次于文學創(chuàng)作。在史學的研究中,主要以地理類著述最多,仍以方志的成就最為明顯。據表2統(tǒng)計,從清代編修史部著作的數目來看,以貴陽府、遵義府最多,其數量達到了60部以上,其他地區(qū)編修史部著作的數量,尤其是方志的編修,相比明朝都有了明顯的增長。清代以來,貴州的府廳州縣志書越來越多,并在道光、咸豐間出現(xiàn)了一批名志,最為著名的是(道光)《道義府志》,鄭珍、莫友芝纂,記事周到,考證精細,旁征博引,不失為方志中的珍品[10],堪稱清代貴州最為優(yōu)秀的地方志。
(三)文學的繼續(xù)發(fā)展及其著作的分布特征
清代貴州地區(qū)在經學、史學獲得較大發(fā)展的同時,文學發(fā)展最為顯著,文學成就突出。具體表現(xiàn)為:
1.詩文集的數量大幅增加。由表2可以看出,清朝時貴州地區(qū)的詩文集總計約700多部,將近明代的五倍,促進了貴州文學史的發(fā)展。
2.文學著述分布范圍廣,幾乎遍及貴州各府,各地的文學著作數量比明代普遍增加,明朝時貴州地區(qū)僅有貴陽、都勻、興義的文學著述達20部以上,而清代貴州許多府州縣均已達20部之上。
清代貴州在文學方面,在文學上有以詩歌馳名京師的詩人周起謂,有劇作家甕安傅玉書、普安任璇[11],其代表作為:傅玉書《鴛鴦鏡傳奇》,任璇《梅花緣傳奇》等。明清時期貴州的文學正在不斷地發(fā)展,詩詞、詩評、詞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有了新的發(fā)展,人才興盛,文學成就也達到了高峰。
三、明清貴州學術文化及成果分布特征綜述
明代時期貴州地區(qū)的學術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發(fā)展。清代以來,在明代的學術研究基礎之上,學術著述又進一步增多,學術人才興盛,貴州地區(qū)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學術風貌。通過以上研究,可知明清時期貴州學術文化及成果分布特征:
第一,學術文化成果以集部著作數量較多。即文學的發(fā)展及其文學著述較多,其次為史部。明代集部著作占到44%左右,清代達到48%左右。
第二,各地之間學術著述差距趨近減少,但是依舊有分布不均衡的現(xiàn)象。學術研究成果存在明顯差異,貴陽、遵義為人才的密集區(qū)域,安順、都勻、大定、黎平等地為次密集區(qū)域,其余地區(qū)的人才及著作則相對較少。
第三,學術人才以綜合型人才居多。有些是經史皆通,還有些在經史子集均有成就。如鄭珍、莫友芝在經史部皆通,而且在文學方面也有所貢獻,如鄭珍的《巢經巢文集》《詩集》等;莫友芝的《郘亭詩鈔》《黔詩紀略》《影山詞》等。
第四,學術人才傾向于文仕合一。明清時期貴州的許多學術人才,并非僅僅鉆研學術,大多是仕途出身,如孫應鰲、李渭等人。著名心學家胡廬山在《孫文恭公祠碑記》上寫道:“宇內講四正學,楚有黃安耿公,蜀有內江起公,黔有清平孫公,吾豫章有南城羅公,皆賢人也”[12],可見對于孫應鰲的贊譽之深,而且大多在仕途結束后請辭返鄉(xiāng),關注地方教育事業(yè),興修書院以及四處講學,對地方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結語
明清以來,在官方推行儒學教育之下,為貴州的學術文化研究培養(yǎng)了許多的人才,貴州的學術人才及其學術成果不斷涌現(xiàn)。從學術人才分布來看,以貴陽、遵義較多;從著作分類來看,以集部最多,其次為史部,經部;從時間來看,清代的學術人才及著作數量比明代更多。總之,明清時期貴州地區(qū)的學術人才及其學術成果與當地的教育發(fā)展情況呈正比關系。2022年,國務院印發(fā)國發(fā)2號文件,支持和推動貴州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以提升貴州的文化軟實力??傊髑鍟r期貴州學術文化不斷發(fā)展,為當代貴州提供了優(yōu)秀的貴州學術文化基礎,要努力打造知行合一的貴州學術文化。
參考文獻:
[1]藍勇.對中國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J].學術研究,2002,(01).
[2]藍勇.西南歷史文化地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周曉光.徽州傳統(tǒng)學術文化地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史繼忠.貴州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張新民,李發(fā)耀等.貴州傳統(tǒng)學術思想世界重訪[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
[3]何仁仲編.貴州通史第2卷[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337.
[4]黃永堂點校.貴州通志·藝文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907.
[5]張新民.貴州地方志舉要[M].長春: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圖書館學會,1988:17.
[6](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貴州方輿敘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5231.
[7]何仁仲編.貴州通史第2卷[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398.
[8]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24,(01).
[9][11]藍勇.西南歷史文化地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74.
[10]史繼忠.貴州方志考略[J].貴州民族研究,1979, (01).
[12]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編.續(xù)黔南叢書·第1輯中黔記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1566.
作者簡介:
楊云,男,貴州鎮(zhèn)遠人,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