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
臘月二十的下午,彌渡縣平壩海上千畝的湖面碧波蕩漾,大大小小的各色水鳥在湖面上自由飛翔,彌渡的冬天,依然生意盎然。我?guī)е鹤拥狡綁魏S^鳥,路過湖邊蘆葦叢旁的一塊荷田,在殘葉蕭瑟的泥沼地里,一個50多歲的漢子,踩在過膝的淤泥里,把一大捧柔軟烏黑的泥放到身后,不一會兒,他就從泥坑里小心翼翼挖出一大根節(jié)節(jié)相扣的蓮藕。
“快過年了,必須備點年貨,這是過年必不可少的菜肴,預(yù)示著來年好運(yùn)連連。這蓮藕娃娃嬌貴得很,一不留神就損傷弄斷了,泥水滲透進(jìn)去保存不長久,準(zhǔn)備到街上賣一點,侍弄得好,價格也就高一些!”大哥和我聊起來。雖然我的家在山溝溝里,沒有荷塘,更沒有蓮藕,但農(nóng)村老家的人們總會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種上些“犁板薯”,春節(jié)前把它刨出來,再把它的芽切了重新放回去,春節(jié)過后,一棵新的“犁板薯”又茁壯成長起來。年復(fù)一年,“犁板薯”燉隔年的臘豬腳,成就了一道山里人抹不去的年味。斗轉(zhuǎn)星移間,我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的那個滇西高原的小山村。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剃傻瓜(理發(fā)的最后期限);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貼門神捏鼻兒;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拜年)?!?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童謠,在其歡快的旋律里,古老而傳統(tǒng)的年味,正撲面而來。
年豬叫 ?年快到
我出生在70年代末的農(nóng)村,我們童年的生活是艱苦的代名詞,“婦女望月、小孩望節(jié)”雖然略帶貶義,但也從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時農(nóng)村生活的模樣。而從冬臘月殺年豬開始,生活中便增添了許多舌尖上的味道,空氣里飄著豬油濃濃的清香,冬日的生活中似乎少了許多寒意,年也就在年豬的叫喚聲中越來越近。
那個年月糧食是稀罕物,人吃都不寬裕,極少舍得拿去喂豬,更別說有一粒飼料啦!平時都是到野外找很多豬草,回家把一大筐一大筐的豬草剁碎,再把南瓜一塊一塊放大鍋里煮透,捏碎了,把剁碎的豬草放進(jìn)大鍋里一起翻煮,時間差不多后放上一木瓢米糠或麥麩,這就是豬每天的食料,而這樣的食料也得不到保障,所以我們童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放牛、放豬。山里的豬還得學(xué)會自食其力到山谷里刨食“討生活”。那時的光陰流逝得很慢,豬長得更慢,養(yǎng)一整年的豬仍是古道西風(fēng)瘦“豬”,我們稱為“吊架子”。只有再長到來年秋天玉米收了,每天在豬食里加上兩木瓢玉米面,靜養(yǎng)在圈里的“二師兄”就逐漸有了電視里的模樣。
在農(nóng)村老家,誰家會不會過日子,有沒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就看能不能把豬養(yǎng)好。母親是一個勤勞的人,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劈柴燒火,推磨磨面,剁豬食草煮豬食。在鍋碗瓢盆碰撞聲、推磨挑水聲、雞鳴犬吠協(xié)奏曲中,小山村在濃濃的煙火氣中迎來了每一個清晨。在日復(fù)一日悉心照料下,她養(yǎng)的黑腰豬吃口非常好,極少生病,近兩年的光陰里,兩頭長腰黑豬滾圓光亮,膘肥體壯,但一般也不會超過120公斤。然后請叔叔們幫忙,把較大點的一頭拉出豬圈,用一塊竹篾編成的專用“轎子”,送到德苴鄉(xiāng)食品站交售“任務(wù)豬”。那個年月,把豬養(yǎng)大養(yǎng)肥了,得交到食品站去,這是任務(wù),每戶每年交售一頭后,會發(fā)一個“屠宰證”,家里的年豬,必須持證方可宰殺。在母親眼里,看著眼前搶食的豬天天長膘,是她最開心的時刻。每當(dāng)進(jìn)了臘月,年豬都已長到100多公斤重了,該被宰殺了。父親就會翻翻老黃歷選一個自認(rèn)為吉祥而又恰是周末的日子,準(zhǔn)備殺年豬,選周末,是因為要將就家里和親戚朋友家的“讀書郎”。父親就會到附近的山街上挨家挨戶請:“大舅,我家臘月初八要殺那個小豬,請你和舅媽,孩子來湊個熱鬧,吃口肝生!”肝生是我們這里的一道涼拌菜,它用豬肝煮熟切絲,和新鮮蘿卜絲、粉絲、樹花和楊梅醬烹飪而成。
