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立立
恐怕很少有人會像英國作家阿莉·史密斯那樣,對四季的變動給予深切的關(guān)注。她用五年時間完成了以《秋》《冬》《春》《夏》為主題的“季節(jié)四部曲”?!洞骸穭t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于是問題來了,我們應(yīng)該怎樣描繪春天:是拂面的微風(fēng)、爛漫的山花,還是嫩綠的枝條、悠悠的碧水?此時,就算有再多的語言,也無法還原我們內(nèi)心的歡喜。想象這樣一個史密斯:在每一個春日的午后,她都會放下筆,凝望那些穿透樹葉照射到窗口的陽光。
否則,她不會寫下這樣的句子:“如果你在3 月里,在晴空萬里的黎明時分起身,據(jù)說你就能捕獲一袋空氣,它酣飲過春天的精神,一經(jīng)蒸餾制備,就將制成一種黃金油,是足能治愈一切疾病的解藥?!边@是《春》里的一段話,精準地傳遞出她的春天印象。不知道史密斯是不是如愿以償?shù)夭东@到了那袋醇厚的空氣,但至少通過創(chuàng)作《春》,她已經(jīng)順利地抵達了她的春天。即便如此,她還是沒有忘記艾略特的話:“四月最殘忍,從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雜著/回憶和欲望,讓春雨/挑動著呆鈍的根。”
有趣的是,《春》的第一部分就有一部名為《四月》的小說。表面上,這是史密斯向艾略特的致敬,但其實,她虛構(gòu)了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與詩人里爾克的交往。與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一樣,里爾克的《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寫的也是春天。在詩人的想象中,一匹白馬在春日的原野上奔跑,“這匹馬洋溢著完美的歡樂,盡管它的一條腿上拴著捆馬腳的繩索”。
同樣,在《春》的開篇有一次遠行。電影導(dǎo)演理查·利斯剛剛失去了他唯一的朋友帕蒂,就獨自啟程,開始了一段目的地不明的旅行。在離開倫敦的路上,他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過去的人、過去的事。比如帕蒂。他相信,她是無法歸類的。20 世紀70 年代,21 歲的他還是入行不久的菜鳥,38 歲的帕蒂就滿不在乎地提醒他注意“敘述的形態(tài)”;在她去世前的5個月,他們還在一起談?wù)撀狗茽柕碌哪嵌闻f事,想象“兩個耀眼的天才深入黑暗之中,去探尋如何談?wù)撋c死”。
彼時,他們就像當下時代的曼斯菲爾德和里爾克,在同一個時間里,在同一個屋檐下,漫不經(jīng)心地談?wù)撐膶W(xué),仿佛“一個人正在為她一生的作品畫上句號,雖然她對此一無所知”。這樣的場面很美,也很浪漫。然而,僅僅展示美與浪漫,顯然不是史密斯寫作的重點。她曾說,“小說的形式最初是為了表達最近發(fā)生的事情和最新的事物”。而為了近距離地契合小說最初的功用,她寧可舍棄更為浪漫的寫法,將“最近發(fā)生的事情和最新的事物”寫進書中,進而向沿襲多年的文學(xué)傳統(tǒng)表達敬意。
當然,這并不代表《春》就是一出徹頭徹尾的晚間新聞播報。相反,所有的事件都以碎片的形式圍聚在人物周圍,仿佛一道時隱時現(xiàn)的背景。這就像20 世紀70 年代帕蒂和理查聯(lián)合制作的實驗性紀實電視劇。常常,帕蒂讓攝像機模仿受訪者的眼睛,“在真實的人中間移動,記錄他們的真實居住場所的生活片段和日常說的話”。但可以肯定的是,帕蒂的鏡頭從來不會直接對準受訪者的臉。
