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毅,張雪,佘新松,莊敏,蘇敏,胡長玉,田原
(黃山學院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安徽黃山 245041)
山地勞動強度大,進行農業(yè)生產(chǎn)較為困難,而林木有較長的生長周期可減少勞動強度,同時其發(fā)達的根系也有利于水土保持,因此林木種植是山區(qū)最為常見的土地利用方式。但是單一的栽培模式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同一立體空間中的光能、水分和土壤資源。此外,植物群落結構的單一往往會導致種群退化、連作障礙、化感抑制等問題,導致種植區(qū)域生態(tài)功能減弱[1-3]。已有的研究表明,林下復合種植能夠從多個方面提升生產(chǎn)效益。例如,汪貴斌等[4]對江蘇地區(qū)銀杏與桑樹、小麥和黃豆等復合種植模式研究后發(fā)現(xiàn)復合種植后土壤碳、氮、磷、鉀等元素含量均高于純林;Verma 等[5]發(fā)現(xiàn)林藥復合經(jīng)營系統(tǒng)有利于促進薄荷中藥用物質活性成分的積累。此外,林下復合種植還能夠有效地防治土壤侵蝕,起到涵養(yǎng)水源,調節(jié)地表徑流和改善水土流失的作用[6-7]。
然而,并非所有的林下復合經(jīng)營都能獲得1+1>2的效益。Cadosoim等[8]對巴西咖啡復合種植模式的研究發(fā)現(xiàn),咖啡單作比復合種植時的土壤磷含量高。中國蘇北地區(qū)桐楊林復合經(jīng)營中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等均低于對照純林[9]。這些結果表明,復合種植的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立地條件、植物種類、管理措施等。因此在進行林下復合種植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科學研究和論證。
香榧(Torreya grandisvar.merrilliiHu)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經(jīng)濟林樹種,其果實具有制作食用油、堅果和入藥等經(jīng)濟價值,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所以在山區(qū)發(fā)展香榧產(chǎn)業(yè)能夠有效增加山區(qū)農民收入,促進當?shù)剞r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10]。據(jù)調查,在安徽黃山及其周邊地區(qū)海拔100~1200 m的山地均有香榧樹分布,散生或成片分布的縣區(qū)有廣德、宣城、寧國、歙縣、徽州區(qū)、休寧、黟縣、祁門、石臺、涇縣、績溪、黃山區(qū)等12 個縣區(qū)[11]。這些地區(qū)山地地表切割破碎,地形起伏大,加之雨季降水量大,土壤養(yǎng)分容易淋失。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地區(qū)多數(shù)是新安江、千島湖等水源地的源頭,是水土流失和環(huán)境保護重點防治區(qū)域[12]。另一方面,土壤養(yǎng)分的保持對山區(qū)林地生產(chǎn)力又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持久地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是林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和林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有利于下游水源地水質環(huán)境的保護。
鑒于此,為了提高生態(tài)效益,促進香榧復合經(jīng)營系統(tǒng)的高效可持續(xù)經(jīng)營,通過研究該區(qū)域香榧林下不同的復合種植對土壤養(yǎng)分保持的影響,可為進一步優(yōu)化復合經(jīng)營種植模式、避免養(yǎng)分流失和水體富營養(yǎng)化,發(fā)揮香榧復合林的可持續(xù)生態(tài)效益提供參考依據(jù)。
研究區(qū)位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鶴城鄉(xiāng)梅溪村雜木降香榧基地山場(117.6677°E,29.62554°N)。低山地貌,海拔200~800 m,土壤為山地黃壤,土層厚度50~80 cm,開闊度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為16.2℃,年降水量1395 mm,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約占全年降水的75%左右。氣候特點顯著,濕度較大,適宜栽培香榧。實驗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質如表1所示。
