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工智能、虛擬技術、大數據等不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內涵及其關系產生新變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以虛擬數字的形式呈現,表現為圖像符號和文本信息,呈現由現實人物向符號人、虛擬人和賽博人轉變的趨勢,思想政治教育在智媒時代也呈現出新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需求。在智媒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產生了新問題,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導性在離散中不斷減弱,客體的主體性在不斷增強中走向湮沒,進一步導致主客體在虛擬空間中不斷分離,主客體關系逐漸走向異化。在智媒時代破解主客體困境需要正確把握三重維度,加強主體建設和客體建設,實現主客體雙向良性互動。
關鍵詞:智媒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8-4657(2023)03-0017-07
隨著虛擬技術、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的迭代發(fā)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自然世界數據化,形成了一個虛擬世界,它反映著現實世界的情況,這也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所謂虛擬技術是基于仿真化、數字化等技術手段,通過呈現逼真場景和進行人機互動而實現對現實世界的重構[ 1 ]?!白鳛樘摂M現實、網絡以及大數據等技術集成的媒介形態(tài),智能媒體憑借算法推薦實現了對網絡信息生產、分發(fā)、反饋全過程的操控,成為深度嵌入社會運轉的新興媒介?!盵 2 ]智媒時代逐漸使人們從現實生活向虛擬生活轉換,給人們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帶來重大改變。在智媒時代背景下,要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準確把握客體的思想行為動態(tài),就必須實現網絡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主客體雙向良性互動的新維度。
一、傳統(tǒng)到智媒: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嬗變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疇。隨著網絡技術不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傳統(tǒng)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內涵及其關系不斷裂變到智媒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主客體內涵及其關系產生新的變化,主客體借助符號圖像等構建虛擬身份。
(一)傳統(tǒng)視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及其相關論說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以人為對象,進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活動?,F實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皆為實體人、現實人,主客體身份明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表現為兩者之間的關系。傳統(tǒng)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主要有三種觀點。
1.“單主體說”
教育者是主體,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發(fā)起者、引導者和協調者,在連續(xù)完整的活動中起著決定和重要作用[ 3 ]。這種說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過于強調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受教育者是主體。這種說法關注到了受教育者的能動性,開始注重受教育者主體地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過于強調對象的主動性,把這種主動性放到比較高的地位從而產生了異化,導致受教育者的能動性無法正確發(fā)展,阻礙了教育者有效施加教育影響。
2.“雙主體說”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分為施教過程和受教過程[ 4 ]。首先,雙主體說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能動性,應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復數主體。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意義,不僅看到了教育者作為活動負責人的主導作用,也看到了受教育者在活動中體現的主動性,作為完整的人具有的能動性,其對于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是根據自身需要和興趣有選擇地進行接收,這種說法可以極大促進教育效果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不準確的地方,把完整、連續(xù)的教育活動人為進行分開,分為施教和受教兩個過程,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分開,作為兩個方面的主體。這其實是錯誤的,施教和受教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無法分開的過程,只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兩個方面。把兩者都作為主體的說法,實際上沒有看到兩者的差異,導致兩者的稱謂產生混亂,無法明確在一個活動中到底誰作為主體。
3.“主體間性說”
