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華 聶子宜
摘要:清代臨川李氏家族在桂林一帶頗有聲望,世人稱“李氏一門風雅,為當時桂林之冠”。文章對李聯(lián)琇三代家世生平進行了詳細的考證,重點分析了李聯(lián)琇詩歌創(chuàng)作內(nèi)容與詩歌藝術特色。李氏詩歌主要以行旅寫景、送別酬贈和詠物題畫見長,清淡閑適、平實坦率和清新自然是其詩歌的顯著特征。
關鍵詞:清代;李聯(lián)琇;《好云樓初集》;曠達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580(2023)02—0081—(08)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2.015
李聯(lián)琇(1820—1878),字季瑩,號小湖,江西臨川人,清代詩人、學者,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大理寺正卿[1]。年甫四十遽然隱退。致仕后主講鐘山、惜陰書院。曾國藩多次舉薦他,堅辭不出,一心教學和著述。著有《好云樓初集》二十八卷、《好云樓二集》十六卷和《好云樓奏稿》,《清史列傳》有傳。李聯(lián)琇父親李宗瀚(1769—1831),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李氏家族一門兩進士,堪稱清代中后期臨川文化世家,時有“李氏一門風雅,為當時桂林之冠”之美譽。李聯(lián)琇家族文學在臨川文學史上彪炳史冊,值得我們重視。
一、家世與生平
(一)家世
1.曾祖父李宜民
李宜民(1704—1798),李聯(lián)琇曾祖父,字丹臣,號厚齋。年壽九十五。以子官贈中憲大夫,以孫官贈光祿大夫。子八,秉禮、秉仁、秉睿、秉鉞、秉栓、秉綬、秉文、秉為。
據(jù)《好云樓初集》記載:“七歲失恃,……蜀中讀書,二十三歲父沒,薄宦不支,歸營葬畢,故售宅得八十緡,挾以行賈湖南。”[2]由此可知,李宜民七歲時母親去世,跟隨父親生活,而父親在其二十三歲也去世了,家中并不富裕,后用故宅出售所得之錢在湖南做生意。“輒不利,賈耗盡轉(zhuǎn)而之廣西桂林”,在湖南做生意經(jīng)營不當,錢財耗盡轉(zhuǎn)至廣西桂林,“一傘一袱,貿(mào)貿(mào)無所止,恒宿肆檐下”,時在桂林家當僅一傘一袱,露宿屋檐下,而后有幸被一江西衷氏憐憫,留其在家居住,暫且有了棲身之所。
李宜民“書法董其昌,素共,求者眾,積有薄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曾記載“松圃父丹臣先生少貧,……至廣西,不二十年,致富百萬”[3],在李宜民重信義的理念下,鹽業(yè)也越做越大,家業(yè)也由此興起。曾一傘一袱,露宿檐下的李宜民在家境殷實之后,并未奢侈浪費,揮霍無度,而是“刻苦如貧時,惟好施濟”,《好云樓初集》云:
嘗曰:“物聚必散,天道然也。且物之聚,怨之叢也。茍不以善,散必有,非理以散之者矣?!庇谑禽阶骒?,置義田,構(gòu)書塾,修公所。歲寄族姓銀輒僂指,計約某若干某若干。某嫠也,某孤也,多予之,歲歉多予之戚。黨故有婚嫁不能舉者,代之舉。不能謀生著,月給薪米,待以舉火者數(shù)十家。曩所鬻宅贖之,歸又置田宅傍為他日歸耕。計旋間,從叔某家貧,悉舉田宅畀之。族有無屋以居者,為之創(chuàng)建,歲終必施給孤貧。聞有度歲不能舉爨者,素不與識,通人婉轉(zhuǎn)通意以資之,曰“人何可歲首絕炊”。
李宜民鹽業(yè)起家,家庭興旺后依然樂善好施,秉持“不以善,散必有”的理念,善行從遠親到近鄰,不論貴賤,不求回報,待人和善,即便仆人也不厲色。而后,李宜民不愿占籍桂林,子孫后代皆回本籍臨川,當?shù)厝艘喾Q焉。臨川李氏一門風雅,在桂林一代頗有聲望,實由曾祖李宜民打下基業(yè)。
2.祖父李秉禮
