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美 徐玲
蔡元培先生曾說:“凡是學校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教材選錄的作品有著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但是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本應充滿審美趣味的美文變成枯燥的解讀,導致學生出現(xiàn)課堂失語現(xiàn)象,抑或是脫離文本的“泛化”解讀,過于個性化的解讀失去了邊界和意義。本文旨在以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朱自清《背影》一文為例,探索既遵循審美教育規(guī)律,又具有可操作性、可實踐性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方法,通過細讀、對讀、仿寫的學習發(fā)揮語文學科的綜合育人功能。
一、文本細讀,豐富審美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對審美教育提出了“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等明確的要求,但對于缺少生活閱歷的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審美可能處在一種初級階段,審美這一復雜的活動很難在教學中具象化。因此文本細讀顯得尤為重要,是教師進行審美教學的有效方式。
1.品讀與想象,喚起審美期待
在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多講少讀的現(xiàn)象,且朗讀指導單一,不利于學生個性化體驗的生成。其實文本處處可朗讀,對語言優(yōu)美、有情韻的句子要吟誦、要記背;對于充滿細節(jié)的句子要朗讀、要揣摩,引導學生從停連、語速、重音、語調等方面把握語段的韻律和情味。這樣學生既能讀出張弛鮮明、濃淡相宜的美感,又能細細琢磨作者情感的走向和情思的微妙變化。在品讀過程中可引導學生撰寫句段的朗讀腳本。朗誦腳本是指導朗誦的一種文本,其目的在于通過朗讀腳本讓學生明白如何朗讀,明白為什么這么朗讀,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筆者以朱自清《背影》描繪父親爬月臺的片段為例,講解朗讀以及朗讀腳本的撰寫。第一次朗讀,感知這一自然段是作者通過父親穿鐵道、爬月臺的行動來描寫父親的背影。第二次朗讀重點品讀“探”“穿”“攀”“縮”“傾”等動詞,“攀”既寫出了月臺的高度,又讓人想象父親爬時的吃力;“縮”點明了他爬時的困難;“傾”說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時很費勁。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描繪出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買橘子的艱難情景,需要重讀。第三次朗讀要讀出含蓄的意味,父親爬月臺的艱難和兒子的擔憂與感動都要讀出來,這是一種父子之間情感的雙向流動。
朗讀與寫朗讀腳本、體驗想象和展開聯(lián)想,看似是形式,實則為整堂課的學習定下了基調,喚起學生對文本、對課堂的審美期待,讓學生在朗讀中不知不覺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更深地去感知和面對文學作品,最終獲得審美的享受。
2.構建與交流,開鑿審美深度
初中語文教材選文大都是情文并茂的典范之作,是進行審美教育的良好素材。不同的文本在構思、語言、立意上都有自身的亮點,因此教師應立足教材文本,從文本挖掘美的因子,幫助學生構建文本細讀的框架,引領學生感知多樣化的審美,讓學生在文本細讀中對審美有具象的體認。
例如《背影》所在單元導語指出要反復品味、欣賞語言,領悟作者獨特的情感表達。預習部分指出要設身處地體會文中描寫的情景,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思考探究中“我”對父親的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積累拓展部分指出本文語言素樸而又典雅,簡潔而又細致,極具表現(xiàn)力。千古文章意為高,《背影》一文的立意大而新。解讀文章立意時不能僅僅局限于父子之愛和父與子刻骨銘心的記憶,更應該將“背影”熔鑄成一個經(jīng)典的“父慈子孝”文化符號傳統(tǒng)。教學本文時構建的框架為細讀語言、細讀情感變化、細讀文章立意,審美教學只有觸及這些層面的內容,解言明意、把握意脈,才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促進其審美情趣和品位的提高,實現(xiàn)教學價值的優(yōu)化。
文本細讀切忌在一個維度上來回拉扯,要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對話,循序漸進地深入,才能使學生的閱讀體悟走向文本深處。對于文中的問題和質疑,盡量由學生討論解決,教師僅需在這個過程中為學生的審美提供支架。學生在交流中共享審美成果,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審美體驗,適時引導,引領學生的審美走向深刻,學生才敢想、敢說、敢問,才能逐步成為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
二、文本對讀,提升審美能力
學生對于課內文本分析得很透徹、精到,但到考場上遇到其他文本,往往就無法抓住特定的內蘊合理審視、有效解讀。對中學語文教學來說,如果不通過一定的比較閱讀、群文閱讀活動深淺適宜地教學,擴大學生視野,而僅指望通過學生閱讀課內幾篇文章、教師解讀的方式歸結相關審美要素,認為審美能力的提高可以“講中而得”“論中而得”,顯然是無法真正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的。筆者認為,可在文本細讀之后進行文本對讀,以課文文眼或關鍵處內容為軸心,將其與課文相關的其他文章進行對照,實現(xiàn)文本題旨和情感的互補、互證、互鑒,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探索美、評價美的能力。
1.異文對讀,提升審美品評能力
