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梅 張逸群
[摘 要]《〈阿Q正傳〉箋注》作為專門注本,指明了閱讀魯迅作品中尚存的“誤讀”現(xiàn)狀與某種程度上問題意識的缺乏,具有高度的學術價值,同時也起到了查漏補缺、降低閱讀門檻的普及等作用,證明了箋注作為魯迅小說研究范式的必要與意義。其“以魯注魯”的方法和“俱收并蓄”的視野,以“回到魯迅的本意”為基準,確保了注釋的準確性及整體性,擴展了箋注的知識性與趣味性。這種以“箋注”方式進行魯迅小說闡釋評論的獨特文學批評,呈現(xiàn)出闡釋的貼切、對話的多元與批評的自覺等特征,實踐出了一種具有高度學術理論價值與方法論意義的批評范式。
[關鍵詞]魯迅研究;《阿Q正傳》;箋注;文學批評
[作者簡介]吳金梅(1975-),女,文學博士,大連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逸群(1995-),男,大連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大連116622)。
迄今為止,在現(xiàn)代文學領域最全面、體量最大的注釋當屬《魯迅全集》,但《魯迅全集》的注釋“依然屬于簡注,其注釋只是點到為止,不作深入的考注?!薄窘鸷暧睿骸吨袊F(xiàn)代文學文獻注釋現(xiàn)象之考察》,《長江學術》2021年第2期?!慷斞缸髌返膶iT注本則尚為匱乏。且與闡釋評論浩如煙海的魯迅小說研究以及魯迅思想、主體性、藝術研究等汗牛充棟的著述成果相比較,注釋這種形式的研究則似乎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及至目前,專門的注釋本僅有徐懋庸本、李何林本以及鄭子瑜本等,上一本《〈阿Q正傳〉鄭箋》出版距今已有25年。在《阿Q正傳》創(chuàng)作百年之際,黃喬生的專門注釋本《〈阿Q正傳〉箋注》(下文簡稱《箋注》)問世,在以上箋注成果的基礎上,為《阿Q正傳》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深入闡釋與研究方法示范。
一、“訓釋訂誤”:箋注《阿Q正傳》的必要與意義
箋注,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古書的注釋?!薄局袊鐣茖W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34頁。】清代阮元在《小滄浪筆談·重修鄭公祠碑》中寫道:“鄭公所學《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jīng)》,箋注百余萬言?!碧拼n愈的《施先生墓銘》有“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的說法。箋注是注釋之一種:“以箋為注,始于東漢鄭玄。因鄭箋是對《毛詩詁訓傳》的發(fā)微、訂誤、補充,并兼下己意,自謙稱為箋?!薄窘鸷暧睿骸吨袊F(xiàn)代文學文獻注釋現(xiàn)象之考察》,《長江學術》2021年第2期?!?/p>
箋注多見于經(jīng)史子集等古書,注者解釋詞句內(nèi)容,兼以評點,以資后人閱讀。在晚近的小說創(chuàng)作與研究中卻較少出現(xiàn),人們總覺時間較近,詞句不至陌生到需要注解。不過,若是形成了“不求甚解”的閱讀習慣,往往會致使讀者過于“自信”,想當然地理解文句。長此以往,反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造成長期的“誤讀”,就更難領略作品的真諦。
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必然具備多元解讀的可能性;換言之,其語言和結構必然是耐人咀嚼的,能經(jīng)得起讀者長久欣賞、揣摩、思索?!栋正傳》便是這樣一部意味無窮的經(jīng)典之作。魯迅一生致力于反封建思想革命,關注國民性的重塑。《阿Q正傳》對舊社會國民性的摹寫入木三分,誕生了“阿Q”這樣一個足以躋身世界文學經(jīng)典的典型形象。這部小說自誕生起就進入了經(jīng)典化的過程,在不同時期得到不同的闡釋,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時至今日,仍有很大的解讀空間。就文本語言來看,《阿Q正傳》含有大量的古語、典故、方言,這樣一部作品很難說它是“好讀”的,尤其在距離創(chuàng)作時間一個世紀后的今天,我們更難再以同時代的語境輕車熟路地進入文本。
黃喬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可能帶來的遮蔽。他在后記中寫道:
我更擔心的是,中國讀者因為熟悉魯迅,沒有陌生感和新奇感,反而不能對《阿Q正傳》做細致和深入的思考。在本國文化中長期浸潤,很容易把有些事物當成天經(jīng)地義。事實上,魯迅寫這篇小說的目的就是讓讀者深思和反思。從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應該注釋得更詳細一些,提供更多參照,希望讀者能跳出圈外,反身觀看,有所感悟?!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第197頁?!?/p>
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未嘗不是一種讀書的境界,但大多讀者未必能有陶潛的心境和品格,盲目仿效“不求甚解”,則會使閱讀不夠細致深入,若在治學研究中,則更有可能造成疏漏和錯誤。已經(jīng)有學者注意到在《阿Q正傳》研究中,個別詞義至今尚欠缺考察。侯桂新教授發(fā)現(xiàn),“行狀”一詞在《正傳》出現(xiàn)5次之多,但至今各個注本、譯本的解釋不盡相同,理解“行狀”在《阿Q正傳》中的真義,“竟然成為一個學術問題,它不但關系到對小說的注釋和翻譯,背后還關涉如何讀懂魯迅作品的大問題?!薄竞罟鹦拢骸逗沃^阿Q的“行狀”?——兼談如何讀懂魯迅》,《魯迅研究月刊》2022年第8期?!亢罱淌趪乐斁降闹螌W令我們注意到:我們在閱讀《阿Q正傳》乃至魯迅其他作品中,還有諸多未被發(fā)覺的紕漏誤讀和模糊地帶。
