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焰 黃娜
摘 要:江西萍鄉(xiāng)小枧儺廟是鄉(xiāng)村儀式的中心。儺廟既是圖甲舉行儺神祭祀的場所,又是圖甲定期聚會、聯(lián)合祭祀開籍祖先、議事的場所。這些儀式的背后是圖甲會、儺神會這樣的會社組織。擁有會社資格的人群與圖甲戶籍相關聯(lián)。明清時期里甲組織成為社區(qū)空間的過程,揭示了地方社區(qū)形成的某些機制。
關鍵詞:圖甲;小枧儺廟;十本地業(yè)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3)02 - 0065 - 11
一、引言
民間信仰與鄉(xiāng)村社會的研究,是一個成果豐碩且極具活力的領域,多學科開展研究是該領域研究的特色。隨著區(qū)域社會史研究的細化,從社會史角度切入,以地方志、家譜、碑刻、廟志、口述資料為核心資料,將文獻解讀與田野調查相結合,厘清神廟系統(tǒng)與鄉(xiāng)村、社區(qū)歷史、地域支配關系等問題,亦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1從鄉(xiāng)村神廟與地域關系這一主題來看,學界比較多關注神廟系統(tǒng)與村落、人群的關系,現有研究涉及明清基層組織如里甲的成果比較少。2圖甲戶籍在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中十分重要。劉志偉認為在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域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戶籍制度可以被理解為地域社會建構過程的一種國家話語。國家的編戶齊民政策不僅是一個政治和行政的議程,更是一個文化的議程。戶籍制度與宗族社會的這種結合,使戶籍自然被視為宗族的一種重要文化和制度性資源,甚至成為一種社會身份的標簽。戶籍成為把“編戶齊民”與“無稽之徒”“化外之民”之間社會身份固定下來的制度性因素。1本文研究的區(qū)域是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上栗縣東源鄉(xiāng)小枧片村落,2明清時期為萍鄉(xiāng)縣遵化鄉(xiāng)宣化里一圖的轄境。小枧儺廟是小枧片村落神明祭祀的中心。儺廟的廟額不直接稱儺神廟,而稱為“遵宣一祠”。在1949年以前,十本地業(yè)組織是儺廟的管理者和儺神祭祀的主持者。筆者曾以小枧儺廟為個案研究,指出儺的宗教儀式后面確實隱藏著一種權利關系。3限于當時的論題所限,對小枧儺廟為何以“遵宣一祠”命名沒有做進一步的解釋,只是簡單采用了當地人的說法,對于“十本地業(yè)”組織的內涵和歷史結構過程有所忽略,沒有對儺神祭祀中產生的人群分類——“圖家”與“寄居”予以深究,也沒有追問產生儺宗教儀式背后權利關系的原因。有鑒于此,筆者繼續(xù)對萍鄉(xiāng)市上栗縣東源鄉(xiāng)進行的田野調查,4搜集了大量的家譜、圖甲圖冊、圖甲賬簿、碑刻等文獻。通過解讀這些文獻,可以發(fā)現小枧儺神祭祀過程中產生的人群分類與明清以來的圖甲制有關。本文試圖進一步探討圖甲組織與儺神祭祀的關系。
二、十本地業(yè)與小枧儺廟的歷史沿革
