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粵港澳大灣區(qū)近代報刊文藝副刊的內容與影響

2023-06-10 23:27:18周丹杰
粵海風 2023年2期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qū)

摘要:清末民初,粵港澳大灣區(qū)新辦報刊不斷涌現,而且多設置有專門登載南音、粵謳、粵劇班本等嶺南民間曲藝的“諧部”板塊,既受民眾喜愛又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是喚醒民眾、呼吁革命的重要陣地。《時事畫報》中的粵劇班本以時事新聞事件為主要內容,追蹤社會熱點,傳播革命精神,具備新聞報道和時事評論的特質;它們與傳統(tǒng)書坊刊刻的粵劇班本不同,是有機結合報刊的“新聞性”、戲曲的“敘事性”以及作者的“托物言志”三種性質的新文體?!稌r事畫報》中的粵劇班本體現了近代嶺南報刊文藝副刊題材內容時事化和形制多元化的特點,對研究近代報刊、廣東俗曲和粵港澳大灣區(qū)地域文化都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qū) 近代報刊《時事畫報》粵劇班本

清末民初,文學革命呼聲急迫,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先后提出“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及“戲曲改良”等口號,各界紛紛響應號召,加入文學革命的浪潮。小說、民歌、說唱、戲曲等中國民間文學,以“俚俗近人”且“發(fā)人深省”的特點,成為革命志士、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和先進思想的重要工具,發(fā)表在各大報刊之中的新編小說和戲劇,一時間蔚為大觀。作為革命策源地的廣東,更是如此。

除小說外,廣東、香港近代報刊中多登載極具嶺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市井流行曲藝,如南音、粵謳、龍舟、板眼和班本等,符合粵地民眾的欣賞喜好和閱讀口味,從而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較早刊登這類文藝作品的是1900年在香港發(fā)行的《中國日報》,該報在附刊的旬報中特辟“鼓吹錄”一門,由楊肖歐、黃魯逸等記者撰寫歌謠、戲曲,“或諷刺時政得失,或稱頌愛國英雄,莊諧雜出,感人至深”[1]。自《中國日報》開此濫觴,粵、港新創(chuàng)報刊紛紛效仿,例如在香港出版的《廣東報》《有所謂報》《香港少年報》和在廣州出版的《時事畫報》《國民報》《南越報》《平民報》等[2],均設置了內含多種通俗文藝作品的“諧部”,刊載南音、龍舟、粵謳和班本,為振奮國民精神和開發(fā)國民智識助力。

一、《時事畫報》及其研究述略

在眾多近代報刊中,畫報因采用“圖畫為主,文字輔之”的報道方式而獨樹一幟。據統(tǒng)計,現存已知的清末畫報有120種左右[3]。其中粵港澳大灣區(qū)創(chuàng)辦最早且影響較大的當屬《時事畫報》。

《時事畫報》是由潘達微、陳樹人、高劍父等粵籍人士發(fā)起并創(chuàng)辦的石印畫報。該畫報自1905年9月創(chuàng)刊于廣州,1909年至1910年編印發(fā)行遷至香港;1910到1912年間因經濟、政治原因停刊;1912年10月起遷回廣州,合并《平民畫報》而改名為《廣州時事畫報》,出版至1913年4月徹底???,共計出版了142期[4]。

《時事畫報》創(chuàng)辦伊始,發(fā)起人之一的高劍父在創(chuàng)刊號擬定《本報約章》,指明該畫報以“開通群智、振發(fā)精神為宗旨”,考物、紀事俱用圖畫,延聘美術家和“淹通卓識之士”主筆繪事、論事;畫報內容“約分兩部,圖畫紀事為首,論事次之;論事中先諧后莊,諧部,雜文、談叢、小說、謳歌、雜劇等附之;莊部,論說、短評、本省各省要聞等附之,材料豐富,務使饜閱者之目。”[5]

在眾多清末畫報中,《時事畫報》以激進的政治主張、革命意識和豐富的社會文化內容而備受學人的關注和重視。有關該畫報的研究,較早的有倪俊明1987年發(fā)表的《清末反美愛國運動中的〈時事畫報〉》(《廣東圖書館學刊》第1期),主要論述《時事畫報》在清末反美愛國運動中對時事的報道宣傳以及推動革命的重要作用。之后十多年,《時事畫報》僅約略出現在近代報刊、清末報刊小說研究等綜合性論文的敘述中,而未有專門研究。