因此,為《阿Q正傳》作箋注,是極有必要的。黃喬生談道:“因為歷史久遠,風俗差異,作品中的一些場景、語句、古典和今典,如不加以解釋,就是中國讀者也難免有理解障礙。”【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99頁?!奎S喬生采用的方法是“把讀者想象成外國人”。寫作主體往往會預設一個虛設讀者(virtual reader),指的是“作者認為自己為他(她)而寫的那種讀者”【[美]查爾斯·E·布萊斯勒:《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趙勇、李莎、常培杰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97頁?!?,根據(jù)虛設讀者的不同,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方式也會不同。以“外國人”取代本土讀者的益處在于,可以盡量地規(guī)避的熟悉語境所造成的遮蔽。因此在《箋注》中,注者做到了對整部作品逐字逐句的分析,無論古典還是今典,都加以詳考,極大程度地避免了誤讀。
“古代詞語,固然要解釋,但‘今典的釋義也甚是必要?!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200頁。】其中的“今典”,由于距離較近,是很容易出現(xiàn)誤讀的。除卻前文提及的“行狀”,還不乏大量易望文生義的詞句。例如,《阿Q正傳》第一章開頭,“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魯迅:《吶喊·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1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512頁?!恐械摹巴叵搿?,依照字面義理解,是回想過去、回憶的意思,結合上下文來讀,又可引申為反思、反顧之意。但注釋卻點出:“往回想”意為“停頓、遲疑”【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2頁。】。讀者初讀時易望文生義,若以“反思”作解,邏輯上不通順,字面意更是“差之毫里,謬以千里”。結合上文“一面要做”,但卻遲遲不做的前提來看,正是因為“言行不一”,所以“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卑凑铡巴nD、遲疑”來理解,更符合行文邏輯。
還有看似“今典”,實為“古典”的字詞?!耙驗閺膩聿恍嘀P,須傳不朽之人”【魯迅:《吶喊·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1冊,第512頁。】中的“筆”,疏于文言訓練的讀者,易解讀為“筆墨,文章”之意。注釋為:“古代指無韻之文”,注者引《文心雕龍·總術》《文心雕龍札記》做例證,“《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2頁?!繂我粋€“筆”字,淵源卻頗深,若不加解釋,讀者極易忽略。在第四章,“‘忘八蛋!秀才在后面用了官話這樣罵”中的“忘八蛋”,在今多以“王八蛋”用于罵詈,但“王”與“忘”一字之差,意義來源卻不同,注者考證出其本源為:“忘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人”,是“‘忘八德的諧音”【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88頁?!俊?/p>
“今典”尚且如此,對“古典”的箋注更為細致。序章中大量詞句取自典籍,是魯迅模仿史家筆法,欲為阿Q“修史作傳”之故,因此造句遣詞極考究。在文中,古文的注釋較多。有關解釋儒家經(jīng)典的條目,單《論語》就有5條,此外還有《孟子》《禮記》和《尚書》。史書有二十四史的《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隋書》《明史》,以及《呂氏春秋》和《左傳》。魯迅偏愛引用儒家經(jīng)典、正史野史,這是因為他自小熟讀古書,不限于讀書人必讀的四書五經(jīng),就是野史傳記、筆記小說,也無所不讀,舊學功底極深。故此旁征博引,無所不用。今天的讀者少有能達到魯迅的知識結構,閱讀魯迅從古籍中信手拈來的詞句典故,若沒有詳細的注解來參照,非但不易吃透作品的內(nèi)容主旨,更難領略魯迅的語言魅力和精神氣質(zhì)。
箋注魯迅作品本身就需要相當充足的知識和博覽群書的見聞。注者幾乎考證了所有“古典”的出處來源,不放過每一處可能引發(fā)思考的地方,詳細而不冗余,精確而不簡略。箋注《阿Q正傳》,注者常常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展現(xiàn)出深厚的閱讀儲備和知識素養(yǎng),因此這樣的注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知識趣味。
在第九章,把總推脫白舉人追贓的懇求:“破了案,你又來迂”【魯迅:《吶喊·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1冊,第550頁?!恳痪渲?,“迂”的注釋是:“原意為拘泥固執(zhí)、不切實際,這里是多事、找麻煩的意思?!弊⑨屃x無疑更還原原文的語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注釋額外摘引了蔣夢麟在《談中國新文藝運動——為紀念五四與文藝節(jié)而作》中,談論《阿Q正傳》與紹興文化關系的內(nèi)容:“刑名錢谷酒,會稽之美?!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83-184頁?!啃堂v刑法,錢谷講民法,合起來就是紹興師爺。陳西瀅曾給魯迅起過諢名,就叫紹興師爺,以此諷刺魯迅文風潑辣刻骨。雖是意氣的調(diào)侃,也確實點明了魯迅深受紹興文化熏陶的真相。周作人對這種文風的解釋較中肯:“如老吏斷獄,下筆辛辣,其特色不在詞華,在其著眼的洞徹與措語的犀利?!薄局茏魅耍骸吨茏魅嗽缙谏⑽倪x》,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第309頁?!可綍睾我孕纬婶斞高@般文風?蔣夢麟介紹了“刑名師爺”的來源。原來是宋南渡時期,把中央的圖書律令搬遷至紹興,紹興人因以此為生,誕生了不少諳熟法令律例的人才,故而形成了明辨是非、尖銳精密的文化傳統(tǒng),才有了“無紹不成衙”的說法。不過,擅長刑名,也同樣長于歪曲事實、舞文弄墨。注者在此引用這一典故,一方面說明紹興文化對魯迅文風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解釋了《阿Q正傳》里革命軍政府搬弄是非、無故定罪的惡行,更是印證了魯迅“招牌雖換,貨色照舊”【魯迅:《兩地書·八》,《魯迅全集》第11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2頁?!康呐袛?。