這天早上,母親很早就起床準(zhǔn)備各種干菜,再從菜地里把大青菜、豌豆莢、青蒜苗、香蔥、鮮姜、芫荽等采摘回家,還有一捆準(zhǔn)備蒸粉蒸肉的茴香菜。父親則在院子的一角用土基砌一個臨時灶,燒上滿滿的一大鍋水,爺爺則把家里大大小小的刀子磨得快快的。早飯剛過,遠(yuǎn)近親戚及鄰里本家提著瓜壺和磨得特鋒利的菜刀陸續(xù)到來。水在鍋里沸騰開來時,大家把豬從豬圈里趕出來,一人上去迅速揪住耳朵,一人緊緊拽住尾巴,每人抓住一只豬腳,七手八腳把豬按倒在一張結(jié)實的八仙桌上面。在豬的嗷嗷叫聲中,小孩既興奮又害怕的尖叫聲中,豬一會兒就沒有了聲息。母親就會在落氣的豬旁邊,燒幾張黃紙,并禱告著來年六畜興旺……
大家把豬毛刮得干干凈凈,清洗后便熟練按照要求一塊塊分解豬肉,尤其是那兩只要制作火腿的后腿,切割得圓滾滾的。婦女們幫忙洗菜煮飯,我們小孩也不閑著,簇?fù)碇迅钕碌呢i尿泡拿到院子一角,在羊披、皮條、架索等動物皮質(zhì)工具上面反復(fù)搓揉,隨著豬油在羊皮上面越發(fā)油潤時,豬尿泡就被我們吹成一個大氣球,用竹竿高高掛在大門前。
肝生、小米粉蒸、青蒜炒肉、犁板薯臘豬腳湯、刺花豆米湯,一年一度的年豬飯就在歡聲笑語中拉開了。第二天,煉豬油、壓火腿、塞香腸、剁辣生、腌臘肉,一切都在為過年有條不紊地準(zhǔn)備著。
送灶王 ?掃房子
我的家鄉(xiāng),一到臘月二十三,就要舉行送灶王節(jié)儀式,我們叫送“灶君老爺”,一大早起來,就要忙著蒸年糕,然后把蒸好的年糕、熬好的麥芽糖稀、水果等供奉到“灶君老爺”面前。
按照中國傳統(tǒng)習(xí)俗,“二十三,糖瓜粘”。這天稱為小年,每一個家庭都會認(rèn)真舉行祭灶儀式。灶君老爺是掌管人間煙火和保人間平安的神,而世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不吃飯,所以大家對這個儀式非常重視。
“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這是貼在“灶君老爺”面前的對聯(lián)。母親告訴我,祖祖輩輩口傳心授,認(rèn)為“灶君老爺”雖是人世間的小官,但是他卻掌管著我們的吃飯問題,一定要虔誠對待,萬萬馬虎不得,得罪神靈,神靈會怪罪下來,因此,在那個能夠吃飽飯是人生最大追求的年代,我們從未敢冒犯他。小時候,我們家里吃飯一般就在灶臺前的桌子上吃。長輩告訴我們,吃飯的時侯不能掉飯,就算潑撒了也要撿起來吃掉,家里的糧食不能浪費。更不能在糧食上面玩耍,弄臟糧食,不然“灶君老爺”就會把這些看到的不好事情上奏玉皇大帝,他就會派雷公雷母下來教訓(xùn)小孩子,傳說浪費糧食的小孩會被“雷劈”,還會連累家里,來年莊稼收成不好,而且會給家里帶來病痛。這么恐怖的傳說,讓我們從小就對糧食心存敬畏,不敢浪費絲毫。
至于為什么要在送灶君老爺?shù)膬x式上奉上一碗麥芽糖???我們老家有兩個版本的傳說。一種版本說:每年灶君老爺都要到天庭匯報一年的工作,要到大年三十才會再次返回人間,人們?yōu)榱瞬蛔屗教焱y告狀,就用麥芽糖稀把他的嘴粘起來,讓他開不了口。而另一種版本是:麥芽糖特別甜,要返回天庭的灶君老爺吃了麥芽糖稀,嘴就會很甜,心情也好了,就會在天庭說一些甜美好聽的話,玉皇大帝就會賜福人間,讓人間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我喜歡最后一個版本,很是溫馨,第一種版本的說法,既然開不了口,就好話壞話都說不了,那又怎么能夠把勤勞善良的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及合理要求如實反映給天庭呢!
多少年過去了,漸漸長大后的我,對這樣的傳說不再深信不疑,但卻總覺得這樣的儀式和傳說,為我們的童年增添了無限的遐想和無窮的樂趣。如今,當(dāng)自家小孩出現(xiàn)浪費糧食的情況,我仍然用這個傳說教育震懾他,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愛惜糧食的習(xí)慣。
“灶君老爺”送上天庭后,也就不會再驚擾到他老人家了。第二天就可以開始打掃灶房、臥室、堂屋、走廊、庭院衛(wèi)生,我們農(nóng)村叫“掃塵”,這也是農(nóng)村除舊迎新的一種儀式,也就是每家每戶都在搞大掃除。