小枧儺廟的廟額題名為遵宣一祠,位于上栗縣東源鄉(xiāng)的小枧街市上,是目前萍鄉(xiāng)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儺廟。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萍鄉(xiāng)縣志》載:“小枧市在縣北六十里,介山峽間,小街一,南北二百余步,居貨殖者四十家。”5可見,小枧至遲在清康熙年間就已經成為縣北鄉(xiāng)村的市鎮(zhèn)中心。每月的農歷初二、十二、二十二是小枧定期墟市的日子。據民國《昭萍志略》載:“儺神廟在北區(qū)者二:一,石洞口;一,小枧。均廟貌崇隆?!?由此可知,清及民國時期,小枧儺廟一直是萍鄉(xiāng)北部規(guī)模比較大的儺神廟。關于小枧儺廟的由來,當地流傳著十本地業(yè)建儺廟的傳說。
明洪武四年(1371年),石源等地出現瘟疫,人口暴亡甚重,為除邪逐鬼,消災弭禍,招財納福。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十甲首領石源李廷俊出面,邀集其它九甲首領建立一堂儺神,以保一方平安。為了建立儺神廟成立了十本地業(yè)的儺神會組織,負責儺廟的修建和儺神的祭祀。一甲姓氏代表一本地業(yè)。當時儺神會組織由十甲組成,因此稱為十本地業(yè)。儺廟當時建在田心村的池下,后來由于儺廟發(fā)生火災,就將儺廟移建在小枧。7
這則傳說提到了儺廟的建立與十本地業(yè)組織有關。儺廟最初是在田心村而不是在小枧村。至于什么時間將儺廟遷建在小枧,還尚不清楚。這里的十本地業(yè)組織與圖甲有些類似,“一甲姓氏代表一本地業(yè)”。傳說中提到的建儺廟倡首李廷俊確有其人,但并不是明洪武年間的人。據《石源李氏族譜》記載:乾利長子:有華,字春秀,諱廷俊,國學貢元,正德十五年庚辰正月初八日子時生,萬歷十九年辛卯三月二十八日酉歿。1查《萍鄉(xiāng)十鄉(xiāng)圖冊》2,可知李廷俊是石源李氏的圖甲戶籍總戶名。“十甲原名李敬仲戶,今名李廷俊戶,按李敬仲為前朝十甲老戶,乾隆年間易今名?!?石源李氏在乾隆年間將圖甲總戶名改為李廷俊。清代小枧儺廟歷經了兩次重修。小枧儺神廟現存的一塊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遞重修儺廟碑,詳細記載了清乾隆年間十甲重修儺廟的歷史。據小枧儺廟重修儺廟記云。
我圖儺神沿今□□□前朝□人□難□□□,池下建祠,神威百余載,壬午年復遷小枧公地,□□念祠宇□□,之所以跼蹐者,實為我圖之減色耳,復乾隆廿二年,合圖公議,□□□□□,置買田店屋□,□各有□□□□□,收帑□□□見廟宇傾圮,□□□□□□□□
一甲李成才□□□□
二甲方陳盛捐錢拾卦
三四張李黃□□□□
四甲何夏慶捐錢拾卦
五甲李劉曾周易捐錢拾卦
六甲李周泰□□□□
七甲劉周張黃王沈□□□□
八甲張李祥捐錢□□
九甲黃興和捐錢拾卦
十甲李廷俊捐錢拾卦
乾隆六十年乙卯歲十二月4
碑刻中出現的“池下”位于東源鄉(xiāng)田心村。順治和雍正均沒有壬午年。根據碑刻中的“乾隆二十二年公議”,可推知壬午年應該為康熙壬午年(1702年)。因此,關于小枧儺神廟的歷史大致是這樣的:明朝建儺神廟于田心村的池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遷建至小枧,遵化鄉(xiāng)宣化里十甲眾姓見儺廟將傾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每甲捐錢十掛5重修儺廟。
同治五年(1866年),小枧儺廟開始了第二次重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萍北腰埠李氏續(xù)修家譜》中的一則合約詳細記載了此次儺廟重修過程,茲引合約如下。