在第二章,說到“諱”。文中,阿Q介意旁人談論他的癩頭瘡,因此“諱說‘癩以及一切近于‘癩的音,后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后來,連‘燈‘燭都諱了。”【魯迅:《吶喊·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1冊,第516頁。】注釋寫道:“‘諱是中國文化一大特色,起源甚古,堪稱正宗國粹?!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34頁。】同時,引用了《公羊傳》《左傳》《史記》及韓愈的《諱說》,來追溯“諱”的悠久歷史:秀才改稱“茂才”,“微子啟”改稱“微子開”,宋朝有知州田登諱“燈”為“火”,因此元宵節(jié)放燈稱為“放火”,故俗語“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就源于此。個人的忌諱,是士大夫階層獨有的,而今就連阿Q也要“諱”,但閑漢們偏偏拿其“諱”取樂。打罵不過,最終還是吃虧多,只能“怒目而視”了;若是閑漢們依依不饒,則擺出一句“你還不配……”,阿Q又在文化和歷史上“勝利”了。
為《阿Q正傳》做箋注,不僅必要,而且意義深遠。在不同讀者群體中,效力各不相同。普通讀者閱讀魯迅,其實并不容易。中學時代,便有“三怕”之調(diào)侃,魯迅作品能位列其中,便是在于他的語言文白夾雜,微言大義。這樣對于喜愛作品、渴望接近魯迅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道不易跨越的門檻?!豆{注》清晰地梳理了古字古句,詳盡地釋義,兼以評論賞析,對普通讀者而言是很好讀、很好懂的。更有助于讀者觸類旁通,對魯迅其人其文其思的認識加深。對于專業(yè)讀者,《箋注》例舉了不少容易混淆的“今典”,便于讀者和研究者正本清源?!豆{注》摘引了各家說法,如同一部精簡的“阿Q批評史”,幫助研究者清晰梳理前人圍繞《阿Q正傳》展開的評點和論爭,用作史料參考、學術研究,或作知識性、文化性的專業(yè)讀物,均極相宜。
二、“以魯注魯”的方法與“俱收并蓄”的視野
為現(xiàn)代作家作品做箋注,是很有挑戰(zhàn)性的。認為對現(xiàn)代小說做箋注并無必要的讀者不在少數(shù),這項工作的難度可見一斑。黃喬生深悉此中難度:“我實在也擔憂注釋文字太多會淹沒原著的精彩,喧賓奪主,啰嗦纏夾,不但無益,反惹厭煩?!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99頁。】顯然,《箋注》這部著作證明了箋注現(xiàn)代作家作品的必要和意義,讓我們更警惕閱讀魯迅時,不求甚解的思維慣性所暴露出自身問題意識不足的現(xiàn)狀。
如何做好《阿Q正傳》的箋注,《箋注》示范出了一套合理的方法。黃喬生認為:“我想做箋注本,內(nèi)容要準確、嚴謹、生動、有趣?!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95頁?!繙蚀_,須闡釋人物行動的思想根源、心理動機,力求回歸魯迅本意;嚴謹,就不能對模棱兩可和習以為常的部分一概而論;生動,箋注要有從容的氣度、適度的機巧、柔韌的語言,經(jīng)得起后人反復品讀;有趣,當應觀其一點,思接千載、富于教益,使讀者由觀作品而察人文。
(一)箋注怎樣“發(fā)微”:“以魯注魯”的寫作方法
以上標準中,準確和嚴謹最為重要。怎樣確保注釋準確釋出魯迅在《阿Q正傳》里傳達出的精神,從作品細節(jié)肌理處著眼而不是從概念上空談,如何“闡釋阿Q種種言行的根源和動機,尤其是他的精神勝利法的內(nèi)涵”【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99-200頁?!浚呛懿蝗菀椎?。因此,注者在闡釋阿Q的語言和行為時,采用了“以魯注魯”的方法,引征《吶喊》《彷徨》原文,以及雜文集、書信集的觀點進行互證,以保證箋注還原魯迅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精神指歸。
“以魯注魯”擇選原典,保證了注釋的準確性。深植阿Q精神中的是中國的面子文化。文中“托庇”一詞的注釋為:“依賴長輩或有權勢者的庇護?!弊⑨屢斞浮墩f“面子”》的觀點:“中國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這‘面子是‘圓機活法,善于變化,于是就和‘不要臉混起來了?!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50-51頁?!堪要姓趙,便是“托庇”;被趙太爺打,不準姓趙,也是“托庇”。沾上長輩和權勢者的光,就有面子;輸給看不起的王胡小D之流,便是丟面子。阿Q是總“獲勝”的,即便得了“無名腫毒”,一經(jīng)自欺或者欺人,忘卻了現(xiàn)實的困頓,也就成了妙不可言的“國粹”,當然就有了面子。面子文化,實質(zhì)上就是扎根國人精神深處的等級觀,阿Q的精神世界里有一幅未莊秩序圖譜,是等級森嚴而又隨時可變的。趙錢兩家高于鄒七嫂、吳媽等人,下一級是王胡小D這類游民,最末則為既是女人、又是異端的小尼姑,阿Q自然穩(wěn)坐于頂端。阿Q得勢,趙太爺便一改輕蔑,尊稱“老Q”,未莊人們都“眼巴巴的想見阿Q”。當阿Q被判“不準革命”,失了勢,未莊留給他的,就是假洋鬼子口中的“滾出去”。注釋引用魯迅《諺語》:“專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則奴性十足?!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36頁?!