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盛
“氣”,作為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它滲透在顯學、隱學、密學之中。那么,琴樂就是其一,因此,氣也是闡釋琴樂的一個問題。在中國,歷代的哲學家無一不談“氣”。中國藝術家們向來喜歡活潑的藝術,死氣沉沉的藝術必然受到他們的排斥。琴樂要體現(xiàn)氣韻生動,這是琴家畢生所追求的。琴樂要表現(xiàn)生氣,而非死氣;要表現(xiàn)清氣,而非濁氣;要表現(xiàn)正氣,而非邪氣。那么,氣,它到底是什么(What)?它為什么可以成為琴樂的靈魂(Why)?它是如何影響琴樂的(How)?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解答的。近代,西學東漸對中學構成了實質(zhì)性的挑戰(zhàn)。中國人似乎放棄了曾經(jīng)的宇宙氣化論,接受了西方天文學的洗禮。在天文學和物理學的世界觀中,根本不存在有氣的宇宙觀,因此,中國藝術自然失去了深厚的宇宙論基礎,琴樂也是一樣。因此,關注氣與琴樂的相關問題是極為重要的,本文主要對研究氣與琴樂的相關問題嘗試做一些前期的工作準備,讓更多的讀者了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這門學科的使命。
一、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這門學科的潛心追求
羅藝峰說:“在學術領域,任何對于現(xiàn)實的關照,必然與時代環(huán)境和思想條件有關;任何關于未來的前瞻,必然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思考?!惫P者非常贊成羅藝峰的這種說法?!扒罢啊本褪浅磥淼臅r間發(fā)展看。未來的發(fā)展只能是預設,不能斷定。因為受外界的錯綜復雜的事物干擾,不可能形成我們理想中的范式。但是,對于未來的事物發(fā)展,我們可以參與、干預。
當前,中國音樂美學大致分為音樂美學原理、中國音樂美學和外國音樂美學(主體是西方音樂美學)。另外,在中國音樂美學又包含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美學和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在這音樂美學三大塊中,各自都沿著自身的范式發(fā)展,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學術陣營。其中,以北京為首的音樂院校諸如蔡仲德、于潤陽、張前、何乾三等人,以上海為首主要有錢仁康、葉純之等人,充分顯現(xiàn)出強大的學術影響力。在他們的學術理念范式影響下,其與之的諸多學生為主體的音樂美學老中青年梯隊群體,共同構成了中國經(jīng)典音樂美學的隊伍,并形成以團隊為主的學術特色,構成了經(jīng)典音樂美學的學科范式。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今后的學術傾向,以至陸續(xù)派生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出來,甚至在這些成果中可以看到其學術特色和思想性格,這對學科的發(fā)展是有利的。在這樣的音樂美學學術環(huán)境的張力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研究就顯得比較滯后。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研究主要是對歷史遺留下來的樂論,進行理論闡釋,其研究主要基于在“史”上進行的。而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則主要是以“論”為主,學科所面對的對象是當下“活態(tài)”的傳統(tǒng)音樂,主要是對音樂表演(演奏)、審美、創(chuàng)作、音樂家等方面的意識形態(tài)、行為、思想、特點等進行分析論述,作出意義性的闡釋?!爸袊糯魳访缹W”不等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但是兩者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是“歷史上的當下音樂現(xiàn)象”的理論闡釋,是“歷史上的當下的傳統(tǒng)音樂美學”。傳統(tǒng)是一條河流,“古樂”與“今樂”有著很大的不同,今天的傳統(tǒng)音樂具有很多新的音樂元素,用古代的音樂美學理論顯然不能夠全方位解決當下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一個現(xiàn)象:當人們說到中國傳統(tǒng)音樂時,會立即想到中國古代音樂美學,而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以古代音樂美學理論為對象的學術習慣,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真正對象反而被忽略(劉承華)。這反應了對學科認識的“失語”。現(xiàn)在一個迫急的任務就是將研究重心從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研究轉(zhuǎn)向當下活態(tài)的傳統(tǒng)音樂,這既是基于學科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當下所處的音樂生態(tài)環(huán)境圈的需求。
