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是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豐碑?!伴L征”一詞從出現(xiàn)到在黨內廣泛使用,再到廣為世人所知,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長征的內涵經歷了多次變化,這些變化對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里程和紀念日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對豐富中國革命精神和長征精神等方面有著重大的意義。此外,長征內涵變化也具有一定的歷史作用與價值,具體體現(xiàn)在長征內涵的變化擴展了長征的研究范圍,豐富了長征史料,進一步使各路紅軍長征得到相互印證。
[關鍵詞]長征;長征內涵;變化;價值
[作者簡介]徐慧群,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陜西延安 716000。
[中圖分類號] D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12-0028-04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1934年至1936年期間進行的一次戰(zhàn)略大轉移,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克服了無數困難和挫折,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紅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是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豐碑。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長征內涵也在發(fā)生改變。長征內涵變化的作用和價值,具體體現(xiàn)在長征內涵的變化擴展了長征的研究范圍,長征內涵的變化豐富了長征史料,長征內涵的變化進一步使各路紅軍長征得到相互印證。長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探討長征內涵的變化和發(fā)展,對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一、長征內涵及其變化過程
1931年在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日救國的主張,但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鎮(zhèn)壓。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和實現(xiàn)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紅軍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主力離開中央蘇區(qū),開始進行長征。長征是沒有根據地,沒有大后方,是離開革命根據地,去尋找革命根據地或新建革命根據地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略轉移。紅軍長征,最初稱為西征、西移、戰(zhàn)略轉移、長征、(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長征一詞的概念隨著人們不斷反思和總結歷史而豐富和發(fā)展。結合最新史實資料,長征可定義為在1934至1936年間,中國紅軍從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向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略轉移。
早期長征用詞出現(xiàn)于1934年11月期間,王明受蘇聯(lián)外國工人出版社邀請,在介紹當前中國革命國內斗爭形勢中第一次使用了長征這一概念,但王明在此次報告中主要是介紹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的突圍轉移,在報告中并沒有提及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陡婀まr勞苦群眾書》是較早出現(xiàn)長征這一詞的,書中指出:“我工農紅軍從江西轉移作戰(zhàn)地區(qū),長征到川貴邊地域,消滅了貴州軍閥侯之擔白軍全部,推翻了國民黨軍閥紳糧的封建統(tǒng)治,解放了黔北的工農及一切干人,建立了許多縣區(qū)的臨時工農政權,革命委員會?!雹?935年5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指出:“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此“長征”稱謂開始得到使用。②在上海去往莫斯科的途中,陳云寫下了《隨軍西行見聞錄》,后來,他到達莫斯科,以“廉臣”的筆名將文章發(fā)表在1936年3月的法國《全民月刊》上,這是由紅軍長征親歷者撰寫的最早公開見報的一份文獻。早期長征用詞主要是指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并不是指全國主力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
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落腳陜北以后,兩個月后召開了瓦窯堡會議,使用“長征”一詞逐漸走向成熟。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毛澤東談及了長征,在會議上總結和反思了全國主力紅軍戰(zhàn)略轉移的歷史,對長征作了辯證分析以及概括了長征的意義,從而將長征作為歷史概念真正意義上確立了起來。1937年2月,《紅軍長征記》出版,書中記錄了關于長征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和長征過程的艱辛,該書的出版為紅軍擴大了國際影響和起到了募捐宣傳的作用。1937年10月,斯諾在英國倫敦首次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反映紅軍與長征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在全世界引起轟動,該書真實記錄了斯諾自1936年6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和當時紅色根據地情況。1938年,為了該書能在上海出版,更名為《西行漫記》。隨著有關長征書籍和長征故事的廣泛傳播,“長征”被更多人所知悉,“長征”一詞也被廣泛使用。
二、長征內涵變化的影響
(一)長征內涵變化產生的直接影響
隨著人們不斷反思和總結歷史,長征的具體內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在不斷發(fā)展和演變。長征最開始僅僅是指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1936年10月,三大紅軍主力在陜甘地區(qū)會師以后,長征的主體則主要是指紅一、二、四方面軍。在中央紅軍艱苦轉戰(zhàn)的同時,在鄂豫陜根據地的紅25軍也積極配合中央紅軍牽制敵人,因此,后來又把紅25軍也涵蓋為長征主體。最終,長征的主體由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25軍組成,和中共黨史專家石仲泉老師所說的整個紅軍的長征是“3+1”的長征相一致。③紅軍長征主體變化后,紅軍長征的行軍里程也隨之改變。通常人們認為紅軍長征走了兩萬五千里,然而,長征并不等于“兩萬五千里”。④兩萬五千里的紅軍長征僅僅只是其中一支隊伍的里程,不可將它概括為整個紅軍隊伍的總里程。紅一方面軍長征,從1934年10月出發(fā),歷程共歷時12個月,途經贛、閩、粵、湘、桂、貴、云、川、西康、甘肅、陜11省,行程約2.5萬里。紅25軍長征,從1935年11月出發(fā),長征歷程共歷時10個月,途經豫、鄂、甘肅、陜4省,行程近1萬里。紅四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5月出發(fā),長征里程歷時19個月,途經川、西康、青、甘肅4省,行程約1萬里。