這種說法得到了很多學者的支持,具有一定的正確性,其注重兩者的平等地位,看到了兩者的平等交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作為主體,與教育資源構成主-客關系;二是主-主的人際關系。但其在這兩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其一,缺少一定的客體基礎。客體是作為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而教育資料是主客體之間的中介,不能成為客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對象性的培養(yǎng)人的教學活動,受教育者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客體就成為必然。但也有學者把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作為客體[ 5 ]。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把完整的受教育者人為分開了,把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與其分離作為兩個部分,這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客體的本意,思想和行為與人密不可分,人是思想政治素質的基礎和支撐。其二,存在過于注重兩者平等的問題。把這種平等置于最高地位從而產生異化,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的,它具有的政治性和階級性,決定了在教育過程中,兩者的話語地位和作用不可能絕對完全相等,過于強調二者的話語平等,無法保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方向,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
所以,在承認“教育者主體說”的前提和基礎上,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別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和客體,并不否認其他學說,只是限定了這些學說的使用前提和依據。首先要準確定位二者,究竟是作為活動的主體還是客體?!斑@是確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基本結構的需要,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得以展開的理論前提?!盵 6 ]其次,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主客體表現出不同強弱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可以運用“雙主體說”“主體間性說”來說明主客體平等互動、主客體的轉化、主客體性發(fā)揮程度等具體情況。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框架,即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確定教育者作為主體,是為了保障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也是為了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效順利開展。確定受教育者是客體但不否認其主體性,這是受教育者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 7 ]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教育者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教育對象為中心,發(fā)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主客體位作為教學活動的要素,是一種職位和位置,主客體性表現為兩者的能動性,主體性比客體性的能動性更強,展現出一定的主導性。主客體位與主客體性可以相互結合,表現出不同的狀態(tài),比如教育者作為主體表現著主導性,受教育者作為客體也可以具有主體性,在一場教學活動中,受教育者可以反饋給教育者,也可以進行內化吸收甚至可以去教育其他對象。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要想有效正確引導客體的價值觀方向,不能完全平等地對待主客體,要以相互尊重為前提,把教育者的主導性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相結合,構建主客體雙向良性互動的新維度。最后也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正確處理主客體關系要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fā),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使其與教育者保持持續(xù)的反饋,產生雙向互動的積極教學效果。
(二)智媒時代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新變化
虛擬環(huán)境是基于虛擬現實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所創(chuàng)造的虛擬空間或三維數字空間。智媒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指主客體在虛擬空間中進行的感性對象化活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客體的思想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進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使客體思想素質達到社會所要求的標準狀態(tài),從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內涵及其關系具有新的特點。
智媒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內涵發(fā)生變化,由現實人物向“符號人”“虛擬人”轉變,虛擬技術重構了一個數字形態(tài)的主客體,人被數字化以圖像符號等形式呈現出來,與真實主客體相分離。虛擬主客體可以作為信息保存起來,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呈現。智媒時代,主體對于把握客體具有一定難度,無法確定虛擬客體的真實身份以及基于客體提供的信息來全面了解客體。這種主客體呈現的形式具有隱匿性、潛在性、虛擬性的特點,同時現實感和實體身份感顯然減弱。虛擬主客體以符號進行互動,符號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符號對于客體更具有吸引力,可以潛移默化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影響客體思想行為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與客體地位趨于平等,主體的主導權威地位不斷被弱化,信息資源獲取的先發(fā)優(yōu)勢逐漸丟失,對信息資源的主導性和支配性減弱。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的主體性不斷被激發(fā),自主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愈發(fā)高漲,主體意識更加凸顯,可以自由選擇接收信息和傳播自己認為正確的網絡信息。
在智媒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呈現出雙向互動、多向互動、疊加互動的特點。雙向互動表現在主客體面向的信息是等量的,獲取信息的途徑是共享的,主客體地位是平等的,主客體是一種雙向交流、平等交互的關系。雖然主客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主客體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和職責有所不同,主體起主導作用,主導教育方向、內容、形式等,客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自主選擇內容和方式。主客體要實現雙向良性互動,就要把主體的主導作用和客體的主體作用相結合。
