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柳琪
摘要:在現(xiàn)存有關(guān)陶淵明的元雜劇中,無名氏的《陶淵明東籬賞菊》是唯一一篇完整之作?!稏|籬賞菊》中的陶淵明兼具儒士風度與隱士風雅,而在生產(chǎn)勞動方面則與陶詩文及史傳有較大差異。與元雜劇中的其他隱逸劇相比較,《東籬賞菊》同樣表現(xiàn)出了興亡之嘆、仕途之畏與隱居之樂的思想內(nèi)容,但多了一重對仕途功名的留戀幻想,這透露出了元人在科舉被廢、求仕無門的處境下,既渴望功名又厭倦世事的矛盾心態(tài),但加官賜賞依舊是其最高理想。
關(guān)鍵詞:《東籬賞菊》;陶淵明形象;思想主題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580(2023)02—0013—(06)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2.003
陶淵明及其詩文自唐朝以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以各種形式進入到文人的書寫當中。唐人多以三徑、五柳等意象表達歸去之意與田園之趣,宋人則在取法陶詩自然的同時,逐漸興起和陶之風。而被王國維稱為一代之文學的元雜劇,則多摭拾陶淵明的生平事跡,敷衍成劇。但是在現(xiàn)存的有關(guān)陶淵明的元雜劇中,無名氏的《陶淵明東籬賞菊》是唯一一篇完整之作。本文著眼于此劇并兼及他劇,從陶淵明形象和思想主題兩方面,探究元人對陶淵明形象的塑造,以及元人借助陶淵明形象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情感。
一、元雜劇中的陶淵明元素
目前著錄的元雜劇中,以陶淵明為中心人物、鋪陳其生平事跡的戲劇,有《陶淵明東籬賞菊》和《陶淵明歸去來兮》兩部?!短諟Y明東籬賞菊》的題目正名為《檀道濟舉善薦賢,陶淵明東籬賞菊》,作者不詳,著作年代當在元明之際,傳世版本有脈望館抄校明內(nèi)府本。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收錄此劇,于《提要》中謂:“其典雅雋永之旨,比《獨樂園》稍遜一籌,而較之《孟母三移》,則遠勝矣?!保?]
《陶淵明歸去來兮》的題目正名為《王太守白衣送酒,陶淵明歸去來兮》,作者為尚仲賢。此劇由《錄鬼簿》著錄,今僅存第四折的殘曲二支,曲文如下:
【正宮·倘秀才】面對著青山故友,眼不見白衣送酒,我則怕明日黃花蝶也愁。好教我情緒懶,意難酬,無言低首。
【靈壽杖】西風落葉山容瘦,呀呀的雁過南樓,霜滿汀洲,水痕漸收。山潑黛層層崄,水泛碧粼粼皺。記得是清明三月三,不覺又重陽九月九。[2]
王國維謂元雜劇最佳處在于有意境,“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栽S用襯字故,故輒以許多俗語或以自然之聲音形容之。”[3]此段曲文不僅直抒胸臆,而且在摹山仿水的同時以“呀呀的”雁鳴之聲,于蕭索清寒中更加襯托出陶淵明的落寞意懶之情。
除《東籬賞菊》和《歸去來兮》外,現(xiàn)存的元雜劇中多有引陶淵明及其詩文為典實者,如馬致遠《西華山陳摶高臥》:“從今后罷刀兵,四海澄清,且放閑人看太平。我又不似出師的孔明、休官的陶令,則待學那釣魚臺下老嚴陵?!保?]陳摶謂自己不似諸葛亮臨危受命而出師,表明在宋室一統(tǒng)的天下,沒有出仕的必要;又不似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休官,表明自己避世非因清高孤介,而是天性自由散漫。費唐臣《蘇子瞻風雪貶黃州》:“本是個長門獻賦漢相如,怎做的東籬賞菊陶元亮?!保?]蘇軾謂自己意欲如司馬相如一般耿耿諫諍,卻遭政治傾軋而被貶黃州,不甘心像陶淵明一樣賦閑無事。喬夢符《李太白匹配金錢記》:“武陵溪,可兀的韓王殿、韓王殿將著這五十文金錢。若金錢買的俺姻眷,抵多少家流出桃花片?!保?]謂柳眉兒倉促離去,韓飛卿匆匆追趕,武陵溪在此處暗喻佳人難覓。