表1 供試土壤基本理化性質
選取下列作物與香榧進行林下間作復合種植。
(1)艾蒿(Artemisia argyiLévl.et Van.):別名黃草,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qū)。是一種藥用價值高、用途廣泛的菊科植物,可用于鮮食(4—5 月采摘)、養(yǎng)生保健、中藥材等行業(yè)。艾蒿生長容易,氣候和土壤適應性強,耐瘠薄,耐寒耐旱,更喜溫暖、濕潤的氣候。
(2)黃精(PolygonatumsibiricumDelar.ex Redoute):為百合科植物,分布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河南等地,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補益藥,它的作用主要有補氣養(yǎng)陰、健脾運肺、補腎,它的功效主要包括有健脾養(yǎng)胃的作用,對于脾虛、脾胃氣虛、陰虛,黃精有滋養(yǎng)的作用。
(3)前胡(PeucedanumpraeruptorumDunn):常用中藥材,可以疏散風熱、去肺熱、止咳化痰,是治療感冒引起的咳嗽的一種良藥。前胡喜寒冷、涼爽、濕潤的氣候,土層深厚、疏松、有艾草夾沙土的土壤為佳,耐高溫、持續(xù)時間長,平壩地區(qū)陰涼,排水不暢,根系生長不良,粘性黃泥土和干燥貧瘠的河沙土不適宜種植。
(4)掌葉覆盆子(Rubus chingiiHu):常用的中藥材植物,以未成熟果實入藥,其根、葉亦可藥用。掌葉覆盆子果實味甘、酸、性溫、歸腎、膀胱經(jīng),具有益腎、固精、縮尿等功能。成熟果實富含氨基酸、維生素E、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PP、超氧化物歧化酶、礦質元素和揮發(fā)性等成分,用于食療和保健,可作為人體良好的氨基酸源。
設置4 組處理和1 組對照如圖1 所示,分別為:香榧—掌葉覆盆子間作復合處理(T1);香榧—黃精間作復合處理(T2);香榧—前胡間作復合處理(T3);香榧—艾蒿間作復合處理(T4)和香榧單種對照(CK)等。每個處理面積約2.7 hm2,種植密度參考當?shù)厣a(chǎn)經(jīng)營,香榧約600株/hm2,林下各作物約6000株/hm2。肥料施用:秋冬季施用復合肥N:P2O5:K2O=15:15:15,120 kg/hm2,有機肥750 kg/hm2;春季施用復合肥N:P2O5:K2O=15:15:15,120 kg/hm2實驗布置于2019年9月,于2021年9月進行采樣測定。
圖1 實驗樣地示意圖
每種復合經(jīng)營種植模式分別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設置3個標準樣地,樣地內隨機選取3個小樣方(20 m×20 m),每個小樣方內按“S”型布點取10 個0~20 cm 土樣混合,代表某一坡位處土壤。處理土壤樣品分別從樣地3個坡位土壤樣品中取樣混勻獲得。土壤樣品帶回實驗室,去除石塊、草根等雜質之后進行風干研磨后測定。同時取一定量的鮮土立即放入鋁盒,用于測定土壤含水量。
土壤有機質測定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土壤pH測定采用電極電位法;土壤全氮的測定采用凱氏法;土壤堿解氮的測定采用堿解擴散法;土壤全磷的測定采用高氯酸—硫酸消煮—鉬銻抗比色法;土壤速效磷的測定采用氟化銨鹽酸浸提—鉬銻抗比色法;土壤全鉀的測定采用堿熔—火焰光度法;土壤速效鉀的測定采用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田間持水量采用環(huán)刀—水培養(yǎng)—烘干稱重法測定;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稱重法測定[13]。
采用SPSS 25.0 軟件做單因子方差分析(ANOVA)、皮爾遜(Pearson)相關分析和聚類分析。
將坡頂、坡腰和坡底采樣的土壤均勻混合后測定其養(yǎng)分、水分和pH 等。測定結果如表2 所示,各復合處理土壤有機質、總氮、總磷、有效磷、總鉀、速效鉀、含水率和pH較CK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其中,有機質含量比CK 低22%~31%。而土壤總氮、總磷、有效磷、總鉀、速效鉀和pH等指標均顯示復合種植有利于這些土壤因子的保持。例如,T1 對土壤總氮、總磷、總鉀、速效鉀和pH 的影響顯著,其含量分別比CK 提高了1.2倍、0.5 倍、0.2 倍、0.3 倍和0.1 倍;T2 對土壤總磷、有效磷、總鉀、速效鉀的影響更為明顯,其含量分別比CK提高了0.4倍、2.3倍、0.2倍和0.3倍;T3對土壤速效鉀和pH 的影響更為明顯,分別比CK 提高了0.5 倍和0.1倍;T4同樣對土壤速效鉀和pH的影響更為明顯,分別比CK提高了0.2倍和0.1倍。此外,CK土壤含水率顯著高于各復合處理。
表2 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狀況
