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換
基于項目化的學習是杜威“邊做邊學”理論的延伸,該理論最早由杜威的學生比爾·克圖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項目化學習的本質是有效地利用項目化學習完成項目化內的相關任務,使學生能夠獨立、綜合地利用環(huán)境、信息等資源的一種方式方法。
項目化學習需要解決兩個關鍵的問題:第一,如何開展項目化的學習?換句話說,如何設計更真實、更復雜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實現學生的知識進階和探究能力的提升。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學習問題應該從現實生活中提出,這是長期以來的共識。在研究問題的基礎上,如何吸引學生,使不同知識層面的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找到正確的定位,實現課堂學習目標,培養(yǎng)自身素質。基于項目化的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首要任務。第二,項目化學習的過程控制是由教師主導,還是由學生主導?更極端的觀點是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不受監(jiān)管。教師可以從學習設計的角度出發(fā),根據項目化的整體學習過程,盡量采用開放式的教學環(huán)境,減少對探究活動的干預,讓學生完全控制學習過程。事實上,基于項目化的學習是學習者通過學習過程中的一系列活動來促進認知地圖構建和優(yōu)化的一種方式。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更復雜、更接近實際情況顯然會令學生面臨更大的認知負荷。
因此,如果沒有教師作為引導者參與項目化學習的全過程控制,項目化學習過程就很難使教學的發(fā)展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不能全面理解和控制項目化學習,不能像傳統(tǒng)課堂教學那樣完全控制或默許學生,否則就會失去項目化學習的意圖,陷入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項目化學習習慣。因此,要想讓項目化學習應用于小學科學課堂且真正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教師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構建項目化學習情境和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在自主學習動機的前提下構建認知地圖;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干預和監(jiān)控,并利用這一過程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和偏差,使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科學課堂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一、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的建構
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關鍵問題在于項目化學習模式的構建。因此項目化學習策略的構建成為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诠こ趟季S方法的指導思想,本文構建了項目化視角下的小學科學學習策略。項目化學習將從實踐探究的角度思考,并將新理論和新科學方法的創(chuàng)造付諸實踐。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從工程師的角度,對小學科學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體設計和規(guī)劃,思考如何分析項目和設計需求;設計方案以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為重點,將知識學習方案設計與項目化設計相結合,最終完成整個項目。
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自主融入整個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教師應關注項目化學習視角下學習本身的關鍵問題,即結合現實生活的實際情況;其次,教師可以以單元教學為抓手來確定課程安排。最后,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
二、項目化學習視角下小學科學的教學問題
1.知識碎片化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由于受到了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以及現行教材的約束,教師習慣于按照教材目錄進行教學,教學內容也大多局限于教材上呈現的知識。即使在同一個教學單元中,學生獲得的知識相對獨立,每堂課的新授知識點聯系不緊密,呈現出碎片化狀態(tài),教師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意識不強,因此使得科學教學的針對性和學生技能的提升大打折扣。
2.參與度弱化
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實踐探究。探究教學活動追求做與學的統(tǒng)一、思維的共生,注重行動與思維的參與度。學生在獲得想法、實踐經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教師很少關注到學生的全身心投入程度。人的生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我們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并不僅僅是生命系統(tǒng)的一個方面,心、身、情是動態(tài)統(tǒng)一的。所以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參與度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一大指標,如果以“項目”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組織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更能達到教學效果。
3.學生被動性
在正常的科學教學中,教師經常問學生“你想學什么問題”,然后提出很多問題供學生探究。這種教學僅限于教科書,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想探究什么”“研究問題時提供的適合學生的教材”以及“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遇到難題能否主動思考解決”。教師大多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學生很可能被動地“想讓我去探索”,反映了教師向學生轉移的意圖,這與項目化學習是背道而馳的。
三、項目化學習視角下小學科學教學的優(yōu)化思路
1.單元整體教學:以單元主題為核心構建知識網
項目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知識。從項目化學習的整體思路,還有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技巧來看,多種學科知識在項目化學習中能夠被整合,然后形成相對應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通過這個知識體系,將日常教學單元作為教學的整體素材,把握單元主題和單元的知識體系,并將單元的章節(jié)和單元的知識體系規(guī)劃為一個整體。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小工程師》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建立一個知識網絡,并且將課程知識框架規(guī)劃到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教師在開展《小小工程師》這一單元的項目化學習時,學生在初步認識工程之后,激趣引入問題情境,學生以此展開討論,并鼓勵他們積極提出自己的設想。此時,教師伺機追問:“建造怎樣的塔臺?這是一個工程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設計一種怎樣的方案解決這個工程問題呢?”此時學生的思維打開了,他們會突然意識到解決這個工程問題需要面臨很多局限。例如需要用到什么樣的材料?耗時多久?效果如何?能否成功?以上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將課堂氛圍推向更高臺階,也表明學生的思維逐步呈現階梯式拓展,更加嚴謹、科學、理性的素養(yǎng)得以落地生根。學生在親歷項目設計、實施、評估和改進的過程中,直面問題,不斷優(yōu)化和改進自己組內的項目方案,直至達成既定目標,高效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問題情境:用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依據項目化的學習角視角,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運用項目化的教學法是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項目化學習的重要特征體現在學生的現實參與度和其綜合實踐能力能否得到提升。首先,項目化的學習是真實的,無論是知識能力還是實踐手段,以及思維方式都真實地體現在學習的全過程中。而實踐手段是指學生通過科學課堂中的小項目去運用自己已儲備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所要探索的新知識體系;思維方式則是指學生可以將自己從課堂上面所學習到的知識真正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所以從項目化學習的視角出發(fā),能夠促進小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挖掘資源,創(chuàng)造并利用好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建構科學概念時不會遇到困難,以問題情境為驅動,讓學生進入實踐能力提升的大門。
