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
老撾的首都是萬象,但更廣為人知的卻是瑯勃拉邦,自1995年整座城市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遺產(chǎn)名錄后,越來越多人向往去這個小城。
瑯勃拉邦,一座千年的古城,恰好位于湄公河和南康河的匯合處,曾是王都,也是佛教之都。
十四世紀,法昂國王創(chuàng)立了瀾滄王朝,在1975年老撾廢除君主制之前,瑯勃拉邦一直是老撾國王居住的地方。如今,當年的王宮已被改造成王宮博物館。
瑯勃拉邦不大,靠步行基本可以在一個上午將小城丈量完畢。于是,我如來到這里的所有人一樣,在中午最熱的時候回房間休息,一陣酣睡過后,起來閑逛到王宮博物館。
王宮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極具高冷范兒,漠然地告訴訪客不能拍照、不能帶包,女士不能穿裙子及吊帶裝。入口的大廳里展示著多種王室宗教器具,還有從印度和柬埔寨收集來的稀有佛像。禮儀廳是國王接見貴賓和接受客人饋贈禮物的地方,廳中擺放著歷代國王的半身塑像,墻上的壁畫描繪著老撾傳統(tǒng)生活景象,是由一位法國畫家于1930年繪制的。在另外一個木質(zhì)大廳,壁畫皆為玻璃鑲嵌而成,講述著那個時代皇家的奢靡生活。
博物館里還有現(xiàn)代各國訪問時留下的禮物,其中有來自中國的黃果樹刺繡和傳統(tǒng)瓷器,甚至還有一大面繡著“中老友誼萬歲”的錦旗。
鎮(zhèn)館之寶是一尊高83厘米、重54公斤的金佛像,是1356年高棉國王送給法昂國王創(chuàng)建瀾滄國時的禮物,佛像取名“瑯勃拉”——瑯勃拉邦的城市名字正來源于此。曾經(jīng)的王室何等風光,如今已如云煙一般,在這個世界消失得無影無蹤。
下午4點,旅客要準時離開王宮博物館。博物館早上8點開館,下午4點閉館,中午還要休息2個小時,許多老撾收費的景點都是這樣的運營時間。有人講,時間在這里變得緩慢;也有人講,老撾人的懶散也是貧困的原因之一。
王宮博物館對面是普西山,山頂是古城至高點,能俯瞰曾經(jīng)的王宮。沿著木蘭花盛開的小路,328級臺階過后,便可來到山頂。停留在上面的人,大都為了一睹湄公河上的夕陽,并將遠處的青山秀色盡收眼底。這個視角下的瑯勃拉邦更安靜,讓人有時光逆轉(zhuǎn)的感覺。
一座城,傍在水邊就有了不一樣的靈氣。發(fā)源于我國青海玉樹的瀾滄江,流出云南高原,先后經(jīng)過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名字變成了湄公河,其中老撾境內(nèi)的河段最長。
古城的河邊有許多勉強可稱碼頭的地方。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有的“碼頭”實在太簡易,得小心翼翼地踩著在泥土上挖出的陡峭臺階,避開旁邊雜亂的叢草和枝葉,再踏過顫顫巍巍的竹排,才能來到船上。
湄公河乘船漂流是瑯勃拉邦的經(jīng)典體驗,船型很長,租上這樣一條船在湄公河上漂一陣子,就能感受原汁原味的鄉(xiāng)野風情。
除了渡船,租輛自行車到周邊轉(zhuǎn)轉(zhuǎn)也不錯。騎行在漫無邊際的綠色中,各種顏色的鮮花一簇簇地劃過,光影斑駁交錯間,如同穿梭在一部懷舊電影的慢鏡頭里。
晚上,才是瑯勃拉邦最熱鬧的時候。
湄公河邊、南康河岸,簡易的餐館掛著各色燈籠,像過節(jié)一樣。夜市在王宮博物館前的一段路,夜色還未完全降臨就開始繁忙起來,許多攤位都販賣老撾傳統(tǒng)手工藝品,除了紙燈籠,還有布偶、木雕、手織披肩圍巾、老式傳統(tǒng)筒裙……讓人眼花繚亂。夜市繁華但挺安靜,沒有人大聲喧嘩,攤主也不會大聲攬客,慢慢逛起來,也是一種享受。
歷史上,法國人曾占領老撾,在瑯勃拉邦留下許多法式建筑,幾條街道上到處是充滿西洋韻味的老房子。這些老建筑有許多被改建成餐館,經(jīng)營各式西餐,也有地道的“老式”菜肴。
這里也是素食者的天堂。隨便找一碗粉來吃,上面都撒了大把新鮮菜蔬,混著粉湯嚼一口,清香溢滿全身。
在夜晚的河畔餐館中,也能找到一些很有特色的食物,比如香蕉花沙拉,還有湄公河里的一種水草,水草炸著吃,脆脆的,味道有些像海苔。如果留戀老式菜肴,可以加入美食課堂,夜晚參加培訓的游人最多。
淺嘗完清鮮的素餐,走累了,可以去路邊的按摩店試一下“老式”按摩。碩大的風扇在頭頂呼呼作響,換上按摩服,趴在柔軟的床墊上,便可一松筋骨。有的按摩師在中國工作過,會講些簡單的漢語,這讓異鄉(xiāng)的夜晚平添幾分親切。