堪和未莊的男女們引為“老例”的,正是這一套“主奴辯證法”,得勢則要威福,失勢便“圓機活法”,寄希望“祖上闊”“兒子闊”的威儀,而這又是從來如此,合于正統(tǒng)的。所以,體面為表,等級為里,“國粹”為根,由此形成的一整套中國傳統(tǒng)等級秩序,就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本相。注者摘取魯迅原文,援引魯迅本體的觀念思想,在箋注中概括為“面子文化”“等級文化”“正統(tǒng)文化”以及“主奴辯證法”,以此來總結、闡發(fā)“精神勝利法”,這樣的方法確保了闡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此外,“以魯注魯”還是一種方法上的“迂回”。《箋注》吸納了魯迅答疑親友、編輯與譯者的書信。作者與論者的觀點發(fā)生碰撞,在問與答之間,迂回地呈現(xiàn)出作者的本意。第一章的“迭更司”,箋注摘取1926年8月8日魯迅致韋素園的書信:“《博徒別傳》是Rodney Stone的譯名,但是C.Doyle做的?!栋正傳》中說是迭更司作,乃是我誤記?!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7頁?!苛智倌献g介柯南·道爾的《勞特奈·斯吞》,取名《博徒列傳》,作者在此處用了“文豪”,是對狄更斯的自謙,也是對林的調(diào)侃。
日本譯者譯介《阿Q正傳》是比較早的。1928年《上海日日新聞》刊登了井上紅梅譯的《阿Q正傳》,1931年《滿蒙》雜志刊登了長江陽翻譯的《阿Q正傳》。1929年井上紅梅的《阿Q正傳》譯文首次在日本發(fā)表,1931年受《滿蒙》雜志影響的松浦珪三和山上正義在日本分別出版了譯本《阿Q正傳》【蔣永國:《百年日本魯迅研究的時空重構》,《中國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箋注則主要展示了魯迅與山上正義的交流,例如中國人的“散帖”【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6頁。】是什么意思;作品被譯成各國語言后,如何遭到國內(nèi)“阿Q派”的攻擊;魯迅解釋假洋鬼子為何不愿在小縣城做事,是“連自己覺得瞧不上這個。”【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63-164頁?!慨敯申辯“我本來要……來投……”,魯迅又解釋到,是要“投靠”革命黨,但“長官誤解為來投案的?!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78頁?!?/p>
另外,在譯成各國語言時,也有不易表述、理解的部分?!案锩锩?,革過一革的,……”魯迅解釋為:“革命革命,革命再革命……”井上紅梅譯的《魯迅全集》雖然被魯迅認為錯誤多多,不很滿意【劉春勇:《東亞魯迅研究批判》,《東吳學術》2021年第1期?!?,不過這一句的翻譯,日譯本顯然優(yōu)于其他譯本:“革命は一遍済んだよ”,不但保留了“革命”的說法,而且,“一遍済んだ”意為“已完成一遍”,有“再,又”之意,是較貼合原意的。英文中有“revolution”一詞,“re”已有“再,重復”之意,此處只好譯做“theyve already been.”【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44頁?!肯嗖畈豢芍^不遠。如何翻譯“柿油黨”一詞,魯迅解釋到,鄉(xiāng)下人不懂,將“自由黨”訛成“柿油黨”,英譯本直接意譯是不妥的,法文譯者更是加注銀桃子:“桃子是長壽的象征,鄉(xiāng)下人不理解‘自由的意思,就混為一談了”【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58頁?!浚瑤缀豸[出笑話了。《箋注》逐一羅列雙方溝通的詳情趣事,從魯迅本人答疑中辨析《阿Q正傳》的詞句內(nèi)涵,最大限度靠近作者的本意。另外,比較不同語言對同一作品的解讀的差異,既有益于讀者領略國家間的文化之別,又有益于推敲揣摩魯迅語言的微妙,這樣一種方法上的迂回,反而使閱讀效果更加通透。
箋注時引其他作品,使作品之間呈現(xiàn)互文關系,以從整體視角讀懂《阿Q正傳》,理解魯迅小說。第九章,阿Q被壓至堂前,忍不住下跪,這樣的舉動被長衫人物冷嘲:“奴隸性!……”讀至此處,讀者的阿Q觀似乎已有定論,阿Q理所應當是奴隸性的。但事實確實如此嗎?結合注釋再看,結論也許截然不同。周作人認為,光復后的官紳威勢依舊大,百姓被抓進衙門,顫抖不止,抓住案臺也無濟于事,只好叫他蹲下,魯迅就是參照了這一份材料,“并不是由于阿Q的非跪不可?!濒斞附o蕭軍的信中寫道:“我記得我幼小時候,社會上還大抵相信進士翰林狀元宰相一定是好人,其實也并不是因為去諂媚?!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76頁?!孔⑨層忠浴峨x婚》為例,愛姑從無比信任“德高望重”的七大人,到畏懼權威,最后無奈認命,說明了舊時尋常百姓對官紳的權威往往是臣服盲信的。阿Q當然是奴隸性的,但若僅僅讀出奴隸性,則是對阿Q徹底的臉譜化。這就是缺少相應的知識背景,忽略了創(chuàng)作的歷史語境,以及對圓型人物缺乏真實感性的理解,所以便難以讀出魯迅對假的革命者的批判和對阿Q這類被侮辱被損害者的同情。注釋引征《離婚》中的愛姑態(tài)度的變化,兼及魯迅和周作人的意見,并處處加入注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與老道的文學感知,這些對于引導讀者脫離概念化的膚淺,抵達文本歷史真實,顯然具有重要意義。魯迅的語言微言大義,在這樣微小的細節(jié)里,都容納著豐富的歷史圖景和藝術構思,令人感嘆《阿Q正傳》言說不盡的同時,也更提醒我們,針對魯迅作品的思考還遠遠未能窮盡。
綜上,“以魯注魯”注釋方法特征有三。其一也是最關鍵的在于擇取原典。引用魯自己的觀點注解,最大限度還原魯迅的本意。其二,方法的迂回。摘引作者的書信答疑,間接獲得可靠解釋。其三,內(nèi)容間的互文。引用《風波》《祝?!贰额^發(fā)的故事》等文與雜文書信,形成互文關系,有效建立整體性視角:首先掌握《阿Q正傳》的創(chuàng)作旨趣和結構巧思,進而接觸到魯迅小說的核心議題“國民性批判”,最后延伸至魯迅整體的人格思想的探討。采用“以魯注魯”的方法,不僅實現(xiàn)了注者“準確、嚴謹”的注釋標準,也讓讀者讀懂《阿Q正傳》,又不僅止于《阿Q正傳》。