為了體現項目化學習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價值,筆者以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為例,提出一個項目案例——《鳳仙花的生長變化》進行項目實驗教學。本案例作為單元學習的強化,能提升學生對植物養(yǎng)護和環(huán)境因素的認知。在項目實施的之初,教師可以根據以下問題創(chuàng)造一個學術情境:“你了解過哪些有關鳳仙花種植的知識?”“要考慮那些環(huán)境因素可能造成的生長影響?”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們把自己想象成小小種植員。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確定本小組的實踐內容和實踐目標,向老師提交項目實踐計劃,以及預期目標。學生經歷了從設計項目方案到動手實踐,體驗了科學家如何在實際情況下進行科學探索的過程。項目化學習以一個項目的實施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斷吸引學生全身心參與到現實項目中,自發(fā)組織和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們能夠在項目化的情境中學會科學地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個體的發(fā)展?,F實不一定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也不一定發(fā)生在現實生活中。但它應該能夠提供與在現實世界中解決問題類似的真實問題或體驗。學生利用知識、技能和思維的真實性來解決生活問題是項目實踐的關鍵。
3.逆向思維設計:優(yōu)化體驗,確保效果
項目化的學習視角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學思維的逆向設計。如何利用逆向思維來設計一個學習活動,是基于項目化的學習設計理念而進行的。只有通過科學問題以及知識儲備評估之后的逆向思維設計,才能夠使教學快速發(fā)展。教師該如何利用逆向思維來設計基于項目化視角的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問題呢?首先,教師必須要明確單元教學內容以及選擇適宜的課堂教學行為。第二,要明確教學內容是否能夠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學內容是否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該課程的學習目標?是否能夠優(yōu)化學生的體驗,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三,一定要匹配學習的目標,匹配當前的學習目標是項目化學習視角中逆向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是可以幫助學生優(yōu)化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基礎。他可以在學習中幫助學生擴大學習的效果和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更加有動力去學習和發(fā)展,進行積極的自我反思。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匹配學習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成果的發(fā)展,以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熱情,推動學生科學素質和科學能力的提升和發(fā)展,促進學生的成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四、項目化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品質
小學生本來就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科學就是幫助小學生能夠探求未知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目前傳統(tǒng)的科學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小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他們更需要能夠到現實生活和現實社會中去挖掘和學習,了解科學,而不是只是機械化地坐在課堂中聽。老師所傳授的一些課本內容,更多的應該是要到外界去探求。而項目化學習就改變了以往的學習方式,教師通過對項目化教學的科學問題設計,可以推動學生積極性的提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科學問題使學生能夠在思考、討論和辯論中找到答案。學生可以在課堂上了解科學知識,并且促進學生主動對科學問題進行思考,積極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和解決措施,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難題。有助于學生獲得知識進階和能力提升。他們不僅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方法,而且有機會逐步全面實踐,形成科學思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核心。在基于項目化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關注科學假設、設計、討論和交流、改進方案、信息收集、結論、展示和交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個人實踐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溝通能力,形成一定的項目實施思路和方法,科學探究能力也得以提升。
3.切實推進教師教研工作,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
與傳統(tǒng)學習不同,基于項目化的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化為基礎的活動。如果要設計一個高質量的科學問題,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fā)。他們不僅要考慮是否能激發(fā)興趣,這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也要考慮單元知識與項目實施是否高度匹配。同時,還要考慮是否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更加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能否生成更加實用的探究技能,能否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力和科學素養(yǎng)。為了滿足以上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專業(yè)理論知識,拓寬知識領域,不斷更新觀念,反思和改進設計問題。同時,教師應該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高度敏感,并在必要時給予啟發(fā)性指導,這就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來處理學習中的問題。因此,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科學問題設計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還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教學。
綜上所述,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小學科學課,使得科學教學模式發(fā)生改變,讓科學課堂形式得以優(yōu)化,促進師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項目化學習真正體現了科學核心課程的改革理念和“關注實際問題,實現深入學習,促進個性發(fā)展”的現實意義。因此,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和變革,以項目化學習為契機,重構小學科學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