自2000年起,學界陸續(xù)涌現深入研究《時事畫報》的論文。一方面,是在《時事畫報》的具體個案研究中涉及對畫報的整體研究,較為突出的如顏延亮《黃世仲與〈時事畫報〉》(《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2期)一文,作者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查閱大量近代史料,考辨《時事畫報》的具體出版情況,為厘清畫報的出版期數、年份日期等問題做出重要貢獻[6];另一方面,對《時事畫報》的圖像以及圖像敘事的相關研究占比最大,尤以康保成《清末廣府戲劇演出圖像說略——以〈時事畫報〉〈賞奇畫報〉為對象》(《學術研究》,2011年第2期)和陳平原《鼓動風潮與書寫革命——從〈時事畫報〉到〈真相畫報〉》(《文藝研究》,2013年第4期)二文為突出。前者以畫報中的戲劇演出圖像為考察對象,分類評述,認為它們全面反映了清末廣府的城鄉(xiāng)演劇情境,凸顯了粵劇特有的開放性特點;后文作者陳平原認為《時事畫報》及其承繼者《真相畫報》都通過圖文并茂的“敘事”和雅俗共賞的內容,展示了高調的革命論述和濃厚的文人趣味。[7]

2014年,《時事畫報》影印出版,文獻資料的刊布極大程度推動了該畫報的研究進展。[8] 回看以往研究,雖然頗多涉及嶺南演劇圖像、戲劇史料和城市劇場等方面,但畫報中刊載的粵劇班本所受關注并不多。

“班本”,最早是民間用來通稱廣府戲班劇本的,也被書坊廣泛刻印于粵劇劇本封面,從而標榜劇本“正班”屬性;后來“班本”由特指戲班的演出劇本逐步演變?yōu)閯”镜拇~,成為一種貼合民眾喜好和需求的寫作“文體”,涌現出大量僅作為案頭讀物的時事班本。所以,在粵港澳大灣區(qū),“班本”不僅僅指代粵劇戲班的劇本,更包括了清末以后報刊雜志中出現的以粵劇班本形式撰寫的案頭劇本。[9]

本文以《時事畫報》中刊載的班本為研究對象,整理歸納并深入分析它們的題材內容和形制特點,以此為基點進而嘗試探討以下兩個問題:第一,近代嶺南報刊文藝副刊中登載的班本有什么特點?第二,創(chuàng)作者和辦報人為什么選擇“班本”這種戲曲文體?他們如何利用“班本”發(fā)表言論,彰顯什么樣的內心意旨,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班本內容:聚焦時事,追蹤報道

1904年,《二十世紀大舞臺》首期登載了陳去病的文章《論戲劇之有益》[10]。文章特別強調戲劇是改良社會的有力工具,并詳細列出戲劇為何有益于社會。

(戲?。┢湓~俚,其情真,其曉譬而諷喻焉,亦滑稽流走,而無有所凝滯,舉凡士庶工商,下逮婦孺不識字之眾,茍一窺睹乎其情狀,接觸乎其笑啼、哀樂,離合悲歡,則鮮不情為之動,心為之移,悠然油然,以發(fā)其感慨悲憤之思,而不自知。以故口不讀信史,而是非了然于心;目未睹傳記,而賢奸判然自別。通古今之事變,明夷夏之大防;睹故國之冠裳,觸種族之觀念。則捷矣哉!同化力之人之易。而出之神也。猶煊染然,其色立變,可不異夫![11]

陳去病在文章中征引清代戲曲家余治《庶幾堂今樂》“自序”中的文字:“惟茲新戲,最恰人情,易俗移風,于是焉在。庶幾哉!一唱百和,大聲疾呼,其于治也,殆庶幾乎?”他十分認同這一說法,并呼吁有識之士能夠積極參與,組織班社“或編《明季裨史》,而演《漢族滅亡記》,或采歐美近事而演《維新活歷史》,隨俗嗜好,徐為轉移,而潛以尚武精神、民族主義,一一振起而發(fā)揮之,以表厥目的。夫如是而謂民情不感動,士氣不奮發(fā)者,吾不信也”。[12]