(二)箋注理應“紛羅”:“俱收并蓄”的考釋視野
做箋注還須生動有趣。黃喬生談道:“我做箋注時,對作品中的地理、民俗、方言等詞語給予較多的關注?!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200頁。】《箋注》涉及了大量的知識介紹和名物釋義,方言錢貨、紹興民俗、文壇掌故、插圖繪畫,事無巨細逐一考釋?;蛟S有人會質(zhì)疑,注釋介紹太多外部材料,對于理解作品本身無足輕重。事實上,這種“俱收并蓄”的考釋視野,在古籍注疏并不鮮見。金宏宇教授認為,注的本義即為“灌注”,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全面的細部‘灌注,它擴散到文獻的語言文字細部,仿佛是對文獻的‘精雕細鏤;同時全面覆蓋文獻的諸多內(nèi)容,可謂是關于文獻的‘百科全書”【金宏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獻注釋現(xiàn)象之考察》,《長江學術》2021年第2期?!?,現(xiàn)代文學文獻的注釋,也沿用了這一模式。
采用“俱收并蓄”考釋視野亦有其深意。前文中有關如何理解阿Q的下跪,便足以說明知識背景的重要性,讀者如若欠缺,直接的不利影響就是易作概念化解讀,過于技術理性,而這缺乏生活感性,更不利于體會作品的情感意旨。所以作注應該打開視野,廣泛搜羅材料,幫助讀者建立基本的知識背景,以確保理解的準確與感受的真實。
小說中,紹興當?shù)氐淖忠糇中巍⒇泿庞嬃?,皆有可考之處。例如,第二章,阿Q的職業(yè)是給人打短工,割麥、舂米。“舂”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讀作chōng;在《阿Q正傳》中,其實也可讀shuāng,后者是紹興的方言。注釋補充到,紹興人用谷制米有兩種辦法:“一種叫‘牽礱”“一種叫‘舂米”【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27頁?!?。第五章,鄒七嫂看見阿Q走來,“也跟著別人亂鉆”,鉆就是紹興方言,章廷謙在《當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的時候》【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96頁?!恐信e例,“鉆”和“酒店不賒,熬著也罷了”里的“熬”,都是紹興話,不過用的很好,不露痕跡,雖是方言,大多數(shù)讀者都能讀懂。
加入紹興話,非但不生硬,反而使小說中未莊的小社會躍然紙上,富有濃郁的地方風情。不過也有遺憾之處,如第三章里,阿Q“伸出手去摩著伊新剃的頭皮”,“摩”原是紹興話里的“攎”,讀作“l(fā)ù”,章廷謙又解釋到,“攎”和“摸”相似,但要輕些虛些,不能等同于“撫摩”,情味更近于“摩挲”,卻也并不全相同,這個字有其獨特的含義用法,魯迅本人都覺得“實才好”,但“太土氣,也太冷僻”【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67-69頁?!?,只能棄用,直道可惜。方言區(qū)別于雅言、官話,在地方社會生活中有著實用意義和美學價值,注釋出紹興方言,有益于讀者揣摩魯迅小說的語言韻味,理解方言關涉的紹興文化與居民的生活方式。
《阿Q正傳》里的貨幣少有人研究。辛亥革命時期,在中國鄉(xiāng)間流通的貨幣名稱是什么、種類有哪些、幣值如何計算,這些重要的問題尚未得到足夠重視。注者并未忽略對該部分的考察。文中注解了“角洋”“銀的和銅的”“三百大錢九二串”的含義:角洋又稱銀角,十個角洋等于一個大洋【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46頁?!?。還有《高老夫子》里的“番餅”,指從外國流入的銀幣,1842年“有人主張中國自鑄造銀圓以抵制外國銀圓的流通”,因而轉(zhuǎn)變成中國的貨幣單位,一個銀圓為一番【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47頁?!俊t斞冈凇丁窗正傳〉成因》中談過“三百大錢九二串”,就是“三百文大錢,以九十二文作為一百”,每千枚為一串,稱作一吊,但實際上常不足數(shù),如以九十二當一百【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20頁?!?。紹興古稱“會稽”,此地多錢糧師爺,不乏理財高手,魯迅本人也精于算賬,常年掌管家中收支用度,賬目無論大小,均完整記錄于《日記》中。小說中描寫錢幣計量準確、貼切,以豐滿的細節(jié),增強了作品的藝術真實感?!豆{注》注意到這一點,發(fā)掘出藏在字里行間的魯迅的細功夫,這是難能可貴的。
《箋注》中,名家評注、古今典故,涵蓋甚廣,已經(jīng)算得上十足有趣了。但《箋注》最引讀者津津樂道的部分,是文壇掌故、民俗風物以及插圖繪畫。
魯迅擅諷刺愛調(diào)侃。有學者稱:“《阿Q正傳》可謂一部魯迅的辛亥革命史”【周仁政:《〈阿Q正傳〉與魯迅的辛亥革民史》,《魯迅研究月刊》2022年第7期?!?,《阿Q正傳》里調(diào)侃的時人時事,也頂?shù)蒙弦徊啃梁ノ娜艘菔率?。依?jù)黃喬生之箋注,筆者大略總結如下:“引車賣漿”蔡孑民、“晚清文豪”林琴南、“提倡洋字”陳獨秀、“歷史考據(jù)”胡適之、“優(yōu)雅至極”辜鴻銘。
林紓反對白話文,在《致蔡鶴卿太史書》里有這樣一句:“若行用土語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成文法?!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8頁?!俊耙囐u漿”系暗諷蔡元培之父經(jīng)商。蔡元培時任北大校長,主張推廣白話文,因而受到攻擊。
前文提到魯迅借“文豪”之稱來諷刺林紓,這是魯迅一貫的筆法,假借誤作,調(diào)侃時人。陳獨秀的典故亦沿此法。趙秀才也不知阿Q的名字由來,歸罪于陳獨秀提倡洋字,導致“國粹淪亡,無可查考了”。魯迅后來又解釋,提倡洋字的是錢玄同,是茂才公之誤?!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7頁?!孔⒄咭矊懙?,后文的小D,名字正好與阿Q對應,仿佛故意與趙秀才搗亂,“你反對陳獨秀提倡洋字,我偏要用。”【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97頁?!考戎S刺了趙秀才不學無術,又談議時事,為《新青年》同人正名。