除了灑水打掃房間,最最重要的是打掃屋頂、墻壁、灶臺的各種煙塵。由于那些年,家家戶戶都是燒柴煮飯烤火,把每一個房間的房梁、板壁和墻壁熏烤上了一層厚厚的煙塵。每年,母親會在臘月二十四那天一大早喊我起床,讓我去山洼里砍上一大捆清香木的枝條。這種樹木葉繁枝多,剔去中下部枝葉,就是一長柄大掃帚,枝葉密、枯枝少、無灰塵、無鳥屎的干凈枝條,是我的首選目標(biāo)。這一天,母親把水桶、裝糧食的瓶瓶罐罐都蓋好了,被子全部拿到院子里的繩子上晾曬起來。噼里啪啦聲中,一年一度的掃塵活動開始了。全家總動員,用那清香木枝條掃帚將房梁、墻面以及所有旮旯角落的蛛網(wǎng)、灰塵、煙塵全部掃除,接著哥哥挑水沖刷庭院、桌凳。然后,母親會將用過的掉了許多樹葉的清香木枝條豎在柴垛子的一角。
掃塵,不僅是干干凈凈過大年必不可少的活動,也是祈福平安的隆重儀式,預(yù)示著通過“掃塵”活動,把所有的不開心、疾病、霉運(yùn)、貧窮統(tǒng)統(tǒng)都掃了出去,來年百病消除、好運(yùn)連連、心想事成。
過了小年,各路神仙全都到天庭去匯報一年來人間的情況,老人們說臘月二十四到大年三十,百無禁忌,無論婚喪嫁娶在這幾天都不用合生辰,于是這幾天辦喜事的特別多,喇叭嗩吶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年味從豆腐香味中飄來
在我們老家,就連傻子都會說:“過年好玩尼,殺雞煮肉做豆腐!”我對過年前做豆腐印象極為深刻,那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家常菜。那個時候大家都沒有余錢到街上購買豆腐,想要在過年吃上這個過年“硬菜”,就得自己親自做。那段年月,就連親戚鄰里辦喜事,都靠相互幫襯:舅舅家給你做一簸箕豆腐,姨媽家給你捂一盆黃豆芽,叔叔家給你送一籃芋頭,嬸嬸給你送來一罐咸菜、兩捆大青菜……所以說,那個把豆腐當(dāng)肉吃的年代,母親過年前忙忙碌碌,做豆腐,為過年拉開了帷幕。
臘月二十七、八前后,母親就會從柜子里拿出一盆當(dāng)年秋天收獲的黃豆,認(rèn)真撿去霉變的顆粒,撿去雜物,然后晾曬半天,就用冷水泡在盆里一天,讓它充分“發(fā)漿”。第二天大早,伴隨著農(nóng)家石磨那“咯吱咯吱”“咣當(dāng)咣當(dāng)”的聲音中,在人力不停推拉之間,伴隨著石磨的不斷旋轉(zhuǎn),乳白色的豆?jié){糊糊就會慢慢堆積在磨槽里,一部分豆?jié){緩緩流進(jìn)磨槽口早已接好的木桶里。
我的眼前總會浮現(xiàn)這樣的場景:大人推拉磨,小孩用勺子把泡得鼓脹的豆粒帶點水,錯開大人推磨的“磨鉤擔(dān)”(特制驅(qū)動石磨的木架子),眼疾手快往石磨中間那孔洞里添。添豆,是一件很講究技巧的活,豆添多了,磨孔脹死,添少了,拉空磨??漳ィ瑫p石磨上下磨齒,磨齒磨平還得請石匠來用打石鑿子“開磨”。磨豆腐,如同上了發(fā)條的鬧鐘,周而復(fù)始,循序漸進(jìn),它就是那段伴隨著我們成長歲月里的美好時光。
把所有的豆子磨完,母親就會把磨槽里的黃豆?jié){糊盛在水桶里拎到廚房。廚房里灶火正旺,灶臺上的一口大鍋里已經(jīng)熱氣騰騰。在大鍋上放兩塊干凈的木條,把一條白布口袋放置于上面,把一桶豆?jié){糊糊倒入口袋。不斷倒入水并不斷用力擠壓,乳白色的豆?jié){就全部流進(jìn)了大鍋里。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豆腐是必須小火慢燉的過程,首先燉煮的火要是小火,而且要用長柄木勺不斷翻攪,一刻都不能離開,不然就會把鍋底燒糊了,或者鍋里的豆?jié){會沸騰溢出鍋外,大大影響豆腐的產(chǎn)量。
豆?jié){在小火下冒著沸騰的小泡,當(dāng)表面形成一層厚厚的膜時,說明豆?jié){已經(jīng)煮熟煮透,母親就會拿出一盆澄清的石膏水來。我的家鄉(xiāng),大多用煅燒過的石膏水點豆腐。用石膏水點,一定要點到妙處,點多了,豆腐太老,口感也不好,少了,成不了豆腐。隨著石膏水的緩緩倒入,乳白色的豆?jié){慢慢發(fā)生著變化,水變得清澈起來,里邊慢慢有一團(tuán)團(tuán)“白云”產(chǎn)生,變戲法似的,豆腐就漸漸有了模樣。在彌渡的密祉小鎮(zhèn),天天做豆腐的人家,會把做豆腐的酸漿水留著,習(xí)慣用酸漿水點,也倒是別有一番風(fēng)味,再加上優(yōu)質(zhì)的珍珠泉水,成就了一道吃法多樣,韻味悠長的健康小吃。
豆?jié){變成的豆腐腦,像朵朵白云在鐵鍋里飄動,像棉絮在空中飛舞。我們小孩口水直流,央求母親給我舀一小碗,在里面放點蔥花、鹽巴,呼啦呼啦,一鼓作氣掃進(jìn)肚子里,那清新的味道,真的太令人陶醉啦!出豆腐時,用木勺舀起豆腐腦倒入用白紗布墊著的簸箕里。倒?jié)M后,蓋塊白紗布,壓上木板,再在上面壓上磨石,或者壓上石塊、磚塊等重物。壓干豆腐里的水,過一段時間,掀開布,潔白而又富有彈性的豆腐就做成了。廚房的桌子上,剛做出來的豆腐熱氣騰騰,整個院子里彌漫著陣陣豆香,香味遼闊而綿長。