這篇文章頗能代表時人、尤其是革命人士對戲劇的看法和態(tài)度。他們最看重戲劇教育民眾和改造社會的功能,而不太關注戲劇的其他價值和功用。同樣的,《時事畫報》的創(chuàng)辦者和編繪者也將廣東本地的戲曲——粵劇,視為報道時事、宣傳革命和開啟民智的一種有效途徑。

現存書坊刊刻的粵劇劇本多敷演帝王將相、草莽豪杰、才子佳人等故事,與之相較,報刊中發(fā)表的班本則更多是根據時事新聞事件新編而成,正如賴伯疆評價辛亥革命前后廣東志士班的劇目內容為“離經叛道”,稱他們的劇目題材是“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大至革命反清,小至家庭爭端,幾乎無所不包,其中尤以反映現實,抨擊朝政,針砭時弊,反對封建,提倡宣揚民主自由,宣揚愛國主義精神,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等題材和思想最為突出?!盵13] 以此來形容同時期報刊中盛行的粵劇班本,同樣適合。作為廣東發(fā)行最早且政治上最為激進的石印畫報,《時事畫報》刊載的班本很好地表現出近代報刊班本在題材內容和文體表達上的普遍性。

據統(tǒng)計,在已經影印出版的139期《時事畫報》(十冊)中,共有62期刊發(fā)了86種新編班本。[14] 根據題材和內容,筆者將這些班本分為兩大類:一是在發(fā)表數量上占絕對主體的時事新聞班本;二是僅有數種感時傷懷班本。

時事新聞班本指以報道時事新聞事件為主要內容的班本。《時事畫報》中此類班本關涉的時事中,不僅有持續(xù)時間長、影響范圍大的革命運動,也有街頭巷尾的鄉(xiāng)人嘆苦、警民爭執(zhí)、門鋪關張等市井雜事,可謂包羅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以1905年的“抵制美約運動”和1906年粵漢鐵路集股商辦兩大政治事件相關的班本為多。

《時事畫報》創(chuàng)刊伊始,便積極投身“抵制美約運動”的大浪潮,通過圖畫、時論、旬日要事記、班本等形式追蹤報道該運動的發(fā)展情況。何劍士、隱庵、拔劍狂歌客等畫報同人創(chuàng)作班本,報道拒約時事熱點,講述事情經過,抒發(fā)民眾憤慨之情。例如自創(chuàng)刊號開始連載三期的《蔣女士生祭曾少鄉(xiāng)》,以上海拒約會主席曾公(即曾鑄,1849—1908)險遭奸人陷害一事為內容,展現曾公為救國民而不懼艱險和犧牲的革命大義;《馮夏威訴恨》《馮夏威殉約一周歲紀念》《食月餅哭吊馮夏威》《班本清明節(jié)哭祭馮夏威(河調)》四種班本以殉約烈士馮夏威為主角,講述他英勇殉約的事跡,泣之以淚而嘆之已逝,從而警醒國民奮起反抗;引發(fā)廣州各界人士強烈不滿和救援活動的“馬潘夏”被捕事件,也有《竭熱誠生祭三士》《華僑電請釋三士》兩種班本做介紹和后續(xù)報道。此外,《華僑失望》《拒約員預籌連州案》《荷蘭華僑嘆苦》三種班本也是對“拒約運動”中發(fā)生事件的情境再現。以上班本的主旨都是希冀以此呼吁民眾的覺醒,共同抵制美帝國主義的暴行,同時諷刺和鞭撻政府的軟弱無能,宣揚和謳歌革命英雄的斗爭精神。

1905年8月,清政府收回粵漢鐵路經辦權,為防止“官督商辦”帶來的貪污腐敗,廣東商民與時任兩廣總督的岑春煊相互較量,力主粵路商辦,由民眾自愿籌股、自主經營。由此,掀起一場規(guī)??涨暗拿耖g集股運動,并成功籌建商辦廣東粵漢鐵路公司。廣州總商會、九善堂、七十二行等紳商開會選舉公司臨時主事人,推舉鄭觀應為總辦,黃景棠為副辦,許虛鴻、周麟述、左宗藩、羅寶臣等為坐辦。[15] 由于這次選舉不合商律和路章而引發(fā)內部矛盾,股民不承認鄭、黃等人的地位,還提出了賬目不清的問題,主理人之間亦萌生嫌隙。[16] 這場粵路集股商辦引發(fā)的社會風潮以及官商矛盾、商民矛盾等一連串事件,在《時事畫報》的班本中都有呈現,如陳樹人的《仗大義盲丐認路股》和何劍士的《梁鶴琴演說感香娘》,講述了在全民集股熱潮中,有盲人乞丐和火車站中賣香欖的香欖娘為支持鐵路自治而熱心集股的真實事件;《梁蘋甫闖席》《鄭陶齋毒謀敗露》《黃詔平電訴背簽》《左狀元嘆病》《羅寶臣自嘆》《岑春煊林泉養(yǎng)晦》六種班本是針對粵路公司成立后的違律背章、賬目不清以及其他相關事件而寫就,揭露官商勾結的陰謀,并抨擊他們的所作所為。[17]