立合約人李十承,緣我遵宣一圖自乾隆二十二年,約正李士攀、李正芳、何序賢、周魁光各遞捐銀五兩生息,創(chuàng)造神廟,續(xù)置田業(yè)一千六百把,以為充差祀神使用。今因廟宇將傾,合圖商議改造復新,無奈捐項余積不敷,將肖家灣田一百五十巴出售,又將陂下新橋邊田一百五十巴出售,仍存田一千四百五十巴,日后充差祀神使用,永不許變賣。佃耕圖田者亦不許頂批分耕。如有此情,公同退出,另批別佃。經理圖事者務宜公平正直,如有私曲,不準經理。庶幾廟貌維新,差事可全矣。是為約。
一甲 李成才 ? 焜十 ? 二甲 方陳盛 ? 享兆
三甲 ?張李黃 ?星輝 ? 四甲 ?何夏慶 ?恩元
五甲 ?李五興 ?義賓 ? 六甲 ?李周泰 ?昌三
七甲 ?劉沈六 ?景瑞 ? 八甲 ?張李祥 ?本修
九甲 ?黃興和 ?元書 ? 十甲 ?李廷俊 ?健蘭
俱押
憑鄰圖陳仰廷、簫炳蔚
俱押
同治丙寅四月初六日立合約人李黃華 筆1
從合約可知,遵宣一圖的圖甲組織主持了同治五年(1866年)小枧儺廟的重修。由于資金不足,十遞商議將儺廟的田產三百巴變賣,用于重修儺廟,剩下的一千四百五十巴田產用于圖內“充差祀神”?!俺洳铎肷瘛北砻?,儺廟田產具有雙重作用:一是用于儺神祭祀;二是用于圖甲充當差役。合約中的“李十承”并非實在人名,而是遵宣一圖十遞公立糧戶名。該圖嘉慶十一年(1806年)所立合約出現了“立合約人遵化鄉(xiāng)宣化里一保一圖十遞公立糧戶名李十承”2。嘉慶十二年(1807年)十鄉(xiāng)保正合約的合約人為“十遞李十承”3??梢?,李十承是遵宣一圖十遞的公共戶名,用于登記遵宣一圖的產業(yè)。
綜上所述,十本地業(yè)組織是遵化鄉(xiāng)宣化里一圖的圖甲。遵化鄉(xiāng)宣化里一圖的圖甲組織主持了清代小枧儺廟的兩次重修。小枧儺廟將田產出租、錢谷放借生息,積累了一定的廟產。這里的廟產主要用于祀神與充差。一本地業(yè)代表一份儺廟廟產的股份,小枧儺廟成了遵宣一圖十遞的控產機構。
三、清代遵宣一圖圖甲的調整與結構
眾所周知,在清代江西、廣東、徽州等地區(qū),圖甲制是基層社會的重要制度。明初所設立的里甲制,逐漸轉變?yōu)榍宕膱D甲制。清代的圖甲制在其構造上基本保留了一圖十甲的機構。每年輪流由一甲負責賦稅的催征等事務,基本上是從明代里甲制延續(xù)下來的規(guī)制。4圖甲一般不是“里長—甲首”的機構,而是“總戶—子戶”的結構,即圖甲制本身不是一種社會組織系統(tǒng),而是賦稅征收、稽查的系統(tǒng)。5
清代萍鄉(xiāng)縣在城為隅圖,在鄉(xiāng)為鄉(xiāng)、里、圖。在具體的行政事務上,圖、甲是最為重要的層級,各項事務的處理自下而上基本為甲—圖—縣。據萍鄉(xiāng)《郊溪湯氏族譜》上記載:“吾邑自來鄉(xiāng)凡七,后乃析增為十,鄉(xiāng)編里,里編圖,圖之中又從一至十編為甲,充當保差,甲值一年,故又謂之遞?!?光緒年間兩任萍鄉(xiāng)知縣的顧家相認為萍鄉(xiāng)圖甲“以圖統(tǒng)甲,以甲系姓”2。遵宣一圖的一些家譜單列《戶籍》,詳細記載了明清時期遵宣一圖圖甲的演變過程,茲引全文如下。