等豆腐完全放涼后,母親會把一只干凈的籮筐拿出來,放上一層青松毛,把一塊塊切好的豆腐整齊放一層,再放一層青松毛。這樣反復(fù)層疊,最后用一層青松毛覆蓋。在沒有冰箱的時代,山里人就用這種方法儲存豆腐。青蒜燴豆腐、小蔥炒豆腐、涼拌白豆腐、黃煎豆腐、豆腐青菜湯……慢慢品嘗著各種烹飪方式的豆腐美食,一直可以享受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至于豆腐渣嘛,也沒有舍得丟,母親放入鹽巴、辣椒面、草果粉攪拌均勻,放進(jìn)紗布口袋里,周圍用稻草嚴(yán)實包裹進(jìn)行發(fā)酵。十多天后做成一個個的“豆豉粑粑”,曬干保存。每當(dāng)吃飯前拿兩個放進(jìn)火灰里,也是那時候的開胃小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和我們同齡以前的朋友,才有印象了。
麥芽糖:記憶里的香甜年味
提起麥芽糖,那可是20世90年代以前的人們最美好的回憶。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饞嘴的孩子們哪有琳瑯滿目的零食。黏黏軟軟,滿口香甜,有一點黏牙的自制麥芽糖伴隨了我們一代代人的成長。邁進(jìn)臘月,農(nóng)家婦女就忙活起來,許多物品一樣樣準(zhǔn)備,全都是為了制作出地道的麥芽糖,為年味添加一絲記憶里的香甜。
進(jìn)入冬天,村里也就熱鬧起來。走村串戶賣針頭線腦的貨郎、補(bǔ)鍋配鑰匙的爐匠、炸米花、苞谷花的師傅。小孩最喜歡的就是炸苞谷花的師傅,只要聽見“嘭”的一聲響,小山村里便彌漫著苞谷的香味,小孩就會蜂擁著跑去湊熱鬧,每次炸開了花,總有一些飛奔到口袋外的,小孩們一哄而上,用最快的速度撿起來塞進(jìn)嘴里。覺得還不夠解饞,就回家央求父母,準(zhǔn)備討要兩碗黃燦燦的苞谷粒還有幾毛加工費,然后歡天喜地提著口袋往村里最熱鬧處跑,母親也到谷倉里舀上三碗谷子,準(zhǔn)備炸點谷米花,為做麥芽谷花糖做準(zhǔn)備。
做麥芽糖第一道工序就是捂麥芽,選擇顆粒飽滿的麥芽,進(jìn)行堆捂,一天換一次溫水,一周后就會捂出齊整的麥芽,再把它曬干后磨成粉,麥芽粉是麥芽糖的引子,它可以誘發(fā)淀粉變成糖。一切準(zhǔn)備就緒后,就會把玉米面和麥芽粉一起合攏,用冷水泡兩小時,再倒入大鍋里煮熟。后用紗布多次把湯液給它過濾成糖汁,成糖汁以后把它舀到鍋里面拿柴火熬四到五個小時,就會變成粘稠的糖?。嵦牵伬飶浡窍阄稘u漸有了焦糖味,然后就把火撤了,熬麥芽糖也就大功告成。留一部分糖?。嵦牵┙o孩子解饞外,母親就會根據(jù)現(xiàn)有的材料,趁熱或拌小米糖、谷花糖、花生糖,冷了以后倒入鋪滿炒麥面的小簸箕里。
在20世紀(jì)70至90年代,山街里總會有幾個賣各種麥芽糖的商販,總覺得那股香甜現(xiàn)在仍然印記在腦海里。如今,各地集鎮(zhèn)再沒有了那一抹風(fēng)景。但麥芽糖也成了大多數(shù)人鄉(xiāng)愁里的一部份,舌尖感觸到的甜蜜,不僅僅是味道,更是真實生活的一種體驗。我們的童年生活從來不會因吃麥芽糖上火,但卻讓人上癮,欲罷不能。
打粑粑:過年的前奏曲
今年過年前兩天,父親給我打電話,問我回不回家過年?我說當(dāng)然要回去了!突然就想起老家多年前米粑粑絲的味道,連忙問父親:還買得到那種傳統(tǒng)的粑粑嗎?父親說這年頭沒有人弄啦,貴朝米沒人種了,加工也麻煩,現(xiàn)在很方便就能夠買到餌塊粑粑。我的心卻著了魔似的,回想起來,仿佛還就在昨天剛剛才吃過那碗比較有嚼勁,上面蓋著豬油渣和蔥花的粑粑絲。
在我的家鄉(xiāng),一到蓋新房上梁、結(jié)婚迎親到家,就會舉行“丟粑粑”儀式。話說上梁(飄梁),就是木匠師傅把所有木料加工就緒,然后把所有準(zhǔn)備好的木料在大師傅的吉言聲中串好卯榫豎了起來。等到大梁合攏,就會舉行“丟粑粑”環(huán)節(jié):主人會準(zhǔn)備兩個大喜粑粑,提籃裝滿小粑粑、水果糖、包谷花、一分兩分五分的硬幣若干。首先,大師傅會在大聲吆喝著吉言:“家有主梁,福壽安康;家有主梁,糧食滿倉;家有主梁,家財萬貫……”此時,家里的主男主婦早已站在大梁的正前方,每人雙手分別提著紅綢子布的兩個角,全部展開。這時候,大師傅就會邊講吉言邊把兩個大粑粑丟向紅綢子布中間,夫妻倆齊心協(xié)力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把兩個大粑粑接住?!叭鲈跂|,子子孫孫在朝中;撒在南,子子孫孫考狀元……”然后就隨著吉言把錢幣、糖果、小粑粑往小孩多的地方拋撒出去。在喝彩聲中,拼命爭搶的我總會得到三五分錢幣、兩三個小粑粑、四五個水果糖,心里的喜悅之情,難以言表。打粑粑,是過年的前奏,也是孩子們上竄下跳的一種娛樂形式。將貴朝米淘洗好,大蒸籠、舂臼、棒槌、八仙桌、印花模具、兩塊壓粑粑的厚木板、幾塊擺放粑粑的簸箕,樣樣準(zhǔn)備就緒。