除上述兩大事件外,《時事畫報》中時事新聞班本還包羅豐富的民生百態(tài)、社會萬象,例如以贊頌和緬懷革命志士(留日學生直隸潘宗禮、福州陳不浮和紹興秋瑾)為主旨的《潘烈士蹈?!贰蛾惲沂坑幕暝V恨》《泉臺秋恨》;勸善懲惡的有《右狀元海上怨漂流》《趙兇徒途中傷落魂》;批判封建迷信、神鬼邪說和煙賭娼妓等社會陋俗的班本有《全套出頭迷信鏡》《斬菩薩》《辟神權》《煙精自嘆》《見出游煙精懊悔》《自強員佛山演說》《巡警嘆風流》《留學生戀娼辱國》等;《明遠樓學究哭魁星》《考師范學究落第》《哀學界》《祝優(yōu)天影出世》《最青年》《周督注重報紙》等班本則是與社會文化教育的新聞事件相關;還有反映民眾生活的《盲妹鬧巡警》《剃頭鋪罷市》《避軍鋒鄉(xiāng)民逃難》《教習欄飲馬》《花枝臨水》等班本。

最后,《時事畫報》刊登班本中還有八種“感時傷懷班本”,分別是《志士感年》《人日游花地》《度中秋秀士傷情》《牛郎道情》《織女訴恨》《牛郎嘆情》《重陽菊酒》《逢佳節(jié)遺民思國》。這些班本都是創(chuàng)作者在春節(jié)、七夕、中秋和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的有感而發(fā),或睹物思人,或觸景生情,或借事詠懷。而且除了牛郎織女的愛戀之情外,無一不是借“此情此景”而抒發(fā)作者心中憂國憂民的情感和愛國熱情。

所以,《時事畫報》中刊登的班本題材豐富多樣,且極具家國情懷和地域特色。,它們并非單純?yōu)榱朔笱芄适露鴦?chuàng)作的“一劇之本”,而是更接近于“新聞評論式”的報刊文學,具有新聞性和紀實性的明顯特點。同時,這只是《時事畫報》多種新聞報道方式中的一種,時事班本是和新聞圖像、“莊部”說論及其他“諧部”文類相互補充、配合的,并共同組成《時事畫報》的靈與肉。

三、班本形制:代言立說,抒懷言志

作為發(fā)表在報刊上的戲曲劇本,報刊班本較之傳統(tǒng)劇本發(fā)生改變的不僅有題材內容,還有敘事、抒情的表現形式。

《時事畫報》刊登的班本中有近半數附有“小序”說明班本事由,或是在標題下用小字注明。這些補充交代性的文字詳略皆有,例如《河清鄉(xiāng)農民嘆苦》僅在標題下注明“事見本期報是勇是賊一段”[18],《吊粵東新報》《起暴動韓民報國仇》《泉臺秋恨》等班本的“小序”則以百余字甚至更大的篇幅來介紹事件始末發(fā)展,而且兼有作者的評論。

班本的正文部分多數是以時事新聞人物為劇中人,如陳天華、秋瑾、馮夏威、岑春煊或某個華僑、煙民等,讓這些當事人“親自”演繹,重現事件場景,講述心理活動,抒發(fā)真情實感。同時,創(chuàng)作者也借劇中人物的言語和行動來抒情、言志或評騭。這些班本通常角色行當不明,只是以“鄙人”“本公”來代稱劇中人物,而且?guī)缀鯖]有科介和賓白,也只有一位劇中人的曲詞,但是這種當事人“現身說法”的真實感和現場感,能迅速牽引讀者進入情境,并打動他們的內心。這是“代言體”戲曲在敘事、抒情上相較其他文體的優(yōu)勢。