采集各處理不同坡位處的土壤樣品進行有機質測定,結果如圖2所示。在T1模式下,有機質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處的比例為1:1.5:1.5;T2 模式下有機質上述比例為1:0.7:1;T3模式下有機質上述比例為1:0.7:0.8;T4模式下有機質上述比例為1:0.9:1.2;CK的有機質上述比例為1:1.1:1.3。
圖2 土壤有機質分布
不同坡位處土壤總氮的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T1模式下,總氮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處的比例為1:1:1 左右;T2模式下總氮上述比例為1:0.9:1左右;T3模式下總氮上述比例為1:0.8:1左右;T4模式下總氮上述比例為1:0.9:1 左右;而CK 的總氮上述比例為1:1:1。從分布比例來看,總氮分布都較為均勻。此外,T1 處理總氮含量最高,而CK處理總氮含量最低。
圖3 土壤總氮分布
不同坡位處土壤堿解氮的分布情況如圖4 所示。T1 模式下,堿解氮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處的比例為1:1.4:1.6 左右;T2 模式下的上述比例為1:0.8:1 左右;T3模式下堿解氮上述比例為1:1:1 左右;T4 模式下的上述比例為1:1:0.8左右;CK的上述比例為1:1.1:1.4。從分布比例來看,T1、T3和CK處理的堿解氮可能發(fā)生了自頂而下的遷移,最后主要集中在坡腰和坡底處;不同坡位處土壤堿解氮的分布情況如圖4 所示。T1 模式下,堿解氮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處的比例為1:1.4:1.6左右;T2模式下的上述比例為1:0.8:1左右;T3模式下堿解氮上述比例為1:1.1:1.2左右;T4模式下堿解氮上述比例為1:1:0.8 左右;CK 的堿解氮上述比例為1:1.1:1.4。從分布比例來看,T1、T3 和CK 處理的堿解氮可能發(fā)生了自頂而下的遷移,最后主要集中在坡腰和坡底處;T2處理堿解氮含量在坡頂和坡底處含量均多于坡腰處,這種兩頭多中間少的現(xiàn)象說明在堿解氮的遷移和流失可能主要發(fā)生在坡腰-坡底段;而T4 處理中堿解氮含量的分布比例與T1、T3 和CK 處理相反,坡頂和坡腰處的堿解氮含量均多于坡底,這說明坡底處對速效氮的養(yǎng)分保持作用較弱,造成氮流失較多。
圖4 土壤堿解氮分布
不同坡位處土壤總磷的分布情況如圖5所示。T1模式下,總磷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處的比例為1:0.8:1.3左右;T2 模式下總磷上述比例為1:1.6:1.9 左右;T3 模式下總磷上述比例為1:0.9:0.9左右;T4模式下總磷上述比例為1:0.9:1.5 左右;而CK 總磷上述比例為1:1:1.1。從分布比例來看,T1 和T4 處理的總磷含量坡腰處少于坡頂和坡底,這說明總磷遷移在坡頂-坡腰處較少,而主要發(fā)生在坡腰-坡底段;T2處理總磷可能發(fā)生了自頂而下的遷移;T3 和CK 的總磷分布較為均衡。此外,CK總磷含量最少,表明其總磷損失較多。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地上種植物的數(shù)量有關,研究表明土壤磷含量除受母質影響外,還主要來自動植物殘體的礦化作用,同時降水等氣候因素引起的淋溶作用會影響土壤中磷含量[14-16]。
圖5 土壤總磷分布
不同坡位處土壤有效磷的分布情況如圖6 所示。在T1 模式下,有效磷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處的比例為1:0.9:0.8左右;T2模式下的上述比例為1:0.8:7.0左右;T3 模式下的上述比例為1:0.9:1 左右;T4 模式下的上述比例為1:0.6:3.8左右;而CK的有效磷上述比例為1:0.9:1。從分布比例來看,T1、T3 和CK 處理的有效磷分布較為均衡。T2和T4處理在坡底處對有效磷的截留作用明顯,這兩個處理在坡底處有效磷含量分別是同位置CK處理的7.4倍和5.6倍。
圖6 土壤有效磷分布
不同坡位處土壤總鉀的分布情況如圖7所示。各處理土壤總鉀含量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處的比例均為1:1:1左右。從分布比例來看土壤總鉀分布較為均衡,但CK處理總鉀含量在各位置均最低,表明CK中土壤鉀流失大于其他處理。
圖7 土壤總鉀分布
不同坡位處土壤速效鉀的分布情況如圖8 所示。T1模式下,速效鉀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處的比例為1:1:0.8左右;T2模式下速效鉀的上述比例為1:1:1.2左右;T3模式下速效鉀的上述比例為1:0.9:0.9左右;T4模式下速效鉀的上述比例為1:1:1.1 左右;而CK 的速效鉀的上述比例為1:0.8:1.2。從分布比例來看,T3和T4處理的速效鉀分布較為均衡,其中T3處理的速效鉀含量最高。
圖8 土壤速效鉀分布