李秉禮(1748—1830),李聯(lián)琇祖父,字敬之,號松甫、韋廬,年八十三而卒。為刑部江蘇司郎中,以子官贈光祿大夫。子六,宗瀚、宗濤、宗潮、宗沅、宗瀛、宗榮。
李秉禮為人好善,胸懷超曠,尤尚名義,不慕顯貴,供職未結(jié)束,辭官歸桂林,贍養(yǎng)父母,從此過著遠離塵世,隱逸山林的生活。在父親李宜民去世后,作為長子的秉禮將家產(chǎn)盡數(shù)讓之諸弟,分毫不取,專心于自己的詩文創(chuàng)作。
李秉禮是李氏家族著名的詩人、書法家,非常好學,博覽群書,李憲喬曾評“其至根柢于陶,涵濡于韋,……不近者不強好也”[4],因其性格不爭不搶、淡然從容,與陶淵明、韋應物二人詩文風格相符,遂崇尚陶、韋并專注研究其詩歌。建有一齋,名曰“韋廬”,廬前有丈石嶙峋,稱其為“韋石”,故自稱韋廬先生。
李秉禮與錢塘的袁枚、高密的李憲喬因詩結(jié)友,往來頻繁,常在一起論詩,頗相契合。著有《韋廬詩集》,李憲喬為其逐篇論定四卷,并為之序跋,論定者為內(nèi)集四卷,未論定者為外集四卷。又有《剩稿》一卷,《蠹余草》一卷。李憲喬獨賞韋廬詩,稱其詩“閑澹澄瑩,空洞幽窅”[5],并推其為南宗之慧能。
3.父親李宗瀚
李宗瀚(1769—1831),李聯(lián)琇之父。字公博,一字北溟,號春湖。乾隆壬子(1792)舉人,癸丑(1793)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是李氏家族第一位由科舉入仕途者。子六,聯(lián)壁、聯(lián)珂、聯(lián)璣、聯(lián)璁、聯(lián)琇、聯(lián)瑞。
李宗瀚叔叔秉仁去世時,其子宗誠過不久也早夭了,留下遺孀駱氏,恰逢秉禮生宗瀚,駱氏便請求將宗瀚過繼為其子嗣。李宗瀚對待父母家人孝順謙卑,為盡孝三進三出:嘉慶六年(1801)祖母駱夫人去世,宗瀚回家為其守孝四年,至嘉慶十年(1805)入京補原官,典武會試,轉(zhuǎn)侍讀學士;嘉慶十七年(1812)本生嫡母曹氏去世,守孝兩年,至嘉慶十九年(1814)入京補原官,遷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典武會試;嘉慶二十年(1815)本生生母劉夫人去世,宗瀚奏請回家奔喪并贍養(yǎng)祖母戴太夫人,而道光三年(1823)祖母戴太夫人去世,又為其守孝三年,前后共計十年,直到道光五年(1825)才入京,第二年補原官。道光十一年(1831)生父去世,宗瀚扶病奔喪,卒于衢州舟次。李宗瀚一生回家奔喪守孝共計十六年之久,可見其恪守孝道。
據(jù)記載“初韋廬公讓業(yè)與諸弟,府君實贊成之,亦以其應得之產(chǎn)讓諸父,諸父年皆差等于府君,小者且與聯(lián)珂齊年,府君循循執(zhí)猶子禮”,李宗瀚不僅贊成父親韋廬公讓業(yè)之舉,還將自己的一部分家產(chǎn)也讓與諸父。作為家中年紀最大的后輩,諸父的年齡甚至和自己的兒子聯(lián)珂同歲,但宗瀚依然遵循長幼之序,謙卑以待。即便諸父日增豪奢也不羨慕,反而杜門卻軌,閑暇時與二三吟侶登山臨水,自娛自樂,或乘興獨游,時常與樵民一起雜坐其間,所遇之人并不知其為京朝貴官。
李宗瀚以文名受知于嘉道兩朝,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與好友鄧顯鶴聯(lián)吟,著《杉湖酬唱詩略》,今有《靜娛室偶存稿》2卷存世。李宗瀚亦擅長書法,學習書法大家翁方綱,而后改為撥蹬式,無日不展帖練習,研究鐘繇、王羲之書法,而學習虞世南書法最久。其書法自開生面,當時朝官擅長書法者有李、郭、何、顧四人,然時俗云“三家皆自愧,非府君之敵也”。其尤擅于鑒藏書畫名跡,收藏有漢淳于長《夏承碑》《隋丁道護書啟法寺碑》、唐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魏棲梧書《文蕩律師碑》,晏元獻銅雀瓦硯,陸放翁硯,而后得褚遂良書《孟法師碑》,與啟法、孔廟、文蕩三碑一起合為一篋,世人稱之為“靜娛室四寶”。
(二)生平