中國傳統(tǒng)戲曲(包含粵劇在內)的文體結構是代言體,它們的話語言說方式主要表現在劇作家代人物立言以及演員扮演人物“現身說法”,以此來敘述故事,表達情感。[19] 所以,無論劇本文本還是舞臺演出,故事與情感主要通過劇中人物第一人稱的說白和曲詞來呈現和傳遞,劇作家作為隱蔽于劇中人物背后的全知敘事者,只在極少情況下“現身”,通過第三人稱的敘述、議論或是后臺的幫腔、合唱等方式,給觀眾以提示。相較之下,《時事畫報》中班本的作者則更多地、且隨意地“出入”于自己的作品。

《時事畫報》刊登的班本中有十多種較為獨特。這些班本沒有科介賓白、行當以及其他人物,通篇僅是“我”的自我言說和情感表達,而且其中的議論抒情成分遠大于敘事成分。如班本《哀學界》里稱“本記者每念吾郡數載人才棄于一旦,亦不免怒發(fā)冠沖……但今日撫時事我就感慨無窮”[20];《辟神權》中直言“我這里唱一出辟神權,望眾位同胞就此回頭覺岸”[21];《西人無理》則交代了“昨日里有一事真不好睇,待我從頭始末來說我地怎樣熟虧”[22];《清明節(jié)哭祭馮夏威》也出現了“我本是傷時者、滿腔積憤無人可告,沒奈何、對死者、抒發(fā)牢騷”的表述[23]。

顯然,上述四種班本的文體結構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一人稱“代言體”,雖然同樣是從劇中人物“我”的視角、口吻來敘述、抒情,但此處的“我”毋庸置疑是作者本人,即本應該隱身于劇中人物或行當中的劇作家,扯去層層遮掩的面紗,張開緊閉的嘴唇,代“自己”言說,成為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這種有別于常態(tài)的代言形式,可以視為“班本”文體的一種“變體”,它游離于代言體戲曲和第一人稱抒情文之間,并兼有二者之長,是《時事畫報》班本創(chuàng)作者有機結合報刊的“新聞性”、戲曲的“敘事性”以及本人的“托物言志”三種特質而共同組成的。同時,也直接印證了畫報同人將“班本”看作是一種寫作文體的認知,他們用“舊瓶裝新酒”的方法,使“班本”既可以是新聞評論,也可以是傳統(tǒng)戲曲,成為發(fā)表言論、抒發(fā)情感的有力載體。

此外,在這些作者自我代言的班本中,還有不滿足于僅僅代表“自己”發(fā)聲而試圖通過“大眾”的視角來影響和改變讀者的情況。如《最青年》中情真意切地呼喊“少年人時刻比較黃金更覺難能可貴,岳武穆已有‘莫等閑、將頭白了這句言辭。況我們生當廿世紀時期同立舞臺不易,更須要力圖振奮方不負志切匡時……唱一聲問諸君是否以鄙言為是。(收板)須知道此時候白禍燃眉”[24];《馮夏威殉約一周歲紀念》里對愛國志士的犧牲感慨萬分,追問世人“想鄙人也是國民份子,見此景那能得不到會一表心微……思想起拒約現象,那能忍得住淚落如絲?!氡厥撬酪淮嗡涝俅危狼f次死到無了之期,眾同胞對此情形試問如何心事,馬潘夏緣何事到今日說者人稀……”[25]。曲文中的“少年人”“我們”“國民”“眾同胞”等語匯,飽含強烈的身份認同感和民族責任感,受眾在閱讀和接受過程中,很容易置身于其中,從而引動他們的同理心和同情心,產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如此便能更好地達到作者撰寫這個班本的目的,即振奮國民的愛國熱情,呼喚大眾參與革命,救國救民。

綜上,限于出版篇幅和畫報自身宣傳革命、開啟民智的取向,《時事畫報》中的班本多以時事新聞事件為內容,敘述新聞事件,重現時事場景,同時它們的意旨并不止于此,而是朝著議論抒情的方向走得更遠。值得肯定的是,這些班本并沒有因為要凸顯“新聞性”和“紀實性”而放棄戲曲文學應有的“文學性”,創(chuàng)作者十分擅長使用對比參照、連續(xù)排比、反復渲染、層層推進、反諷隱喻、夸張放大等藝術手段來增強班本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對《時事畫報》刊載班本的研究,目前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未來還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余 論