籍貫遵化鄉(xiāng)宣化里一圖七甲民籍。李文翁系前朝老戶,因戶丁故絕,乾隆八年,召劉正宗、周方茂、張光宗、黃秀芳、王延芳、沈佑玉六戶,朋充合為今名,是七甲總戶。計開九遞新舊戶名: 一甲李成才戶,籍自明洪武立。二甲原名李華戶,今名方陳盛戶。按,李華戶故絕,二甲差事無人承,清雍正五年,召方、陳二姓頂充一戶,方道義一戶,陳宗魯一戶,合名為方陳盛,是為二甲總戶。三甲原名李賢定戶,今名張李黃戶。按,李賢定戶與一甲成才戶同登,明洪武十四年編審冊,后戶除,改張寶興戶。入清,又有李元泰一戶,黃旭祥一戶,合三姓名張李黃,是為三甲總戶。四甲原名何慶善戶,今名何夏慶戶。按何慶善自援徙萍,至明洪武十四年編冊,即以本名慶善立戶入。清康熙十五年,有夏君任隨祖父由南昌府豐城縣來萍居住,價買本圖八甲張層祥戶內民稅四十畝。何姓因人丁單寡,難承差役,后值編審,具呈縣主,奉準四甲大戶何慶善戶內另立一戶夏慶秋,幫何姓差役,憑圖立約二紙驗訖。乾隆四十五年何姓姑念夏慶秋幫差已逾百年,始合二戶名何夏慶,是為四甲總戶。五甲原名李達卿戶,今名李伍興戶。按李達輕系元明以來老戶,入清朝進劉仁照一戶,劉己生一戶,曾文吳一戶,周鳳英一戶,易榮茂一戶,六戶朋充合易今名,是為五甲總戶。六甲李佑卿戶,今名李周泰戶。按李佑卿戶與一甲成才戶同時,入清朝始有周元泰一戶,與李佑卿朋充合名李周泰,是為六甲總戶。八甲原名張層祥戶,今名張李祥戶。按張層祥系老戶,戶除,清乾隆年間,更張至賢一戶,李春桂一戶,二戶朋充,合名張李祥,是為八甲總戶。九甲原名黃興和戶,至今未易。十甲原名李敬仲戶,今名李廷俊戶,按李敬仲為前朝十甲老戶,乾隆年間易今名。以上合為十遞義圖。3
從上述引文可知,由明至清,遵宣一圖的圖甲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一直到清乾隆年間圖甲組織才穩(wěn)定下來。圖甲組織的這種情形應當與當時的社會變動有關。據鄭銳達的研究,在明代沉重的賦役負擔和各種賦役流弊下,袁州府的里甲戶口流失問題一直存在。經歷明末清初的動蕩,及清政府的催征賦稅和恢復賦稅原額后,袁州府戶口逃亡情況更加嚴重。賦役問題和戶口逃亡對袁州府帶來的一個最直接的影響是圖甲組織被破壞。4明后期萬歷年間至清前半期是萍鄉(xiāng)立縣以來一個最大規(guī)模的移民進入時期。5面對圖甲組織的殘破和大量移民的遷入,清初萍鄉(xiāng)的圖甲組織普遍采取了招頂的方式來重建圖甲體系。《萍鄉(xiāng)十鄉(xiāng)圖冊》云:“我萍自兵燹之后,各圖間有糧盡頂稀,無人承充差保者,是以招頂。”1由明至清,遵宣一圖的圖甲一直處于變動之中,圖甲的總戶名發(fā)生了更替,圖甲的內部組成變化很大。筆者依據相關資料以及實際調查制成表1。
由表1可知,從明到清,遵宣一圖圖甲的內部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只有一甲、九甲、十甲仍然是由一姓獨充一甲,其余七遞都是多姓朋充一甲。 就總戶與子戶而言,遵宣一圖的總戶形式,總戶名稱主要有三類,分別顯示一甲內部組成的三種形式:第一,一甲之內的戶口全部屬于同一個血緣群體開立,總戶的名往往是個人的姓名,該人一般是該族的始遷祖或開戶祖先的名字。如表1中的一甲、九甲、十甲;第二,一甲由兩個以上的社會單位組成,但各戶皆是子戶,總戶名由其中兩個子戶姓氏和數字組合而成,其中的數字代表子戶的數量。如表1中的七甲總戶名劉沈六,“六”代表其子戶由六戶組成;第三,一甲由兩個以上的社會單位組成,總戶名由其中各子戶的姓氏聯(lián)合而成。如表1 的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八甲。
有關遵宣一圖“招頂”的實際情形,從一些家譜的記載可以清楚地得到說明。如遵宣一圖六甲《萍北宮江周氏族譜》的《進圖約》載。
立合同約人李君素,同侄李奇環(huán)奇觀等,今有周元泰叔侄丁糧原在本里三圖四甲彭元德戶內,今蒙憲天清廉洞悉民瘼,首摘立甲立戶,遍示曉喻。今圖眾仰體縣主恩澤,均盛補衰,及本圖六甲李佑輕人丁稀寡,有戶丁李君素叔侄商議,情愿與伊親周元泰叔侄合戶朋充,將李佑輕改名李周泰,永為版籍。并帶周?昌原戶內成丁二丁,民糧捌石壹斗壹升壹合二□七抄七撮九圭,自今公同十遞立約之后,凡六甲差使均為三股充,差內周人管差一股,李人管差二股,二家子孫永無異言,此系二比情愿。今恐無憑立此合約,子孫永遠為據。
