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桃
主題活動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圍繞一個中心話題或事件,追隨孩子的興趣和經驗,借助環(huán)境和多方資源,組織開展的預設與生成相結合的多樣性活動,活動之間既有橫向聯(lián)系又有縱向發(fā)展。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是教師的預設和孩子的興趣不斷碰撞、交織、融合的過程。教師應遵循主題活動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秉持開放的態(tài)度,與孩子共同構建主題活動。
大班的主題活動“動物,我們的朋友”,從其名稱可以知道,該主題活動旨在激發(fā)孩子對動物的喜愛之情,讓孩子感受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了解動物與人類共生共存的關系,從而萌發(fā)珍愛生命、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然而,從話題中的教師對子主題“冬天里的動物”的活動設計來看,教師似乎更加注重讓孩子了解動物的多樣性以及冬季里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獲得有關動物過冬的相關知識,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導孩子去關心、關愛這些動物。這所幼兒園在飼養(yǎng)角里養(yǎng)了羊等動物,這些原本是非常好的教育資源。教師不單可以利用這一資源讓孩子直接感知“有的動物在冬天會長厚厚的皮毛”等原本只是個別孩子從圖畫書、電視節(jié)目中獲得的間接經驗,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導孩子從自己對冬季氣候特點的感知出發(fā),感同身受地去關心這些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動物朋友在這樣寒冷的季節(jié)里如何御寒、取暖,以及思考自己可以為動物朋友們做些什么,以幫助它們順利地度過寒冬。
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自然物,而非抽象的學科知識。曾有學者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孩子不會拿著放大鏡去研究大象身體各部位的特征,搞清楚象牙、象鼻子、象耳朵等是怎樣的,他們眼中的大象形象模糊,卻是活生生的。如果孩子在前期沒有與飼養(yǎng)角的羊有親密的接觸、充分的互動,便很難發(fā)現(xiàn)羊毛的長短、稀密會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
孩子天生對動物世界充滿好奇。如果我們只是將有關動物的知識講給孩子聽或通過圖畫書、電視節(jié)目傳遞給孩子,孩子確實也會聽得或看得津津有味,但這些知識不是他們主動建構的,與他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距離,因而難以引發(fā)他們情感的參與,也無法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太多痕跡。孩子喜歡與動物為伴。教師與其考慮通過幾次集體教學活動或小組教學活動,讓孩子去了解諸如蛇的冬眠、螞蟻儲存食物等很難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不如利用園所的資源優(yōu)勢,引導和鼓勵孩子在自然、生動的場景中學習,讓飼養(yǎng)角的動物成為孩子的玩伴以及觀察、照顧、表達、表現(xiàn)的對象,讓孩子走近動物的世界,對這些動物產生深厚的感情,真正把它們視為自己的朋友。有了這樣的認識和情感,孩子在進入小學、中學,有了更多的生活經驗和更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之后,便能孜孜不倦地學習,如海綿般吸收很多有關動物的知識。
(北京市朝陽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 馮 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