多向互動表現在虛擬環(huán)境中形成的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之間多向度主客體的互動。這種多維度的互動方式可促進主客體更加深度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訄鲇蛲黄屏藭r空的限制,實現了縱向向平面化轉向,促進多維度主客體互動。在虛擬空間,主客體之間存在互動鏈,用來進行信息交流,其中一個節(jié)點發(fā)生變化,會引起整個互動鏈變動,主客體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互動鏈上的主客體要相互信任,主體充分了解客體,客體高度認同主體,主客體關系才會在這種雙向作用下更加穩(wěn)定。
疊加互動表現在主客體是層層疊加的,這種交往互動具有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體對客體思想進行有目的的教育,并不是在一次教育中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主客體間進行疊加交流互動,每一次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教育才能達到效果??腕w的思想會隨著時間發(fā)展不斷產生新的問題,需要教育主體持續(xù)關注客體變化。教育的層次在網絡環(huán)境中不斷疊加,兩者互動也呈現更復雜的趨勢,比如存在創(chuàng)造信息的主體、傳播發(fā)送的主體、發(fā)表言論的主體等等,客體也是由各種不同功能的客體所構成的客體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地位不是由具體某個人來承擔,是由各種主客體共同承擔的,這些層層疊加的主客體共同在虛擬環(huán)境中交互作用。
二、智媒時代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新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以虛擬身份存在于虛擬環(huán)境中,難以直接感知對方真實想法,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導作用不斷被弱化,主體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更加困難。客體的主體性在不斷增強中走向湮沒,個性過度凸顯造成主體性異化。主客體在虛擬背景下不斷分離,主客體間情感基礎不斷弱化,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發(fā)展。
(一)主體的主導性在離散中走向弱化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獲取各種共享信息與資源的渠道趨于平等化,主體具有的信息優(yōu)勢逐漸弱化[ 8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的地位逐漸平等,主客體都可以成為網絡信息的生產者和發(fā)布者。在智媒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身份的多樣性、虛擬性、不確定性,弱化了教育主體作為傳統(tǒng)權威的穩(wěn)定地位[ 9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以虛擬身份存在,表現為各種符號圖像,主客體互動由直接轉為間接形式,主客體無法直接感知對象。主體在場方式不斷隱匿化,主體的媒介技術能力不足導致主體的主導性不斷弱化。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場方式隱匿化。智媒時代下的主體在場方式表現為符號圖像,不再以實體形式出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斷被網絡符號圖像虛擬化,導致現實中的主體的主導作用減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客體的思想為對象,在教育過程中更加注重隱性教育,注重對人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教育方式結合虛擬環(huán)境,導致主體的存在感更加減弱,表現為主體不在場的活動,主體實現引導作用更加困難。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媒介技術能力不足。虛擬技術的強大手段很容易讓教育主體產生技術依賴,教育主體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可以很好地完成工作,比如慕課、騰訊課堂等軟件,這就導致了部分教育者不再愿意去主動細致地了解客體,教育主體的主導性就受到了限制。教育主體還存在無法適應智媒時代的新問題,主體對于客體的一些思想和行為無法做到及時了解和適當干預。教育主體對網絡環(huán)境反應速度較慢,有時面對客體的一些行為和語言無法理解,不能跟客體進行心理共鳴,客體就不能堅定信任主體,無法對主體進行全面傾訴。教育主體如果不能及時感知網絡世界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網絡新內容,便不能激發(fā)教育客體的主體性發(fā)揮。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互動間接化?,F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面對面、同時域、同地域,主客體可以直接感知雙方。智媒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以符號圖像等虛擬形象展現,以虛擬身份存在于網絡世界,主客體無法真正感知自己的作用對象。主客體之間始終都存在一個中介系統(tǒng),通過網絡進行虛擬互動,由人與人直接交互轉變?yōu)槿?機-人的間接交互模式。這種間接交互方式在便利主客體交流的同時,也分離了主客體,使主客體無法真正感知作用對象,也減少了雙方的情感依賴,降低了雙方的信任感。
(二)客體的主體性在增強中走向湮沒
網絡社交逐漸呈現群體分化的趨勢,這些群體交往表現出圈層化的特點,容易導致信息繭房問題和網絡輿論的群體極化現象[ 10 ]。由于虛擬技術產生的信息繭房,看似客體的主體性得到極大的發(fā)揮,但是每個群體間信息是閉環(huán)的,導致客體對一些信息無法全面把握,容易產生認知判斷片面、群體極化的問題。主體性的發(fā)揮需要足夠的時間精力,虛擬技術系統(tǒng)的主動干預,可能導致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失落[ 11 ]。智媒時代,客體的主體性不斷增強,但同時對客體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要求更高,否則就容易導致過度依賴技術。