李聯(lián)琇生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十二月八日,卒于光緒四年(1878)正月八日,春秋五十有九[6]。其幼時失怙又失恃,后遭叔嫂虐待,在??嘀持邪l(fā)奮讀書,二十五歲考取進士,此后仕途坦蕩,晚年卒于江蘇鐘山書院。其一生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1.體弱多病,訓導嚴苛(1820—1833)
嘉慶二十五年李聯(lián)琇生于桂林,五歲始返臨川,六歲跟隨父親入都,而七歲就外傳體弱多病,“讀二三過輒,氣結(jié)不能出聲”[7],而其生母漆夫人依然教導嚴苛,不因體弱而讓其荒廢學業(yè)在家休息。
九歲逢父親李宗瀚典試浙江,遂赴杭州,十二歲時父親去世,即返臨川。李聯(lián)琇的學業(yè)在這期間屢遭廢讀,到十四歲時還猶茫然不曉文義,十五歲學作詩,作詩六篇但不入韻,其母漆氏對聯(lián)琇學業(yè)的失望轉(zhuǎn)變?yōu)楦訃绤柕墓芙蹋骸耙蝗?,漆夫人歷舉某某幼能綴文以愧之,將仗聯(lián)琇。泣曰:‘兒亦已勉為之,謂其誰,愈怒,使嫗詢諸師,知不狂仍遣之。泣曰:‘正是可愧汝父為學院扃試童子,時剪?八九歲者滿堂吟,迨簪掛新生時,似汝之年而掇芹者比比也,汝猶以為解乎。卒仗之?!保?]正因為母親的嚴厲,使得李聯(lián)琇并未因家境優(yōu)渥,體弱多病而沉淪墮落,在母親的鞭策下,其將勤補拙,養(yǎng)成了勤奮好學,不懼困難的精神品質(zhì)。
2.少失怙恃,發(fā)奮淬厲(1834—1840)
李聯(lián)琇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三年后在他十五歲時母親漆氏也去世。在徹底失去雙親之后,李聯(lián)琇寄人籬下,長期遭受叔嫂的虐待:“道光十四年春六月二十六日,漆夫人歿時,聯(lián)珂妻陳氏持家,既素有諱言于漆夫人,因疾聯(lián)琇諓諓罪過于母。朱夫人八月屏居于園,不令出入,一老仆役焉,月給千錢,除雨餐外皆資之,無師又無書。園有塾,兄子翊勛、翊華讀書處也。書六架,扉不扃,夜無人居,聯(lián)琇俟仆鼾聲作,俏往竊書來,小炷留燈,青熒僅辨字。欲臥自抓其面至皮破,則痛而醒,又系辮發(fā)于坐,后至什物使頭直不得隱,幾而展誦焉。將曉,送書反然后寢?!保?]
自生母去世后,其兄聯(lián)珂的妻子陳氏持家,平時就和漆氏關系不和,便聯(lián)合聯(lián)珂生母朱太夫人一起虐待聯(lián)琇,不讓出入,僅一老仆伺候,既無師教學也無書可讀。聯(lián)琇為了讀書,每晚趁著大家熟睡時,溜進沒有鎖門的書房取書,帶回房間借著微弱的燭光默讀。而他的讀書方法頗有“頭懸梁,錐刺股”之意,強迫自己背誦詩文,直到破曉才偷偷將書送回。道光十六年(1836),拜南昌鄧夢舟為師,刻苦讀書,專心研學,為道光二十年(1840)中式舉人。
3.平步青云,卒于講院(1841—1878)
道光二十四年(1844)服闕,考取覺羅官學,正黃旗;道光二十五年(1845)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而后六年間先后授編修、充國史館協(xié)修、充實錄館協(xié)修、充纂修;咸豐二年(1852)大考一等一名,充實錄館總校,內(nèi)閣批本咸安宮總裁;咸豐三年充會試同考官,署國子監(jiān)祭酒,充日講起居注官,旋視學福建;咸豐四年,在任大理寺卿;咸豐五年,任滿調(diào)江蘇。
在此之后李聯(lián)琇一直任職于江蘇一帶,晚年督學江蘇期間,聘為鐘山書院講席,書院舊多大師,而聯(lián)琇績學敦行,別擇精審,為學自天文與地,名物訓詁,典章制度,旁及瑣聞軼事,所以來學者日盛[10]。其為人侃侃持正,不矯不翕,不肯貶道求悅,貞素誠愨,見者心折,侍坐之侍奉公身教為圭皋,參倚忠篤不少,故一時氣節(jié)文翰巍為世冠。光緒四年(1878)卒于書院,世人將聯(lián)琇奉為各個講舍的栗主祀,懇請督憲的沈葆楨備文上奏,后聯(lián)琇便付使館入儒林傳,“公官儒官,言儒言,行儒行,非天始終欲,公以儒報?!保?1]