對于胡適,魯迅常有挖苦?!栋正傳》里也請出胡適,希望有“歷史癖和考據(jù)癖”【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21頁?!康暮m一派,也能來像考證《紅樓夢》人物原型一樣,考證考證阿Q。但諷刺意味不重,與其說是批評,不如說更像褒揚。
諷刺辜鴻銘的意思就比較重了。第四章里,阿Q永遠得意,是因為“中國精神文明冠于全球”,辜鴻銘就是鼓吹此論調(diào)的學者,認為中國文明高于英美德法,獨有優(yōu)雅之極致的精神特質(zhì);自詡“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72頁?!?,又以為男子納妾,天經(jīng)地義。魯迅對此頗有微詞,倘若中國學者都如辜鴻銘這類開倒車之流,那么“要靠他領導時,只好向后轉(zhuǎn)”。【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73頁?!课娜藗兊囊菔鹿倘挥腥ぃ⑨屢膊⑽词栌谑穼嵔榻B,簡略概述了文人們的生平事跡,以及魯迅與他們的關系。
紹興當?shù)氐臍v史民俗、風土人情,經(jīng)魯迅擇取點染,移在紙上。阿Q常不離口的“我手執(zhí)鋼鞭將你打”,是紹興地方戲《龍虎斗》的戲詞,他最愛的還有《小孤孀上墳》。未莊的“賽神”熱鬧非凡,搭臺唱戲,鑼鼓齊鳴,戲臺下有一個個賭攤,閑漢們在這里“押牌寶”,推“竹牌”,算計套走阿Q的賭本。當?shù)刭r罪的禮數(shù),也大有講究,比如阿Q必須送一斤重的“紅燭”,還須請人“祓除縊鬼”,這一番折騰下來,要花多少錢……箋注不遺余力地標注解釋,為防讀者理解困難,還附有解說賭博的示意圖。這樣一來,阿Q和他生活的未莊,就躍然讀者眼前了。
最有意思的部分莫過于插圖?!豆{注》搜羅了劉建庵、郭士奇、豐子愷、劉峴、瞿秋白等人以及國外畫家為《阿Q正傳》繪制的插圖,位于小說正文各處,描摹了神色形態(tài)各異的阿Q像與人物場景。在陳列圖片之外,還附有簡要的圖說,以小說實際描寫和作者的敘述為基準,對各類阿Q造型神態(tài)加以點評,選出最接近的一幅。例如,阿Q應該是三十歲左右,因為“真能做”,所以“形體即便瘦弱,身體總是健康的”【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3頁?!?,畫得太過弱不經(jīng)風并不合適。阿Q也并不似想象中那般流氓氣十足,魯迅給劉峴回信說明:“流氓氣還要少一點,在我們那里有這么兇相的人物,就可以吃閑飯,不必給人家做工了,趙太爺可如此?!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2頁?!窟€有,瞿秋白是懂得魯迅選用“Q”的用意的,他繪制的“我手執(zhí)鋼鞭將你打”中,阿Q的姿態(tài)由10個Q構成。周作人解釋為:“(魯迅)就覺得那Q字(須得大寫)上邊的小辮好玩?!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8頁?!?/p>
箋注的語言也是很生動的,由于借鑒了魯迅的語言特點,時有機智深刻的評點。注者或自謙:“也有正在嘗試而尚難預料能否成功的,如想寫《魯迅傳》的我?!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4頁。】或幽默:阿Q只剩一條褲子,卻如王陽明龍場斷案中的強盜,認為其“萬不可脫”,說明“阿Q與強盜一樣,有‘底線意識”【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02頁。】?;蜃I諷:假洋鬼子剪了辮子,斷了仕途,不過“好在頭發(fā)會生長,留得頭顱在,不怕沒柴燒”【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60頁?!俊;虮瘧懀喊在送去法場的路上,“看到吳媽,可能就在期待有人關注甚至同情他,但吳媽的注意力卻集中在士兵身上背著的洋炮?!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90頁。】或似譏諷實悲憫:“阿Q被槍斃得早,沒來得及加入什么組織欺負人。”【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35頁。】雖與魯迅相似,但黃喬生的注釋要少一些鋒利和“油滑”,多一分洞徹的篤定和清醒的達觀。
箋注要做得生動有趣,僅在文本的小天地中遨游是不夠的。因此需要一種極為開闊的眼界,博采眾長,廣納良言?!豆{注》以作品為基點,將視野延伸擴展開去,又能收束回文本自身的范圍,讀者從作品入,又從箋注出,一入一出,理解愈深,趣味不減。注者的人格精神也須融匯其中,黃喬生以中肯的立場,機鋒的語言,為其注入了思維的深度,這樣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注釋,是經(jīng)得起反復推敲品讀的。
《箋注》所采用的“以魯注魯”的方法,憑借“原典的擇選”“方法的迂回”以及“內(nèi)容的互文”,確保闡釋的準確可靠,加深讀者對《阿Q正傳》細節(jié)與魯迅作品的整體解讀。在“俱收并蓄”的視野中,注釋了囊括方言錢貨、紹興民俗、文壇掌故、插圖繪畫四個維度的內(nèi)容,擴展了箋注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這樣的箋注也是足夠生動有趣的。當然,此二者皆服膺于一個首要目的,就是“回到魯迅的本意”。黃喬生以此為基準,還原魯迅寫作的原本意指,盡可能排除“以今視昔”的后視視角,因為寫作《阿Q正傳》前后,魯迅的“認識水平和人生體驗是有變化的”【
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99頁?!?,故而不必因作品有所預見而神化,也不要因判斷有所誤差而刻意貶損,這都不是閱讀魯迅、注解魯迅的客觀態(tài)度,一切闡釋都應該以作品為中心展開。
三、“兼下己意”:作為批評的闡釋、對話及其自覺
不同于經(jīng)史子集的古注舊注,當代學者作今注的側重點發(fā)生了轉(zhuǎn)移,不再需要直白化翻譯古文,也無需舊注那樣浩瀚的注解,尤其是對現(xiàn)代小說的注釋,更偏向于全面詳細的“灌注”,在前人著述的基礎上,輔以注者的評論,有時注釋在體量上幾與一篇小論文無異。金宏宇教授是這樣描述“箋注”的:
(箋注)本義指插入簡策中表識疑難的補充文字,引申為注疏。以箋為注,始于東漢鄭玄。因鄭箋是對《毛詩詁訓傳》的發(fā)微、訂誤、補充,并兼下己意,自謙稱為箋。即箋是引申前人說法和加入了自己識見的那種注釋?!窘鸷暧睿骸吨袊F(xiàn)代文學文獻注釋現(xiàn)象之考察》,《長江學術》2021年第2期?!?/p>
箋注須引申前人說法,并加入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這種做法不難聯(lián)想到文學批評的寫作方法。
文學批評家馬修·阿諾德是這樣描述文學批評的:“一種學習和傳播世界上已知和已思考過的最好東西的非功利努力?!彼J為,文學批評“是一個受規(guī)訓的活動,它試圖描述、研究、分析、證明、闡釋和評價一部藝術作品”?!荆勖溃莶闋査埂·布萊斯勒:《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趙勇、李莎、常培杰等譯,第7頁。】作為對《阿Q正傳》的注解,《箋注》顯然具備這樣的特征。注者需要在秉持一種美學原則基礎上,以一套嚴整且適當?shù)姆椒ㄕ摚瑢ξ膶W作品進行獨具慧眼的闡釋。相較于慣常的文學批評,若將“箋注”視為一種特殊的批評方式,在解讀現(xiàn)代白話體小說上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首先,箋注在結構和材料上是“緊貼著文本”的。雖礙于形式上的制約,論述無法充分展開,因而顯得零散,不過卻創(chuàng)造了暢談己見的機會。箋注不必拘泥于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形式陳規(guī),可以更加裕如、機敏地闡釋。
正因為箋注在形式上是“貼著”文本進行的,注者能夠直接快速地加入點評,有時頗有“棒喝”的效果。阿Q的精神勝利法,要把挨打粉飾成“兒子打老子”,就是為了在輩分上高出一頭,來獲得心理優(yōu)越感。這源自于中國傳統(tǒng)宗族觀念,老人是高于晚輩的。注釋一針見血地指出:“高一輩,老一點不就是更近于死亡嗎?”【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38頁?!空颉霸谶M化的鏈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魯迅:《墳·寫在〈墳〉后面》,《魯迅全集》第1冊,第302頁。】,注者的評價來源于魯迅所接受的進化論觀念,用“中間物”的思想,駁斥“長幼有序”“父為子綱”的倫理秩序,瓦解精神勝利法賴以成立的等級意識。
又如,鄒七嫂買了阿Q的藍裙,便忘了趙家的叮囑,將阿Q偷盜的疑點和盤托出。注釋隨即指明:“但她做事很嚴謹,把賊贓染色后才開始廣播?!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26頁?!孔⒄咦⒁獾搅私Y構上的先后順序,鄒七嫂“洗白”在先,散播傳言在后。同時,也更讓我們感嘆作者的寫作技巧,短短一句中包含著豐富的信息,不著一詞就寫出了鄒七嫂貪婪、狡猾和多嘴多舌的性格特征。
而當趙太爺見阿Q投降了革命黨,害怕他來“革一革”,故此“晚上商量到點燈”。作者并未點明父子二人商量的內(nèi)容,注釋卻一語道破:“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財產(chǎn)到底歸誰?!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39頁?!吭谖闹?,趙家總共點燈三次,第一次為舂米,第二次為購買阿Q的貨物,每一次都關乎趙家的利益。因此也就不難理解,錙銖必較的趙太爺點第三次燈的緣由——藏匿家財。也更諷刺了在未莊,阿Q、趙太爺、茂才公以及假洋鬼子意識中的“革命”究竟是何物。注者短小精悍的銳評,常能給讀者醍醐灌頂?shù)臅晨旄惺堋?/p>
阿Q被革命黨“落下”之后,看見小D也有樣學樣,用一根竹筷把頭發(fā)盤起來,感到憤怒了,“萬料想不到他也敢這樣做”。注者注釋道:“阿Q不準小D革命?!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56頁?!堪的此種感想,與“你也配姓趙?”和“你也配革命?”的思想如出一轍,趙太爺不準他姓趙,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現(xiàn)在輪到他不準小D革命了。由此又能想到,趙太爺其實是得勢后的阿Q,而阿Q便是落魄的趙太爺,這也印證了魯迅的“主奴辯證法”:“做主子時一切以別人為奴才,則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這是天經(jīng)地義,無可動搖的?!薄爵斞福骸赌锨槐闭{(diào)集·諺語》,《魯迅全集》第4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557頁?!啃问缴系牧闵?,不僅未能阻礙理解,反而使闡釋以更高效、靈活的形式展開。形似魯迅雜文“寸鐵殺人”的效能,簡要深刻的評注往往比長篇宏論更精準、更有的放矢,也更適合闡釋魯迅作品。
其次,箋注不失為一種對話性的批評?!豆{注》摘錄周作人,許欽文,鄭振鐸等人圍繞《阿Q正傳》展開的闡釋與論爭,即便意見不一,但仍可博采眾長?!豆{注》中采用周作人的解讀最多。周作人認為,阿Q的原型來自一個“游手好閑,做過小偷”的阿桂【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6頁?!??!皯賽鄣谋瘎 币徽?,阿Q對吳媽求愛不成,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周作人提到,這段情節(jié)其實來自于魯迅同高祖的叔輩桐少爺。其人嗜酒、無能,是個敗落的大家子弟。有一日在椒生家里幫忙,結果不知為何,突然給老媽子跪下,求道:“你給我做了老婆!”最后被聞聲趕來的椒生的次子用竹杠打走【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94頁?!?。魯迅寫到阿Q的戀愛悲劇,就是采了這一段逸聞。