值得注意的還有王子一的《劉晨阮肇誤入桃源》。此劇基本沿襲《幽明錄》中的故事框架和核心要素,但是故事的發(fā)生背景卻由漢明帝永平年間后移至晉室衰頹之際,劉晨、阮肇的身份則是歸隱修道的士人,“幼攻詩書,長同志趣。因見奸佞當朝,天下將亂,以此潛形林壑之間,無志功名之會”[7],這些改動明顯是受到了陶淵明避世隱逸及《桃花源記》“避秦時亂”[8]的影響。由上可見,元雜劇對陶淵明的關(guān)注主要在于其避世隱逸上。
二、《東籬賞菊》中的陶淵明形象
《東籬賞菊》全劇共四折,以正末扮陶淵明,敷衍稻場課子、彭澤為令、栗里會飲、東籬賞菊等事跡。情節(jié)安排并未以某一事件為中心,而是并舉多個事跡,彼此之間較為獨立而松散。除第二折“彭澤為令”中展現(xiàn)仕隱沖突外,其余三折情節(jié)較為和緩,戲劇性并不突出。《東籬賞菊》一劇在更大程度上是以塑造人物為主,劇中陶淵明突出的形象特征是兼具儒士風度與隱士風雅。
(一)儒士風度
第一折中陶淵明上場自白:“小生平日之間,酷好詩書,博通經(jīng)史,沉靜簡默,不慕榮利?!笥终贋橹鞑?,小生不曾就職,情愿耕耘于野,以給日用?!保?]這樣一個不求聞達、躬耕田野的隱士,卻不僅自己淹通經(jīng)史,而且極為重視對孩子的經(jīng)史教育。陶淵明在稻場上考察大兒陶儼的功課,陶儼背誦《孝經(jīng)·諫諍第十五》,陶淵明解釋其意:
【鵲踏枝】從父令是何由,從君令是何由?冒斧當戈,諫爭如流。父有爭子士有爭友,他每都雖貧賤不茍貪求。[10]
陶淵明告誡陶儼孝道不在于一味遵從父命,父母有過,則應勸諫。如此父子所行皆能合于禮儀,則雖處貧賤而志不茍求。又考察二兒陶俟的功課,陶俟背誦《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碧諟Y明為之讀解:
【寄生草】處仁邦隨王化,居惡黨成下流。豈不聞三移孟母非虛謬,鶴隨鸞鳳沖霄透,蓬生麻內(nèi)枝梢秀。豈不聞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則要你擇其善者為親友。[11]
告誡陶俟重視道德修養(yǎng),不居下流、擇善而從。陶淵明對孩子的功課布置和殷殷教導,透露出濃厚的安貧樂道、克己復禮以及重視父子倫理關(guān)系的儒家思想。
第二折敷衍彭澤為令一事,最為集中地展現(xiàn)了陶淵明的儒家思想與儒士行徑。已就官八十日的陶淵明出場表露心跡:
(云)你看這四海紛紛,中原云擾,何日得平定也。(唱)【南呂·一枝花】我則見煙迷白玉樓,霧鎖黃金閣。宮花空向日,渠柳盡蕭條。暮暮朝朝,積攢成愁容貌。我正是志高來福不高,幾時得殄除了胡虜戎羌,平定了中原云擾。(云)方今晉朝傳統(tǒng),綱紀崩摧,五胡僭亂,甚日清平也。[12]
陶淵明擔任的僅僅是一個小小縣令,然而位卑不敢忘憂國,眼見胡敵內(nèi)侵、中原紛擾,陶淵明憂心忡忡,盼天下平定,體現(xiàn)的正是儒士以家國天下為念的責任感和道義感。陶淵明雖不能在中央施展身手,但在地方一樣能有所作為,裨益社會與國家。在政治層面,陶淵明下令采訪賢士、量才進用;在民生層面,則是勸農(nóng)桑,禁奢靡。農(nóng)桑為本,關(guān)系生民飽暖,故而勸課農(nóng)桑歷來是官吏的緊要職責。陶淵明的一系列政舉,體現(xiàn)了他勤政務實的良吏之風。