瑯勃拉邦是背包客的天堂,盡管這里也燈紅酒綠、人們也在努力做生意賺錢,但多年的文化積淀與平和天性,讓它仍不失純樸,而且稍微離城遠一點,人們還過著和百年前沒什么區(qū)別的生活。有些背包客來了就不再離開,經(jīng)營旅館或開個西餐館,和每天到來的游人們天南海北地聊著。
法昂國王在征服這片土地的同時,也讓小乘佛教成為國教。從那時起,瑯勃拉邦就一直是老撾的佛教中心,古城內(nèi)有36座寺廟。老撾的寺院大多有學校的功能,幾乎所有老撾男性都有出家的經(jīng)歷,或短短一段時間,或?qū)⒁簧I給寺院。
“清晨布施”算是瑯勃拉邦一景,每年365天風雨無阻,各個寺院的僧人每天的吃喝都靠這布施獲得。
太陽還沒升起,就有許多人整齊地跪在路旁,身邊蘆葦葉編織的簍筐里,盛著糯米飯、粽子、香蕉和其他小食品,不少外國游客也會加入跪候的行列。遠遠地、輕輕地,無聲無息,自東向西,薄霧里飄來一條橘黃色的布帶,由遠及近,方知那是一群僧人,高高低低,老老小小,排成一隊,光著腳,走過那些跪候的人,同時敞開腰間的竹簍。人們將身邊簍筐里的飯團或者其他食物裝進僧人的竹簍,有人會一邊裝一邊輕訴自己的心愿。幾個背著袋子的孩子跟著披橘黃色長袍的僧眾,僧人會將自己接受的食物再丟進他們的袋子里。等到化緣僧眾全都走過了,善男信女會將沒發(fā)放完的食物置于寺廟院墻之上,收拾好器皿與鋪墊,悄然離去。
到了瑯勃拉邦,當然要看寺院。位于湄公河與南康河沖刷而成的三角地最北端附近的香通寺,是瑯勃拉邦最宏偉、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寺院。
香通寺興建于1560年,主殿代表了經(jīng)典的瑯勃拉邦寺廟建筑風格,8根巨大的支柱支撐著覆蓋有法輪的廟頂,無論是墻壁還是支柱,都布滿了黃金刻成的圖案,或是佛像、仙女,或是婀娜多姿的枝蔓,間雜其中的深藍底色,讓這些圖案看上去頗像蠟染。
最壯觀的要屬主殿后墻上的生命之樹,用各種顏色的玻璃碎片鑲嵌而成,極盡絢爛之能勢。站在燦爛的生命之樹下,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梵天世界,酷熱遠去,整個世界靜逸無比。伴隨著彩色玻璃閃耀的光芒,湄公河兩岸的過去鮮活了起來,萬物共生,一片詳和。生命之樹的對面還有一座紅色小殿堂,里面供有一尊很獨特的佛像,姿態(tài)優(yōu)美,只是平時小殿都鎖著門,唯有透過門縫方可一窺。
位于瑯勃拉邦城中心的維蘇納拉特寺,始建于1512年,是36座寺院中最古老的一個。1887年的一場大火將當時全木質(zhì)結構的老廟化為灰燼,10年后重建改用了磚泥結構,雖然盡可能依照原樣,但放棄木質(zhì)結構還是讓殿宇失去了一些古樸味道。寺中供奉著喚雨佛像,每年新年潑水節(jié)的閉幕式就在此舉行。
普西山頂?shù)钠瘴魉率乾槻钭罡叩乃聫R,與王宮隔街相望,平時并不開放,只有在新年或重大節(jié)日時,才會讓人們進來對供奉的佛像頂禮膜拜。普西寺旁邊的That Chomsi佛塔重建于1914年,貼滿金箔,塔頂安裝了電燈,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從城中其他地方都很容易看到佛塔,每年4月老撾新年時,這里是新年游行的起點。
咖啡館:老撾盛產(chǎn)咖啡,瑯勃拉邦有許多特色咖啡館,隨便選擇一家,味道都不會差。
Wat Pa Houak寺:位于普西山的山腳下,極小,里面的木雕和壁畫卻非常精彩,從畫作風格和斑駁程度上看,已經(jīng)數(shù)百年的光陰。
光西瀑布:一個三疊瀑布,充沛的水流從石灰石山峰上傾瀉而下,幾經(jīng)輾轉(zhuǎn)摔打,注入最低一層的碧綠色的水潭。水潭邊許多游客著泳衣戲水,有人爬上潭邊大樹,踩著搭起的木板,慢慢地接近樹梢,然后一把抓住藤蔓蕩向空中,再重重地砸向清澈見底的潭水。老撾是著裝保守的國家,很多地方張貼著不許著暴露泳裝的告示,但玩嗨的國外游客大多不在意。
千佛洞:分為上石窟坦蓬和下石窟坦丁,兩座石窟藏有上萬座大小各異的佛像,大多數(shù)只有十來厘米高,個別大的也不過一米多。佛像多為木雕和樹脂澆成,也有少量的角雕、銅鑄或陶制,據(jù)說是以家庭為單位送到這里供奉的,也有人講是家里放不下了才供奉到此洞中,而原有的諸多珍貴佛像,都在暹羅占領時期被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