至于為什么偏偏選擇比較糙口的貴朝米作為打粑粑的原料呢?其實它本身口感較粗,質(zhì)地緊密,煮起來也比較費時,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吃了。然而它粗纖維豐富,打出的粑粑比較緊實,清香有嚼勁,泡在冷水里不會融化,在沒有冰箱的年代,泡冷水里可以保存10多天,在空氣環(huán)境中保存反而會變質(zhì)開裂。所以,它是打粑粑和做米豆腐的首選。
清晨,當(dāng)嘰嘰喳喳的麻雀聲把我們吵醒時,母親已蒸熟了滿滿一大蒸籠米飯。這是一個需要大家齊上陣的體力活,全家都起床后,打粑粑活動就轟轟烈烈開始啦!先把八仙桌清洗干凈,在旁邊準(zhǔn)備一盆冷水。盛上滿滿一臉盆熱氣騰騰的米飯,倒在先灑了淘米水的舂臼里,一個人用棒槌砸向米飯,另一個人迅速用泡了冷水的雙手把黏在棒槌上的飯團(tuán)抓下放在舂臼里,反復(fù)敲打到?jīng)]有看到米粒為止,然后放到另一口蒸鍋里加熱后,一個人放到八仙桌上搓揉,手燙就放冷水里散熱,再搓揉。趁著熱氣,大家便開始了“表演”。打粑粑是個體力活,也是個技術(shù)活,往往需要一氣呵成,從無“拖泥帶水”,最后變成了一個雪白光滑、四周鈍圓的“大磚塊”,摔打在八仙桌上,發(fā)出清脆悅耳的“叭叭”聲響。一會兒,一排排雪白的大粑粑就擺滿了簸箕。
小孩子也最興奮,把木制印花小粑粑模具拿出來。此刻最喜歡、最開心的事,就是把那敲打好的米飯團(tuán)放進(jìn)模具里,一排放三個或四個,兩塊模具合攏壓緊,一個個精巧美麗的小花粑粑就做成了。對于那時的農(nóng)村,做好的粑粑是要到正月間親戚來了招待他們的。朋友來時,把粑粑從冷風(fēng)水里撈出,用刀子切成大小適中的粑粑絲,放在蒸鍋里蒸軟。鍋里放點豬油,炒上兩個雞蛋,加一大勺豬油渣,放入鹽,加水煮沸,放入蔥花,一大鍋湯就算做好了,把粑粑絲放大碗里,加滿湯,一碗熱氣騰騰的粑粑絲就大功告成了。這樣的農(nóng)村美食簡單、實惠又方便,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歡吃,成了一代代人過年不可磨滅的記憶。
若要乖,趕個盡頭街
在云南山區(qū)大多會有許許多多的山街,大家都習(xí)慣用地方方言把趕集稱為趕街(gai),因而許多鄉(xiāng)村街道按十二生肖來趕,街名稱為牛街、馬街、羊街、雞街(gai)……而且還有一個俗成的規(guī)矩,叫什么的街道不賣什么,比如牛街不賣牛,豬街不賣豬。過年前的最后一次趕街(gai)被大家稱之為“盡頭街(gai)”,顧名思義,盡頭也就是一年過完到頭了,趕完這次街馬上就進(jìn)入新的一年了。在家鄉(xiāng)彌渡有一種世世代代相傳的習(xí)俗:大家這一天盡可能抽出時間要到街上轉(zhuǎn)悠,傳說可以在來年不生病,稱為“悠百病”,因此,盡頭街熱鬧非凡。而且大人小孩除了飽眼福,湊熱鬧,就算再困難,也要購買一些必不可少的年貨。
每到盡頭街,街上就會人山人海。家鄉(xiāng)的岔河街一周一趕,但是大家約定俗成,會把臘月二十九作為盡頭街。那時的山里街子天總是熱鬧非凡,不過,趕上盡頭街,這份熱鬧顯得尤其熱烈而美好,有一種“擠油渣”的感覺。在離街很遠(yuǎn)的地方,就已經(jīng)被濃濃的年味誘惑住了。河岸的街道上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就連河灘上也人滿為患。人們隨意地順街子兩邊一個挨一個擺上自己的攤。城里的來賣衣服、紅對子,年畫、燈籠、糖果、白酒。農(nóng)村的來賣麥芽糖、雞蛋、小狗小貓、大公雞等各種各樣讓你叫不出名字的年貨熱熱鬧鬧的堆在一起。琳瑯滿目,目不暇接,洋溢著紅紅的喜慶,仿佛一年的收獲和來年的福氣全被擺上了。
爺爺?shù)娜蝿?wù)是把他編的兩個籮筐及一捆旱煙賣掉,然后打上5斤白酒,1條天平煙、3斤白糖。父母的目標(biāo)是先把雞和雞蛋賣了,再購買糖果、門神年畫、1斤香油、兩棵甘蔗、老人小孩的衣服、蓮藕、大芋頭等。小孩的目標(biāo)是購買大圓糖、水果糖、鞭炮等。
記得有一年,由于沒有買鞭炮錢,母親就說,你可以去把家里的兩只小狗賣了,也可以攢10個雞蛋去賣了,才能實現(xiàn)小孩子的過年愿望,沒有其它辦法了。早飯后,我就用背簍背著兩只小狗,在布袋里墊上米糠后,把10枚雞蛋小心翼翼放進(jìn)去,再覆蓋一層米糠,結(jié)緊袋口后提著小心翼翼地往岔河街趕。
有人問我:“小狗多少錢一只?”我說:“一只小狗要一封炮仗錢!”“雞蛋10個賣一封炮仗錢!”而且人家給錢也不賣,最后只好買了兩封炮仗把我的一只小狗和10枚雞蛋換走了。剩下的一只,在家人的幫助下賣了1元。其實,那個時候的炮仗7毛一封,雞蛋1毛一枚。但我不覺得吃虧,因為炮仗給我的快樂滿足,任何東西都不可比擬。回家前還花了一毛五分錢吃了一碗黃粉呢!