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筆者就以朱自清《背影》、三毛《背影》具體的句段讓學生聚焦比較內容、比較寫法、比較語言的活動任務。兩篇文章寫作時間和寫作背景不同,但是細讀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兩文的內容、形式和主題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兩篇《背影》都是抒寫親人的“背影”,取材著眼于“小”,都是通過平凡小事塑造了令人難忘的“背影”;表達側重于“情”,展現(xiàn)了親人對“我”的深愛以及“我”對親人的心疼與愛;描寫中表現(xiàn)出“細”,展示兩篇文章中的具體語段進行分析。聚焦于描寫父親爬月臺動作的片段,對比閱讀三毛《背影》片段中的“夾”“提”“蹲”“彎”等動詞,兩篇文章都巧用動詞寫情境,用特寫鏡頭一般的描寫細致、鮮活地展示了父親與母親動作的艱難。緊接著分析語段“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作者通過對父親融入人群的描繪,渲染了“我”對父親的情感。同樣,三毛對母親背影的描繪亦是用后視鏡等背景渲染情感,語段“停在街心后視鏡里還是看得見母親的背影,她的雙手被那些東西拖得好似要掉到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地在那里走下去”,體現(xiàn)的是“我”借助物體背景來“觀察”母親的背影,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2.材料助讀,增強審美思辨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所學課文用合適的文本“引讀”,讓學生在學習擴展中產(chǎn)生新知。學生只有了解作品、作者的相關背景,才能置身其中、換位思考,進而表達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筆者給學生引進的三則材料,一則是《背影》課文后的材料,摘自朱國華《朱自清與〈背影〉》,材料指出朱自清父親讀到兒子文章《背影》時,手不住地顫抖,眼珠猛然放光彩。引導學生感知《背影》的感人之處正在于父子倆都在努力理解對方,這種理解讓父子盡釋前嫌,重歸于好。緊接著引入張學君《走進〈背影〉解讀的秋日時代》,通過對朱自清父子倆矛盾的介紹,體會作者生活的窘?jīng)r和父子之間的關系,進而深入探尋作者想要表達的復雜情感——親子之愛是錯位的,愛與被愛是有隔膜的。最后引入三毛《背影》結尾的兩段,由此引申到父母與子女之間天然存在的隔閡,將父子情之深上升到父子情之隔閡。
審美能力是解讀文本、考試拓展的關鍵能力,關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語文教師采用文本對讀教學方式,引入合理的、有效的本文,打破篇目的局限,不僅引導學生學會文本解讀的方法和思路,而且開闊了學生的審美視野,引導學生在觸碰陌生文本中不斷提升審美感知力、審美鑒賞力和審美思辨力。
三、文本仿寫,構筑審美思維
葉圣陶先生很重視閱讀對寫的作用,認為仿寫要 “學別人的文章說自己的話”。教師通過對教材進行文本細讀、文本對讀,抓住教材的經(jīng)典之處梳理有教學價值的突破點和學生可吸收的寫作訓練點,積極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積累遷移訓練,使學生逐漸關注文本、關注表達、關注創(chuàng)造,進而在模仿之上有自己的見解,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1.隨文練筆,積累審美經(jīng)驗
仿寫是閱讀與寫作的融合,但最終的落點仍在寫作?,F(xiàn)行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情理兼?zhèn)?,具有無限的思維彈性,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再造空間。教師隨堂隨機設計仿寫小練筆和課文片段仿寫,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積累,對課文的句子、語段進行加工改造,對文章核心要點、有新意之處進行創(chuàng)新表達,不僅能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深化,還創(chuàng)造了學生運用語言的機會,使學生學以致用,積累審美經(jīng)驗,實現(xiàn)能力的拔高與遷移。
《背影》一文的語言樸素簡雅,選材小且新,立意大而美,這都是可以進行練筆的方面。例如觀察課文《背影》中的“最……的”句式,“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筆者讓學生仿寫“最……的”句式,感受一種有力度的情感表達。常常把“最……的”放在句首,設置懸念,更是為了突出表達一種情感。學生仿寫示例:“最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一向不顯山露水的他,在這次考試中竟然拿了第一名?!睂W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遣詞造句中模仿句式,勾勒出了生活的畫面,同時檢測了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準確度和深度。
2.拓展暢寫,展現(xiàn)審美個性
課文仿寫雖然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一個過程,但不是最終的結果,通過課文仿寫,最終要實現(xiàn)的是自由暢寫。學生需要把課文仿寫的能力轉化成自由暢寫的能力,這個轉化的過程是關鍵,如果完成不了這種學習轉化,那么就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關于如何提高課文仿寫的效率,實現(xiàn)從仿寫到自由暢寫的轉變,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仿寫要引導學生生成自我意識。寫作是人對自我的表達,對世界的表達,是人的思想與情感的表達。文本細讀、對讀再到仿寫教學,并不是讓學生在閱讀中被動地掌握語文知識和寫作技巧,而應該是在仿寫教學中,不斷地促進學生生成自我意識和個性情感,真正達致有效仿寫、自由創(chuàng)作的理想境界。
四、結語
慢慢讀、慢慢品、慢慢寫,審美過程必然是“慢”的,因為語文所包孕的內容太豐富。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在文本解讀、對讀教材課文和助讀材料后,能夠拓寬寫作視野,發(fā)展審美思維,逐步成長為主動審美的閱讀者、積極的分享者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者。我們將審美教學落實在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構建學生的審美思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終會達致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理想境界。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
責任編輯:莊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