而后縣丞慫恿陶淵明按照衙門舊例貪昧官錢時,這一幕與陶詩中所寫的田父勸解陶淵明“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13](《飲酒》其九)何其相似!官場的貪污腐敗由來已久,大小官員心照不宣,攜妻帶子來到任所,吃穿用度一切花費公家。陶淵明耳聞目染,不為所動,反而嚴加斥責,體現(xiàn)了其清正廉潔:
【隔尾】你道是庫中金帛如山岳,你教我潤屋肥家足富饒。(云)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唱)豈不聞天網(wǎng)恢恢有昭報。覰黃金草茅,建清名圣朝,則我這義膽忠肝上天曉。[14]
在走馬上任之前,陶淵明就傲然宣稱“我則待獨立清名萬古秋”[15],可見陶淵明不僅受儒家的清廉君子之風沾溉,而且追求“三不朽”式的超越時空的永恒人生價值。
陶淵明遣散多余的從人,留二人身邊服侍,著一人與陶儼為伴,并寫信道:“此亦人子,可善遇之?!保?6]叮囑陶儼切莫因為別人是侍從而驕縱施虐,因為別人和自身一樣都是父母生父母養(yǎng)的孩子。《論語·顏淵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保?7]《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8]陶淵明的囑咐正展現(xiàn)了推己及人、愛民如子的仁愛思想。
當外郎告誡陶淵明須束帶迎接刺史派來的督郵時,陶淵明感到人格受到冒犯,怒火沖天:
【紅芍藥】聽說罷烈火上心苗,不由人忿怒難消。(凈云)老大兒,你我本是個小官兒,該與他行禮,你可惱的是些甚么?(正末唱)則我這青云志氣素英豪,斗粟縈身懶折腰。(外郎云)就與他行個禮兒,也罷了。(正末唱)則我這疏狂性豈屈下僚。(凈云)我說這個縣令官兒,做著也夠了,你還要做甚么大官那?(正末唱)湫洼處怎養(yǎng)鯨鰲,青鸞失志趁鴉巢,棟梁材不隱蓬蒿。[19]
儒家向來強調(diào)尊卑等級,縣丞言說“你我本是個小官兒,該與他行禮”,既是小人的生存之道,也符合官場禮制。但令陶淵明著惱的并非儒家所要求的行禮本身,而是自己素有青云壯志,如汪洋之鯨鰲、長空之青鸞、林間之棟梁,故而恥居下位,向恃勢凌人的小官阿諛奉承。為維護自己的孤高品格,陶淵明毅然決然地辭官歸去。
前兩折通過描寫稻場課子、彭澤為令,塑造了陶淵明重視家庭倫理、憂國愛民、勤于政事、耿介孤高的儒士形象。后兩折則極力渲染陶淵明賦閑時的隱士風雅。
(二)隱士風雅
陶淵明身后最初為人們所接受和認可的,正是他清高灑脫的隱士風度。顏延之《陶征士誄》著重贊揚陶淵明高行峻節(jié)的品格,沈約《宋書》將陶淵明置于《隱逸傳》,鐘嶸《詩品》品評陶淵明詩歌,也不免在最后提及其隱逸身份。唐宋以來,陶淵明的高蹈曠然更是令士人追慕不已。歸隱的清閑生活中,陶淵明素以喜愛賞菊和飲酒聞名。戲劇中陶淵明不僅賞菊,而且把菊盈案、簪菊于發(fā)、置菊于酒中而滿飲。他熱情地贊美菊花的孤傲絕群和冰清玉潔:
【紅繡鞋】花也,則為你不與那繁花爭媚?!ㄕ┏┗ㄒ玻愣说挠芯又牡艉?。花也,我和你心相愛,我和你似陳雷?;ㄒ?,我和你意相合,魚共水。[20]
【折桂令】則他便秉中央正氣而生,戊己精華,后土威靈。另巍巍傲露迎霜,獨芳孤操,吐萼含英。則你便助詩狂東籬暮景,益仙翁服餌延齡。只因你玉潔冰清,因此與爾同情。則被你牽了我肝腸,引了我魂靈。[21]
菊花之于陶淵明,猶如水之于魚,不可須臾分離。陶淵明為之意惹情牽,以菊自喻,甘愿棄功名、撇榮利,長相守長相伴。
陶淵明于栗里巧遇新知故交,志同道合,把酒言歡,“漉新酒不惜巾幘,一任他紅日西山墜?!保?2]酒宴闌珊之際,陶淵明喝得酣醉,不慎落帽:
