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文 崔慧聰
由于黃河善淤、善決、善徙的秉性,在黃河下游大堤上破堤修建引水工程歷來被視為不可逾越的禁區(qū)。1936年,國民黨政府曾在利津王莊險工25號壩試建引黃虹吸管一條,尚未發(fā)揮作用,就因日軍入侵而遭廢棄。
1950年,時任山東黃河河務(wù)局墾利分局的田浮萍主動要求在他管轄的利津綦家嘴險工8號壩試辦引黃放淤工程。
綦家嘴引黃閘是山東省首座引黃放淤閘,由山東黃河河務(wù)局設(shè)計施工。洞身為一孔一節(jié)箱式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洞身長32.95米,邊墻厚0.2米,底板厚0.3米,頂板厚0.25米,凈高1.5米,凈寬1米,前后翼墻為白灰砂漿砌石,灰土墊層厚0.6米。設(shè)計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洞首設(shè)木質(zhì)閘門一扇,以螺旋式啟閉機人力啟閉。為加強基礎(chǔ)承載能力,進、出口段各設(shè)有板樁、引樁和雜木圓樁。
1950年3月,綦家嘴引黃閘破土動工,8月31日竣工放水。該閘最初主要用于綦家嘴堤內(nèi)放淤沉沙,改造低洼鹽堿地。開閘放水當日,工地上鑼鼓喧天,附近村莊群眾搭伴結(jié)伙前來,都要看看這黃河水是咋流進自家地里的。
1965年,設(shè)計者又將洞身按原結(jié)構(gòu)標準接長兩節(jié),引水量加大。接長工程完成后,夾河一帶稻改面積迅速擴展至2500余畝。1950年至1967年,共計放淤141萬立方米,尾水入太平河,供給利津、沾化部分地區(qū)人畜飲水。
引黃閘引進的水,先在“輪淤池”沉淀。輪淤池是一面積幾百畝、弓狀的半圓形水庫,新修套堤猶如弓弦,兩頭連接著綦家夾河和馬家夾河這兩個小村。在套堤中間張家夾河村南修一放水閘,沉淀后的清水流入太平河。這段河道由張家夾河經(jīng)馬家夾河、宗家夾河、王家夾河等村莊的北側(cè),拐向西北太平莊村西,進入太平河。
1965年,13個夾河村開始種水稻,經(jīng)綦家嘴引黃閘引來的黃河水澆灌著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放眼望去,張家夾河至王家夾河水渠段呈南北直線。在馬家夾河與王家夾河之間有一條分渠向東,可供王家夾河、大劉夾河、小劉夾河、馬家夾河的稻田用水。在張家夾河與宗家夾河之間,分渠向西至大李夾河村南,再延伸到莊科村,可供張家夾河、宗家夾河、趙家夾河、綦家夾河、大李夾河、小李夾河、莊科村的稻田用水。有時還要用劉家夾河虹吸管的水。張家夾河的放水閘,后來又被移至馬家夾河村前。
1974年,綦家嘴引黃閘閘前淤灘,閘后地面淤高,低水位期引水困難,無奈停止使用。1978年,綦家嘴套堤內(nèi)輪淤池機淤,引黃閘淤埋報廢。至此,這座名噪一時的引黃涵閘在泥沙的注目下,緩緩走下歷史舞臺,沉淀為久遠的記憶。
綦家嘴引黃閘的勝利建成,拉開了山東引黃供水的序幕。自那之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引黃涵閘將汩汩河水引向遠方,在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放淤改土、引黃稻改、城鎮(zhèn)供水等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成為助力經(jīng)濟社會騰飛的“壓艙石”“定盤星”。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當?shù)匕傩赵诓唤?jīng)意間聊起往事,也許還記得綦家嘴引黃閘還有個別稱,叫山東引黃閘的“閘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