綜上,李氏家族自曾祖李宜民鹺鹽起家時便殷實富裕,而后兩代不變的是好善樂施,勤奮好學,因此家中多有善詩書畫等各類名家者。而至李聯(lián)琇這一代,其父母去世陳氏持家后家風敗落,再未有兄弟之間的和睦禮讓。但即便聯(lián)琇兒時經(jīng)歷挫折坎坷,也并沒有放棄仕途之路,而是發(fā)奮讀書以脫離苦境,其一生著有《好云樓初集》《采風剳記》《治忘日錄》等。
二、詩歌思想內(nèi)容
李聯(lián)琇鐘情翰墨,筆耕不輟,著《好云樓初集》,古近體詩共計一千一百七十首,內(nèi)容豐富,主要分為三大類:行旅寫景、送別酬贈、詠物題畫。
(一)好山偏傍惡溪橫,到此山程勝水程:行旅寫景詩
游覽名勝古跡正是詩人脫離狹窄的有限的日常生活,自覺接觸新鮮事物,體驗世界的記錄,我們可以從詩人描寫自然的筆觸中感受他們當下的情思和表達方式[12]。行旅詩在《好云樓初集》中所占比例很大,情感內(nèi)涵豐富。如《登滕王閣》詩云:
滔滔章水繞地絡,洗馬城低潯城腳。大聲驚動葛坡龍,飛壓江干化為閣。勢如砥柱鎖狂濤,奇構(gòu)何從命將作。天教萬怪爭一樓,故遣神丁為雕鏧。咿咿畫角近危譙,歷歷征帆度書箔。其下涌黿鼉,其上盤雕鶚。江天臨詭難殫形,到此失勢同一落。惟余逸氣不肯消,留待才人再搜索。三王不復來故址,今封苔百花洲上。一迥首,滕嬰蛺蝶飄寒灰。風流未已見新閣,振衣猶得臨崔嵬。眺西山兮數(shù)堆,渺南浦兮一杯。詞客有靈安在哉,雁聲漁唱,天風哀呼起,千秋萬歲,抑塞磊落之奇才。[13]
該詩作于1836至1843年間,時李聯(lián)琇拜師鄧夢舟,于豫章(今南昌)讀書求學期間登滕王閣有感。史上描寫滕王閣的詩數(shù)不勝數(shù),有王勃《滕王閣序》、蘇轍《滕王閣》、白居易《鐘陵餞送》等,李聯(lián)琇所作也是從描繪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景象開始,開篇交待滕王閣的地理位置,再由此引出周圍環(huán)境,“砥柱”“奇構(gòu)”“萬怪”“雕鏧”則描寫滕王閣威嚴肅靜的外景,轉(zhuǎn)而由遠及近,由內(nèi)到外,描繪其獨特的內(nèi)景,“咿咿畫角近危譙,歷歷征帆度書箔。其下涌黿鼉,其上盤雕鶚”,將滕王閣之勢之景之奇層層鋪敘,最后由景抒情,“雁聲漁唱,天風哀呼起,千秋萬歲,抑塞磊落之奇才”,漁舟唱晚,雁聲四起,這千秋萬代不乏才人代代出,情景結(jié)合,由壯闊之景聯(lián)想之歲月更迭,而所作之詩如有靈一般可以長存于世,詩人寄希望于未來,做千秋萬代的賢才之士,靈魂永存于世。
除描寫壯麗風景外,還有記述閑暇的游行之趣,如《舟中烹魚》:
買魚不必向山城,恰有漁舠出港迎。計稱論袋勞半晌,腥風惹爾旁船行。
酒邊無復憶豚蹄,出網(wǎng)魚肥價又低。多事艑郎貪別味,一番神福一烹雞。
近聞江國市鱘鰉,千百隨潮大倍常。寄于鄉(xiāng)人誤剖食,楚魂湘血腹中藏。[14]
此詩作于1853年,詩人視學福建期間,福建沿海多以船運、魚食為主?!吨壑信媵~》描述了詩人從買魚到烹魚的過程,“計稱論袋勞半晌,腥風惹爾旁船行”這一句真是趣味橫生,生動地刻畫出漁船市集的熱鬧場面以及商客之間討價還價的過程。伴著美酒詩人想著豬蹄,而船夫卻心想別味,舟中煮魚還烹雞,將舟上之旅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展現(xiàn)了福建一帶的飲食特色。結(jié)尾兩句,詩人聽聞市內(nèi)賣鱘鰉魚,此魚比普通魚大好幾倍,“寄于鄉(xiāng)人誤剖食,楚魂湘血腹中藏”,卻提醒鄉(xiāng)人不要食此魚,它身上可是流著楚湘之魂啊,實在是幽默風趣之極。
其他如《山行》(卷四)、《度風嶺》(卷四)、《浦城外閑眺》(卷七)、《停車有感》(卷六)等詩,都是李聯(lián)琇為官期間所到之處的所觀之景,詩筆皆能將風物心境渲染而出,使讀者得到直接的審美體驗。
(二)世態(tài)紛浮云,與君醉醇釅:酬贈送別詩
