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中一門重要的學科,是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本文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入手,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發(fā)展狀況進行剖析,結合學生特點及教學實際提出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相結合的有效策略,以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其積極地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文化素養(yǎng)
作者簡介:孫靜宇(2000—),女,哈爾濱師范大學。
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外來文化大量涌入我國,其中一些不良的文化對小學生的思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部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未能有效地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語文課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總目標中提出,通過語文學習,學生應“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及作品的獨特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1]。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助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其包含歷史、地理、傳統習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諸多精神形態(tài),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時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古代人民經過世代傳承、發(fā)展,被大多數人接受并流傳至今的文化,是極具中華民族特色、匯集中華民族智慧、展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包含精神文化、文學經典、科技發(fā)明、名勝古跡、飲食服飾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相結合的意義
(一)有利于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目前,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蘊含諸多良好的人格品質和優(yōu)秀的傳統美德,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引導學生形成努力奮斗、堅韌不拔的人格品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2]教導學生珍惜糧食、勤儉節(jié)約;也有許多展現寶貴的革命文化的內容,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狼牙山五壯士》《金色的魚鉤》等。通過語文學習,學生能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底蘊和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使其主動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
(二)有利于促進教師發(fā)展
俗話說:“想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為了保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得到有效滲透,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至關重要。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知識,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建構,掌握其中的精髓。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充分結合,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推進對學生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
(三)有利于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任何民族的進步和國家的繁榮都離不開強大的民族文化根基,任何國家在發(fā)展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也都是建立在本國的民族文化基礎上。中華文化具有扎實的根脈和深厚的積淀,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能為新時代中國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作為中華兒女肩負著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教師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和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異,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平等地與他人和其他民族交流,樹立文化自信,進而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
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度較低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學校和家長仍以學生獲得高分為主要教育目的,沒有意識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語文教學仍以單一的基礎性知識講解為主,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講授僅限于教材上的內容,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入分析和拓展延伸,使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呆板無趣,導致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產生厭倦感,學習興趣較低。
(二)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較為薄弱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沒有得到有效發(fā)展,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模糊不清,過于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沒有對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在小學語文教師隊伍中,部分語文教師同時擔任班主任,任務繁多,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學習,只掌握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點,沒有形成廣泛的知識面,導致自身文化底蘊不足,傳統文化素養(yǎng)較為薄弱。
(三)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度較低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處于萌芽期,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獲取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教師的教學和家長的講解。但由于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加上部分家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視不夠,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知識內涵,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產生偏差,接受度較低。
四、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呈現方式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以及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許多有關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知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識字、寫字教學
識字與寫字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漢字是由象形文字逐漸演變而來的,通過識字、寫字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漢字的音韻美、形體美和結構美,學習漢字的形體結構和筆畫特征,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解讀漢字的內涵,從而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選取“天”“地”“人”這類簡單的字進行字義講解,為學生展示漢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歷程,能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對高年級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滲透到漢字教學中,如“耕”字是指“古者井田,故從井”。耕地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標志,是農業(yè)時代的一大進步,耕地手段的進步也標志著社會和經濟的進步,因此,“耕”在現代又引申為進行某種活動或者致力于某種事業(yè)。學習漢字的文化意蘊,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識字、寫字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二)古詩、文言文教學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保?]可見,古詩教學在語文教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古詩按照詩句的字數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它們的特征是句式整齊、語言精練、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指導學生按照正確的韻律誦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誦讀中品味古詩的音韻美。同時,古詩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形象性,一句詩、一個詞甚至一個字都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和詩人的情感。因此,教師在開展古詩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詩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歷史背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詞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學習古詩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其民族自信心。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形式,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整齊。文言文學習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也是學生接觸和了解古代文化遺產的一種途徑,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藝術審美[4]。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一些易于理解的文言文,如《王戎不取道旁李》《鐵杵成針》《囊螢夜讀》等。學生通過對文言文的初步學習,能掌握基本的文言詞匯,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現代文教學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現代文,教師不僅要講授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還要對其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進行闡釋,引導學生進行深層學習。通過學習《小英雄雨來》《黃繼光》《為人民服務》《少年中國說》等愛國主義和革命主義文章,學生能夠了解中國歷史,銘記革命先烈的故事,形成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學習《牛郎織女》《將相和》《猴王出世》等民間傳說、歷史典故和古典文學,學生進入傳統文化的世界,感受文學經典的魅力,提高文學素養(yǎng);通過學習《趙州橋》《頤和園》《日月潭》等描繪名勝古跡的文章,學生在感受古代建筑之美的過程中,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五、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相結合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的文化修養(yǎng)
為了實現語文知識和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首先,學校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關注,定期開展講座和培訓,引導教師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增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意識;其次,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閱讀相關書籍,進一步了解語文知識和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最后,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并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開展主題式教學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喜歡玩游戲等特點,教師應針對學生的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借助多媒體,運用動畫、音頻、圖片等多種形式,結合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認識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利用猜字謎、成語接龍等游戲,加深學生對字詞、成語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通過情景劇或者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古人優(yōu)秀的品質,啟發(fā)學生感悟人生哲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另外,教師還可以針對教材內容,將同一類型的傳統文化內容劃分為同一主題,引導學生查閱、搜集相關資料后進行整合,開展主題式教學,使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落實語文教育目標。
(三)課內外活動相結合,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雖然小學語文是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但學生只通過語文課進行傳統文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若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局限于教材,所獲得的傳統文化將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因此,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效果,使學生透徹地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教師要開發(fā)課外資源,將課內外活動相結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首先,教師要合理地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豐富教學內容,擴大教學范圍,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全面的認識;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外開展豐富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如詩詞大賽、讀書分享會等,并與家長協作,帶領學生到博物館、名勝古跡等參觀,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開闊他們的眼界;最后,學校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開設實踐性校本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加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促進優(yōu)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結語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全社會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學校和教師應提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意識,以語文課程為載體,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培養(yǎng),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使其積極主動地承擔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J].中國民政,2018(16):53.
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277-278.
彭菊花.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淺探: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理論月刊,2015(1):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