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倫
摘要:“虎斗牛”是利津縣大北街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據傳“虎斗?!逼鹪从谇迥延?70多年的歷史,它的傳承凝聚了許多民間老藝人們的心血和智慧。近年來,得到政府與相關部門的重視,將這項傳統(tǒng)民間舞蹈不斷傳承下去。
關鍵詞:舞蹈;傳承;利津;傳承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大北街村的民間舞蹈——“虎斗?!?,誕生于陋巷,成長于亂世,成熟于新中國,是假形舞中的一種,采用模擬動物外形的表演方式,內涵揚善抑惡,節(jié)奏簡易明快,表演粗獷豪放。2007年8月,列入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3月22日,列入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虎斗?!钡纳姝h(huán)境
據東營市文化館相關資料記載,“虎斗牛”始創(chuàng)于清代,為利津縣利津鎮(zhèn)大北街村所創(chuàng)。利津縣位于山東省北部,渤海南岸,黃河入??谖鱾?,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縣城,據《地名溯源》上記載,早在1976年利津城北明集鄉(xiāng)南望參村附近,就發(fā)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窯群遺址,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了當時利津地區(qū)的生產和文化已達到較為發(fā)達的程度。古時,利津縣由于內控黃河,外鎖海運要津,被稱之為“鐵門鎖浪”。利津縣在夏商時期,縣境西南部屬兗州之域。周朝時,為齊地,秦朝時屬于齊郡。漢朝時,屬于千乘郡漯沃縣,蓼城縣地。從東漢以來,黃河從利津域地入海,隨著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和發(fā)展,利津的域地不斷向渤海灣延伸擴大。到隋代開皇十六年(596年),廢漯沃縣置蒲臺縣,并建永利鎮(zhèn),隸屬棣州蒲臺縣。北宋末年,今兵入侵,山東濱州地域被金兵占領,永利鎮(zhèn)遂為金朝屬地。《山東通志》中記載:“利津縣,本隋永利鎮(zhèn)地,又邑有東津,合以名縣?!保ㄓ览?zhèn)在大清河渡口東岸(今已塌入河中),渡口西岸(即今利津縣舊域)的聚落地名為“東津”)。因此,利津縣縣名由“永利鎮(zhèn)”與“東津”合并而得。“虎斗?!闭窃谶@座歷史悠久的縣城里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虎斗?!本哂袧庥舻泥l(xiāng)土氣息,表演時形式獨特,內容健康。牛虎相斗,表現(xiàn)了二獸的兇猛、靈活的特性,通過多種跑場,表演,以及虎撲牛、牛抵虎等驚險而有趣味的場面,表現(xiàn)了老虎的威武兇猛和老牛倔強勇敢、不畏強暴的精神。真實的反映了勞苦人民大眾的精神追求,傳達勞動人民對真、善、美的真誠向往,成為當?shù)孛耖g歌舞藝術的長青之樹。
二、“虎斗?!钡臍v史起源
虎斗牛是山東省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舞蹈,據傳虎斗牛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了,是從清朝末年興起的,他的創(chuàng)始人是利津縣大北街村的王繼先。起初“虎斗牛”被稱為“老虎斗”,是大北街村遠近聞名的傳統(tǒng)項目。據《利津縣文化體育志》記載:每逢春節(jié)、元宵,縣城各街都有“燈”,唯獨大北街因為窮,置辦不起道具和燈燭。村民王繼先就仿照著在外邊見過人家“玩老虎”,用竹子和毛頭紙制作了老虎頭,扯上一丈多白布,請人彩繪成老虎皮,又用竹子擰成的鞭子竿作虎尾,就玩了起來。開始,是兩只老虎自己做出各種動作來表演,因此稱為“老虎斗”。后來,約在光緒年間,“老虎斗”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原來“老虎斗”中的兩只老虎只保留其中一只,并增加了小猴、耕牛和牧童三個角色,舞蹈共有老虎、小猴、牛、牧童四個角色組成。整個舞蹈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為 “餓虎尋食”、“虎猴相戲”、“牧童放?!焙汀案>戎鳌彼膫€部分,從此,原“老虎斗”表演有了“虎斗牛”這一正式名稱。
三、“虎斗?!钡膫鞒信c現(xiàn)狀
民間舞蹈——“虎斗?!痹诶蚩h大北街一代已流傳了170多年,是廣大勞動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民舞藝術形式。從第一代藝人清道光年間的王繼先開始,到第二代藝人清光緒年間的王樹清,再到第三代藝人豐興村等人、第四代藝人李積柱等人、第五代藝人風振平等人,“虎斗?!蹦哿嗽S許多多民間藝人的智慧和心血。在20世紀,藝人們將這個當時被稱為“四舊”的節(jié)目改頭換面,名曰“打帝國主義紙老虎”,才將這個表演技藝保護傳承了下來。改革開放后,虎斗牛重新煥發(fā)生機,時任村支書的李積柱等人將虎斗牛道具進行了更換、修理、扎制。現(xiàn)在,大北街村的村民們生活水平改善了,“虎斗牛”這項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舞蹈也已經從以前因窮苦而自娛自樂的節(jié)目,變成了新春佳節(jié)活躍節(jié)日氣氛的知名節(jié)目。近些年來,利津縣文化館也加強對這一傳統(tǒng)舞蹈的深入挖掘與整理,當?shù)卣鞒袡C制,將這項珍貴的民間舞蹈傳承下去。1997年,孫守義、左宗貴、豐振平等人組成了50人的隊伍進行排練演出,香港回歸期間,被利津縣選送到東營市參加慶祝演出,贏得了領導和群眾的廣泛贊譽。
參考文獻:
[1]利津縣文化體育志編纂委員會.利津縣文化體育志[M]. 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5.
[2]東營市政協(xié)學習室編著.《地名溯源》黃河三角洲 東營地名的歷史形成與民間傳說集粹,2004,1.
[3]中共利津縣委黨史研究室編.利津縣史,2000,9.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