筆者主要從事演奏琴樂與教學科研的工作,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有意或無意中對一些相關文論精讀與泛讀,大致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這門學科,并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這門學科有了一定的熱度。音樂對我們有何作用?“音樂讓生活更美好?!?/p>
美,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東西。如果讓生活更美的音樂都沒有用的話,那么,很多東西都沒有用?,F(xiàn)實中的人已經(jīng)不滿足先前人類生活范式,而追求生活的品格。如房子要裝修才能入??;衣服要好看,手感還要好,等等,這些都是感覺器官的幸福體驗。美,是很具體的,是由人類一個個感覺器官的幸福體驗疊加而成的。但是,一些人在面對音樂時,卻道不明音樂的美,這是為何?“感性素質(zhì)低”“審美需求弱”,對宇宙間的良辰美景視而不見,對天籟之音充耳不聞,對生活缺少美的體驗。筆者認為:體驗美是需要素質(zhì)的。
一個現(xiàn)象:現(xiàn)在人們大多數(shù)有幸福生活的條件,但卻沒有幸福生活的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素質(zhì)高低不同的群體,他們會在價值觀方面發(fā)生嚴重危機。所以,感性素質(zhì)的存在與否,會直接影響人一生的生活對美的體悟。但是,作為從事藝術教育的工作者們,如果缺乏感性素質(zhì)的話,那么會致命的。包括筆者在內(nèi)。自己該何去何從?美學?是的。學習美學。將美學作為自己的專業(yè)。中國古代文藝像是一位童貞的美少年。人們提及中國,好像那里一天到晚都是早晨、空氣,格外新鮮清涼,直逼心靈。那是自我感性素質(zhì)低的“藥方”。木心說:“普普藝術、觀念藝術,是浪子,闖出去,不管了?,F(xiàn)在是浪子回頭,重整家園?!弊鳛橐魳返膫鞑フ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根據(jù)自身的條件來實現(xiàn)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通過音樂美學的學理研究,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美”用文字闡述出來,讓更多的人懂得如何欣賞音樂之“美”,從而增強人們的感性素質(zhì)。以“小我”實現(xiàn)“大我”。并非僅此我一人也,從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相關的工作者或許、應該都是這樣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迸c眾人一起快樂才是更大的追求。筆者以“氣”與“琴樂”這個話題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其主要的原因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琴樂之美(當然,不僅僅以“氣”這一個角度)。
尼采說:19世紀,上帝死了。木心說:20世紀,人類死了。筆者以為:21世紀,都復活了?!爸袊鴤鹘y(tǒng)音樂美學”這個概念正式提出直至今日已經(jīng)三十一年了,這門學科的理論研究還比較薄弱。劉承華說:“(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研究)理論的滯后必然會帶來實踐上的迷誤,阻滯傳統(tǒng)音樂的健康發(fā)展?!惫P者選該課題研究,也是基于對學科的發(fā)展做出切實、具體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范疇研究,以出一份綿薄之力。這是對學科的追求。也是基于對“美”的追求。我們應該去追求“美”,才配有“美”的享受?!豆茏印?nèi)業(yè)》中的一句話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p>
二、“換心”與“找魂”