接近黃昏,大人小孩與各村來趕街的親戚朋友相互約了春節(jié)期間走親戚,約了去他們村看花燈表演,帶著各自淘來的年貨,心滿意足往家里趕。
辭舊迎新過大年
終于到了除夕,到了日盼夜盼的春節(jié)。一大早,大家就忙得不可開交。其實頭天晚上就忙活開了,因為過年的大公雞晚上不捉好,天一亮就成“飛雞”啦。首先第一臺大事是把一只大公雞和一只母雞捉了用竹籃子罩好。第二天一早,家人就安排哥哥和我到山里砍一棵“松蓬”,采一大籃子青松毛,折兩個“三叉松毛”。這是那個年代必不可少的過年準(zhǔn)備。
由于我們這里是彝漢雜居的典型山區(qū),就像我家,與楚雄彝族自治州山連山、水連水,我的母親就是楚雄的彝族,我的大姨也是嫁到楚雄。所以門前栽“松蓬”是我們家鄉(xiāng)彝漢兩族都時興的過年習(xí)俗。30年前,家家戶戶都會從山上挖一棵松樹回來栽在門前,樹下用芭蕉樹干切一個插香臺,每天插上香,祈福來年的好運(yùn)氣和一家人的幸福。在我們農(nóng)村,過年家里不僅要門前栽“松蓬”,家里地板上還要鋪青松毛,滿屋子全是青松毛散發(fā)出的清新氣息。
我約上哥哥,還有村里的小伙伴們不一會兒就到了村子后邊的山坡上,目標(biāo)是尋找一棵筆直端莊的青松,不能低于一丈,且枝干要勻稱分布為三至五層,松針濃密翠綠,上面掛有的松果越多越好。找到中意的松樹后,將它砍下栽到家里院子的中央,我們把這種松樹稱為“松蓬”,恭恭敬敬將砍松蓬樹叫作“請松蓬”。在家鄉(xiāng),大家認(rèn)為松蓬是上天派駐人間的神靈,它連接天地,巡視著萬物蒼生,哪一家結(jié)婚和過年都要栽種此樹。松蓬栽好后,需澆灌凈水,因此在結(jié)婚時人們又將“松蓬”喚作“喜神樹”象征新的一年清吉平安,這個習(xí)俗在云南十分普遍。云南山里人對松樹的崇拜,彝族也把栽種松樹的風(fēng)俗傳給了漢族,千百年來,這個中華民族大融合、團(tuán)結(jié)的象征在云南已經(jīng)代代相傳。三叉松毛一個插在灶王前,一個插在走廊的土主前。如今由于追求綠色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栽“蓬松”這個習(xí)俗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它卻是那個時代的美好印記。
作為老百姓最重要的節(jié)日,過年聚集著民族歷史和血脈,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的文化符號?!扒чT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年畫與春節(jié)緊密相連,把“年”與“畫”相結(jié)合,是春節(jié)的調(diào)色板,它和春聯(lián)把家家戶戶裝飾得如詩如畫、其樂融融,更重要的是它把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和美好期盼反映得淋漓盡致,飽含著民族的記憶與信仰。財神、壽星壽桃、 金童玉女、八仙過海 、十大元帥、 十大將軍 ?年年有余、虎虎生威 ?一團(tuán)和氣等琳瑯滿目。
傳說門神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qū)鬼避邪,保衛(wèi)家宅,以求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而我們從小見到的門神,大多數(shù)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關(guān)公和張飛、岳飛和溫瓊……而最受歡迎門神,要數(shù)秦叔寶、尉遲恭二門神,他們是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武將門神。秦叔寶:名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唐朝開國將領(lǐng),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秦瓊體形高大,威猛驃悍,愛講義氣。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平魯下木角人。唐朝名將,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恭淳樸忠厚,驍勇善戰(zhàn),一生戎馬倥傯,征戰(zhàn)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zhàn)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業(yè)期間殺人無數(shù),既位后身體極差,夜間夢寐不寧,多做惡夢,李世民懼之,受不住折磨,召眾將群臣商議,讓元帥秦瓊與大將軍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wèi)門于宮門兩旁果然無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瓊,尉遲恭二將日夜辛勞,便讓宮中畫匠繪制二將之戎裝像,怒目發(fā)威,手持鞭锏,懸掛于宮門兩旁,此后邪崇全消。因此,秦瓊、尉遲恭便從宮廷到民間,成了人們賴以信任的門神。如今,過春節(jié)貼的門神畫也換成了“?!弊?、“彩繪福壽”圖、“五谷豐登”圖等圖樣,但與古時相比,其意義也有些不同了,古貼門像,為敬神、拜佛、求福祈禱平安。今貼門像,表達(dá)的是平安、幸福。但,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向往與追求。