李聯(lián)琇在福建江蘇一帶做官期間結(jié)識了很多賓客朋友,留下了不少交游酬贈之作。其中一部分是為了應酬交際而作,但也不乏包含真情實感之作,如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離愁別緒之作《送陳寶珊晨部之浙》,詩云:
別久動忘念,居長漸生厭。世態(tài)紛浮云,與君醉醇釅。載君無諸事,荒雞署啼店。送君句踐邦,江色照杯滟。嚴裝問何急,去了官家欠。終童夙請纓,仰答矢無忝。健抗虎兒筆,雄掛劉生劍。謂似幽并俠,豪情發(fā)酸念。遙遙憶庭闈,悄悄憂坑塹。轉(zhuǎn)資盤錯功,遇窘智彌贍。相愛夫何言,長年飽屬嬮。[15]
此詩寫于咸豐六年(1856),李聯(lián)琇好友即將前往浙江。詩的前兩句以議論開頭,離別久會忘了想念,長相處又會生厭,這個世態(tài)起起伏伏,而與君在一起只需享受此刻酒的醇香?!八途溘`邦,江色照杯滟”移情于景,離別之時只能用詩句為友人餞行,江邊的天色映照在了酒杯里,心情隨著杯中酒泛起了漣漪。中間四句平鋪直敘,描繪分別前的場景,詢問友人為何著急離去,后三句則描述友人做官為人正直、忠誠,無愧于朝廷,還運用兩個典故,“虎兒筆”原為黃庭堅戲稱米友人的外號,形容筆力強勁,“劉生劍”中劉生則為樂府詩集當中人物,傳說劉生是一位任俠豪放、四處周游的人物,后用此典形容豪放仗義行俠之人。詩人用兩個典故稱贊友人能文能武,俠義之情令人折服。最后三句詩人祝福友人離程平安順遂,化險為夷,一切情分思念盡在不言中。
還有寫給遠方的友人,以寄托思念之情之作,如《寄書篋于齊小筠家》:
十年寒乞態(tài),銖寸累巾箱。古墨磨旋悔,奇書曝即藏。哪知艱遠道,無奈減行裝。夙嗜都拋別,從君置那箱。[16]
此詩作于咸豐三年(1853)詩人視學福建期間。齊承彥,字小筠,同年改為太仆寺卿,兩人交友多年。詩人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交待友人讀書艱苦的經(jīng)歷,十年寒窗苦讀,日夜積累的圖書擠滿了整個箱子,一有好書就買來收藏,可見好友小筠讀書之刻苦癡迷,寧要減去行裝也要多放點書進去,而李聯(lián)琇從小也是掩門夜讀,背人夜誦,所以深知友人內(nèi)心對書的熱愛,隨即投其所好,贈一篋書于友人。
其他如吊挽詩,用以悼念去世的友人或家屬,如詩人的老師鈕福保去世所作《挽鈕松泉少詹師》:
十五年來顧盼恩,淄帷一別事難論。鵩傷賈傅功名貶,驥感孫陽聲淚吞。尤憶病時蒙救藥,更聯(lián)親屬與圓婚。契深匪獨緣文字,風義難忘親且尊。便應作誄屬門人,鼂董文章誦述頻。四國輶軒聞盡瘁,三天雨露不蘇貧。先歸莫挽淮南眷,初服仍埋薊北塵。夢斷連床蕭瑟夜,有人被冷暗傷神。[17]
詩的開頭兩句運用兩個典故“賈生賦鵩”和“孫陽念驥”來說明老師的遭遇,“賈生賦鵩”在《屈原賈生列傳》中解釋為:“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通‘鵩)。賈生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保?8]“孫陽念驥”則源自“驥伏鹽車”,比喻善識才者對人才的賞識和愛惜。這兩個典故的使用說明詩人為老師懷才不遇感到惋惜。中間部分回憶與老師相關諸事,念過往老師的恩情與才德,而如今老師去世時,只有哲兄羹梅舍人一人在京城守護在旁。全詩“恩”“感”“義”“瘁”“雨”“埋”“蕭瑟夜”“暗傷神”等字眼充斥其間,使人倍感凄涼之意。
除寫給友人的吊挽詩,李聯(lián)琇還作有祭奠親人詩如《哭適勒氏妹》《悼亡室趙安人》《大橫驛哀亡仆張貴》等。
(三)秋色無端紙上來,孤吟如被雨風催:詠物題畫詩
“昔屈原《橘頌》,荀況賦《蠶》,詠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賦家流耳,漢武之《天馬》,班固之《白雉》《寶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畫一物。其托物寄懷見于詩篇者,蔡邕‘詠庭前石榴,其始見也?!保?9]通過描寫具體可感的“物”,借物抒懷。李聯(lián)琇所作詠物詩有靜有動,靜如《落花》:
