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冬
陌生感就是人的局限。假設(sh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這個小宇宙里有他成長過程中建立的三觀和認知,那么這個小宇宙的邊界,就是他的局限所在。
大部分人躲在自己的小宇宙里不愿意出來,那里堅固、安全,使人自信;只有極少數(shù)人樂意探出頭來,像看陌生人那樣理性客觀地反觀、審視自己,由此做出改變,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
熟視無睹、屢見不鮮,都是對理性、直覺的破壞。
就像很多導(dǎo)演對自己剛完成的電影充滿信心,結(jié)果一上映,卻差評如潮。原因可能是,成片中有一部分劇情顯得多余、拖沓,剪掉會更好一些。影評人幾乎都能看出來。這樣明顯的贅余,導(dǎo)演卻沒有剪掉,是導(dǎo)演的能力不如觀眾或者影評人嗎?
很明顯,不是的。因為每個鏡頭都是導(dǎo)演拍的,對于電影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他過于熟悉,以至?xí)糯竺恳粋€鏡頭,最后發(fā)現(xiàn)每一部分內(nèi)容都有表達的必要性,他盯著局部,看到的也是局部。影片上映后,觀眾是帶著陌生感去看的,并不清楚他在哪個地方埋下了怎樣的伏筆,在哪個鏡頭的切換上下了什么樣的功夫。觀眾看的是節(jié)奏、劇情,是這部電影的“整體性”,因此對影片好壞的判斷就顯得非常直接而清晰。
就像自戀的人,每天看自己太熟悉了,覺得自己怎么看都好看。只有那種從未照過鏡子、完全不知道自己長什么樣的人,突然看到自己照片那一瞬間的判斷,才是最準確的??陀^,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陌生感。
(聶 勇摘自中信出版集團《山居七年》一書,蘇小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