在云南過年寫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那年月,街上賣春聯(lián)的很少,而且很多人家里買不起那么多對春聯(lián)。家有識字的自己寫,沒有識字的就到隔壁會寫毛筆字的鄰居家里“求”春聯(lián)。一開始我家的春聯(lián)是由上過兩年小學(xué)的老爸寫,到我讀五年級時,剛會用毛筆涂鴉的我便開始學(xué)寫春聯(lián),而家里有個會寫對聯(lián)的娃,村里都比較羨慕,而至于字寫得好不好,大家就抱有“海納百川”的雅量了。大門必須是大對聯(lián),內(nèi)容如“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而我家的客廳,是我最喜歡的“良田是書百世隨耕不盡,志寶唯尚一生再用有余”;臥室一般是“和順滿門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廚房一般是“廚中百味鹽為首,室內(nèi)飯香米當(dāng)先”。圈舍一般為“戶對青山六畜旺,門含田疇五谷增”;其他門上春聯(lián)還有:“豐衣足食家和順,國泰民安享太平”“一帆風(fēng)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和順滿門增百福,闔家歡樂納千祥”等等。寫好后,就用糯米面調(diào)點面糊糊,先把大門的春聯(lián)貼好后,接著貼堂屋門、樓門、房門、廚房門、圈門等,然后再把紅紙貼在犁、耙、鞍、瓶、火腿、糧倉、谷倉、蓬松等生產(chǎn)工具及重要物件上,最后貼花草樹木……放眼望去,歲月痕跡厚重、泛著古銅色的門窗,散發(fā)著濃郁的年味,那是一抹歷久彌新的鄉(xiāng)愁。
栽好“蓬松”樹,我們會先把兩封炮仗掛在上面晾曬,把炮仗曬得很干燥,啞炮才少,響聲才清脆。然后就開始為年夜飯忙活開來,首先把大公雞捉出來,用清水把嘴和腳清洗干凈,捆綁好雙腳。托盤里放上一塊臘肉,一點茶、酒、半碗清水,我抱著雞,爸爸端著托盤就往村后的土地廟走,一路都是村里鄰居家去殺雞回來的,相互問候、相互祝福,然后各自忙碌。舉行儀式后,就在土地廟旁邊的一棵“殺生樹”旁邊把大公雞殺了,然后把一撮雞毛粘在樹上。
到了下午5點半左右,伴隨著陣陣鞭炮聲,家里的年夜飯也就做好了,燉好的大塊雞、酸辣魚、黃煎豆腐、犁板薯燉臘豬腳、排骨蓮藕。在廚房前的地面撒上青松毛,然后把菜一碗碗擺在上面,還會有一瓶白酒、一兩瓶菠蘿汽水。全家按長幼順序團(tuán)團(tuán)圓圓圍坐起來。首先把雞頭和雞肝挾到爺爺碗里。雞肝好咀嚼,適合老人吃,而雞頭要由家里德高望重的人邊吃邊“看雞頭”,用以預(yù)測一年的運(yùn)勢,這個活計,當(dāng)然非爺爺莫屬。而我家有三兄弟姐妹,一般情況下,哥哥和我一人分一只大雞腿,而妹妹是兩只小雞腿,爸爸媽媽吃雞腳雞肋等。爸爸和爺爺會喝點酒,我們也會喝一點一年才舍得買一次的飲料。吃年夜飯,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是最開心最幸福的時刻。當(dāng)然也有一些現(xiàn)在看來或科學(xué)或迷信的禁忌,比如吃年飯小孩不能大聲喧嘩、不能吃出較大聲響、不能潑灑食物,不讓會嚇著灶君老爺。不能坐在掃把上吃,會長尾巴;不能吃雞血(旺子),小孩會記憶力不好;不能吃雞腳,不然字會寫得歪歪扭扭的……
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先燒一大鍋熱水,一家老老少少必須認(rèn)認(rèn)真真洗個腳,我們喊它為“洗白腳”。媽媽告訴我們,說老一輩一直這樣傳說,如果除夕夜不洗白腳,到親戚家或朋友家就吃不到他家好吃的。對于貪玩饞嘴的孩子,這件事都會非常上心的去做。然后把大門一關(guān),用兩根甘蔗把大門頂起,祝愿來年生活“甜甜蜜蜜”“節(jié)節(jié)高升”。今夜,全家圍爐夜話,燈火通明,準(zhǔn)備通宵達(dá)旦迎接農(nóng)歷新年的到來,這個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習(xí)俗就是守歲。除夕守歲的傳統(tǒng)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守歲最早的文字記錄在西晉周處的《風(fēng)土志》中,守歲是當(dāng)時流行于蜀地的風(fēng)俗。據(jù)史書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 酒食相邀,稱為“別歲”; 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 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隋唐之時守歲已經(jīng)成全國性的年俗活動。宋代達(dá)到鼎盛。文獻(xiàn)記載了宋宮廷除夕守歲的盛景:“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tuán)坐,達(dá)旦不寐,謂之守歲。”除夕守歲往往伴隨著生旺火和點長明燈。生旺火源于古代的“庭燎”,又叫“燒火盆”或“燃?xì)q火”等?!巴チ恰笔枪糯匾募捞旎顒?。遠(yuǎn)古時的人們每遇到大事,都要向天求助天神。古人認(rèn)為煙能溝通天地,因此在庭院點燃松枝柴火,通過煙霧向天神祈求賜福,指點迷津。到了隋唐時期,燃旺火除了祭天除邪的涵義,也有象征興旺發(fā)達(dá),紅紅火火的含義,因而旺火越旺則越好。而今,我們老家家家戶戶仍然會燒一大盆火,傳承著守舊歲的習(xí)俗。大家邊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邊與家人喝酒聊天,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長壽安康。
