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佳蘭 編輯=關月
夏爾丹《帶眼罩的自畫像》粉彩畫 46×38cm1775 年盧浮宮藏
對多樣化的承認和包容,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18 世紀的法國繪畫藝術便遵循這一規(guī)律。當描繪上層奢華生活的洛可可風格興起的同時,描繪新市民階層的“平民寫實主義”同樣蓬勃興旺。
這兩種并駕齊驅(qū)的風格雖然都反對古典主義繪畫、熱衷反映現(xiàn)實生活,但卻提供給了兩種不同的角度去展現(xiàn)那個時代:洛可可美術面向社會上層,表現(xiàn)封建貴族和新興資產(chǎn)階級追求浮華享樂的審美情趣,而平民寫實主義面向的是社會中下層,表現(xiàn)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親切、樸實的審美情趣;前者突破了17 世紀法國藝術只滿足于君王口味的狹小范圍,而后者則進一步突破了洛可可藝術只滿足于上層貴族欣賞趣味的局限,使藝術更進一步走向了民主。
多樣化的18 世紀法國繪畫不僅有普桑、洛蘭的古典主義,也不只有拉圖爾的巴洛克余風和布歇、弗拉貢納爾等人的洛可可接續(xù),而且還有對現(xiàn)實的關注以及其中所流露出的自然主義傾向,例如平民寫實主義的代表夏爾丹。
在西方藝術史上,夏爾丹(1699~1779 年)被認為是塞尚以前法國最偉大的靜物畫家。他癡情于描寫靜物和市民日常生活場面,成為十八世紀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
靜物畫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時期的靜物壁畫“Xenia”。但中世紀那一千多年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東西都丟掉了,所以靜物畫在廢墟中沉寂了一千多年,又在文藝復興時期重現(xiàn)。一開始時,靜物畫還沒有成為獨立的門類,只是作為具有象征意義附屬品在宗教繪畫中出現(xiàn),這被認為是靜物畫的前身。隨著對自然界的愈加關注,終于,到了十六、十七世紀,靜物畫在荷蘭興起,成為一個專門的獨立門類,并逐漸發(fā)展到巔峰狀態(tài)。
18 世紀以后,藝術家們逐步從象征主義和對細節(jié)一絲不茍的觀察上抽離出來,在反應新興市民的審美趣味的同時也關注更多的情感因素。夏爾丹的作品代表靜物畫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在此之前的歐洲,靜物畫大多數(shù)時期只是學畫者作為練習而描繪的內(nèi)容,在宏大主題的宗教、歷史繪畫中,或者人物肖像畫里,甚至是風景畫中,靜物都只是作品中錦上添花的一筆而已。夏爾丹改變了靜物畫的地位,他使靜物畫變成了裝飾歐洲各個宮廷的一種不可或缺的題材。
夏爾丹《洗蘿卜的女人》布面油畫 46.2×37cm1909 年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
夏爾丹《豪華的餐桌》布面油畫 194×129cm1728 年盧浮宮藏
關于夏爾丹的生平,主要來自其好友、插畫家兼版畫家CH.N.克香撰寫的夏爾丹傳記。這部傳記作于夏爾丹過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780 年,而出版則在近一百年后的1875-1876 年。在克香的傳記中,描述了夏爾丹樸實又真誠的一生。
1699 年11 月2 日,夏爾丹出生在巴黎一個工匠家庭,父親是專做臺球桌的家具工匠,在職業(yè)生涯中大獲成功,國王及貴族都是其服務對象。早年的夏爾丹在幾個歷史畫家那里做學徒,1724年,25 歲時的夏爾丹成為有著悠久歷史的圣路加學院的畫師。