周作人與魯迅擁有相似的童年時代和地方經(jīng)驗,能夠提供不少事實細節(jié)作以補充。他就認為阿Q銷贓一事不符實情:“藍裙很少見,大紅洋紗衫更沒有人穿,也不值錢”【黃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20頁?!?,以及靜修庵種老蘿卜,不符時令。事情發(fā)生在春夏之交,照理并沒有蘿卜,即便有,也是在“園藝發(fā)達的地方”,所以阿Q不可能偷到。不過,注者還引了許欽文的批駁:“一,留種的;二,自種自吃的人家,吃不完剩留在那里。只知道坐在房子里吃現(xiàn)成蘿卜的人才以為這種時候不會有蘿卜。”并談到,“對于文學作品有些細節(jié)的看法,是不應該太拘泥的?!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08頁?!恐茏魅擞肿魑姆瘩g,強調(diào)了自然規(guī)律。二人筆戰(zhàn)雖各執(zhí)一詞,但都承認:寫小說,是不用太拘泥的。
鄭振鐸批評了阿Q的革命動機,他認為阿Q這樣的人要參加革命,就好像“在人格上似乎是兩個”,魯迅隨后解釋道:“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34-136頁?!孔⒄邉t持不同意見,以為阿Q不是真要革命,而是看見了革命對眾人的威懾作用。這樣一來,箋注就不僅限于注者本人單方面的評價,在加入了多元的聲音后,產(chǎn)生了“對話”的特殊效果;魯迅、論者、注者三方同時參與到對話中,更形成“三人談”的對話氛圍?!拔膶W批評從根本上說就是一種對話”,這種對話“不是替作品說話,也不是自說自話,而是不同主體之間的精神交流”【錢理群、黃子平、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漫說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8頁?!俊2煌庖娭g的論爭辯駁,不僅能呈現(xiàn)多元的討論視角,又可以推動解釋進一步發(fā)展。將《箋注》視為一種另類的批評范式,未嘗不暗合“開放的批評觀”,更是一次對魯迅作品批評的有益拓寬和新穎啟示。
最后,箋注體現(xiàn)出了批評的自覺。回到后記,黃喬生提出一點:“如果我們以為自己已經(jīng)完全擺脫了阿Q精神的糾纏,認為《正傳》已經(jīng)過時,那就更加可笑而且可悲了?!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201頁。】阿Q身上有諸多令人鄙棄的精神特征,但他仍然是“未莊唯一可愛的人”。阿Q目睹了趙家遭竊現(xiàn)場,意圖上前一看究竟,但卻只是站著,“兩只腳卻沒有動”。注釋說道:“是因為他記起洋先生不準他革命,并且白盔白甲的人也沒有來叫他同去——阿Q老實,懂規(guī)矩?!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168頁?!孔⒄呓邮芰酥茏魅说恼摂?,阿Q平日雖然招人厭惡,但終究也只是一個淳樸膽小的農(nóng)民。我們可以回想起阿Q的“斑斑劣跡”:革靜修庵,得知已被“革過了”,就老實走開;欺負小D,只打個平手,挑釁王胡,反而挨打;調(diào)戲小尼姑,也只敢在她臉上捏一把,摸一摸頭皮;意欲討吳媽做老婆,非但沒有強迫,反倒跪下求告;就連進城做小偷,也只能站在洞外接貨。要按照大流氓的標準來要求,阿Q實在是太老實也太懂規(guī)矩。反觀阿Q的一生,從未達成過實質(zhì)性的卑劣惡行,他始終被意識界的意念和沖動驅(qū)使,要當老子、要女人、要革命,而皆一敗涂地。他最渴望的,始終是“面子”,是尊嚴和威風。但結果是如何?在生命最后一刻,阿Q也要畫圓一個圈,這是他平生第一次拿到紙和筆,從未得到尊重、大字不識的阿Q首次有了讀書人的待遇,他當然“生怕被人笑話”。于是,這也是全文中唯一一次,阿Q感到“惶恐而且慚愧”了。就此而言,阿Q果真是未莊唯一可愛,也唯一可憐的人。讀者倘若得意于自己高于阿Q一等或數(shù)等,那么就正中了注者下懷:“閱讀成果竟然可能也是一場精神勝利?!薄军S喬生:《〈阿Q正傳〉箋注》,第201頁?!?/p>
阿Q并非憑借丑陋,才長久地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為研究者所孜孜不倦鉆研揣摩。阿Q有著飽滿真實的面孔,任何對阿Q的單一化闡釋,都沒有理解魯迅的本意。通過反思阿Q的“行狀”,進而推及他周圍存在的更丑陋者,最后推及讀者自身,引起讀者對同源同種中華民族的集體反思,這才是魯迅劍指民族劣根性的鋒芒所向,這樣的解讀,才可以說是真實有效的?!豆{注》注意到了閱讀中的讀者反應,結合自身的閱讀經(jīng)驗,豫見了“虛設讀者(virtual reader)”可能出現(xiàn)的粗讀誤讀和淺表理解,并予以校正和引導,預先埋下批判的種子,體現(xiàn)了注釋的自覺與批評意識。
因此,箋注呈現(xiàn)出的闡釋的貼切、對話的多元與批評的自覺等特征,并不遜于傳統(tǒng)文學評論展露的功能。我們有理由認為,用“箋注”的方式所進行的魯迅小說闡釋評論,是一種獨特而意義深遠的文學批評方法,《箋注》作為此種形式的優(yōu)秀實踐,示范出了一種嶄新形態(tài)的批評范式。
四、余論
《〈阿Q正傳〉箋注》其例證之全面、材料之扎實有目共睹,黃喬生深耕魯迅研究領域多年,仍保持著進取創(chuàng)新的膽略和開掘作品的專注,以及扎實問學的學術追求,深值學界學人效法。此次寫作《箋注》,指明了當下魯迅閱讀和研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充分證明了為魯迅小說作注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并且,注釋本還降低了普通讀者的閱讀門檻,對傳播經(jīng)典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有效地幫助了研究者查漏補缺、匡正謬誤,在此層面上,又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在寫作方法和考釋視野上,采用“以魯注魯”的方法,并以“俱收并蓄”的視野,以準確還原魯迅本意為宗旨,嚴謹考證字句典故,摘引各家評論,更有效補充了民俗方言、歷史掌故等成分,使箋注有趣、可讀,注者用生動從容的敘述腔調(diào),將讀者帶入到魯迅的文學世界中?!豆{注》的寫作,也成為一次兼具“闡釋的貼切”“對話的多元”與“批評的自覺”等特征的文學批評寫作探索,更可謂向魯迅研究乃至現(xiàn)代白話體小說研究示范出一種新形態(tài)的批評范式。