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如
本書源自作者在國家大劇院所做的“走進唱片里的世界”系列講座。作者以詩意的語言娓娓道來,為讀者講述了畫布上的“聲音”——世界名畫與名曲的故事。每講從一幅或一組世界名畫入手,深入解讀畫作產生的時代背景、背后的動人故事及藝術品賞細節(jié),然后引出與畫作相關的著名音樂家和音樂作品,帶領讀者走進音樂與繪畫奇妙的對話和探索之域。
“音樂是流動的繪畫,繪畫是凝固的音樂?!崩L畫與音樂各有一片獨立的領地,然而這兩種看似迥異的藝術范疇之間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關聯(lián)。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說:“當我作曲時,我的思想中總有一幅畫,并且按照這幅畫去工作?!狈▏寺嬇纱髱煹吕肆_瓦則在日記中寫道:“色彩就是眼睛的音樂,它們像音符一樣組合著……”音樂評論家陳立的新作《畫布上的聲音:世界名畫與名曲》就是帶領讀者走進繪畫與音樂的奇妙探索之域的作品,作為責任編輯,我有幸見證了它的誕生。
與才情并重的陳立因書結緣
和陳立的相識,源于2020年他在我社出版的《陳立講西方古典音樂》一書。這部書稿一開始是由我的一位同事負責,后因其工作調動,因緣際會之下由我接手書稿收尾事宜。在這部書稿的編輯過程中,陳立一直在新西蘭,因疫情緣故,第一次與他相見遷延到了2021年3月份,那時書已經(jīng)出版近半年了。
此前,我和他的溝通主要通過微信或郵件,陳立的文字給人的感覺總是洋溢著溫暖和熱情,長長的文字里夾雜著很多笑臉和鮮花的表情,讓人想起冬日里和煦的暖陽,而第一次的拜會更令我印象深刻。
陳立出身書香世家,從小浸潤在音樂中,作為名聲赫赫的音樂評論家,他曾在國內外采訪過百余位國際音樂大師,并多次赴國外擔任國際大型音樂會的現(xiàn)場轉播主持人??梢哉f,他的一生都在音樂的浸養(yǎng)中。我在文字里已經(jīng)深切感受了陳立的滿腔熱忱、謙和平易,甫一見面,果然文如其人。他非常健談,一緩我初次拜見大師的緊張,提到和音樂相關的話題時他就像打開了“話匣子”,神采飛揚,侃侃而談。
而且,陳立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在他的講述中,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等音樂大師仿佛成了跨越時空的朋友,變得有血有肉起來。他還和我們分享了他在國外的一些音樂見聞,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述到訪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看到游人都在斜塔下拍著各式各樣的照片以至于流連忘返時,他感到實在可惜。因為除斜塔之外,那里有太多文化歷史可供追尋,比如就在比薩斜塔旁有一座洗禮堂,那里的回聲效果出塵絕倫,難以比擬。陳老師邊說邊和我們演示回聲效果——“咚……咚……”,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就站在禮堂里,感受著迷人動聽的音響在耳際回蕩。
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會面中,陳立在談笑風生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厚文化底蘊,以及舉手投足間所散發(fā)出的大師風度,令我深深折服。
隨“藝術導游”踏入國家大劇院講堂
再見陳立便是在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的講堂里,他是國家大劇院的老朋友,2007年國家大劇院舉辦的第一場音樂講座便由其拉開序幕。2021年陳立剛一回國,便受邀在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品牌“走進唱片里的世界”開講,于是便有了持續(xù)一整年的“畫布上的聲音”系列講座。
這個系列講座的受歡迎程度出乎意料,經(jīng)常一開票便售罄,很多聽眾謂之“一票難求”。我很榮幸能夠得到贈票,多次親臨講座現(xiàn)場。講座開始的時間是周末下午兩點半,往往兩點左右就有不少人在藝術資料中心的門口排隊。在長長的隊伍里,很多都是場場親臨的“老面孔”,有不少頭發(fā)業(yè)已花白的老人,也有七八歲的小朋友。
我第一次去聽這個系列講座時,主題之一是“緹士拜恩《歌德在羅馬坎帕尼亞》”。聽完后,我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主題的巧思與內容的豐富都讓我驚訝。講座由德國著名畫家緹士拜恩所繪、歌德最著名的肖像畫《歌德在羅馬坎帕尼亞》講起,繼而講到歌德的著名戲劇《艾格蒙特》,再由此引出“畫布上的聲音”——貝多芬著名的《艾格蒙特》配樂;伴隨著精心選取的經(jīng)典音樂段落和輕松從容的導賞,又自然關聯(lián)到藝術背后的動人往事——歌德與貝多芬兩位文藝巨匠的偉大相識、交往與不歡而散。在娓娓道來的講述里,陳立宛若一位“藝術導游”,帶聽眾輕松愉悅地漫步在藝術的美景中。這片美景不僅由繪畫與音樂構成,還在二者間宕開了一片新天地,文學、歷史、神話、人性等內容信手拈來,“游客”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在美好的周末午后時光,走進了一場美妙絕倫的藝術盛宴。
每次講座結束都伴隨著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既是為這洋洋大觀、豐富多姿的講座內容,也是為陳立所做的精心準備。在和陳立及其夫人的交談里,我了解到他在每次講座前都會花費巨大的精力進行準備,不僅為講座搜尋了眾多難得的精美圖片,更會千挑萬選出他所認為的最好的音樂段落版本,亦逐字寫出全部的演講稿,反復潤色,常常在書桌前一坐便是好幾個小時,有時竟至頭暈目眩。宗白華曾說:“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靜照?!蔽蚁?,陳立在音樂世界里,在進行藝術文化傳播之時,也常常心無掛礙地沉浸在“忘我”的境界中,任藝術之美透入內心,光明瑩潔。
畫布里流淌出的澄澈之音
我們部門的領導、教育出版中心周雁翎主任也在那次講座的現(xiàn)場,同樣深受感染,講座一結束,周雁翎便向陳立約稿,擬將講座內容結集出版。陳立爽快地答應了,于是促成了他與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第二次合作。
而當成稿交到我手里時,我打開文件夾一看,竟然有1.6G,里面有“沉甸甸”的近1000張圖片,還附有詳細的版式設計建議。我一邊感嘆陳立搜集資料的勤力和用心,一邊也頗為忐忑,作為責任編輯,打磨作品、為作品盡可能增加附加值可謂責無旁貸,這樣一部圖文并茂、音畫交融的書稿,我該怎樣將它更好地呈現(xiàn)給讀者呢?