【耍孩兒】趁西風有意乘鶴背,上青天云程萬里。(做落帽科)(凈家僮云)吊了帽子了!我看你沒有帽子,怎么家去。(龐通之做拾帽戴上科,云)淵明,風落了帽也。(正末唱)狂來落帽為詩魔,況人生有限之期。今朝尚想明朝醉,趁著這三徑黃花望眼迷。不是我心偏僻,愛則愛秋容慘淡,花萼清奇。[23]
落帽之事本屬陶淵明外祖孟嘉,《晉書·孟嘉傳》載:“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保?4]此劇將落帽之事置于陶淵明身上,意在表現(xiàn)其任情灑脫之態(tài)。
文人雅集,賞花飲酒之外,少不得要吟詩作賦。友人請?zhí)諟Y明吟詠詩文,陶淵明吟《五柳先生傳》,王弘稱贊:“好佳作也!有太古之風,有圣賢之量。文辭灑落,氣量雄偉,真乃雄才也?!保?5]誦《歸去來兮辭》,龐通之贊美:“好清新言語也!”[26]二人都推崇陶淵明詩文的自然質(zhì)樸、清新豪放,以為佳處,這正和元代士人對陶淵明詩文的接受是相一致的,如元好問《論詩》其四論陶淵明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保?7]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友人對陶淵明的評論。栗里會飲時王弘謂“此花乃君子者也,有冷淡之趣,以此先生重之”[28],與陶淵明分別時謂“今日得遇一面,果然胸襟灑落,篤信存仁,有君子之風”[29],以“有圣賢之量”評《五柳先生傳》,而龐通之在聽完《歸去來兮辭》后由衷感嘆“淵明端的所言信行,所行合言,真乃信義之士也”[30],可見旁人一直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在評判陶淵明。換言之,《東籬賞菊》中所描寫的作為隱士的陶淵明,雖然傾心自然,清高耿介,但并不是道家式的反對名教、絕圣棄智之隱士,而是儒家式的“有道則見,無道則隱”[31]的隱士。因此,劇中陶淵明的隱士風雅,實為其儒士風度的另一種表現(xiàn)。
此外,陶淵明極為看重的躬耕田野的農(nóng)人身份并未在《東籬賞菊》中得到展現(xiàn),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歪曲。劇中龐通之謂陶淵明“不事生產(chǎn)”[32],確如其言。第一折寫陶淵明來到打稻場中,見傭工遲來,教導他們“懶惰難成事”[33],并指揮他們“將那打下的稻子,與我囤將起來;把那些柴草,與我堆垛的好著”[34]。高高在上之態(tài),儼然是一副不事生產(chǎn)的小地主模樣。但是歷史上的陶淵明并非是彭澤辭官后才認認真真地過起農(nóng)民生活,其《飲酒》十九言:“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保?5]《宋書·陶潛傳》:“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36]可見陶淵明在其早年就已經(jīng)斷斷續(xù)續(xù)地過著清貧的耕讀生活。在生產(chǎn)勞動方面,劇中陶淵明形象與其詩文及史傳中的形象有著較大差異。
有意思的是,劇中除了對陶淵明的那些溢美之詞外,尚有一些消極評價。如第一折中傭工不情不愿地去見陶淵明:“聽不上他那酸文假醋的,動不動便是詩云子曰兒,那個耐煩那?”[37]剛一見面,陶淵明果然引先祖陶侃運甓之事,一頓教訓。在旁人看來“有經(jīng)天緯地之文章、定亂除危之謀略”[38]的陶淵明,在傭工的眼中,卻是個咬文嚼字、絮絮叨叨的老學究。劇中高雅超凡如陶淵明者,也難免被置于世俗的眼光之中,傭工們的看法展現(xiàn)了一般下層民眾對脫離生產(chǎn)的文士們的消極態(tài)度。
三、《東籬賞菊》的思想主題