《馬太福音》中說:“祈求就得到;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主要你虔誠祈求“美”,就為你打開“美”之門。
大致在90年代初,我國普通高校中就為學生開始開設以“音樂欣賞”為主要的各種音樂選修課。開設這門課程能夠提高大學生們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塑造他們的審美品格,從而促進他們自身全面素質(zhì)的發(fā)展,這是很有意義的。那么,如何才能上好這門課程呢?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毋庸置疑,由于缺乏師資,很難有高質(zhì)量的課。筆者在讀本科階段,學院也為我們開設了音樂欣賞這門教程,當時連教材都沒有。授課老師是西方音樂史方向,在她的課程上,都是為我們播放一些外國的音樂作品,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不在她的授課范圍之內(nèi)。另外,還有一門民族民間音樂概論,這門課程按道理說,應該為我們闡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揭示出其獨特的美。但是,也是僅僅介紹音樂的類別,然后演唱一兩首作品,未將傳統(tǒng)音樂固有的神韻和生命闡述出來,這嚴重影響了當時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認識程度以及學生未來的專業(yè)發(fā)展。
“窺一斑而知全豹?!苯^大多數(shù)的音樂院校都是這樣的情況。造成這樣的現(xiàn)象,不單單是缺少師資、教材這樣簡單。
當下,全球化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人們可以放眼全世界,暢享世界文化盛況。然而,全球化也勢必給我們帶來文化的趨同和文化霸權的問題??梢哉f,加入全球化的進程是我們別無他法的選擇,但是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著清醒,持一種批判的思維,并在批判中尋找自己的本真。
榮格說:“那些堅信宗教啟示的人認為,這一即將來臨的新生乃是天主教或新教的復興。他們目睹千百萬人潮水般地重新回到教會的懷抱,眼見他們飽經(jīng)戰(zhàn)后苦難與幻滅的心靈在那里得到撫慰,并從那里學會了如何超脫混沌一團的苦海,自然會認為,重新恢復對基督教的信仰,將使我們回到一條確定的人生道路上,會使世界重新獲得生氣與靈感?!?/p>
當下的現(xiàn)代人的心已經(jīng)出了問題,應該去尋找。到哪里呢?
“宗教”。這是西方的辦法。那么,中國呢?
當前,中國人的精神自由喪失,生活枯燥無味,競爭帶來了壓力,人們已不再活在世外桃源的境地。這時,如果有一樣東西能使人們獲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純潔,恢復生命往日的深度,無疑讓人猶如在酷暑的天氣下,喝一杯清爽的“涼茶”。
毫無疑問,當然是“藝術”。此時,現(xiàn)代的人們能聽到中國的琴樂藝術、山水畫,會讓高度緊張的精神病患者,產(chǎn)生重大的意義。
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受統(tǒng)治者的壓迫,士的階層就遠離政治,將心轉(zhuǎn)向自然,從而獲得精神的自由。當然,以前的專制主義統(tǒng)治者已不復存在,當下是受現(xiàn)代工業(yè)化引起人們的自覺的或不自覺的精神緊張。
梁啟超、朱光潛,再到當代王一川,他們都意識到:“中國人出了大問題,這就是心變壞了。”
朱光潛說: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壞?!瓐孕徘楦斜壤碇侵匾?,要洗刷人心,……一定要從“怡情養(yǎng)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美化。朱光潛倡導拯救靈魂(人生美化),為現(xiàn)代人重新尋找“魂”,藝術可以“怡情養(yǎng)性”,能夠幫助人們“換心”。
但是,現(xiàn)在藝術真的能幫助人換心嗎?答案是肯定的。朱光潛、徐復觀等人是基于藝術的美,他們知道藝術美的本質(zhì)。但是,當下有很多人都具備一些藝術活動的能力,卻體驗不到藝術的美,無法啟動真實生命的機制。古希臘女詩人薩福(Sappho)說:“好像甜蜜的蘋果,在最高的枝端好像有人忘了它,不,是他們采不到它?!?/p>
“很多人”里面包含筆者。在日常中,有很多人會問筆者一些關于古琴的問題,經(jīng)常將筆者問得啞口無言,以至于只是做宏觀上的答復,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通過別人的問題,常常令筆者思考:他們問的問題筆者應該要弄清楚!顯然,筆者的心也壞了。這個時候意識到了自己需要“換心找魂”。
“換什么心”?
換一顆“天心”。
何謂“天心”?