1912年《時事畫報》復刊號中有《光復辭》一文,稱:“健兒之來加盟者,問以香港機關之所在,亦以《時事畫報》對焉。……虜吏益疾視《時事畫報》,日以七照會使港督勒令停版……”[26]??梢姟稌r事畫報》在香港出版階段,繼續(xù)從事革命宣傳工作,而且參與力度較廣州時期更為激烈,成為實際革命活動的現實基地,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廣東美術史研究學人黃大德曾評價《時事畫報》有覺醒睡獅之威力,他說:“《時事畫報》上一幅幅革命的圖畫伴著一支支粵謳、南音、班本,有如一陣陣不甘屈于威武的驚雷、一道道獨伸正義于天下的閃電!”[27] 正是這種“不甘屈于威武,獨伸正義于天下”的創(chuàng)刊態(tài)度,以及豐富的報道內容、犀利的圖畫漫畫、貼近人民的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使得《時事畫報》在清末民初社會劇變時期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喜愛。畫報發(fā)行量從最早的“將及四千”,到1912年復刊時的“計每期輸入于新軍營中者凡三千余冊”[28]。代理發(fā)行處從創(chuàng)辦之初的廣州、香港、澳門、佛山、東莞、大良、江門等處,發(fā)展至省外如上海、福建、河北,海外的越南、東京、舊金山、暹羅、檀香山和小呂宋等地數十處。[29]《時事畫報》在當時影響力之廣,可見一斑。

在同時期的粵港澳大灣區(qū)近代報刊中,經統(tǒng)計,有《南越報》《振華五日大事記》《梨影》《半星期報》《農工商報》《僑鏡月刊》《新小說》《廣東勸業(yè)報》《中外小說林》《東莞旬報》等50多種都曾刊登過粵劇班本。[30] 其中,《南越報》和《振華五日大事記》刊登班本的數量幾與《時事畫報》持平。這些報刊中的班本都具有共同的普遍性,即題材內容時事化和形制多元化。無論報刊同人還是班本創(chuàng)作者,都是將“班本”作為一種寫作文體,充分利用它既可生動形象敘述故事又能寄托情感直抒胸臆的特點,最終達到針砭時弊、教化民眾和宣傳革命的目的。

近代報刊文藝副刊中的文學作品往往同時兼具新聞報道、時事評論和敘事抒情、文學藝術等要素,它們是飽含民間曲藝、歷史文化以及社會民俗生活的巨大資料庫,需要且值得一一發(fā)掘、整理,介紹給更多讀者和研究者,從而整體推動報刊文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和發(fā)展。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早期粵劇劇本的著錄與研究”(19CZW05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圖書館)

注釋:

[1] 馮自由:《廣東戲劇家與革命運動》,載馮自由著《革命逸史》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3年版,第241頁。

[2] 同[1]。

[3] 此晚清畫報的統(tǒng)計數據,參考陳平原《圖像敘事與低調啟蒙——晚清畫報三十年(上)》(《文藝爭鳴》,2017年,第4期,第30頁)所述。

[4] 此出版總期數的推算,見程存潔撰《〈時事畫報〉若干問題辨析》,載程存潔、倪俊明主編《時事畫報》第一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18頁。

[5] 見《時事畫報》,1905年,第1期,載《時事畫報》第一冊,第2頁。

[6] 該文作者另有發(fā)表《晚清社會文學小說巨擘——〈廿載繁華夢〉的創(chuàng)作、出版、類別等問題考辨》,《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二文雖以黃世仲及他的小說為研究重點,但都兼有考據和辨析《時事畫報》的基本出版情況。

[7] 有關2013年以前《時事畫報》的研究情況,參見祝均宙《清末廣東〈時事畫報〉研究綜述》,《東亞觀念史集刊》,2013年,第5期,第387—395頁。

[8] 有關《時事畫報》近十年的研究,可參看周丹杰:《晚清報刊中的粵劇班本及其創(chuàng)作群體探考——以〈時事畫報〉為主要考察對象》,《中華戲曲》,第59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年版,第160—162頁。

[9] 同[8]

