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
張建智兄的新書《西塞山前白鷺飛》付梓前命我作序,作為訂交二十多年的友人,我自不敢推托。翻檢目錄,有些文章以前報上瀏覽過,本想再揀幾篇未看過的讀一下,以便在序文中增加些內(nèi)容。豈料看了就不能自已,連看過的也全部再看了一遍,至此已不擔心沒有話寫。
我一直認為,一本書、一篇文章要吸引讀者,題目很重要。因為除了那些全國乃及全球性的名人、名作者、名學者外,除非是出于研究、學習或特殊目的非看不可者,讀者當然會根據(jù)書名或文章的題目決定是否有興趣看,是否值得看,而不是只看作者是誰。
當我還是小學生時,從初中的課本上讀到張志和的《漁歌子》,便記住了“西塞山前白鷺飛”的名句。但直到成人后才知道,西塞山就在我的出生地浙江湖州,卻從來沒有機會一睹它的真容。這個書名自然會吸引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書,并直接找到這篇文章,看能否滿足我的需求。
文章的題目也是如此。收入本書的文章,從題目看到的名字,現(xiàn)當代的就有巴金、茅盾、殷夫、阿英、莫言、木心、吳藕汀、龐元濟、張珩、周有光、章開沅、沈家本、張靜江、戴季陶、宋美齡;古人則有顏真卿、葉夢得、董說;外國人則有瑞典王子羅伯特·章、荷蘭使者韓思克。題目中還記有“王老”,果然如我所猜測的,就是文博大家王世襄。作者書寫或回憶這些人物的文章,如何會不吸引讀者呢?而有資格、有條件書寫或回憶這些人物的,天下又能有幾人?且此書中有一書話欄目,題目中出現(xiàn)的是“宋版書”,那就是最高等級的古籍版本,吸引力不言而喻。
第二個標準,自然是文章的內(nèi)容。題目再吸引人,如果一讀正文就發(fā)現(xiàn)空洞無物、不知所云;或者強作高明、故弄玄虛;或者佶屈聱牙、晦澀艱深;或者玩弄辭藻、堆砌鋪張,要不是為了研究或批判,誰也不會樂意看下去。還有些作者倒是滿腹經(jīng)綸,或有講不完的故事,可是寫出來的內(nèi)容卻一再重復,或者就是一篇人物傳記,也會使讀者大失所望。而建智兄寫人物,篇篇都有新的內(nèi)容。凡他有親身經(jīng)歷或直接交往的,必有細致精確的敘述,足以補其正傳之缺漏。凡是根據(jù)史料、間接經(jīng)歷或傳主本人資料寫的,必有獨特的視角或新的觀點。從我與建智兄的交往來看,除了他從事外事友協(xié)工作外,而淘書、讀書、藏書以及寫作,一直孜孜不倦,幾十年如此。建智兄和各地的文化深入交往,細水長流,也使他獲得了廣博的知識積累,故他寫的人物,遍及各地,大多年長于我輩二三十歲甚至數(shù)十歲。這更是他以文為友、敏于觀察、善于思考、勤于記錄的結果。
書中有些人物,我結識交往的時間比他長得多,但看了他的文章,發(fā)現(xiàn)他了解得比我多,觀察得比我深,獲得的機會也較我多。有的人物,建智兄與他僅有一兩次邂逅,但他所寫內(nèi)容,同樣給我留下清晰的印象。我相信,對有些長期在于公眾視野之外、如今早已逝去的人物,建智兄的文章或許就是他們留給后人的唯一記載。
所以,我對建智兄還有更大的期望,希望在《西塞山前白鷺飛》以外還能看到更多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