戴醇士有詩云:“萬梅花下一張琴,中有空山太古音。忽地春回彈指間,第三弦索見天心?!?/p>
天心,是自然的,不參雜人的意識流,非人所演奏出來的琴聲,而是大自然的琴聲。琴樂演奏的最高妙的境界就是要傾聽大自然的“琴聲”。莊子說:“無聽之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心而聽之以氣?!睉{借人的感官去把玩琴樂是不行的,只能得其“似”,用理性思維去分析也是不可取了,這就意味著割裂了至高的“音樂”,必須要用“心”。什么心?一顆無的心,即“天心”。莊子擔心旁人對這句話有誤解,是出于人的技巧來自心,所以他在后面補了一句“聽之以氣”。
氣,是“無”“空”“一”,以無的本心就把玩琴樂,一片氣化,自然而然,人心與天心和合無間,消除主客對立。此時此刻,琴樂為純一不雜之音,心為精一不二之心,即“天心”。
好像追求自然的美,是大家所共識的。例如《荷馬史詩》。我們發(fā)現(xiàn)希臘的一切藝術都比較單純、真實、樸素。真正的美并非精心雕琢。大戰(zhàn)之前,必有大吃大喝的場景,只有健全,吃飽喝足,才能有力氣打仗。就是簡單不能再簡單的東西,恰恰是美的。希臘經(jīng)歷了那么多繁華,留下這樸實。就是這樸實,成就了《荷馬史詩》的不朽。
琴樂追求的也是這樣,最純真的就是最美的,合乎于自然。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換心找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回到傳統(tǒng)并非能解決一切問題。筆者認為,當下的人們,尤其是從事藝術的工作者,一定要理解傳統(tǒng),喜愛傳統(tǒng),在尋求傳統(tǒng)中有營養(yǎng)的東西能夠在當下的生活中傳承下來,成為未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本課題的出發(fā)點之一。
“拿氣哲的眼鏡看世界,拿音樂的精神體悟美?!?/p>
浮士德心中最美的景觀是:我愿看見人群熙來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我對這一瞬間可以說:你真美呀,請你暫停!
這是浮士德的追求,也是筆者的追求。
注釋:
羅藝峰:《中國音樂美學:現(xiàn)狀與前瞻(上)》,《北方音樂》2022年第1期。
在分類上,各自獨立發(fā)展。與此同時,又相互借力,形成學科交融。不僅如此,在“新文科”的態(tài)勢下,引入現(xiàn)代學理元素,即“科技融合”,這已經(jīng)在學界形成了廣泛共識。(王學典:《“新文科”的一個鮮明特征——從分科之學走向“科際融合”》,《北京日報》2020年7曰20日,第14版。)
參閱羅藝峰:《中國音樂美學:現(xiàn)狀與前瞻(下)》,《北方音樂》2022年第2期。
木心:《文學回憶錄1989-1994》上,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20年第90頁。
戴嘉枋先生最早提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這個概念,詳細參閱戴嘉枋:《俗樂觀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觀的層次構筑》,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
劉承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學理重建》,載《音樂與表演(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735頁。
在筆者看來:一位好的專業(yè)老師,對學生未來的專業(yè)發(fā)展是大有幫助的。筆者聽周圍的一些朋友講述他們走上音樂學的道路,就是因為受當時本科階段專業(yè)老師的影響,在上“民族民間音樂概論”(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這門課,授課教師能帶領他們認識中國傳統(tǒng)音樂,闡釋中國音樂的神韻。
[瑞士]C.G榮格,蘇克譯,馮川校譯:《尋求靈魂的現(xiàn)代人·序言》,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
參見王一川:《中國藝術心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9年。
朱光潛:《談美》,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7頁。
朱光潛在《怎樣改造學術界》一文中說:“記得在某書里看見一個故事說明萬歷有位進士起初非常笨鈍,后來遇見一個神人,把他的心換了一個,他從此就靈敏異常了。我們也要換個心才好?!眳⒁娭旃鉂摚骸吨旃鉂撊返?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0頁。
轉(zhuǎn)引自木心:《文學回憶錄1989-1994》上,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20年第64頁。
《習古齋畫絮》,紀年抄本,卷六。
[德]歌德:《浮士德》,董問樵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6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