沾地即成污,漾空誰與掛。莫怪落無聲,有聲花更碎。消受幾人憐,東皇渾不省。似聞枝語風,我弱爾奚猛。[20]
這首詩充滿落寞凄涼之意,詩人作于1836年至1843年期間,時逢雙親皆逝,又遭叔嫂虐待,這掉落為泥的花好似自己的命運,落地無聲亦無人憐,想這東皇一去春無影,風替落花枝頭捎話,我這么脆弱,你又有何強大呢?滿滿充斥著詩人此刻的孤獨、悲涼之感,全無“零落成泥碾做塵,只有香如故”的積極樂觀,而有孤單冷清,自生自滅之意味。
動如《燈蛾》:
伺鼠既喜暗,巡蛾復憎明。燈以明為職,憎喜交相傾。何與爾蛾事,窺此垂垂穗。挨滅若為仇,煎熾不自計。藐茲爝火光,耽耽近生忌。大哉日月明,怯怯遠思避。爾豈德日月,苦無沖天翅。坐令媢嫉懷,帖伏不敢肆。志士解其故,好修意彌銳。勉為日月明,何慮飛蛾至。[21]
這首詩將飛蛾擬人化,開頭介紹了飛蛾的習性,喜暗但又趨光的矛盾體,詩人好似與其對話,勸誡它何必與這生來就熾熱明亮的的燭火同歸于盡,天上的太陽可是比這燈火更明亮,為什么又遠離它呢,大概是苦于沒有沖天的翅膀吧,才既妒忌又不敢肆意,充滿了對蛾的嘲諷。最后兩句引出議論,有志士認為要學習飛蛾磨練意志的精神,而詩人不想成為這矛盾的飛蛾,提出“勉為日月明,何慮飛蛾至”的反問,說明詩人愿如光明的太陽一般,為人坦蕩磊落的話何須顧慮身邊飛蛾的擾侵。
所謂題畫詩,觀畫于詩,以詩寫畫,融詩于畫,相輔相成,于是乎詩情畫意,回味無窮。如《題正午牡丹圖》:
花產(chǎn)洛陽天下中,況承卓午日光紅。哪知富貴無他異,贏得貍奴顧盼雄。[22]
詩中“紅”色顯著,正午的牡丹花開,惹得花貓頻頻顧盼,動靜結(jié)合,僅兩句將牡丹的富貴、艷麗,花貓的調(diào)皮、可愛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
又如《春日題餞菊圖》:
秋色無端紙上來,孤吟如被雨風催。那堪雨載人于役,不見重陽花盛開。陶徑就荒遲荷鍤,冶山入畫稱銜杯。何年買得青溪隱,愜我幽尋云水隈。[23]
這首詩頗有意境,由遠及近,從秋色、雨水落筆,渲染出秋風瑟瑟之意,寫出雨中山色朦朧之美,三徑就荒但寧靜恬適,最后詩人表達要尋得一處隱居之所,過一種悠然自樂愜意的生活。此詩是李聯(lián)琇題畫詩中的佳篇,詩中有畫,展現(xiàn)了一幅雨中悠然的田園之景。
三、詩歌藝術特色
李聯(lián)琇的最大成就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繆煥章在《云樵外史詩話》中稱其詩“氣味淵永浩瀚,瓣香東坡可知矣”[24]。
(一)清淡閑適,灑脫空靈
李聯(lián)琇詩歌較少怨怒激切之作,其悲慘的童年經(jīng)歷也僅在一兩首詩中詳細敘述,《百一詩(并序)》中寫到:“余使出居荒原幽豕宮之側(cè),衣鶉被冰,朝暮再飲食,恒苦饑渴,月給千文,自貢膏火。無詩不入塾,禁不見內(nèi)外人面,至受奴仆惡聲,而無所控告。”[25]雙親去世后的童年生活并不美好,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成問題,更不必談及入塾讀書,但兒時所經(jīng)歷的痛苦并沒有使他形成憤慨幽怨的詩風,反而展現(xiàn)出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如《書懷十九首》其十:
及茲一息存,速踐平生志。常作將死觀,應無不了事。事了即心安,修短何足計。修能進吾學,短句可減累。二者皆天資,自樂有余地。[26]
由于兒時讀書不得,所以內(nèi)心不覺讀書苦,而是更加珍惜時間,把每天當作最后一天來完成要完成的事情,日求精進,苦中作樂。又如其十一:
真富不在物,其物孰能寇。大壽不在年,其年誰得究。問天天何言,茫茫古今宙。[27]
這兩首均作于李聯(lián)琇十七歲至二十三歲之間,或許因為兒時經(jīng)歷使得詩人看待問題超脫了當時的年紀,貧富不在物,大壽也不在年,要詢得答案,只能在宇宙中感悟,這是一種看淡名利,超然脫俗的心境。