在整個編輯的過程中,我都懷著一種對待藝術品的態(tài)度,如品美酒、如琢美玉。書稿的原副標題是“音樂與繪畫的合聚”,對此我思索再三,“合聚”雖明確典雅,可讀起來略有些拗口,不若“世界名畫與名曲”單刀直入、清晰簡明。書稿每章原標題為“畫家+畫名”,每講的內容同講座一樣一氣呵成,但作為書稿,可以在呈現(xiàn)形式上更豐富靈活些。相對于文字的篇幅,圖片數(shù)量也須“忍痛”壓縮,留下與文字最契合、最相得益彰的精華之作。在將一些想法同陳立溝通后,他非常支持,給了我很高的自由度和完全的信任。這份尊重難能可貴,也讓我更有信心將這本書打磨得更為出色。
與此同時,在陳立的牽線下,《畫布上的聲音:世界名畫與名曲》也促成了北京大學出版社與國家大劇院的合作。國家大劇院將這部作品的出版列為建院15周年院慶活動之一,為了趕上院慶的時間節(jié)點,我不得不加快了編輯的進度。有意思的是,這也使得整個編輯的過程變成了一場和陳立的即時“對話”:經(jīng)常是我改完一章,馬上將樣稿及一些疑問發(fā)給他;他也片刻不誤,常常在當天或第二天便將反饋意見發(fā)回給我。書中所涉細節(jié)眾多,如藝術品年代、館藏和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人物等等,為確保準確,拿不準的我就會請陳立復核。他也不辭辛勞,交叉查閱各種權威文獻,甚至多次連夜請海外的親友協(xié)助查核及尋找補充資料。我每每為陳立的一絲不茍和熱情投入而感佩:畫布里流出了奇妙的樂音,更流出了一位藝術大家澄澈的心靈之音。
這樣的一來一往也經(jīng)常碰撞出很多有趣的“知識點”。比如,雅克-路易·大衛(wèi)描繪拿破侖的名作《拿破侖跨越阿爾卑斯山》,畫面中拿破侖的坐騎是經(jīng)過藝術家美化的高頭大馬。而從另一位畫家保羅·德拉羅什所畫、描繪真實的拿破侖穿越阿爾卑斯山的歷史畫作中,可以看到其坐騎并非駿馬。書稿中一開始寫的是騾子,后經(jīng)陳立考證,保羅·德拉羅什畫作中似應為驢而非騾。陳老師在反饋意見里,還幽默地附了幾張驢和騾子的卡通畫及照片加以說明,讓埋頭書稿中的我一時忍俊不禁。
經(jīng)過幾輪審稿,書稿逐漸成形。無論是精心擬定的章節(jié)標題和版式設計,還是內文調整及潤色,陳立都贊不絕口;再配上陳立的工作室提供的音頻二維碼,最終形成了“畫中有樂、樂中有畫”的面貌,我也終于舒了一口氣。更為有幸的是,書稿還得到了國家大劇院王寧院長的肯定,并為這本書親自撰寫了序言。
關于封面的另一個巧合是,在進行了多輪設計之后,最終選取了緹士拜恩的《歌德在羅馬坎帕尼亞》作為主畫面,這恰好是我第一次在國家大劇院聆聽陳立講座的主題。作為德國文藝巨匠的歌德,其文學作品及相關的繪畫、音樂作品在書中多次作為主角出現(xiàn),而畫面中所體現(xiàn)的古典藝術的“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也和本書的格調頗為契合。
“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成就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而一部好書也將帶領大家走進藝術家所構造的大美境界?!蔽液軜s幸可以成為這部書稿的責任編輯,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更多讀者以藝術和心靈的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