隱逸劇是元雜劇中較為突出的一類戲劇,其中除陶淵明本事戲之外,還有《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嚴子陵垂釣七里灘》《劉晨阮肇誤入桃源》《西華山陳摶高臥》《陶朱公范蠡歸湖》(殘本)等。這類戲大多表現(xiàn)著相似的思想主題,如主人公多身處末世或政治動蕩之際,因而對朝代興亡更迭有著極為深刻的洞察:
【混江龍】……上古時鴻荒混沌,無極而太極玄幽。伏羲時巢居穴處,神農(nóng)時開辟田疇。軒轅時制衣冠舟車綱索,筑九鼎辨風俗財貨流通。五帝時傳圣統(tǒng)德稱堯舜,三王時美疆封至大成周。戰(zhàn)國來尚縱橫朝更暮改,至楚漢誅暴秦大業(yè)歸劉。魏蜀吳三分鼎足,傳大統(tǒng)晉世悠悠。朝中宰相,金屋王侯,秦宮衰草,漢闕荒丘。功名逝水,勛業(yè)浮漚。[39](《東籬賞菊》)
【混江龍】自從夏桀將禹喪,獨夫殷紂滅成湯。丕顯立弔民伐罪,丕承立守緒成王。剛四世垂拱巖廊朝采鳳,第五輩巡狩湘流中淹殺昭王。自開基啟運,立國安邦,坐籌帷幄,竭力疆場,百十萬陣,三五千場,滿身矢鏃,遍體金創(chuàng),尸橫草野,鴉啄人腸,未曾立兩行墨跡在史書中,卻早臥一丘新土在邙山上。咱人這富貴如蝸牛角半痕涎沫,功名似飛螢尾一點光芒。[40](《七里灘》)
歷史的滾滾洪流中,王朝的成敗興亡不過彈指間,而個人的富貴功名亦轉(zhuǎn)頭空。在這種世風日下、綱紀傾圮、戰(zhàn)亂頻仍的時代,人人朝不保夕,個人的生命與價值均顯得微不足道。達人善覺,乃逃祿而歸隱,正如《誤入桃源》中劉阮二人的心態(tài)與行跡:
【混江龍】……不想去上書北闕,不想去待漏東華。似這等鵾鵬掩翅,都只為狼虎磨牙。怕的是斬身鋼劍,愁的是碎腦金瓜。怎學他屈原湘水,怎學他賈誼長沙。情愿做歸湖范蠡,情愿做噀酒欒巴。攜閑客登山采藥,喚村童汲水烹茶。驚戰(zhàn)討,駭征伐;逃塵冗,避紛華;棄富貴,就貧乏。[41]
亂世之中為全身遠害而歸隱,這不難理解;然而太平之世亦涌現(xiàn)不少隱士,這固然和他們天性疏放、不喜束縛有關(guān),如《陳摶高臥》中陳摶所言:
【哭皇天】酒醉漢難朝覲,睡魔王怎做的宰臣?穿著這紫羅袍似酒布袋,執(zhí)著這白象笏似睡餛飩。若做官后每日價行眠立盹,休休休枉笑殺凌煙閣上人。有這般疏庸愚鈍,孤陋寡聞?[42]
但對于陳摶這樣有平定天下之胸懷、有神機妙算之才能的人而言,三番五次拒絕出仕乃是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
【滾繡球】三千貫二千石,一品官二品職,只落的故紙上兩行史記,不過是重裀臥列鼎而食。雖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哎,這便是死無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陽市血染朝衣。(帶云)貧道呵,(唱)本居林下絕名利,自不合刬下山來惹是非,不如歸去來兮。[43]
而陶淵明在聽聞自己被封為彭澤令時,心下猶疑不定,既留戀田園,又不敢違抗圣命,然而官場的束縛與險惡又令他膽戰(zhàn)心驚:
【六幺令】怎敢道違宣召,惹罪尤,這其間去就難留。(使命云)淵明先生,宣你為官,著那佳人捧臂,壯士擎鞭,吃堂食,飲御酒,可不受用也。(正末唱)你道是女貌嬌羞,我則道樂意忘憂。不愛他麒麟殿萬載名留,把名韁利鎖都參透,題起來膽戰(zhàn)心愁。(使命云)陶先生,俺圣人寬仁厚德,納諫如流,你因何畏懼?忠臣不怕斧鉞之誅也。(正末唱)利名場志不甘生受,怕的是金瓜鐵锏,闊劍長矛。[44]
可見,太平亦隱突顯的其實是士人對封建君權(quán)的極度不信任,兔死狐烹、鳥盡弓藏,君臣之間可以共患難而難以同富貴。正是政治的虛偽與險惡,使得這類隱士視仕途為畏途。而《火燒介子推》中介子推雖然隱于綿山,也未能逃得一死:
【禿廝兒】您這火林外前后有軍,深山里進退無門。他道是向火坑中自喪身,更休想,臥麒麟,高墳。[45]
君主之兇殘,政治之險惡,可不令人寒心、警醒!而與世路干戈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閑散自由的隱逸之樂:
【尾聲】酌別了堂堂官府高縣纛,去我那小小衡門謁故交。靸芒鞋,著布袍;冠葛巾,系紵絳;弄瑤琴,品玉簫;共山翁,伴野樵;執(zhí)絲竿,釣巨鰲。綠水青山景物饒,稚子山妻任歡笑。趁紫蟹紅蝦時正遭,賞紅葉黃花繞四郊。把酒友詩朋鎮(zhèn)日邀,分韻詩題清興高。出水魚鮮五味調(diào),村釀新醅渾帶糟。閑采黃花莫憚勞,醉飲狂歌風落帽。忙倩家僮扶策著,疏柳柴門帶月敲。喜秋清樂意逍遙,常則是弄月?lián)伙L,快活到老。[46](《東籬賞菊》)
【撥不斷】蟹擘紫石榴,橙剖軟金甌,釣的這錦鱗來活納入青蒲簍。綠蟻香浮斑竹篘,紅薑細切白蓮藕。醉后呵,只睡到煙寺鐘響,魚浦榔鳴,江村月落,海國潮來,那其間才是我那酒醒的時候。[47](《范蠡歸湖》)
以上隱逸劇表現(xiàn)出了相同的興亡之嘆、仕途之畏與隱居之樂。然而,這些隱士或是堅持不仕、隱于山野江湖,如范蠡、嚴子陵和陳摶;或是出世超凡、位列仙班,如劉晨、阮肇。惟有陶淵明卻在歸隱—出仕—歸隱的曲折出處之間,最終接受任命,再次出仕。這一結(jié)局使得《東籬賞菊》在諸多的隱逸劇中顯得頗為奇特。王國維曾將元初科舉之廢視為元雜劇發(fā)達之因,事實上,科舉之廢正是理解這類隱逸劇的關(guān)鍵,亦是理解《東籬賞菊》不同之處的關(guān)鍵。
元朝統(tǒng)治者廢除科舉,這使得士人們完全失去了進身之階。入仕參政、施展抱負的人生理想幻滅,現(xiàn)實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許多士人對現(xiàn)實深感絕望,故而轉(zhuǎn)向出世歸隱。這種心態(tài)極大地影響了士人們的創(chuàng)作,如馬致遠號東籬,正見其效仿陶淵明避世之心,而他所作的許多神仙道化劇,如《西華山陳摶高臥》《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邯鄲道省悟黃粱夢》等,皆充滿了世道黑暗、浮生若夢的消極沉重之感。元雜劇中還有一類劇值得注意,即《凍蘇秦衣錦還鄉(xiāng)》《呂蒙正風雪破窯記》《朱太守風雪漁樵記》等劇,描寫士人們百般困頓、求仕無門,甚至虛淹半世才步入仕途,而不學無術(shù)之人則招搖撞騙、行于天下,“如今那有才學的受困窮,幾時得居要路為卿相?我想那耕牛無宿料,倉鼠可兀的有余糧。十載寒窗,捱不出虀鹽況,怎生那風共雪纏的我慌?則他好茶飯不濟饑腸,這破衣衫偏歇著我脊梁”[48],“老來不遇,枉了也文章滿腹則如何!俺這等謙謙君子,須不比泛泛庸徒,……可正是天降人皮包草軀;學料嘴不讀書,他每都道見賢思齊是說著謬語”[49],這類劇看似與再三征召而不就、高蹈脫俗的隱逸劇相矛盾,其實正是元代士人們在民族壓迫、求仕無門中艱難生存的一體兩面。
然而,傳統(tǒng)儒學觀念下齊家治國的政治理想,使得士人們雖避亂歸隱,卻依舊肩負著道義感與責任感,不能忘懷世事,如嚴子陵和陳摶,一個收容逃難的漢光武,一個占卜指點未達時的宋太祖,皆是為著天下太平。究其原因,元人歸隱是被逼無奈之舉,故而他們身上存在著渴望功名與厭倦世事的矛盾之情,而《東籬賞菊》則集中體現(xiàn)了這兩種傾向。元代士人雖心懷壯志,然而在殘酷的政治高壓下仕途坎坷,他們企羨陶淵明的高蹈歸去、縱情田野。可與此同時,劇中又塑造了一個舉善薦賢的檀道濟。