李聯(lián)琇后期詩作多描寫平淡閑適,清凈自然的生活,如《陶然亭小集》:
笠檐蓑袂舊生涯,興減紅塵感歲華。忽見低低車沒葦,遙疑小小艇穿花。筒黏荷碧包鮮鯽,盤溢姜辛蓋活蝦。對此陶然非必酒,況聯(lián)鄉(xiāng)侶酌流霞。[28]
描繪的是一幅愜意的田園生活,時光飛逝,何必感慨歲月年華,坐于亭中與友品酒,伴著流霞嘗魚食蝦。全詩“華”“花”與“蝦”“霞”押韻,使詩更富韻律感,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又《問山》詩云:
馬前山好叩其名,答者鄉(xiāng)談聽弗清。料是愚夫不識字,縱煩述說但聞聲?;脑蝗褰d樹群鴉誤葉生。晚到郵亭詢別客,重提又忘屬何程。[29]
描寫詩人路問山名的趣事,問一山民此為何山,卻是一位不識字的愚夫,等到詩人半晚趕至郵亭詢問他人時,卻又忘記了是在哪條路的山。整首詩趣味橫生,自然生動。李聯(lián)琇這類清凈閑適的詩作反映其享受生活中簡單的快樂,向往一種不諳世事的田園生活。
(二)平實坦率,淺易曉暢
李聯(lián)琇的詩歌語言大多直白淺切,并不繁縟晦澀,通過樸素自然的語言來表達自己豐富的感情,如《書懷十九首》其五:
結(jié)交不識心,終非計之上。君謂冰河堅,其下翻淺浪。浪翻無已時,冰也成流凘。君為踏冰人,沉浮安可知。世途盡如此,慎勿矜坦夷。[30]
詩人用堅冰與淺浪來比喻世道沉浮,“君為踏冰人,沉浮安可知”,人生在世道的沉浮既然已經(jīng)不可預測,“慎勿矜坦夷”,那么與人交往就不必再彎彎繞繞,虛情假意了。李聯(lián)琇擇交謹慎,貞素誠愨,結(jié)合他詩中所傳達的含義,表明詩人更偏向簡單、坦率、舒適的生活,因而其詩句語言也更直白淺易。又如《居官五首》其一:
世俗愛官職,不謂居官危。厥身處于獨,動息人偵窺。守口難如瓶,詎無傾吐時。喜怒稍見色,好惡偶宣辭。遂為左右覺,漸為左右欺。彼將喜怒我,我能好惡誰。好惡為人用,顛簸是與非。喜怒為人用,攘竊福與威。是非理倒置,威福權(quán)下移。士民交摘疵,不敗者幾希。[31]
這首詩作于1854年,李聯(lián)琇時任大理寺卿,是其為官多年所感。全詩簡單明了,語句質(zhì)樸,表現(xiàn)了詩人居官時的小心翼翼,喜怒不形于色,好惡不言于表,稍有不慎則會被人所用,“世俗愛官職,不謂居官?!?,世人都說官好,但不知官危,表達了詩人任官期間對于言不能由衷,不能暢所欲言的無奈之情。
再如《散步偶成》:
豚臥塒桀旁,雞來立豚背。雞如履平地,豚不知所載。偶俱信無猜,游息復何害。忽有墮其前,鵲卵敲地碎。仰視鴉爭巢,芻尼羽毛鍛。豈不同血氣,并育大鈞內(nèi)。低頭悟化機,舉頭識機械。散步且捫腹,超然意有會。[32]
詩人散步時觀察不同動物之間的相處方式,豬與雞可和睦相處,而鴉與雀卻因相爭巢穴,卵墜樹下,“豈不同血氣,并育大鈞內(nèi)”,借動物與人作對比,作為生活在同一自然下的人之間如何和平相處,則應寬宏大量,不需錙銖必較,與前兩首詩同樣表達詩人追求一種平和、自然、真誠的生活狀態(tài)。再看《騎驢》一詩:“新學跨鞍常畏墮,蹇驢偏傍水邊行。更貪濃蔭穿林過,那管杈丫客面迎?!保?3]幾句詩便將驢的可愛活脫,詩人被迫穿林過的狼狽描寫得生動有趣。
縱觀李聯(lián)琇作詩,常常在詩中表達自己喜平和、真誠,惡虛偽、繁雜的生活態(tài)度,享受日常生活里點滴的小事,記錄所悟之理,而詩如其人,其語言也大都樸素直白還不乏幽默閑趣之意。
(三)清新自然,情景交融
李聯(lián)琇自進士在京八年后,視學福建五年,之后便一直留在江蘇任職,詩歌大多數(shù)描寫的都是江浙一帶的風景,帶有明顯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多寫泛舟、游山玩水之行,如《棹謳》:
水聲自笏滑,櫓聲相戛摩。雨舷發(fā)棹謳,助我舟中哦。四聲一時作,婉轉(zhuǎn)隨風梭。恍張洞庭樂,水嬉舞蛟鼉。不羨沙棠舟,蕭管擁翠蛾。小海曲云遙,土音焉足多。我詩欲付唱,恐遭三老呵。不如任嘔啞,人籟含天和。文字古如贅,笙亡補則那。幸得屏塵慮,何苦襮吟魔。笤笤水程近,竹簥迎山坡。山行或小語,響答盈巖阿。何處無清音,不獨老者歌。[34]