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出發(fā),長征歷程共歷時11個月,途經湘、鄂、貴、云、西康、川、青海、陜、甘肅9省,行程約1.9萬里。按現(xiàn)在行政區(qū)劃則為15個省級行政區(qū):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重慶、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肅、寧夏、陜西。其中西康省已劃入四川省,四川省東部劃歸重慶直轄市,原甘肅省東部部分地區(qū)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因此,紅軍長征的里程不僅僅是中央紅軍里程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四支隊伍紅軍長征的總里程約為六萬五千里,但仍需注意的是,我們要強化紅軍長征總里程是六萬五千里長征這個概念的同時,也不能忘卻紅軍長征中前進路線最長的中央紅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因此,各路紅軍長征總里程約為六萬五千里,長征途經省份也由11省轉變?yōu)?5省。紅軍長征中的主體變了,長征的總里程由兩萬五千里長征轉變?yōu)榱f五千里長征,長征經過的省份也變了,那么相應的紅軍長征的時間和紀念日也會隨之改變。紅一方面軍率先于1934年10月10日開始戰(zhàn)略轉移,紅二方面軍最后于1936年10月22日抵達甘肅會寧,因此長征的時間由一年多轉變?yōu)殚L達兩年多的時間,長征紀念日也由每年的10月19日轉變?yōu)?0月22日。由紅軍長征主體變化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如紅軍長征時間的改變、長征里程的改變、長征省份的改變、長征紀念日的改變等,最終使長征的內涵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由此可見,長征內涵的變化最終也會對學者研究紅軍長征這段歷史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些改變也會對人們學習了解紅軍長征這段歷史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長征內涵的變化,進而為我們研究紅軍長征史實拓展思路,開闊不同的研究視野。
(二)長征內涵變化產生的間接影響
從宏觀上來看,通過長征,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能力得到了加強,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長征展示了紅軍的英勇頑強和毫不畏懼困難的精神,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一部不朽史詩。長征也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和民族復興具有深遠的影響。在長征途中,紅軍不僅面臨著敵人的圍追堵截和自然環(huán)境的考驗,還經歷了許多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考驗。長征的偉大意義不僅在于它所取得的勝利,更在于它所代表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不朽的豐碑,長征是中國革命的精神象征,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激勵人們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在紅軍戰(zhàn)略轉移的過程中,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下形成的,其核心內涵包括堅定的信仰、不屈不撓的意志、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不怕犧牲的勇氣等,長征精神至今仍然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困難、奮發(fā)向前的一種強大精神力量。
長征精神具有獨特意義,在每一個歷史階段,尤其是歷史的關鍵時期,都會給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持,長征內涵的變化使長征精神也更加豐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在堅持長征精神的前提下,延續(xù)出了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1937年一月份,中共中央來到了延安城,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順利完成了延安大規(guī)模生產運動,開展了延安整風運動,同時還努力建設邊區(qū),自給自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系列舉措不僅擴大了延安精神的影響力,同時還豐富了長征精神。西柏坡是革命圣地,孕育形成了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艱難險阻面前,西柏坡精神繼續(xù)發(fā)揚和豐富了長征精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中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等。長征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延續(xù)并持續(xù)發(fā)展著,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是這一時期的核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提出了“新長征”,通過改革開放來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步伐。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新階段,在這一時期,成功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形成了改革開放精神、特區(qū)精神、女排精神等。長征精神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不斷得到延續(xù)并與時俱進,激勵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戰(zhàn)勝一切困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世界多元文明錯綜復雜,我們更要堅定理想信念,走自己的路。長征精神是激勵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在長征精神的指引下,形成了脫貧攻堅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絲路精神等。
長征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內涵和價值不僅沒有因時間而流逝,反而更加凸顯出它的意義和價值。它教導我們要堅定信仰、嚴守紀律、保持創(chuàng)新精神、關注人民利益、發(fā)揚團結協(xié)作等優(yōu)秀品質。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更應該時刻銘記長征精神,讓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和信念支撐,始終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堅定信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和發(fā)展貢獻力量。
三、長征內涵變化的作用和價值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穿越歷史的滄桑巨變,回望80年前那段苦難和輝煌,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長征在我們黨、國家、軍隊發(fā)展史上具有十分偉大的意義,對中華民族歷史進程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雹萏接戦L征內涵變化和發(fā)展所衍生的作用和價值,對研究和普及紅軍長征這段歷史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長征內涵的變化擴展了長征研究范圍