不同坡位處土壤含水率情況如圖9 所示。在T1模式下,土壤含水率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處的比例為1:1:0.8 左右;T2 模式下含水率的比例為1:0.9:0.8 左右;T3模式下含水率的比例為1:1.3:1.2左右;T4模式下含水率的比例為1:0.9:0.8 左右;CK 含水率的比例為1:0.9:1.1。從分布比例來看,各處理中土壤水分含量分布均較為均衡。
圖9 土壤含水率分布
不同坡位處土壤pH的分布情況如圖10所示。各處理土壤pH 在坡頂、坡腰和坡底處的比例均為1:1:1左右。從分布比例來看土壤pH 的變化幅度在各處理中均較小。
圖10 土壤pH分布
從相關性分析(表3)可以看出,土壤pH 與總磷、總鉀、速效磷和速效磷都呈顯著正相關性,且復合種植模式下土壤pH 均高于CK。此外,此時的土壤含水率除與有機質呈顯著正相關外,與總磷、總鉀、速效鉀等呈極顯著負相關。這表明,在超過田間持水量的情況下,CK 土壤養(yǎng)分在土壤水的作用下淋溶流失。而與CK 相比,各復合種植模式下土壤含水率達到土壤養(yǎng)分活化和保持的狀態(tài)。
表3 相關性分析
將各處理土壤因子通過組間連接法計算的聚類情況圖11所示。結果顯示,復合種植后使土壤性狀發(fā)生了變化,在平方歐式距離為5時,各處理可分為3個組,分別是T2、T3、T4組;T1組和CK組。這表明上述復合處理均對土壤養(yǎng)分的活化和遷移產(chǎn)生了變異作用。
圖11 聚類分析圖
香榧林下復合種植后,耕作更為細密,對林地土壤養(yǎng)分含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有研究表明土壤養(yǎng)分的提升可能與其pH 提高有關[17-19],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間作模式下養(yǎng)分改良效益間存在差異[20],這些都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例如復合種植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所減少,這可能由于復合種植使得種植密度提升,作物對土壤養(yǎng)分的需求量增加,同時不同的植物根系分泌物刺激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引起土壤有機質分解和養(yǎng)分代謝加速[21-22]。土壤含水率也有所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復合種植后,植物根系對水的吸收增強[23]。另外,此地區(qū)土壤的田間持水量為29.5%左右,而香榧單種下土壤含水量超過30%,土壤中的水已是重力水,反而易造成養(yǎng)分淋溶流失,復合種植下的土壤含水率均小于田間持水量且正處于土壤養(yǎng)分活化和保持的合理區(qū)間[24-25]。
從分布特征來看,各處理總氮在坡頂、坡腰和坡腳處呈均勻分布的特征,其中香榧—掌葉覆盆子復合種植進一步提高了各坡位土壤總氮的含量,這與徐陽等[20]的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結果顯示掌葉覆盆子間作后可顯著提高栗林土壤的總氮、堿解氮和總磷等養(yǎng)分含量。此外,各處理中土壤有效磷的分布差異較大,這可能與土壤pH和土壤微生物活動有關,一般情況下酸性土壤和中性土壤有利于磷的活化,在酸性土壤中無機磷的水溶性增強使得磷的遷移性更強[21],而中性土壤中有效磷的遷移能力下降,同時微生物的活性增強也有利于土壤有效磷保持[26-27]。相比來說,土壤水分和鉀元素在各坡位的分布特征較為相似,這是因為土壤水分的變化與速效鉀的移動有顯著相關性[24]。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在黃山市休寧縣香榧種植基地的實際種植模式下獲得,對指導當?shù)睾皖愃粕絽^(qū)進行合理規(guī)劃香榧與其他經(jīng)濟作物的布局,確保農業(yè)增產(chǎn)增收、土壤養(yǎng)分保持、肥料施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由于種植密度也會顯著影響作物生長和土壤養(yǎng)分狀況,進而影響施肥策略和經(jīng)濟效益,下一步需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1)香榧-掌葉覆盆子復合種植后對比香榧單種,土壤總氮、總磷、總鉀、速效鉀含量分別提高了1.2倍、0.5倍、0.2倍和0.3倍,pH提高0.52。
(2)香榧-黃精復合種植對土壤總磷、有效磷、總鉀、速效鉀的影響更為明顯,其含量分別比香榧單種高0.4倍、2.3倍、0.2倍和0.3倍;
(3)香榧-前胡復合種植后土壤因子與香榧-艾蒿復合種植更為相似,兩者均對土壤速效鉀的提升作用更顯著,其含量比香榧單種分別提高0.5和0.2倍;
(4)復合種植后土壤pH 和含水率均有一致變化,這可能是土壤養(yǎng)分活化和保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