大年初一:迎新春 拜大年
其實“守舊歲”也并不是最終要通宵達(dá)旦,到了凌晨一兩點,大家熬不住,也就相繼去睡了。但我們孩子還有任務(wù)要完成,那就是早上4、5點左右要起床,放鞭炮、開大門(開財門)。正是睡得香甜,母親已經(jīng)來催促哥哥和我起床,她告訴我,大年初一要早起,這樣一個人才永遠(yuǎn)勤勞不懶惰,而且只有早起才可以搶挑到“金銀水”。搶到的第一挑是“金水”,第二挑是“銀水”,總之越早搶挑到水,就會越幸運(yùn)。
為搶挑到“金銀水”,母親總是在雞叫頭遍就喊起我們,弟兄倆在睡眼朦朧中起來,穿好衣服,首先去把炮仗點著,噼噼啪啪之后,再去把大門上的甘蔗拿開,然后邊講吉言邊把大門全部打開:“童郎子,開門來,斗大的元寶滾進(jìn)來,滾進(jìn)不滾出,滾得幾房屋,穿不完,吃不完,金子銀子碼齊梁!”然后拿一把新掃把,儀式性的掃幾下,邊掃邊講:“百病消除掃出去,金銀財寶掃進(jìn)來!”“口舌是非掃出去,平安吉祥掃進(jìn)來”“天災(zāi)年禍掃出去,五谷豐登掃進(jìn)來”……儀式結(jié)束,我們挑著水桶攜帶著香燭錢紙前去水井邊敬“井神”,搶挑“金銀水”,一般情況,我們都可以在前三甲之內(nèi)調(diào)到水。在我們年幼的心里,就一直這樣認(rèn)為,每搶挑到“金銀水”,就預(yù)示著我們一家四季平安,招財進(jìn)寶 。父母總是習(xí)慣于用一些口頭禪來教育我們,如“早睡早起,一天歡喜”“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人勤地不懶,定能吃飽飯”等。現(xiàn)在才明白,其實世世代代的長輩,就是在用搶挑“金銀水”這種日常樸素的行動來教育我們,讓我們懂得: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的確,人一生的努力和幸福要從早上開始,凡事要早,時時早,事事早,一個“早”字就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秘訣。
春節(jié)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xí)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dá)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這項延續(xù)千年的傳統(tǒng)習(xí)俗,至今仍然是農(nóng)歷大年初一不可缺的一件大事。“序長幼拜尊屬戚族,近者往來相賀”,謂之“拜年”。我們家鄉(xiāng)拜年,一般是晚輩對自家長輩行下跪、磕頭或鞠躬拜年,然后到本村長輩、親戚、鄰居家拜年。路上,拜年人見面,都拱手互致問候,講“恭喜發(fā)財”“榮華富貴”“萬事如意”等吉祥話。家里老人就會給你一兩毛錢,作為壓歲錢。哥哥和我還有一個尋找快樂的門路活,那就到孩子已經(jīng)長大的人家,或者沒有男孩子的人家講“吉言”、開“財門”。吉言和自家所講的能容大同小異,親朋鄰里就會連連回著“謝金口、謝金口”,然后從家里拿出一把水果糖,或者一大團(tuán)米花糖或花生糖,生活水平稍好的人家,也會給一兩毛壓歲錢,再困難的人家,也會給泡一杯甜甜的米花開水,那份每年僅有一次賺取快樂的好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刻骨銘心。
正月初一黎明,母親就忙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她用挑回來的“金銀水”把灶君老爺前面的凈水碗加滿,然后和面蒸年糕。當(dāng)熱氣騰騰的年糕蒸熟,香氣撲鼻,潔白的年糕上面放了一層紅糖,然后再撒幾顆芝麻。母親總是把甜甜的糕頭部分給我們小孩子吃,她只吃沒有放糖的糕腳部分??傉f我們小孩子吃了糕頭,才會個子長得高高的,身體健健康康的。現(xiàn)在回想起來,大人只是更加關(guān)愛孩子,總把最好吃的留給我們罷了,至今,我每次吃年糕,我眼前滿是母親含笑溫情看著我們狼吞虎咽的景象。
吃了年糕,穿上新衣服,我們兄妹三人就會在父母的監(jiān)督下,把一封鞭炮拆開,每人可以分得30個,帶上一盒火柴就往村小的廣場上跑,那個廣場,已成了小孩們歡樂的海洋。放鞭炮、踩高蹺、斗雞、打陀螺……大家最開心的還要數(shù)各種花樣放鞭炮的游戲。那個時候鞭炮,不像現(xiàn)在可以買各式煙花炮竹,應(yīng)有盡有。大家會把鞭炮放在泥巴里、牛糞里、油漆罐子里、鐵管里,伴隨著一陣陣驚叫與歡樂。如果第一次點不響,成了啞炮,都會再去撿起地上的啞炮,剝開漏出一點捻。有捻的拿著火柴點上火撒腿就跑,害怕被炸著,有時一個炮竹要點好幾回才聽見響,沒捻的,剝開好幾層紙,露出黑色的火藥,放在地上,用火柴點著,“噗”地一聲竄出紅紅的火焰,這就是兒時我們玩的最絢麗多彩的焰火,那種樂趣一直是我們心里最美的回憶。
正月初一以后,在鞭炮火藥味彌散的彌渡小村莊,開啟了走村串戶賞花燈、觀戲劇、看電影、跳腳舞、對山歌、走親訪友的夢想旅程,一直要熱鬧到正月十五,吃下那碗香香甜甜的湯圓,濃濃的年味才會慢慢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