憑圖遞 ?李連輕、何汝材、李時章、李龍彰、張繼明 ?均押
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初四日立合約人 ?李君素1
從這則宮江周氏的入籍合約可知,周氏原本在遵化鄉(xiāng)宣化里三圖四甲彭元德戶內納糧當差,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官方所推行以“均盛補衰”為原則下的“均圖”2,周氏從遵宣三圖四甲彭元德內卸戶,與“人丁稀寡”的李氏串合大戶遵化鄉(xiāng)宣化里一圖六甲李周泰當差。根據田野調查可知,周氏沒有居住在遵化鄉(xiāng)宣化里一圖境內,主要居住在遵化鄉(xiāng)宣化里三圖境內的宮江、上埠等村落。周氏舍近求遠,從遵宣三圖四甲卸戶入遵宣一圖六甲戶籍,可能因為自己是小戶,并沒有取得大戶的地位,所以借著官方的“均圖”政策,與李氏合甲當差。遵宣三圖竺塘彭氏由明至清一直是大戶且一族頂兩甲?!镀急斌锰僚硎戏脊ёV》卷首《家傳》詳細記載了該族派分兩支,各頂差役的情況。
公諱正夫,字彥瑞,號元吉,生于明初,祖父竄居安福二十余年,返時公才數歲,僑寓之風光與故土,灰劫之景象,公琴歷之。及長遵祖父訓克,自樹立修補其所,未逮增益其所為備。于公事尤不敢推諉,爾時遂編立遵宣三圖四甲、八甲兩戶,而一門承當之。后公之堂兄彥澄公子孫承襲四甲戶名元德,公之子孫承襲八甲戶名元吉。故公今為開戶承差之祖。3
從上可知,遵宣三圖四甲差役彭氏元德系彥澄公子孫充之,故戶名為彭元德;遵宣三圖八甲差役系彭氏彥瑞公子孫充之,故戶名彭元吉。
入籍意味著當差,受官府的控制,同時合法擁有土地與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宮江周氏入籍后承擔本甲三分之一的差務。為了協(xié)調兩姓承擔的差務,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周氏與李氏訂立了《分差合約》。
立合約人李文甫、周元泰、李君素等。原戶名李佑輕,本族商議,人丁稀寡,二比情愿將李佑輕改名合戶李周泰,永為版籍,兩家子孫再無異言。今因四十一年壬午,保正輪充冊書差事,憑眾當日三面言訂,冊書費銀三股均辨,李君素子孫管一股,周元泰子孫管一股,李文甫子孫管一股,當日派定三股平管,其差銀毋得推卸。所有大差、催糧、比卯、走捕各項等均照依三股輪充。4
從合約可知,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是遵宣一圖六甲保正輪充冊書之年,分三股籌措充當冊書之費。冊書(又稱冊里、里書)是明清基層社會的重要職役。1梁方仲指出,明清時代出現一批專吃糧飯的“專業(yè)”人員,世代相傳,掌握賦稅冊籍,秘不示人。2上述合約中,里書一職是由保正挨甲輪充的。清代萍鄉(xiāng)圖甲為了解決本圖“輪充保長、社長、社副以及里書、圖長之年”3的經費問題,各圖成立圖會。圖會出線或補貼租谷的形式資助承差者,以保障差役的完成4。清代萍鄉(xiāng)的圖甲差役,文獻多稱保正、保差、社保。其中,以保正比較常見。萍鄉(xiāng)在康熙初期仍由圖甲負責催征錢糧,“所有正雜、催糧、應比、保正、社酒、官田、民米、租谷各項事件,俱各十戶均管”。5康熙末年,知縣周承畿將里甲雜差免之,推行“雇役之法”,官府雇傭差役催征錢糧,“先是萍邑向例,有里催,有雜差……里催者,催收一里之錢糧也。一值年甲,終日奔走,追比之苦,賠墊之累,法久弊生,深為民害。府君白諸有司,欲改行雇役之法。邑侯周公畿深然其說,會優(yōu)免詔下。于是,保正僅管本年戶婚、田土、斗毆諸事”。6遵宣一圖保正不僅需要負責戶籍攢造、土地登記、治安維護等多事務,還需要負擔每年春節(jié)期間的儺神祭祀。
