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宸誼
2022年版課標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概念,強化了學習任務設計的情境性要求。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真實、具象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學習,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獲得素養(yǎng)提升。結合語文課程特點與學生學情,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設計情境任務,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復雜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探究性任務情境
問題是學習的內驅力。探究性任務情境就是指以問題探究為主設計的一系列語文學習活動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基于真實的問題設計任務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沉入任務,在情境化的學習過程中真正經歷探究過程。
如教學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課,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梅蘭芳的精神品質,落實本單元“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語文要素,結合課文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探究性任務情境:
1.梅蘭芳是誰?他是干什么的?梅蘭芳唱戲與胡須有什么關系?
2.梅蘭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絕為日本人演戲?在此期間他經歷了哪些危險與困難?
3.結合查找到的關于梅蘭芳的資料以及課文中的主要事件,說說梅蘭芳是一個怎樣的人,交流自己對梅蘭芳的看法。
這是一個真實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主要表現(xiàn)在問題的真實性?!叭蝿?”對梅蘭芳的探究正是基于學生的閱讀困惑提出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才會明白梅蘭芳為什么要蓄須?!叭蝿?”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的閱讀目標轉向對梅蘭芳為拒絕給日本人演出做了哪些事情的探究上,通過探究學生明白了課文中主要講了梅蘭芳避港拒演、蓄須明志、賣房度日、自傷身體這幾件事?!叭蝿?”是讓學生結合查找資料交流自己對梅蘭芳的看法,以使學生從主要事件中感受梅蘭芳大師的愛國之情和民族氣節(jié)。教師在設計探究性任務情境時要注重真實問題的提煉,讓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真正發(fā)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借助相關資料進行探究閱讀,這個過程是一個真實探究的過程,以問題情境為學習支撐,推動學生閱讀的發(fā)展,經過個體自學和同伴互學,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獲得對梅蘭芳的真正理解與感悟。這樣的任務設計,可以使學生的任務化學習真正走向深度。
二、創(chuàng)設體驗性任務情境
在教學中,讓學生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是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的基礎,也是學習任務實施的重要平臺。體驗性任務情境的設計可以通過操作體驗、演繹體驗、想象體驗等方面來實施或者落實。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生活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并依據學生生活設計出具有體驗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體驗,真正經歷學習過程。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一課時,學生對于“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這句話的理解略有難度。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直觀操作中體驗感知,獲得對課文句子的理解。教學中,教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細瓶口的瓶子,瓶子里裝上一部分水,然后讓學生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子里,仔細觀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教師提問:“‘漸漸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說瓶子里的水很快升高了?為什么?你能用‘漸漸一詞說上一句話嗎?”通過觀察操作,學生可以真切體驗感受到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的變化過程,然后說出了“天漸漸亮了”“雨漸漸停了”等語句,真正實現(xiàn)了對文本語言的消化吸收,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比起教師機械向學生講解的效果要好許多。
在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習內容特點創(chuàng)設出學生可操作的體驗性任務情境,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感受更加直觀深刻?!稙貘f喝水》一文中這個學習情境指向學生的直觀體驗,學生借助實驗操作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文本語言描述的真正意思,對句子含義的體驗感知更加直觀深刻,獲得了對句子的真正理解。
三、創(chuàng)設思辨性任務情境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語言發(fā)展的過程其實也是思維發(fā)展的過程。思辨性任務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避免唯教材論現(xiàn)象的產生,促進學生批判閱讀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習材料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思辨性任務情境,讓學生經歷比較、分析、判斷等過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在真實的情境中得到錘煉。
如在五年級下冊《跳水》一課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思辨性任務情境:“孩子已經嚇壞了,看到不斷翻騰的海水就是不敢跳,在這種情況下,船長真的會開槍嗎?”這是一個略顯殘酷的假設,卻充滿著真實性,在學生圍繞思辨性話題思考、交流與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會面臨選擇的艱難、思維的波動,在發(fā)表自己意見看法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生命意義價值的深刻思考,提升了學生的閱讀品質。在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及時設計思辨性任務情境,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發(fā)展學生思維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思維具有靈活性、批判性、深刻性等特點。教師在進行思辨性任務情境設計的時候要充分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情境的設計與類型也要圍繞著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進行設定,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四、創(chuàng)設綜合性任務情境
綜合性任務情境是集理解、感悟和表達等為一體的任務情境,可以促進學生閱讀的全面參與,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理解與感受。理解是學生基于對已有知識經驗的同化與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在設計綜合性任務情境時要立足于學生已有認知邏輯的基礎上進行,通過言語等多種形式為學生營造出綜合性學習情境,以實現(xiàn)學生言語表達的情境化和結構化。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剃頭大師》一課時,對于課文中“老師傅耳朵不好,聽不清小沙的抗議”這句話的理解,學生的回答往往會顯得蒼白無力,無法把“小沙的抗議”具象化,很難真正感受到小沙在抗議時得不到重視的煩惱。教學時,教師如能結合文本描述的情境,以切己體驗的形式還原文本情節(jié),必將會起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的學習情境:“大家都有過理發(fā)的經歷,想象一下,假如你在理發(fā)時有了小沙那樣的遭遇,用老掉牙的推子在你頭上推過的時候,你會怎樣?當老師傅在理發(fā)時由于剪刀不快揪住了你的一綹頭發(fā)疼得你齜牙咧嘴時,你會怎樣?當理發(fā)師傅在你脖子里留下一堆碎頭發(fā),又癢又扎,你會怎樣?”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適切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理發(fā)經歷,想象老師傅聽不清抗議時小沙的無奈與憋屈等心理,然后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可以引起學生與文本中人物的共鳴,真正走進人物內心,獲得對課文的深刻解讀。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與想象,還原了真實的情境,在表達自己想法的過程中,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結合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出綜合性學習情境,可以把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勾連,實現(xiàn)學生言語表達的情境化與結構化,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
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教學,教師要以2022年版課標為指引,要重視任務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引導學生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學會思考,積極進行語文實踐活動,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田家炳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