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玲
身居繁華都市,夜里9點,窗外并不安靜,回響耳畔的是汽車輪胎摩擦地面的呼呼聲,以及各種透窗而來的音樂聲、喇叭聲、人流嘈雜聲。待到深夜12點,車水馬龍的各種聲音會減少一大半,但街上仍舊霓虹閃爍。
在這個時間得到“充分”利用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好像都被“快”占據了,路上的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忙碌讓城市里的生活變得充實,但在某個瞬間,人們的心底還是會冒出“好想坐在躺椅上發(fā)呆,無憂無慮地虛度時光”的想法。
大家的內心,總是會期待一些慢生活。
“快”與“慢”,看似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卻并不對立,它們可以和諧相處,營造出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
一段時間的風風火火,雷厲風行之后,總需要“偷得浮生半日閑”來安放靈魂。一些人選擇在周末看一兩本心儀已久的好書,這是一種“稍近”的休閑時光;也有一些人在假期拿起相機,出門旅游,這則是一種“略遠”的明媚時光。
如果取“稍近”和“略遠”的中間值,或許就是《環(huán)球人文地理》正在做的事——讀者可以手拿我們的刊物,一邊看,一邊“出門”神游。
本期雜志,巴爾干半島西部的波黑極為惹人矚目。
20世紀90年代初,一場慘烈的內戰(zhàn)給波黑打上了各種不安定的標簽,三個主體民族、三種主要信仰、兩個政治實體,兩套貨幣、文字與法律,讓波黑成為了世界上最難讀懂的國家之一。但其實,當我們從城市的角度慢慢解讀,波黑并不復雜,也不難懂,而且美得絕色。
波黑的首都薩拉熱窩,是其歷史與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這座城市的天際線里,能同時看到天主教堂哥特式的尖頂、東正教堂洋蔥般的帳篷頂、清真寺高聳的宣禮塔,以及猶太教堂的六芒星;轉身走進酒吧,打扮時髦的男女正準備開懷暢飲……這一切,向人們呈現(xiàn)的是多元融合的波黑,文藝復古又時髦新潮。
離開薩拉熱窩向西而行,極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給波黑帶來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克拉維察瀑布氣勢磅礴,葡萄園溫暖明凈,內雷特瓦河奔騰不息;再往北,烏納河孕育出波黑的一片天堂秘境,建在瀑布上的城市亞伊采,群山之中的拉瑪湖,震耳欲聾的什特爾巴基奇瀑布,裊裊怡然的比哈奇市……都將一一進入視野,人與自然渾然天成的波黑,愜意又悠閑。
從日常美好中回過神來,帶有現(xiàn)實意義的“冰冷”直擊人心。本期的頭條之外,兩篇科普性文章值得關注和警惕。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許多人閉口不談的抑郁癥變得常見,我國抑郁患者人數已超過9500萬;而由季節(jié)變化引起的“傷春悲秋”情緒,其實也是抑郁癥的一種,它們被稱為“季節(jié)性抑郁”。
此外,有科學家們報告稱,被冰覆蓋的南極海洋面積已降至歷史最低,支撐南極洲地面冰蓋的較厚冰架,已經暴露在海浪和更高的溫度下。試想一下,如果全球氣溫繼續(xù)升高,南極洲附近冰川隨之融化,出現(xiàn)災難性的海平面上升,地球將何去何從?
從“季節(jié)性抑郁”到“南極洲海冰告急”,從個體到地球,值得我們內省和警惕的問題很多,合上雜志,想一想,我們該怎樣把人類的自救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去。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閱讀和思考,可以讓我們適時慢下來。我們應該在字里行間自由思考,去遠方的風景中盡情徜徉,讓心靈先神游一番,等合適的時間前往“打卡”,而我們更應該去關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人群、現(xiàn)象,努力去與自然和諧共生。
是的,我們渴望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而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終將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