四、儺神祭祀與圖甲
一年之中,小枧儺廟一般有二次規(guī)模較大的儺神祭祀活動。一是農歷四月二十八儺神大老爺唐將軍的生日;二是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的耍儺神。春節(jié)里的耍儺神是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的儺事活動。7長達十幾天的耍儺活動要順利完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包括耍儺路線的布置,耍儺隊伍的組織,耍儺經費收支等方方面面,于是,“耍儺神”前期的組織與準備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就有關情況,筆者訪問了儺廟文物管理委員會原主任巫紹才。他主持儺事事務十五年,熟悉小枧儺各方面的情況。據巫紹才說。
解放前,小枧儺廟由十本地業(yè)組織輪流管,按十甲輪流一年一度的耍儺神。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十甲頭首們在儺廟里請神,把大老爺、二老爺等大小儺神。然后十甲開會,上屆值年的一甲依據草簿上記錄的本年儺廟收支情況表,把廟里一年以來的收支情況向十甲頭首們說明,經十甲頭首們確認無誤后,上屆值年的一甲將本年的開支情況登錄儺神會正簿。最后的儺廟流水簿交給下一年值廟的一甲。本年輪值的一甲確定今年春節(jié)正月初二——正月十一耍儺神的路線以及扮演儺神的人員等事務。從正月初二日開始,耍儺神隊伍到十甲的家中跳儺神送福。一天必須耍完一甲住的范圍。一天的耍儺結束后,把儺神放在圖甲的祠堂里,供人們敬神。正月十二日,儺舞隊在負責本年耍儺神的值年一甲所居住的屋場舉行大規(guī)模的跳儺舞,這些跳儺的人都是從圖甲當中選出來的。耍儺神只會在圖甲家里耍,不會來我們寄居家里耍,我們寄居是沒有資格跳儺神的。我們寄居對儺廟和耍儺都是沒有份的。1
從上可知,儺神的祭祀與組織都是操控在圖甲組織的手里。每年輪流組織耍儺神的單位,是作為賦役共同體的一圖中的一個甲,在當地稱為一本地業(yè)。遵宣一圖的圖甲組織是儺廟的管理者、領導者和儺事活動的組織者。儺神信仰圈涵蓋的范圍是遵宣一圖的圖甲組織。每甲公推一人為會首,組成“儺神會”,會首按天干依次輪值,每年由一甲舉行全圖的儺事活動?!镀急备鸩继料氖献遄V》收錄了一張遵宣一圖四甲的圖甲合約,該合約講述了遵宣一圖圖甲組織捐資置辦儺廟田產及四甲何夏慶戶捐錢的情形。茲引合約如下。
立合約人何慶善、夏慶秋等,緣因乾隆二十三年,六甲輪值神首關會,眾遞議敘:將儺案神圣暫停,十年為卒,每遞派斗銀五兩,當立合約十紙,各遞存照,輪流生息至二十九年,生息十載,冬月,公同價買水田五百五十把,各遞又立約十紙存照。眾買圖田,印契一紙,一甲收存。其糧公立十甲戶內,立名李十承完納。但四甲所置業(yè)之銀,原系何、夏二姓四股斗派,共成五兩,四股所出開列于左,嗣后眾買田租有余,照股均分,日后差使,俱系四股管理,不得推卻,恐口無憑,立此合約。一樣二紙,各收一紙存照。
夏朗二、朗三兄弟出銀一兩二錢八分,文耀叔侄出銀一兩一錢五分;
何君拈兄弟出銀一兩一錢五分正,公贊兄弟出銀一兩一錢五分;
茂卿名下出銀三錢三分三厘正。
編合存照
清乾隆三十年歲次乙酉閏二月初 ?日
立合約人何慶賢 ?筆2