因此,哪怕正在發(fā)生的是一場激烈的戰(zhàn)爭,我們也不會看到四處彌漫的硝煙。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切又都是日常的。帕蒂記錄倫敦的人行道,聚焦戰(zhàn)爭紀念碑上的石階、河邊的泥土,或者“那含混地拍打著兩岸的泰晤士河,公共美術(shù)館5 點鐘關(guān)閉的高高的門,衰弱的光線下停放的汽車,市集結(jié)束后的市場,攤位不見了,只剩下些破箱子和白菜葉”。
不過,這是歷史嗎?或者說,我們總是誤讀了真正的歷史?答案是肯定的。史密斯喜歡閱讀,尤其鐘愛有歷史感的小說。在她看來,這類作品具有龐大的生命力,獨特之處往往在于故事的講述者是一只不起眼的蚊子。想來,這就是她創(chuàng)作的核心。盡管我們未必能夠從《春》中找到會講故事的蚊子(這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隱喻),但命運不濟的小人物倒是隨處可見的。因此,如果可以為《春》貼上標簽,那么最貼切的應(yīng)當是“庶民的歷史”或者“蚊子的歷史”。
畢竟,蚊子從來不知道宏大歷史的最終走向,它飛來飛去,除了要躲避從天而降的殺蟲劑,最關(guān)心的就是晚餐的食物。女孩弗洛倫斯就是這樣一只不起眼的蚊子。12 歲的她和父母一起來到倫敦,但很快就失去了他們。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孤兒究竟會得到怎樣的援助,但幸好她很倔強,從來不會輕易向命運認輸。她很清楚,她熟悉的那個世界只需要任人擺布的機器,可她偏偏不愿成為其中一員。
因為機器不會思考,更談不上有獨立的自我。相反,弗洛倫斯相信春天無處不在。只要切開一根細細的松針,將它無限放大,她就能看到一整片茂密的森林?!八雌饋硐褚环?,或者彩繪玻璃窗,或者古羅馬的馬賽克圖案,或者蝴蝶的翅膀,你能看到它具有一種細胞結(jié)構(gòu),也能看到松針的設(shè)計巧妙極了,能讓它們在冬天把陽光變成養(yǎng)料,又在夏天炎熱的月份里儲存住足夠的水分。這就是為什么它們能夠常青?!?/p>
或許,這才是春天該有的樣子。到了這里,《春》終于擺脫了四月的殘忍,隱隱顯露出一絲綠意。于是,就有了另外一次旅行。弗洛倫斯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張20 世紀80 年代的明信片,在它的指引下來到蘇格蘭,遇到了失魂落魄的理查。這是另一種忘年交,與理查和帕蒂的交往如出一轍。理查應(yīng)該還記得帕蒂少女時代的往事。13 歲那年,她失去了父親,深感自己的人生走進了死胡同,從此再也“沒有任何可能性”。
好在帕蒂沒有放棄。本質(zhì)上,她和弗洛倫斯一樣,都是史密斯的白馬,哪怕被命運捆住雙腳,還是要在春天的原野上盡情奔跑。相比之下,理查則是懦弱的。他總是哀嘆歲月的流逝,殊不知,正是這匆匆流逝的歲月造就了日后那個成功的帕蒂。“有時候我們很幸運,只需要一點點幫助和一點點運氣,就能對歷史本來教我們成為的那種人,那種汲汲無名的人有所超越。”此時,書就成了帕蒂的護身符。她從狄更斯的《艱難時世》中讀到了自己正在經(jīng)歷的苦痛,終于明白戰(zhàn)爭(或者傷害)從來不會消失,消失的只是人類的敵意。
“時移世易,人生中看似固定的、動彈不得的、封閉的東西能夠改變,可以開放,一段時間里不可想象的、不可能的東西,到了另一段時間輕易就會成為可能?!庇谑?,就像史密斯所說,春天是偉大的聯(lián)結(jié)。它縮短了她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更完成了她與艾略特、里爾克、狄更斯、莎士比亞的對視——這樣的故事并不新鮮。早在17 世紀,莎士比亞就預(yù)言了一切:帕蒂也好,弗洛倫斯也罷,都是地地道道的外邦人,“他的標志是一??葜Γ挥猩翌^微露青色,銘語是‘待雨露而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