[10] 該文最初發(fā)表于《警鐘日報》(1904年),陳去病做刪定后于同年9月在《二十世紀大舞臺》上重新發(fā)表。

[11] 陳去?。骸墩搼騽≈幸妗?,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66頁。

[12] 同[11],第65—66頁。

[13] 賴伯疆、黃鏡明:《粵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頁;賴伯疆:《廣東戲曲簡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210頁。

[14]《時事畫報》刊載粵劇班本的目錄及作者、刊登期數、出版日期及班本的序文等信息,詳見周丹杰《晚清報刊中的粵劇班本及其創(chuàng)作群體探考——以〈時事畫報〉為主要考察對象》,第163—171頁。

[15] 參見陳澤泓、胡巧利主編《廣州近現代大事典 1840—2000年》,廣州:廣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頁;楊萬秀主編《廣州通史·近代卷》(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789—790頁。

[16] 參見邱捷:《黃景棠與清末廣東鐵路》,載王美怡主編《近代廣州研究》第2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頁。

[17] 除上列八種班本,《時事畫報》所刊粵漢鐵路相關內容的班本,還有《善棍嘆情》《路棍毆股東》和《路棍失敗》。

[18] 心時:《河清鄉(xiāng)農民嘆苦》,《時事畫報》,1905年,第8期,第一冊,第321頁。

[19] 陳建森在《戲曲“代言體”論》(《文學評論》,2002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除此外,還有行當“代”劇作家“言”、劇中人物“代”劇作家“言”及劇作家巧借“內云”“外呈答云”等形式“代”劇場觀眾“言”這三種表現方式。

[20] 憤:《哀學界》,《時事畫報》,1906年,第15期,第二冊,第451頁。

[21] 憤:《辟神權》,《時事畫報》,1906年,第17期,第二冊,第549頁。

[22] 憤:《西人無理》,《時事畫報》,1906年,第34期,第三冊,第681頁。

[23] 讱:《清明節(jié)哭祭馮夏威》,《時事畫報》,1907年,第6期,第四冊,第390頁。

[24] 溫文狂俠:《最青年》,《時事畫報》,1906年,第18期,第二冊,第598頁。

[25] 拔劍狂歌客:《馮夏威殉約一周歲紀念》,《時事畫報》,1906年,第19期,第二冊,第648頁。

[26] 英伯:《光復辭》,《時事畫報》,1912年,第1期,第十冊,第180頁。

[27] 黃大德:《潘達微魂系黃花》,載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編《辛亥風云人物》,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頁。

[28] 同[26]

[29]《本報代理處》,《時事畫報》,1908年,第18期,第七冊,第607頁。

[30] 此處統(tǒng)計基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縮微文獻全文數據庫”和“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的檢索,以及前人著述中提及的相關情況匯總而得。

猜你喜歡
粵港澳大灣區(qū)
以自貿區(qū)法治創(chuàng)新推進深港深度合作
開放導報(2017年4期)2017-08-23 16:51:24
在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中深化深港合作創(chuàng)新
開放導報(2017年4期)2017-08-23 16:48:14
關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qū)創(chuàng)新設計圈的建議
開放導報(2017年4期)2017-08-23 16:45:15
以“雙轉型”引領粵港澳大灣區(qū)發(fā)展
開放導報(2017年4期)2017-08-23 16:31:39
粵港澳大灣區(qū)發(fā)展從設想走向實踐
論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
開放導報(2017年3期)2017-06-27 12:19:24
加快粵港澳大灣區(qū)城市群建設的幾點思考
財會學習(2017年11期)2017-06-12 17:50:44
灣區(qū)經濟:國際步伐與中國格調
“粵港澳大灣區(qū)”,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qū)”,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河东区| 靖安县| 婺源县| 拜泉县| 曲周县| 永川市| 沙雅县| 沈丘县| 秀山| 图们市| 开鲁县| 永吉县| 五大连池市| 班玛县| 外汇| 伊宁市| 甘肃省| 武胜县| 龙山县| 青阳县| 十堰市| 甘南县| 柏乡县| 三亚市| 文水县| 萨嘎县| 珲春市| 莫力| 会理县| 方山县| 鄢陵县| 岐山县| 哈尔滨市| 砚山县| 定襄县| 平度市| 喜德县| 京山县| 济源市| 丽水市|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