合約中講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六甲李周泰戶輪值神首,召開全圖會議,將儺神祭祀暫停十年,一圖十遞各出銀五兩,合為五十兩用于生息,作為儺神會的原始資金。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一月,十遞將原先集資生息的銀兩購買水田五百五十把,公買圖田的契約由一甲收存。為了完糧,在十甲戶內立李十承戶完納。廟產是由圖甲按股均攤,集資成會,采取輪流生息的方式而逐步累積而成的。四甲何夏慶戶斗派的五兩集資銀由何姓和夏姓按四股斗派,其田租和差使也是按四股管理。我們根據《何夏慶合約》可以復原出乾隆二十三年(1758)以前小枧儺廟耍儺神活動的輪流次序,見表2。
儺神祭祀之年亦是圖甲當差之年。承差之甲內各戶捐錢立會,購買田產,建立本甲公祠,商議甲內祭祀儺神、輪充差役等各項事務。如遵宣一圖七甲:
立合約人劉正宗、周方茂、張光宗、黃秀芳、王延芳、沈佑玉等,緣因十年一屆之輪祀儺神宴款之斂費甚大,及十年一屆之輪充地保、冊書之需用浩繁。乾隆四十八年冬,通圖議將神莊租分各遞領去生息。我甲領谷八碩,并及零銀二兩。念存公計,六姓酌議,擇其身家殷實、忠厚之人董其事,春放秋收,上交下接。至道光二年,谷積貳佰有奇,銀生壹拾有剩。合甲人等公議,將籍以鳩工庀材建公祠,備物告虔興祭祀,恢復前文物衣冠之盛,皆于是乎在。由是以之妥侑先靈,昭其孝也,垂裕后代,昭其慈也。免遇事派斂,昭其民紛擾。1
“公祠”是指七甲的義祠。清代萍鄉(xiāng)圖甲普遍建立了義祠,是圖甲祭祀祖先、商討差役的場所。2遵宣一圖不僅各甲建立了義祠,還建立了一圖的義祠?!镀急贝笃汉问献遄V》上收錄了一則《同治五年丙寅合圖重修小枧神廟并創(chuàng)建尚義祠公舍十遞合約》,為我們認識當時義祠創(chuàng)建的情形及其運作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史料。其合約如下。
立合約人某某等,竊以事在人為,無因難而生畏,造逢工竣,覺有志而竟成。緣我遵宣一圖,自清乾隆五十九年,遞造神廟,于今同治丙寅已七十有二年矣。茲因廟宇磚墻架柱俱已朽腐,目擊不堪,十遞商議,均欲革故鼎新,壯神威,肅觀瞻,并欲覽鑒橫屋及廚房一所。每遇算數收租議事,免在廳前擾攘,以告神聽。慮費不敷,因免置圖酒省費,并設立捐戶一法,每戶捐錢十掛,進主一位,牲祭置酒,名日“尚義公舍”。各遞捐戶共計五十余戶,有捐戶錢五百數十掛,概行付以助圖眾起造費用。后又兩次每戶捐錢一掛五比,眾放生息,為每年辦祭油燈各費,會內人不得強借分文。六人經理承管,一年輪流,上交下接,務宜至公至當,不得偏茍私見,妄生覬覦。倘日后起息浩大,捐戶后裔應試者酌量給費,以助其志。此因同事者所厚望也,特立合約,編尚、義、欣、先、祀、量、金、望、后、賢十字。3
從這份《十遞合約》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如下幾點。
第一,同治五年(1866年)以前,儺廟是遵宣一圖的圖甲組織定期聚會、討論一年收租、議事的地方。