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在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和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考驗時,進行的一次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略轉移。在長征途中,紅軍克服了種種困難和挑戰(zhàn),同時也經歷了許多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和犧牲。在紅軍長征的過程中,按各路紅軍中所走最遠的路程計算,紅一方面軍長征二萬五千里,紅二方面軍長征近二萬里,紅四方面軍長征一萬余里,紅25軍長征近萬里。通常所說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不是所有紅軍都走的距離,也不是所有紅軍長征的總里程,而是指紅一方面軍中走得最遠的作戰(zhàn)部隊的里程,正如毛澤東曾對肖鋒說:“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⑥但在紅軍長征的主體發(fā)生變化以后,紅軍長征行軍路程不僅僅是指中央紅軍走的里程,而是概括為紅軍長征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25軍的行軍里程,四大主力紅軍長征總里程約為六萬五千里?,F(xiàn)在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紅軍長征的里程約為六萬五千里這個概念,而不僅僅是紅軍長征兩萬五千里,因為這更符合歷史事實也有利于紅軍長征的研究。在對紅軍長征主體的研究和認識上,部分學者秉持著不同的觀點,如唐雙寧指出,長征不只是紅一、二、四三大主力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而是11支紅軍隊伍所進行的長途征戰(zhàn)。⑦韓洪泉指出,長征的內涵應從三個層面認識,核心內涵是3+1的長征隊伍,基本內涵是在核心內涵的基礎上還包含紅7軍團、紅6軍團等9支長征隊伍,廣義內涵包括11支長征隊伍。⑧在對紅軍長征里程的研究上,如徐占權、石仲泉都強調長征總里程約為六萬五千里,應加強對長征總里程的宣傳。因此,長征內涵的變化擴展了長征研究范圍。
(二)長征內涵的變化豐富了長征史料
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一段偉大歷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進行戰(zhàn)略轉移的重要事件。在紅軍長征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經歷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如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中國共產黨對于革命理念和戰(zhàn)略思路的不斷調整;中國共產黨對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理解更加深刻,對于人民群眾的利益更加關注,對于革命事業(yè)的未來發(fā)展更加充滿信心等。這些變化會使長征內涵更豐富,同時對于紅軍長征的研究也會更廣泛和深入。總的來說,學界在紅軍長征的內涵變化以后,對于紅軍長征的歷程、時間、經過的省份、紀念日、作用和價值等也會有更深的研究,一系列研究的開展則會使長征的史料不斷完善和豐富。因為長征內涵的變化使對于紅軍長征的研究不斷深入,也會拓展紅軍長征的研究思路和開闊研究的視野,對于紅軍長征的研究也會更加完善,最終這些研究將會不斷豐富長征史料。這對于研究中國革命歷史、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工農紅軍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也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偉大長征,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三)長征內涵的變化進一步使各路紅軍長征得到相互印證
紅一方面軍是長征中走得最遠的部隊之一,紅軍戰(zhàn)士從江西瑞金出發(fā),經歷了湘江之戰(zhàn)、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等艱苦的征程。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后,紅一方面軍最終到達了陜北,與當地的陜北紅軍勝利會師,為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出了重要貢獻。除了紅一方面軍之外,其他紅軍也在長征途中經歷了許多艱苦歷程。1934年11月16日,紅25軍開始實施戰(zhàn)略轉移,高舉北上抗日的旗幟,積極策應中央紅軍的行動,在1935年9月15日抵達延川縣北坪鎮(zhèn),紅25軍先期到達陜甘地區(qū),為把中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礎。在張國燾分裂主義的干擾下,紅四方面軍在四川阿壩地區(qū)進行了艱苦的戰(zhàn)斗和行軍,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蘇區(qū)轉移到了川陜地區(qū),創(chuàng)建了川陜根據地,削弱了四川軍閥的力量,對改變中國工農紅軍的處境和發(fā)展壯大革命隊伍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并成為了長征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最終,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實現(xiàn)了會師,進一步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能力。紅二方面軍在長征末期由紅2、紅6軍團組成,在長征中經歷了與敵人激烈的戰(zhàn)斗和自然環(huán)境的嚴酷考驗。紅二方面軍一次次突破了敵人的重圍,順利完成策應中央紅軍突圍的任務,并為促使紅四方面軍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師作出了重大貢獻。通過長征,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能力得到了加強,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長征也鍛煉了紅軍指戰(zhàn)員的戰(zhàn)斗力和意志力,增強了各路紅軍之間的團結和協(xié)作,對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和民族復興具有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吳德坤.遵義會議前后紅軍政治工作資料選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84.
②趙福貴.“長征”稱謂的由來[J].黨史文匯,2005(03):42-43.
③石仲泉.紅軍長征的基本內涵和紅軍長征史研究的若干問題[J].福建黨史月刊,2016(04):15-30.
④徐占權.“長征”到底有多長[J].黨的建設,2005(10):49.
⑤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6.
⑥肖鋒.長征日記[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30-131.
⑦唐雙寧.從完整意義上認識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J].紅旗文稿,2015(23):14-18+1.
⑧韓洪泉.紅軍長征的蘊涵及意義考析[J].蘇區(qū)研究,2020(01):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