從一方面來說,虛擬技術可以對教育客體進行主動干預反饋,能夠預先對客體進行了解和判斷,對客體的潛能進行激發(fā),根據客體的特點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虛擬技術對客體的主動干預,跟著系統(tǒng)提供的學習進度、學習內容進行學習,會導致客體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我深度學習,無法充分發(fā)揮主體性,無法自行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減弱了客體主體意識。從另一方面來說,教育客體由于自身不夠成熟的心智和技術能力,容易對技術產生過度依賴,壓抑主體性發(fā)揮。教育客體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新生代教育客體善于利用網絡技術來獲取信息,但是難以抵抗住具有強大功能的網絡技術的誘惑,很容易過于依賴技術。教育客體面對的各種網絡信息,很多是沒有經過教育主體檢驗而流傳在網絡上的,客體很容易對這些信息產生興趣,進而影響客體思想健康成長,影響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虛擬技術強大的功能在便利客體學習的同時,也對客體進行更多控制,客體從搜索資料到掌握資料都是在虛擬技術的主導下完成的。教育客體高度依賴虛擬技術,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不斷弱化。
(三)主客體關系在數字化中走向異化
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具有四個規(guī)定性[ 12 ]。其中,人的異化討論強調應有狀態(tài)和實際狀態(tài)的分離,一方面是個體與物質世界分離,另一方面是人與人關系的分離[ 13 ]。當主體與客體分離時,主體與客體的對象性關系變成了外在的關系,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就異化了??萍籍惢侵溉藗兝每萍紕?chuàng)造改變的對象,不但沒有對主體產生積極的正面作用,反而對主體產生壓抑、束縛和否定作用,成為一種異己性力量。在智媒時代社會關系變成了符號圖像,被數字化了,人們的社會屬性逐步被消解,虛擬環(huán)境中的數字分身是主體和客體的結合體,顛覆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面臨著圈層困境,出現教育者進不去、受教育者出不來的問題。圈層具有價值聚集和排斥的功能,受教育者容易陷入信息繭房,排斥圈外信息和價值觀點,這對實施虛擬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難度。由于客體對主體的信息產生抵觸心理,主體一直是圈外人員的角色,無法有效進入虛擬環(huán)境中的互動場域,難以準確把握虛擬客體的實時動態(tài)、心理狀態(tài)、網絡語言等,無法運用自身的話語體系影響客體,主客體之間無法建立有效的連接,導致虛擬環(huán)境中的主客體分離,主體不斷被邊緣化,無法構建良性互動的主客體關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更多借助于虛擬環(huán)境,主客體之間一直存在著中介,主客體無法直接感知對方,造成雙方情感和信任危機。虛擬環(huán)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以虛擬形式在場,主客體互動時,都是以符號圖像來表現自己,實體真實身份被隱匿,主客體都不了解虛擬身份下的真實主客體,主體難以按群體進行針對性教育,虛擬環(huán)境給主客體互動帶來更大難度。主客體對于另一方,所感受到的都是虛擬符號,是網絡中的客觀信息,通過這些有限的信息來感知虛擬身份背后的真實對象,主客體無法直接感知對方,主客體的虛擬在場降低了雙方的情感和信任感,造成主客體在一定程度上的分離。
智媒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以數字化形式在場,主體能夠給予客體更多的自由,客體的主體性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但是主體不能像在真實世界那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無法及時了解客體的心理動態(tài)和行為趨勢,并根據客體變化來調整教育過程,容易造成客體不適應主體,無法形成良性互動的主客體關系。虛擬環(huán)境中客體的主體性不斷增強,客體主體性增強在網絡空間呈現異化的趨勢,客體以主體形式進入虛擬環(huán)境,發(fā)布信息、傳播信息,導致主體的主導作用不斷弱化。主體對客體的主體性沒有及時控制,對客體發(fā)布的信息內容沒有及時糾正,對客體錯誤價值觀缺少引導,主客體不斷分離,主客體關系逐漸走向異化。
三、智媒時代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困境破解的三重維度
在智媒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問題需要正確把握三重維度:要加強主體數字分身的主導作用,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進行主導;要正確認識客體的主動性、主體性,不斷提高媒介技術素養(yǎng),引導客體健康發(fā)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貫徹人文關懷,實現主客體良性互動,實現主客體自由全面發(fā)展。
(一)主體維度:夯實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主導性
從主體方面來說,強化主體的主導性,要不斷進行主體建設。
其一,加強主體的主導作用。教育主體要及時適應虛擬環(huán)境,利用虛擬技術跟蹤客體的實時動態(tài),及時了解客體的心理動態(tài)和行為趨勢,掌握虛擬網絡語言,在教育內容中加入網絡故事,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激發(fā)客體的興趣,引導客體價值觀正確發(fā)展。一方面,網絡信息傳遞需要主體利用虛擬技術進行有效選擇,再根據大數據提供的客體心理行為特點進行加工制作,形成客體喜歡的教育內容。另一方面,主體要充分考量虛擬環(huán)境中客體的不確定性和虛擬性,及時改變教育策略,利用數字分身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在這個過程,主體要起到主導客體核心圈層的作用,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潛移默化影響客體的思想行為,積極引導客體的價值觀發(fā)展。
其二,提高主體的素質。教育主體要及時適應技術環(huán)境,提高技術利用能力,了解各種小程序、軟件的作用、原理等。教育主體要主動選擇網絡圈層優(yōu)質教育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性轉化后再傳播給客體,幫助客體有效實現教育內容的內化和外化。主體要提高利用虛擬技術的能力,通過大數據反饋及時抓取教育客體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軌跡,預測客體的行為可能,及時跟蹤客體的思想和行為變化。根據虛擬技術提供的方案有選擇性地給予客體針對性策略,引導客體聚焦自身思想行為現狀,及時改變錯誤價值觀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yǎng),善用媒介傳播技術駕馭微媒體和輿情傳播[ 14 ]。主體通過大數據掌握客體的行為痕跡,將正確價值觀植入網絡空間,結合虛擬技術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激發(fā)客體的興趣。主體是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主體自身素質也影響教育效果,主體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利用數字分身的輻射力在虛擬環(huán)境中影響客體。主體作為信息的輸出端,必須具備技術能力,加強信息輸入的力度,才能保證信息連貫輸出,正確傳遞到客體的輸入端。