歷史上的檀道濟本為劉宋政權(quán)的追隨者,但在劇中,他卻搖身一變,成為晉室忠臣,屢訪名士,聽聞陶淵明“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50]的求仕意圖時,便舉薦他為彭澤縣令;陶淵明辭官后,檀道濟鍥而不舍地繼續(xù)保奏陶淵明,為他在圣上面前謀得個“加官賜賞,以養(yǎng)終身”[51]的封賞。陶淵明則接受了任命,并由衷唱起了頌歌:“呀,仰賴著當今仁圣意真誠。褒賢崇士播清聲,不勝惶懼至屏營。見如今太平,愿吾皇萬歲永遐齡?!保?2]圣上招攬到了人才,檀道濟履行了選賢舉能的職責,陶淵明則躋身仕途,全劇在皆大歡喜的氛圍中落幕,然而,劇中蘊含的卻是劇作者的無限落寞,是元人懷才不遇的現(xiàn)實感慨,對仕途功名的留戀渴望,以及對統(tǒng)治階級的美好幻想。
《東籬賞菊》中的陶淵明,兼具儒士風度與隱士風雅,在去留之間任情自適,而不被遺于田野,終至加官賜賞,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或許正是元人最高理想的折射。
參考文獻:
[1]王季烈.孤本元明雜?。跰].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35.
[2][5][45]王季思.全元戲曲 [M].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215-806.
[3]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31.
[4][42][43][47]王季思.全元戲曲[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7-554.
[6][7][41]王季思.全元戲曲[M].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88-532.
[8][13][35]逯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92-166.
[9][10][11][12][14][15][16][19][20][21][22][23][25][26][28][29][30][32][33][34][37][38][39][44][46][50][51][52]王季思.全元戲曲[M].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1-32.
[17][31]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540-873.
[18]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86.
[24]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581.
[27]元好問.元好問詩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81.
[36]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87.
[40]王季思.全元戲曲[M].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331-332.
[48][49]王季思.全元戲曲[M].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256-386.
(責任編輯 吳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