29 歲時,法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幾位院士在一場“青年美術家畫展”的展覽中發(fā)現(xiàn)了夏爾丹的作品,甚為贊賞,馬上勸說夏爾丹申請加入皇家藝術學院。在當時的法國,能成為該學院的院士就代表了個人藝術上的最高成就。29 歲就能成為法國皇家藝術學院院士,這是相當偉大的成就。按照當時的慣例,新入選的院士要捐贈至少一幅自己的作品。夏爾丹捐贈的兩幅繪畫,其一是《鰩魚》,另一幅則是《豪華的餐桌》,《豪華的餐桌》是夏爾丹少見的奢華艷麗的作品之一。他也因此獲得了作為“擁有描繪動物和果實才能的畫家”這一評語。這兩幅作品現(xiàn)在仍收藏在盧浮宮中。
在歐洲大部分地區(qū),靜物總是歷史和人物畫的附庸,從未成為藝術家熱衷的母題,它總有一點低劣和下等的意味。但即使在成為院士后,夏爾丹也沒有選擇被世人看做高級畫種的肖像畫和歷史畫,而是繼續(xù)選擇了在學院體系中被認為是較為低級的靜物畫。夏爾丹并不認為它們低級,他的眼睛和心靈都靜靜地注視著銅罐、碟子、水果、面包、灶臺這些極為普通的東西,在萬事綺靡奢華的路易十五時代,夏爾丹凝重的靜物畫顯得格外醇厚。
熱愛生活的夏爾丹擅長畫各種日常生活中的器皿和食物,玻璃、銅器、瓷器、石膏、木制品、面包、魚肉、蔬菜、桃子上的絨毛、葡萄上的白霜、玻璃杯里的水、紅酒、動物的羽毛,質(zhì)感無不精準,溫暖的家庭氣息撲面而來,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鰩魚》
《鰩魚》是夏爾丹的成名作,塞尚、馬蒂斯等很多畫家都臨摹過這幅作品。長著一張人臉的鰩魚的表情因扭曲而顯得異??植溃婚_膛剖肚,吊在鉤子上。魚、貓、蔬菜和牡蠣被畫家放置在畫面的左側,廚房用具則被統(tǒng)一放置在右側。夏爾丹區(qū)分了動態(tài)世界和非動態(tài)世界的各種色調(diào)和質(zhì)感,雖然是一幅靜物畫,卻讓觀者感受到了一種異常緊張的氣氛。
在家庭與婚姻方面,夏爾丹的一生同他摯愛的靜物畫一樣精彩而波瀾動闊。
1723 年,24 歲的夏爾丹就與富商的女兒格利特·桑塔爾(Marguerite Saintard)訂了婚。但此時夏爾丹父親的家具生意已大不如前,整個家庭陷入經(jīng)濟危機中。因此,未婚妻的父親對這樁婚事并不十分贊成,采取了拖延戰(zhàn)術,一拖就拖了八年,想著時間會沖淡兩人的感情,誰知感情沒沖淡,自己破產(chǎn)了。與準岳父相反,夏爾丹的職業(yè)之路則越來越順暢,逐漸取得了成功。夏爾丹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成功和準岳父的破產(chǎn)而嫌棄未婚妻瑪格麗特,而是在準岳父破產(chǎn)后的第一時間(1731 年)娶了她。
婚后一年,他們有了長子讓.皮埃爾。第三年,又添了女兒瑪格麗特·阿涅斯。從名字來看,夏爾丹與妻子相當恩愛,這段經(jīng)歷了時間和環(huán)境考驗的感情終于獲得了圓滿的結局。
夏爾丹一直是皇家藝術學院的模范院士,老實人每個月都會準時參加學院的例會。有了家庭后,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他甚至改變了自己的藝術追求,將自己的專業(yè)從靜物畫轉(zhuǎn)移到了風俗畫,為的是每幅畫能賺到更多的錢。夏爾丹的肖像畫也被歸為風俗畫,原因在于,他的肖像畫并沒有如傳統(tǒng)肖像畫那樣將重點放在對人物五官、表情、服飾等的刻畫上,其重心在于氛圍的描述和周圍環(huán)境的細致描繪上。
《實驗室里的科學家》描繪的是夏爾丹的好友約瑟夫·阿維,他埋首于書籍里,手邊的墨水瓶、計時器,架子上凌亂的實驗器具,都被夏爾丹以靜物畫的方式描繪了出來。當時這幅作品受到了評論家的一致好評,甚至將之與倫勃朗的作品相提并論。