其三,促進主體客體化。主體要重視客體核心圈層,以中間圈層為紐帶,以外層圈層為覆蓋,及時了解、融入、塑造客體,構建新型圈層話語體系,善于傾聽客體心聲,通過數字分身及時洞察客體的心理特征變化,促進主客體間的情感交流,不斷激發(fā)其主體性。通過大數據準確把握客體,提供針對性教育策略,實施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切實把握客體的思想癥結所在。主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要主動去接近客體,得到客體教育信息的反饋,與客體進行心理共鳴。在一定程度上要弱化主體的數字分身在虛擬環(huán)境的地位,將自身置于客體的角度去了解需求,站在客體角度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完成教育過程。
(二)客體維度: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成長
從客體方面來說,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全方位發(fā)展,要正確看待客體的主觀能動性,正確引領客體主體性發(fā)展。
其一,尊重客體的主體性。在智媒時代,教育客體雖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輸入端,但其數字分身具有更多的主觀能動性,是具有主體性的客體。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否成功傳入客體并實現內化,取決于客體的主體性及客體對于虛擬信息的選擇、接收和處理能力。在虛擬環(huán)境中主客體是雙向互動的關系,要實現兩者良性互動,須促進客體主體性發(fā)揮,提高客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的主體意識,不斷提升其能力和素質。主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的教育活動要充分尊重客體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fā)客體的主體性,讓客體的數字分身在虛擬環(huán)境中表現更多的自主性。
其二,提高客體的媒介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對各種網絡信息選擇、判斷、處理的能力。智媒時代,客體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其價值訴求呈現多元化、開放化、交融化的趨勢,體現在可以自由創(chuàng)建數字身份、數字形象,自由選擇接收信息和傳播自己認為正確的網絡信息。但是主體性不斷凸顯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教育者的主導作用不斷弱化,客體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呈現控制不住的趨勢,客體容易被虛擬環(huán)境中各種各樣的觀點所迷惑,從而產生網絡群體極化的問題。只有提升教育客體的媒介素養(yǎng),提高信息判斷力,才能夠正確辨別網絡空間傳播的各種價值觀,才能使客體的主體性朝著正確方向發(fā)展,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和價值取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虛擬環(huán)境的價值導向,對虛擬信息進行多維度判斷、鑒別,不斷提高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政治判斷的能力。
其三,促進客體主體化。教育客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表現為數字符號,主觀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能夠主動獲取、選擇和處理虛擬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客體都作為虛擬符號存在于網絡空間中,是平等交流、交互作用的,主體要尊重虛擬客體的主動性,引導客體通過數字分身自主參與教育活動??腕w要利用自身在虛擬環(huán)境中的優(yōu)勢,主動影響、輻射、引導其他虛擬客體甚至反哺虛擬主體,客體要利用虛擬身份主動實現向主體身份的轉變,通過在虛擬環(huán)境中積極發(fā)表言論,影響更多主客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不斷促進客體主體化,有利于客體對教育內容的吸收,實現主客體良性互動。
(三)關系維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良性互動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礎,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
其一,加強主客體共場。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遵循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主動適應自媒體環(huán)境和圈層輿論場域的變化[ 15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要實現在同一場域進行互動,主體必須要主動進入圈層,以客體網絡社交核心圈為重點,積極融入客體的文化圈層。要及時了解不同客體文化圈層的思想特點和價值取向,不斷增進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情感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主體要充分了解智媒時代的話語特點,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以契合圈層文化的語言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圈層中,與客體保持良好互動。
其二,促進主客體共情。教育主體必須尊重客體的興趣、愛好和需要,提供適應個體的針對性教育。通過虛擬技術,利用網絡空間的虛擬性,雙方以虛擬身份進行交互,拉近主客體間的心理距離,客體會更加愿意在虛擬空間中傾訴內心真實想法,對虛擬對象有更多的信任,會更加依賴虛擬主體,主體要利用客體的心理特征,及時跟蹤客體的實時動態(tài),與客體進行心理共鳴,加強與客體的情感基礎。在智媒時代,主體和客體的身份虛擬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難以直接感知對方,對方的實時在場難以控制,如果在教育過程中出現問題,客體可能會直接離線,教育過程就被迫終止。主體與客體想要形成有效的虛擬環(huán)境互動,就要不斷加強人文關懷,特別注重客體的思想關懷,在虛擬環(huán)境中融入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激發(fā)客體積極的生活狀態(tài),引導客體不斷提高個人素質和能力,實現個人全面自由發(fā)展。