第二,同治五年(1866年),遵宣一圖十遞在重修儺廟,共同出資購置橫屋及廚房一所,作為圖十遞每年收租議事的地方,名曰“尚義公舍”,因“慮費不敷,免置圖酒省費”,并設立捐戶一法,每戶捐錢十掛,進主一位”?!爸脠D酒”是指一圖十遞聚集在一起喝酒。萍鄉(xiāng)每圖有聚集在義祠一起喝圖酒的習俗。據楊岐普通寺碑刻云:“圖甲為有明舊制,萍邑至今相沿未改,各鄉(xiāng)均立有圖會,每年置酒一次,略存鄉(xiāng)飲遺意?!?又據《溫家坊劉氏四修族譜》云:“籍隸大安鄉(xiāng)五保三圖七甲,合十遞建義祠于萍城鳳凰池前面城墻邊,額名大五三祠,立十遞木主與寢室。每年冬至節(jié),屆與各遞圖綱兄弟同祠祭飲,歷二百余年無變更。”5“進主一位”是指在尚義公設立捐戶木主牌,在木主牌上寫上捐戶的名字,每年進行“牲祭置酒”。綜上所述,遵宣一圖圖甲組織以捐款的方式建立的“尚義公舍”是遵宣一圖十遞定期聚集、祭祀先祖、討論每年收租議事的義祠?!镀急绷_氏五修族譜》記載:“右圖在本邑遵宣一圖義祠地名小枧儺神廟后鳳形寅山申向兼艮坤,契買邱姓之山丈尺詳契?!?可見,遵宣一圖義祠的稱呼已經出現,稱為小枧儺廟的別稱,清同治五年以前小枧儺廟的廟額并不是遵宣一祠。
第三,成立了由六人經理尚義公舍的組織,負責尚義公舍尚義公舍如辦祭、資金的收放生息等事務,采取“一年輪流,上交下接”的管理方式。
第四,強調公會資金的公用性,規(guī)定“會內人不得強借分文”,還規(guī)定“倘日后起息浩大,捐戶后裔應試者酌量給費”,對捐戶后裔參加科舉考試給予資助。
五、結語
儺廟的管理組織——十本地業(yè)組織是指當地的圖甲組織,一本地業(yè)代表一甲。儺神廟以祠來命名,表明小枧儺廟與圖甲的辦公、祭祀場所——義祠相互疊加。遵宣一祠是指萍鄉(xiāng)縣遵化鄉(xiāng)宣化里一圖的義祠,即由遵宣一圖十甲建立的義祠。遵宣一祠不僅是儺神祭祀的中心,還是圖甲組織定期集會、舉行聯(lián)合祭祀、議論一圖公務的場所。義祠與儺廟的疊加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圖甲組織掌握了對儺廟和義祠的所有權,也擁有組織、扮演儺神的權利。一年一度的耍儺神是最有象征意義的祭祀儀式。它具有明確的祭祀社區(qū)范圍,對于參加的人群也有區(qū)分。圖甲有資格耍儺,寄居沒有資格耍儺。耍儺神的儀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首先,把儺神從神圣的儺廟里請出來,到遵宣一圖的圖甲家里去耍儺,每天耍儺神活動結束后,把儺神坐落在圖甲的祠堂里,這密切了儺神與(圖甲)土著居民的聯(lián)系,滿足了土著居民的精神寄托的需要,同時也強化了圖甲居民的主神崇拜意識。其次,在耍儺神的儀式過程中,圖甲的地位得到提升,這對維系圖甲組織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這種對耍儺活動權利的擁有,強化了土著居民的“圖甲”認同意識,保持了土著居民的自尊與信心,同時也向外人暗示,儺神這一保護神是圖甲創(chuàng)造的。在這種每年反復展演的儀式中,圖甲(土著)群體與寄居(客籍)群體的區(qū)別得到彰示,從而其自身的團結也得到相應的加強,圖甲這一群體的地位就得到再度的肯定。一年一次的耍儺神活動使居住分散的圖甲組織得以整合成一個鄉(xiāng)村共同體,加強了圖甲組織的內聚力。小枧儺廟作為社區(qū)的儀式中心,儺神祭祀與圖甲祭祀均在儺廟舉行。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儀式的背后是圖甲會、儺神會這樣的會社組織在支撐。這種會社組織是當地鄉(xiāng)村社會的結構。劉志偉教授指出:“這樣的一種會又是一個很廣泛的結盟,每一個會社的人的資格,是跟圖甲里面的戶籍身份聯(lián)系起來的。這種戶籍制度,原本是王朝社會管治基層的最基本機制?!?小枧儺廟的例子,加深了我們對明清里甲組織在地方社區(qū)形成中作用的認識與理解。
[責任編輯:吳才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