夏爾丹最具煙火氣的作品多數(shù)創(chuàng)作于1735年左右,比如《拉小提琴的年輕人》《吹肥皂泡的少年》《玩牌》等。
對于夏爾丹來說,事業(yè)順遂、家庭美滿的幸福時光過于短暫,好人未必能獲得好報,現(xiàn)實是如此殘酷。
1735 年,也就是婚后第五年,夏爾丹進入了事業(yè)的黃金期,一家人本可以過上富足安逸的生活,可惜妻子突然因病過世。這個與夏爾丹相戀相守相伴近20 年的女子,在四十歲不到的年紀就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一巨大變故讓他大受打擊。他將所有的哀傷都傾注在了創(chuàng)作上,以此轉(zhuǎn)移注意力,這才有了上面這些樸實又美麗的作品。夏爾丹將“世事無?!边@個主題,通過陀螺、泡泡這些事物在畫中含蓄地表達了出來。這些看似安靜、沉穩(wěn)的畫面背后,涌動著的則是畫家無限的悲傷。
然而,悲劇并沒有停止,妻子過世后的第二年,女兒也因病離開了。
夏爾丹只能用繪畫來支撐自己即將崩塌的世界。忘我的工作讓他在事業(yè)上得到了巨大的成功。1738 年,他的《正在封信的女士》被做成了版畫,大受民眾歡迎。之后,夏爾丹的好幾幅作品都被制成版畫,從而讓他的作品廣為流傳。從普通民眾到王侯貴族,都成了夏爾丹的忠實粉絲。
《吹肥皂泡的少年》
一個衣著破舊但不失為整潔的少年正在從室內(nèi)向室外吹著肥皂泡,他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將肥皂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還有一個更小的孩子,正踮著腳扒著窗臺使勁的觀看……題材非常普通,情境極為單純,表現(xiàn)了一種清閑、安逸的生活情趣,夏爾丹用畫去反映平常人家孩子們的自然、儉樸、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另外我們看看這個氣泡,和維米爾《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中的那個珍珠耳環(huán)一樣,有著簡潔概括的筆法,看似不經(jīng)意,卻恰到好處。
夏爾丹《吹肥皂泡的少年》布面油畫 61×63cm約1733-1734 年
1740 年,夏爾丹獲準在凡爾賽宮覲見路易十五,面見國王路易十五的時候,夏爾丹獻上了兩幅作品,其一是《午餐前的祈禱》,第二幅是《勤勞的母親》。其中,《午餐前的祈禱》是夏爾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歐洲藝術繪畫史必被提及的作品?!恫颓岸\告》刻畫了一幅溫馨且充滿情趣的平民家庭生活場景,畫中人物衣著整潔樸素,行為內(nèi)斂不浮夸,體現(xiàn)了夏爾丹寫實主義的高超技藝。
上圖:夏爾丹《勤勞的母親》1740 年 布面油畫49×39cm 盧浮宮藏
下圖:夏爾丹《紙牌屋》布面油畫 82.2 × 66 cm 1735 年
晚年的夏爾丹晉升為“皇室首席畫家”,在有生之年,享受著藝術帶來的榮華富貴。盡管如此,他的作品卻以表現(xiàn)“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為主,畫風平易、樸實,具有平和親切之感,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美學理想,《餐前禱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藝術史家恩斯特·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中講到:
夏爾丹喜愛這些普通人民生活中的寧靜的瞬間景象。他感覺到家庭生活場面中的詩意并且把它描繪下來,不追求驚人的效果或明顯的暗示,這種方式跟荷蘭的維米爾相似,連他的色彩也是平靜而克制的……
質(zhì)樸的幸福感和畫中表現(xiàn)出的誠摯情感,是夏爾丹風俗畫的最大特色,這和當時法國啟蒙主義思想的主旨不自覺地貼合在一起。
1744 年,鰥居10 年的夏爾丹再婚,娶了一位有錢的寡婦,經(jīng)濟獲得根本改善,隨后而來的整個50 年代,夏爾丹重新開始創(chuàng)作當年鐘愛的靜物畫,這種改變極大提高了靜物畫的繪畫地位。
但到60 年代后,隨著新古典主義的興起,皇家雕刻藝術學院院長的皮埃爾堅持歷史畫是最高層次的繪畫,使得靜物畫重新回到了被輕視的社會地位。
晚年,夏爾丹年僅38 歲的兒子讓·皮埃爾在威尼斯運河溺水身亡,這給了他沉重的打擊,同時因為視力衰退和嚴重的腎結石,導致他很難使用油彩顏料,開始轉(zhuǎn)向色粉畫,粉彩是粉狀顏料,在紙上作畫干了顏色不會變,與油彩效果不同,有利于短時間作畫。《夏爾丹夫人的肖像》和《自畫像》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夏爾丹《正在封信的女士》布面油畫 146×147cm1733 年德國夏洛滕堡宮藏
《午餐前的祈禱》
在西方的禮儀文化中,至今保留著餐前禱告,感恩天父保佑家人的宗教習慣,這是最日常的場景。這一再平凡不過的場面,被法國風俗畫大師夏爾丹精確地捕捉并繪制下來。
夏爾丹 《餐前祈禱》(The Little Schoolmistress)布面油畫 64×49cm1740 年盧浮宮藏
左圖:夏爾丹《夏爾丹夫人的肖像》粉彩畫46×38.5cm 1775 年盧浮宮藏
中圖:夏爾丹《自畫像》粉彩畫 40.5×32.5cm1779 年 盧浮宮藏這是夏爾丹的最后一幅自畫像
右圖:夏爾丹 《自畫像》粉彩畫 46×47.5cm1771 年盧浮宮藏
1779 年12 月6 日,80 歲的夏爾丹在盧浮宮的居室中逝世。翌日,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圣日耳曼洛克塞洛瓦教堂。
夏爾丹所處的時代,資產(chǎn)階級進步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為推翻封建等級專制和教會權威,以35 卷本的“百科全書”形式作為“啟蒙主義”的綱領:在政治上主張開明之治和民主政體;在藝術上提倡“自由”“人道”“道德”和“教益”,致使18 世紀法國的寫實繪畫從“第一等級”(君主、僧侶)、“第二等級”(貴族)擴展到“第三等級”(農(nóng)民、市民和資產(chǎn)階級)并且從單純地反映市民世俗生活轉(zhuǎn)向了對社會問題的揭示和道德命題的說教。
夏爾丹把視角落在了普通人民的生活中,愿意去發(fā)現(xiàn)其中平凡、寧靜的美,讓隨處可見的現(xiàn)實角落走進藝術。與同時期的畫家相比,他的繪畫既不刺眼,也不暗淡,有一種恰到好處的平和之美,樸素而親切。
羅丹說:“所謂的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fā)現(xiàn)出美來。”
夏爾丹正是這樣的大師,他畫的實物雖然都是一些常見、平凡的東西,但總能引起熱愛生活的人們思想情感的共鳴。他的繪畫具有一種鮮活的生命感,物體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明晰的幾何形與和諧的畫面成為莫奈、塞尚、馬蒂斯等畫家作畫的楷模。
他的質(zhì)樸更加接近伏爾泰、狄德羅等法國哲人的先進啟蒙主義思想。事實上,狄德羅正是極力贊揚夏爾丹的批評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