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派遣使者到三十六國傳遞明朝“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統(tǒng)”的消息,并闡明明朝的天下構想。在朱元璋看來,“天下”分為“中國”與“諸蠻夷小國”。
明朝雖然繼承了元朝的正統(tǒng),但并不會繼續(xù)元朝征服四夷的政策。1368年頒發(fā)給安南的詔書講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近,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方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表明了明朝要以與中國“一視同仁”的原則對待其他國家,并不強求其臣服。1371年,朱元璋在奉天門召集群臣闡述明朝對外政策時又講到:“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敝煸霸诓煌瑘龊隙啻翁峒斑@一政策,在留給子孫的《皇明祖訓》中,他列出了十五個不征之國,包括朝鮮、日本、安南、占城、暹羅、真臘、蘇門答臘、爪哇等東亞、東南亞鄰國。除了派遣使者至三十六國外,明朝還向另外的三十一國闡明了明朝的天下大義。明朝的天下構想,旨在維系“中國奠安、四方得所”的政治格局,其中包涵“一視同仁”“非有意于臣服”的倫理規(guī)則與情感關懷。
明朝的睦鄰政策鮮明表現(xiàn)在對朝鮮半島問題的處理上。1368年,朱元璋派遣使者到高麗通報明朝的建立。次年,高麗奉賀表進貢,明朝冊封高麗王。雙方政治關系雖得以建立,但高麗不愿遵循元朝時的疆界劃分,向明朝提出將鐵嶺以北劃歸高麗統(tǒng)治的要求。鐵嶺位于今日朝鮮咸鏡道與江原道交匯處,原本是元朝與高麗之間的界山。鐵嶺以北、以東、以西居住著女真、韃靼人,鐵嶺以南居住著高麗人。朱元璋在給禮部尚書的諭旨中明確界定了鐵嶺的主權歸屬:“舊既為元所統(tǒng),今當屬于遼?!敝煸芭袛喔啕愄岢鲱I土要求的用意在于“今復以鐵嶺為辭,是欲生釁矣”,但他又認為“固宜不與之較”,愿意將國境線后退,滿足高麗的領土要求。明朝之所以作出讓步乃是為了實現(xiàn)“四方得所”的睦鄰政策。
明朝睦鄰政策還體現(xiàn)在對朝鮮半島內(nèi)部事務的不干預上。1392年,高麗右都統(tǒng)使李成桂在進軍鴨綠江威分島時發(fā)動兵變,回軍廢黜了高麗王,隨后自立為王。面對朝鮮半島非正常的政權更替,明王朝一方面明確表示不干預其內(nèi)政;另一方面,也關注百姓的生活安寧與中朝間的往來互通。在李成桂的奏請下,朱元璋為之選定了“朝鮮”國號。此后歷代朝鮮王均向明朝求取冊封,冊封范圍包括王、王世子與王妃。
明朝對冊封、朝貢有相當具體的禮儀規(guī)定,并制定了《蕃國迎詔儀》。朝鮮在明朝的禮制體系中居于特殊地位。除告哀、進賀等事宜派遣使者外,朝鮮每年派出三次貢使,分別是賀正、圣節(jié)、千秋。后來又增加冬至的朝貢,形成一年四貢的常貢制度。在明朝的天下秩序中,朝鮮朝貢次數(shù)最多。在官方祭祀禮儀中,高麗(朝鮮)、安南的山川與明朝治下的內(nèi)地一體祭祀。
除了在禮制上確立與高麗(朝鮮)、安南的關系,明朝還希望其統(tǒng)治者能接受“圣人之道”,在“天下國家”之間建立起有關德治的共識。如朱元璋曾下詔給高麗王講授治國之道,并授予儒家經(jīng)典及《漢書》《資治通鑒》等史籍。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派遣使者將四書五經(jīng)、《性理大全》《通鑒綱目》賜予朝鮮世宗李祹。明朝皇帝不只是希望朝鮮世宗明白“天下國家”的道理,也希望朝鮮民眾能由此受到德政的恩惠。
明朝的睦鄰政策得到了朝鮮的積極回應,雙方凝聚了政治互信與文化共識。1534年,朝鮮中宗李懌上表稱朝鮮是“為冠裳國”“恥與虜同”。朝鮮服飾由明朝頒發(fā)樣式,因而在其認識中,其以衣冠之國在明朝的天下秩序中占有獨特的位置,不能與蠻夷之國等同。為此,明世宗朱厚熜于1537年下詔給朝鮮:“朝鮮素稱恭順,較之諸夷不同,而國家禮遇其國,亦未嘗以夷禮待之?!北砻髅鞒恢睂⒊r視為禮儀之邦,未將其以夷狄之禮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