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鳳燕
“語文主題學習”經過多年實驗,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給了一線教師諸多啟示。教師借助“語文主題學習”探索出多種教學模式,如“1+N”閱讀模式、對比閱讀模式、比較寫作模式等。本期的三篇文章從文體教學角度進行了探索。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有40余篇,約占課文總數的14%。革命文化文本具有很強的思想教育性,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過于重視人文主題而容易忽視語文要素。文本中真實的內容、真摯的情感、生動的描寫、豐滿的人物,都是借助語文要素表現(xiàn)的。如何讓革命文化在學生心中“活”起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筆者認為,要在語言文字實踐中實現(xiàn)革命文化對兒童精神世界的塑造。
一、梳理內容,把革命故事烙進記憶
革命文化文本大多是根據真實故事編寫的,即便是小說,也是有原型的。故事對于兒童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記住故事能讓革命文化銘刻在他們的腦海中。
1.緊扣直接要素梳理內容
所謂“直接要素”,就是直接指向文本內容的要素?!白プ≈饕宋锖褪录?,了解課文內容”是四年級上冊教材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這個要素直接指向課文內容的梳理,屬于“直接要素”。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述的是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中華民族暗弱不振的現(xiàn)實后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在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采取“主要人物+事件”的方式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周恩來之所以在修身課上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因為在耳聞中華不振之后,又在外國租界地目睹了中國婦女被洋人欺壓而無處說理的事實,深切感受到中華不振,而要讓中華振興,作為小學生必須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課文內容的梳理中,學生既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又將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事跡銘刻于心。
2.借力其他要素梳理內容
非直接指向課文內容梳理的單元訓練要素,可稱之為其他要素。教師要發(fā)揮教學智慧,發(fā)現(xiàn)其他要素與課文內容之間的關系,借助其他要素梳理課文內容。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不少課文的標題就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標題提示了主要人物,有的標題提示了主要事件。梳理文章主要內容可以借助標題來完成。如《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的題目交代了人物和事件,聯(lián)系本單元的語用訓練點——“讀好重音”,教師教學時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讀重音“鄧小平”“植樹”,引導學生讀好標題,感知83歲高齡的鄧小平爺爺和首都人民一起植樹的故事,初步體會鄧爺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的精神。
3.利用課后習題梳理內容
課后習題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重要途徑。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中一般都有一道指向內容梳理的習題。如《小英雄雨來》課后第2題,教材中給出兩個示例——“游泳本領高”“上夜校讀書”,習題要求學生“照樣子”給其他四個部分列出小標題,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在對課文的概括、提煉、講述中,既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把握了主要內容、記住了革命故事,對革命文化也就有了初步感知。
梳理故事內容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把革命故事烙進學生的記憶中,讓革命文化以一種鮮活的方式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品讀細節(jié),讓革命形象鮮活立體
革命文化題材的文本,往往通過神態(tài)、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等方式塑造革命人物形象,表現(xiàn)革命精神。教師引導學生聚焦這些細節(jié)描寫,能讓革命人物鮮活起來,進而讓學生從人物形象中領悟其革命精神。
如《軍神》一課,要真正理解劉伯承的軍神形象,教師就應該抓住文中劉伯承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如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你從哪些細節(jié)中感受到劉伯承的“痛”呢?
生1:我從“汗如雨下”上,“汗如雨下”說明他痛得厲害。
生2:我是從手術結束后床單被抓破這個細節(jié)描寫看出來的。
生3:我是從他臉色蒼白、勉強一笑中看出來的。如果不是很痛,他的臉色不會蒼白,更不會因為笑不出來而故意笑。
……
在細節(jié)品讀中,劉伯承的軍神形象如豐碑一樣樹立在學生的心中。其他的如劉胡蘭、邱少云、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人物,教師都可以通過細節(jié)品讀引導學生感受英雄人物英勇無畏、舍生忘死、堅毅勇敢、堅貞不屈、心懷家國的精神。
三、以史為經,讓革命力量激蕩人心
革命文化文本所講述的故事往往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給學生補充背景知識,可使教學事半功倍。
1.補充資料,為體會革命精神助力
大多數革命文化文本與學生有較遠的時空距離,這種距離常常讓他們很難理解革命英雄的行為。教材在課文導語和單元要素中反復提到“查閱相關資料”這一要求,說明了背景知識對教學的重要作用?;诖耍處熆梢赃m時引入相關資料,讓學生借助背景知識,全面、準確地體會革命精神。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時,筆者補充了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創(chuàng)建人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李大釗堅貞不屈、無私無畏、忠于黨、忠于革命的精神;教學《七律·長征》時,筆者為學生介紹了長征的相關背景、行軍路線、后世評價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遠征難”,還為學生補充了“飛奪瀘定橋”“巧奪金沙江”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一“暖”一“寒”背后心情的一“喜”一“悲”,從而體悟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縱橫聯(lián)結,理解革命文化的意蘊
革命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革命文化題材文本的教學中,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一脈相承,感受革命文化的來處和去處,在歷史的沿革中、在時代的共情中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意蘊,以及其歷久彌新的生命力,達到對革命文化的深刻認同。如王崧舟老師在《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中,這樣以史為經,傳遞革命文化的力量。
師: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犧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他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就像一?;鸱N,燃燒在后來者的心里,請同學們讀一讀下面的資料。
生(讀):1935年5月29日,紅四團的22位勇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攀著只剩下鐵鏈的瀘定橋,奮不顧身,沖向敵陣,奪取了紅軍長征又一次關鍵勝利……
師:是的,這樣的革命精神,不僅在李大釗、紅四團、劉胡蘭身上體現(xiàn)著,看——
生(讀):1947年1月12日,為了保守黨的機密,保護黨的組織,共產黨員劉胡蘭毫無懼色地走向敵人的鍘刀,壯烈犧牲,年僅15歲……
師:是的,這樣的革命精神不僅在李大釗、紅四團、劉胡蘭、董存瑞身上體現(xiàn)著,看——
生(讀):1964年,我國成功爆炸原子彈。以鄧稼先為代表的“兩彈一星”科研工作者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有些人甚至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
1998年,舉世罕見的洪災肆虐全國……
2020年,以鐘南山院士為代表的醫(yī)護工作者……
師:這樣的革命精神,一定還會繼續(xù)傳承、繼續(xù)發(fā)揚、繼續(xù)光大!這樣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ò鍟翰恍嗟木瘢?/p>
這樣的教學,把歷史、過去和當下貫通成一條經線,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革命先輩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是融通的、革命先輩的精神與時代英雄的精神是共振的,學生在這樣的同頻共振中理解革命文化、認同革命文化,才能從中獲得精神力量,立志成為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作者單位:武穴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