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惲
王樸又名王權,是朱元璋的臣子,同州(今陜西渭南大荔)人。
洪武十八年(1385),王權考取進士?;蛟S是因為和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同名,朱元璋就口含天憲,要他改名王樸。從此,王權變成了王樸,說起來是一種榮譽,欽賜佳名,很可以炫耀于同儕,其實也未必,半世的王權,忽然變成了王樸,父母朋友妻妾子女,都要適應一個階段,于本人,也必然感覺異樣,更何況這個名字是父母所賜。
王樸的履歷很簡單,考取進士后,做了吏科給事中。職務是言官,王樸自然要說話,要實現儒家的“致君堯舜上”的理想。王樸也好說話,他忍不住,父母生他的時候,嘴上沒有掛一把鎖。于是,看到朝廷政策,自以為不對的,就要站出來諫諍,感覺比皇帝還要聰明,比皇帝還要更在乎這個家國,這是報答君恩。然而,朱元璋不答應了,朱家事,我朱皇帝有數,誰要你來亂插嘴?居然還說得頭頭是道,不依你好像就要失去天下似的。我打天下的時候,還不知你小子在哪里呢!還不是照樣把天下打下來了?
就這樣,新科進士吏科給事中王樸丟了官,灰溜溜地回了家。
然而,朝廷中很多書呆子的內心是同情王樸的,自己不敢說,正好有王樸這張嘴會說,沒有了王樸,自己腿打哆嗦,還不如讓王樸當代言人,于是就趁機在皇帝面前說王樸的好話,再敲敲邊鼓:外面會說皇帝不肯納諫,沒有雅量,為這么點小事,就把赤膽忠心的王樸趕回家,還是把他叫回來吧。
朱元章想想也是,本來就一點小事,這呆子說得也多少有點道理,即使毫無道理,也還是出于對我的忠心,并沒有什么惡意,官位都在我的夾袋里,給一個還不容易?希望這位呆子接受教訓,不要再亂插嘴,提什么建議了。朱元璋把王樸叫回朝廷,還升了他的官,給了他一個御史位置,讓他說。
王樸很高興:洪武皇帝果然是個明君,雖然錯怪了我的忠心,但畢竟知錯就改,升了我的官。王樸暗暗發(fā)誓:我以后更要忠心耿耿,替皇帝當好看家狗。
王樸回到朝堂,對皇帝感激涕零,說了很多肉麻的頌揚話,并連夜起草了一個講論時事的數千言的奏章,時政得失,王樸自有一套儒家的見解。
皇帝的立場與利益和臣子的立場與利益并不一致?;实鄣目剂浚甲幽睦锒??臣子要天子圣明,百姓安康,皇帝要的是萬世一統(tǒng),朱家江山永固。于是,書呆子王樸就經常為了自己的意見,認真地和朱元璋爭論,《明史》說他“性鯁直,數與帝辨是非,不肯屈”。
皇帝把這種行為看作故意和自己為難,是為了青史留名而沽名賣直。
一日,皇帝和王樸又在朝廷上爭論了起來,朱元璋火了:給我把這個逆臣推出去斬了!
王樸沒辦法再分辯了,被五花大綁推到了午門問斬。
生死關頭,王樸覺得很委屈,自己是全心全意為了皇帝好,竟得到這樣的結果。然而,事已至此,也不惜一死,這是忠臣的宿命。
真是天子圣明,朱元璋又回心轉意了,命令把王樸拉回了朝廷,對他說:“你要改改自己的臭脾氣。和我這樣爭執(zhí)對你沒好處,不僅沒好處,還有性命之憂?!?/p>
王樸想,這次或許還要升官,不妨堅持到底,這正是說服皇帝的好機會:“我因為諫諍,您把我升為御史,說明我沒錯。如果我沒錯,您殺我就毫無道理。如果我有錯,您現在把我從生死關頭拉回來更是毫無道理!”換句話說,您殺我,是昏君;您不殺我,更是昏君。
到底是朱元璋,他不信這個邪:這種討厭家伙,不殺不足以儆效尤。
朱元璋憤怒地大喊:“推出去宰了!”
王樸又被推出去了,這時候他在想什么呢?
路過史館,王樸大叫:“學士劉三吾志之:某年月日皇帝殺無罪御史樸也!”
王樸想,身死不足惜,是非卻要明。這是青史留名的最后機會了,自己就是比干、箕子,皇帝就是桀紂啊。
劉三吾應該是能聽見的,但他會這么記下來嗎?后世還有把董狐這樣秉筆直書的人安置在史官位置上的君王嗎?王樸被殺了。
朱元璋也擔心留下一個千古罵名,于是御撰了一部《大誥》,欽定王樸是因誹謗而被處死的。
但還是有人把王樸的事真實記錄了下來,收在《明史·王樸傳》中,流傳到了現在。
(麻薯摘自東方出版社《蕭條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