其三,保持主客體共振。在智媒時代,教育主體要讓客體感受到親切與熱情,在面對主體時愿意付出信任、傾訴心聲,及時向主體提供反饋信息。虛擬技術的強大功能可以提供智能合作化及個性化學習,讓主體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擁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來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主體借助于虛擬技術,可以實時跟蹤客體的思想和行為動態(tài),更準確了解客體,對客體的情感需要、能力水平、性格特點等有更深刻的把握,根據客體的需求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在虛擬環(huán)境中,主體以數字身份進入圈層,權威角色不斷被消解,主客體成為一連串的數字符號,主客體地位更加平等,主體要成為客體的虛擬伙伴,全面引導客體的思想和行為走向。主體借助虛擬技術主動融入客體核心圈層,在教育內容中加入網絡語言,激發(fā)客體自主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興趣。維持主客體良性互動,拉近主客體距離,使主客體保持同頻共振。
參考文獻:
[1]? 劉新剛,裴振磊.虛擬現實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理考察——以馬克思現實人理論為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7(9):57-61.
[2]? 龐祎曄,錢嫦萍.智媒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與提升路徑[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4(1):116-121.
[3]? 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5]? 王升臻.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問題的反思——兼與顧鈺民教授商榷[J].理論導刊,2017(7):98-101.
[6]? 劉建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難題的哲學求解[J].教學與研究,2016(2):22-30.
[7]?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8]? 程兆宇,郭濤.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2):29-31.
[9]? 郭芳辰,高兵兵,馬超.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1(6):78-83.
[10]? 張瑜.論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huán)境的生態(tài)觀[J].教學與研究,2021(8):97-104.
[11]? 袁周南.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依據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0(8):94-99.
[1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58.
[13]? 程雙斌,潘中偉.馬克思如何闡釋異化與非異化的內在關聯[J].人民論壇,2017(11):120-121.
[14]? 張寶君,孫志林.智媒時代高校微空間思想政治教育的審視與創(chuàng)優(yōu)[J].思想理論教育,2021(2):85-90.
[15]? 鄭壽.網絡”圈層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12(3):51-55.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Intellectual Media
WEI? Mengxue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irtual technology and big data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P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IP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has undergone new change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IPE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virtual digit as image symbols and text information, showing the trend of transformation from real people to symbol people, virtual people and cybermen. IPE also presents new direc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needs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ge of intellectual media,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IPE have produced new problems,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acts that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subject of IPE is weakening in the dispersion,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object is going to oblivion in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which further leads to the constant separ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virtual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s gradually going to alienation.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require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riple dimens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and realizing the bi-directional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Key words:wisdom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 and object
收稿日期:2022-12-01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人工智能倫理前沿問題研究”(AHSKQ2019D124)
作者簡介:韋孟雪(1997-),女,安徽阜陽人,安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