該詩作于詩人任職江蘇期間,詩人好似描繪了一幅山水清音圖,由船槳入水之音,伴入船夫搖槳之歌,頓時水聲、槳聲、棹謳、詩吟四聲隨風飄蕩在山水之間,“人籟含天和”,好一個詩情畫意、怡然自樂之景。詩歌后部分由近及遠,“笤笤水程近,竹簥迎山坡。山行或小語,響答盈巖阿”,動靜結(jié)合,船行坡迎,語盈巖間。又如《夜聞鄰船琵琶》:
玉臂貫銅青,雛姬指腕靈。醉弦驚座雨,繁燭浴江星。似恐遙天曉,應憐別舫聽??煽颁云挚停瑏泶烁酗h萍。[35]
此詩頗有白居易《琵琶行》之意,前兩句營造出蕭瑟之景和凄涼的情感基調(diào)。詩人夜里泛舟,借鄰船琵琶女彈弦之音抒發(fā)“感飄零”的思鄉(xiāng)之情。還有《聞蟲》:“一雨百蟲鳴,草涼鬧成市。徒動征人愁,澤蘇偶方喜。窅然巖宇靜,敞塌夜傾耳。燈死窗月生,雞歇樹鴉起?!保?6]詩人夜半時分,側(cè)耳傾聽大雨過后百蟲出沒,烏鴉群起的聲音,享受著大自然夜晚的呼吸聲。再如描寫江邊遠眺之景《江眺》:“江水東頭云合處,水云上下廢疑猜。徐看淡淡來墻影,裂得天波一縫開。”[37]描寫站在長江邊遠眺水天一色的美景。
李聯(lián)琇詩歌展現(xiàn)了濃厚的地域色彩,將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盡收詩歌之中,表現(xiàn)出江浙一地青山碧水、水送山迎的獨特美景。
四、結(jié)語
臨川李氏世家,其代表人物是李聯(lián)琇。李氏家族在清朝桂林一帶是著名的文化世家,李聯(lián)琇是家族內(nèi)繼父親李宗瀚之后第二位考取進士之人,一生筆耕不輟,宦游各地,見多識廣,待人坦誠,不受無處之饋,晚年任鐘山講席,其事跡宣付史館入儒林傳。其祖父李秉禮、其父李宗瀚、叔伯李宗瀛均是清代小有名氣的詩人,家族內(nèi)也有多擅書畫者,故有“李氏一門風雅,為當時桂林之冠”之美譽。
參考文獻:
[1]楊佐經(jīng).臨川縣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679.
[2][5][6][7][8][9][13][14][15][16][17][20][21][22][23][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李聯(lián)琇.好云樓初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第6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0.7-66.
[3]袁枚.隨園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354.
[4]李秉禮.韋廬詩集[M].知稼堂刻本,道光十年(1830).
[10]史館編修.清史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28.146.
[11]汪士鐸.汪梅村先生集[M].刻本.1881.40.
[12]傅璇琮,蔣寅.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16.
[18]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3.2496.
[19]趙紅菊.南朝詠物詩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5.
[24]張寅彭.清詩話三編(第8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795.(責任編輯 吳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