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然
《京調》是人音版音樂五年級下冊第五課中的一首歌曲。歌曲雖然短小,但京韻濃厚。讓學生清晰、直觀地體驗唱腔特點,唱出京歌的韻味,是教學難點。筆者通過具象化方式引導學生學唱京歌,體會京韻之美。
拆解字音,品味唱詞美。京歌在演唱時保留了京劇的韻味,而京劇是根據北京話的發(fā)音來吐字行腔的。教師可以通過拆解字音來規(guī)范學生的咬字。課堂上,筆者先找出《京調》中體現京劇韻味的關鍵字,如“生、全、打、油、響、演”等,再拆解這些字的拼音,使其聲母和韻母分開。然后,筆者通過范唱引導學生緩慢地唱出每一個音節(jié),并拖長韻母。例如“油彩”的“油”字,其拼音可以拆分為“y”和“ou”,筆者引導學生用類似拼讀的方法將兩個音節(jié)分開唱,并拖長韻母“ou”的發(fā)音。通過模仿演唱,學生準確把握了歌曲中的咬字、發(fā)音,唱得字正腔圓,從聽覺上感受到唱詞之美。
繪制圖譜,感受旋律美。筆者通過設計符合唱腔聲調特點的線型圖譜(如下圖),具象化地呈現這幾個關鍵字的唱腔特點,讓學生通過畫線型圖譜輔助演唱,直觀地感受唱腔的變化,在唱、動結合的過程中感受京歌的旋律美。
例如,學生“拆分”演唱“響”字時,容易唱得生硬、不連貫,缺乏美感。筆者引導學生邊唱邊用手畫弧線,感受音節(jié)之間圓滑的連接和聲調的走向。學生通過唱、畫結合,建構起線型圖譜與音韻之間的關聯,逐漸唱出了旋律美。
把握技巧,展現音韻美。筆者在講解關鍵字發(fā)音和唱腔特點的同時,出示每個字在京劇中的唱腔技巧,形象地表達“生”是上韻、“全”是圈口型、“打”是滑腔、“油”是甩腔、“響”是收音等,幫助學生將唱腔與線型圖譜關聯起來。學生通過聯想、體味,把握了演唱的技巧。例如,學生學唱“打”字時,通過從上至下的線型圖譜發(fā)現這個字的聲調是從高到低的,筆者就此引導學生想象玩滑梯時快速下落的感覺,從而引出“滑腔”這一演唱技巧。貼切而生動的比喻,讓學生很快體會到演唱“打”字的精髓。
此外,針對學生發(fā)音虛的問題,筆者先引導學生模仿小貓的叫聲,用“喵”字練習發(fā)聲,逐步表現出“輕聲高位”時氣息的流暢性;然后引導學生遞增氣息,使聲音更飽滿。這樣練習,學生不但把握了京劇唱腔在聲調上的特點,而且唱出了京歌的韻味。
遷移念白,體會戲味美。京劇的四大功夫是唱、念、做、打。其中,唱、念不分家。學生學唱京歌時容易唱得“歌”味重、“戲”味少,根本原因是發(fā)聲方法不正確導致的京劇韻味表現不足。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念白,幫助學生體會唱詞的發(fā)聲位置。課堂上,筆者先播放京劇表演中的念白片段,其中“有人山前過,留下買路財”這句詞朗朗上口,學生模仿的興趣濃厚,并將尾音上揚的特點模仿得非常形象。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對比念白和平時說話的區(qū)別,學生很快發(fā)現念白的聲調更高且尾音上揚。由此,學生很好地把握了念白時唱詞的發(fā)聲位置。筆者趁熱打鐵,引導學生以念白的方式念出《京調》的歌詞,以此鞏固發(fā)聲方法,把京歌唱出更濃厚的戲曲味道。
(作者單位: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湖畔小學)
[本文系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第六批教師個人課題“小學低段學生音樂節(jié)奏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2022JK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